世界遗产莫高窟(2)——重走西部(六)

阿山

<p class="ql-block">四、敦煌石窟文物陈列中心</p><p class="ql-block">1900年藏经洞发现,数万件文物流散世界各地,我们只能尽力挽回损失。</p><p class="ql-block">自1944年成立敦煌研究院后,非常重视各类文物的收集和征集。</p><p class="ql-block">1951年,莫高窟盒前及周边建筑遗址的考古挖掘工作逐步开启,出土了大量不同时代的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图为敦煌石窟文物陈列中心外景)</p> <p class="ql-block">这些文物见证了东、西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丰富了敦煌历史的内涵,也为敦煌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补充。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心捐赠,其中不乏极具历史和研究价值的文书。</p><p class="ql-block">敦煌研究院收藏珍贵文物549件(国家一级文物 96件)。此展览遴选馆藏精品文物94件,手稿图书24件,分梵书妙相、尘间物华、多元共生、雪城天界四个单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见微知著</span>,这些文物文物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展现敦煌文化的多元与包容,勾勒不同文明携同共进的历史脉络,折射敦煌石窟及遗书宝藏的光辉,体现深深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432窟,北魏(386-534年)</p> <p class="ql-block">双手捧花胡跪菩萨</p><p class="ql-block">北魏(386-534年)</p> <p class="ql-block">骨制骰子</p><p class="ql-block">元代(1206-1368年)</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17窟,唐(836-907年)</p> <p class="ql-block">供养菩萨像(莫高窟出土)</p><p class="ql-block">唐(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高僧像(14-17世纪)</p><p class="ql-block">征集文物</p> <p class="ql-block">莲花生像(14-17世纪)</p><p class="ql-block">征集文物</p> <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铜像(12世纪)</p><p class="ql-block">为观世音菩萨化身之一,又称莲花手菩萨。头戴五叶冠,上身微侧,结跏趺坐。这种园脸、简朴装饰和帔帛的形式,是西藏西部的艺术特征。</p><p class="ql-block">(征集品)</p> <p class="ql-block">绿度母(13-14世纪)</p><p class="ql-block">度母发髻上有阿弥陀佛,佛的莲座好像圈带一样把发髻束起来,安排十分巧妙。此像发式璎珞等十分简单,但整体而言艺术造诣非凡,形象刻画方面受到汉族风格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征集品)</p> <p class="ql-block">双身持金刚像(13-14世纪)</p><p class="ql-block">金刚持盘腿作跏趺坐,右手持金刚忤,左手持铃,两手交手胸前。女象是其配偶(明妃)般若佛母。象征园满的智慧,拥抱明妃,喻慈悲与智慧双运。</p><p class="ql-block">似为欢喜佛造型(征集品)</p> <p class="ql-block">白度母(13-14世纪)</p><p class="ql-block">度母上身微弯成三折式,衣裳仅有几条线纹表示,是典型的笈多王朝遗风。</p><p class="ql-block">此像底座已损毁,但在裙边仍可见有两行字:《满一切众生愿》《在度母面前⋯.》。</p><p class="ql-block">(征集品)</p> <p class="ql-block">尊胜佛母铜像(13-14世纪)</p><p class="ql-block">又称乌瑟腻沙尊胜佛母、顶髻尊胜佛母、佛顶尊胜佛母,修持尊胜佛母法门。</p><p class="ql-block">能增长寿命及福慧,消除无始以来一切罪业,免除一切凶灾。此神有九种化相,其最主要的化相为三面八臂。</p> <p class="ql-block">胜乐金刚像</p><p class="ql-block">黑阎曼黎的下裳是动物剥出来的皮,站姿富战斗性,是忿怒像的常见姿势。</p><p class="ql-block">男女像的手镯、臂钏、脚环都是蛇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七世纪后,佛教传入藏族地区,经过长时期的发展演变,特别是与藏族地区原生的苯教吸收和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七十代代,一批藏传佛教文物几经流转下來,到了敦煌。成为敦煌研究院的馆藏珍品。</p><p class="ql-block">此单元以藏传佛教的金铜佛像为主,融合藏,汉.印度,尼泊尔元素而形成的民间艺术,展示了西藏宗教艺术的粗犷、神秘、优美、淳朴的神韵与丰彩。</p> <p class="ql-block">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五月十五日,僧守朗立。碑的内容由三部分构成:</p><p class="ql-block">一、四臂观音像;</p><p class="ql-block">二、六种文字的六字真言;</p><p class="ql-block">三、与此功德活动有关的人员题名。</p><p class="ql-block">碑身的上额自右而左刻“莫高窟”三字,碑身中央刻四臂观音像,观音像上方刻有二层不同文字,每层各六字,其中上层为梵文、下层为藏文;观音像之左方自上而下刻有二种文字,内为西夏文、外为汉文:观音像右方内八思巴文、外蒙文。</p> <p class="ql-block">东方净土变,莫高窟145(?)窟</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145窟,中唐,如意轮观音经变“日、月轮”</p> <p class="ql-block">宅院群(复制)</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96窟,北周(556-581年)</p><p class="ql-block">善事太子本生故事。画中有各种住宅,布局繁简不一。大多由门、堂、廊组合成院落。堂屋有高台基,边沿有栏杆,屋身两侧有厚墙单檐或重檐。这种堂屋形式,始见于北魏壁画,井延续至隋代。</p><p class="ql-block">此图中出现的是单檐两段式歌山顶或四阿顶,分别位于堂和门上。</p><p class="ql-block">此为莫高窟壁画北朝时期的住宅群落,整体数量最多的一幅。</p> <p class="ql-block">西方净士变(复制)</p><p class="ql-block">莫高窟 第3窟 西夏(1038-1221年)</p><p class="ql-block">西方净土变主要表现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美妙,是唐化以來敦煌石窟历久不衰的壁画题材。</p><p class="ql-block">但与前代相比,西夏中的诸多细节和意境迥然相异。画面布局中,原有的以主尊阿弥陀佛为核心,种种庄严尽绕之,此向心模式被打破,阿弥陀佛被安置在建筑的后殿;庭院中,与会的圣众不再围绕主尊阿弥陀佛,呈X形散开,全都面向前方。建筑物布局仍沿中轴线设主殿和配殿,但各栋构件已没有唐代的建筑风格,檐下斗拱不如唐代的粗大雄伟,趋向宋代以后的纤細密集:乐舞不再位于主尊的正前方,而是移荃前殿的门屋内;极乐世界中没有化生,但有信佛的世俗女子。以上种种皆是前所未有的崭新内容,展现出全新的净土变风貌。</p><p class="ql-block">这幅净士变中的建筑界里堪称敦煌壁画中的</p><p class="ql-block">代表作。</p><p class="ql-block">界画,为中国绘画中的一个门类,是用算笔和直尺画直线的绘画方法,以笔直的线条据绘出细致工整的建筑。此画为西夏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西方净土变相,为当时的建筑营造方法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 <span style="font-size:18px;">96窟</span></p><p class="ql-block">为九层楼,窟外木构建筑,俗称大佛殿。‌ 九层楼位于莫高窟石窟群中段。始建于695年,主体为木结构建筑,依山而建,俯临窟体,视野开阔,与岩体巧妙地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九层楼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窟内主尊为始建于695年的石胎泥塑倚坐弥勒像,像高36米,是莫高窟的最大佛像。</p><p class="ql-block">(大佛殿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 元代 第3窟(1227-1368年)</p><p class="ql-block">此窟是莫高窟元代最重要的代表窟。全窟作成沙泥壁,面上敷薄粉绘制湿壁画,壁画制作与宋代《营造法式》所述方法一致,洞窟虽小但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p><p class="ql-block">此窟是敦煌唯一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南北两壁各画千手千眼观音像,观世音以修证圆通,道行无上,而能现诸多妙容。昔曾因听千光王静住如来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神咒,发誓要安乐利益一切众生,于是身生千手千眼。</p> <p class="ql-block">壁画中千手千眼观音像,有十一面四十大手,四周环绕飞天及部众,壁画以焦墨勾勒,色彩淡雅,造型蕴藉庄重,特别令人称赏的是丰富多彩的线描,描绘衣裙巾带,时而笔势圆转酣畅,如行云流水。虽绢帛集束,亦不失顺风而动的轻柔。</p><p class="ql-block">时而笔力劲拔顿挫,如兰叶、如折芦,表现出锦绢绵麻等不同的质感。人物面部肢体用道劲的铁线勾勒,自然匀称丰满,造型准确,细腻的肌肤如有生气,千手千眼的描绘一丝不苟,中国传统的线描几乎荟萃一壁,和谐统一。</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3窟(复制)</p><p class="ql-block">元(1271-1368年)</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3窟是敦煌石窟的代表洞窟之一,是敦煌现存唯一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可以满足众生的一切愿望,救助人们的种种困厄和苦难,使得观音信仰在中国的民间拥有最广泛的信徒且长盛不衰。</p><p class="ql-block">此窟西壁佛龛内外两侧均面有观音,造型衣着各有不同。南、北两壁各绘一铺千手干眼观音经变。东壁窟门两侧分别画有散财观音和净瓶观音。</p><p class="ql-block">第3窟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突出的是以线造型的技巧。此窟的作者善于使用多种线条表现不同质感的物象,使画面既富于变化又具有统一和谐之美,是莫高窟石癌</p><p class="ql-block">艺术的绝响,也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中弥足珍贵的精品佳作。</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 盛唐 第25窟(776--781年)</p><p class="ql-block">此窟为吐蕃统治敦煌时代的代表性洞窟,北壁画弥勒经变,下方画儴佉王并诸大臣、王子竞相出家。两侧画女人五百岁行嫁和老者自诣墓室。其中彩绘的墓室,着花钿的女子,以及身穿左衽吐蕃装给来宾作礼的场景,这都是我们了解吐蕃时代,敦煌社会风俗史的形象资料。</p> <p class="ql-block">南壁画阿弥陀净士变,场面宏大。东壁画卢舍那与八大菩萨曼荼罗,中央卢舍那佛头戴宝冠,作禅定印,结珈趺坐于狮子座上。</p> <p class="ql-block">左侧画虚空藏、地藏、弥勒、文殊四菩萨,各持剑、宝珠、莲花等宝器,遗憾的是画面右侧己经残毁。窟室西壁两侧画文殊、普贤经变,文殊手持如意,普贤以手作印,骑乘在狮象背上。二菩萨的侍众各有三人,持宝幢随菩萨徐徐前行。</p> <p class="ql-block">从整体上讲,第25窟壁画的构图严整,人物布局疏密有致。色彩厚重而和谐,是包括莫高窟壁画在内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五代(907至960年)</p><p class="ql-block">龙砖</p> <p class="ql-block">五代(907至960年)</p><p class="ql-block">凤砖</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 盛唐 第217窟神龙年间(705-707年)</p><p class="ql-block">此窟是莫高窟盛唐艺术的代表作。窟室为覆斗藻井顶,西壁开龛塑像皆残,背光两侧各画四弟子二菩萨,龛外绘观世音大势至普菩,严神伫立,华丽服饰的精心描绘,令人叹服。</p> <p class="ql-block">南壁绘佛顶经胜陀罗尼经变,原来定为法华经变。西面西侧是佛陀波利史迹画,讲述《佛顶经胜陀罗尼经》传入中国的神奇放事。中央、下方、东侧是佛说法图和根据经文绘制的各种信印该经的情节。西侧整幅山水画浑然天成,可以看出类似李思训所绘西青绿山木的意境。</p><p class="ql-block">此窟开凿时间大致与李思训同时或稍晚,在李思训真迹己失传,唐代青綠山水画作品罕见的今天,这幅育绿山水画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了。</p> <p class="ql-block">北壁是“观无量寿经变”,壁画以阿弥陀净士为中心,绘西方三圣及听法菩萨群像,周围是宏伟的大型建群,殿前是似辉娛乐场面,舞者手执长带在莲花上急速旋转,是唐代健鲜中的拓枝舞。</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 初唐 第220窟 贞观十六年(612年)</p><p class="ql-block">此窟是莫高窟最重要的初唐洞窟之一。窟室覆斗形顶,西壁开龛塑像,在窟东壁,有一处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的墨书题记,为壁画提供了确凿的断代依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东壁通壁画“法华经走观音音门品”,表现观世音菩萨救诸苦难和三十三现身说法等救度世人的情景,描绘生动,是盛唐壁画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此窟南壁为通壁巨幅“阿弥陀经变”,是唐代最盛行的经变,壁画依据《阿弥陀经》 所述画成,极力渲染阿弥陀佛的净士——西方极乐世界的繁荣富丽景象。</p><p class="ql-block">北壁的 “药师经变”,以东方药师净士七佛和八接引菩萨为主体,两旁十二药叉大将为护卫,上空飞天翱翔,前临曲池流泉,在灯楼灯轮的照耀下,灯火辉煌,鼓乐齐鸣,乐声回荡,舞姿婆娑,烘托了东方药师净士,这是敦煌壁画中最美妙的乐舞图之一。</p> <p class="ql-block">东壁的两侧壁绘 “维摩诘经变” ,南侧维摩诘手握塵尾,抚膝而坐帐内,目光炯焖,神思飞扬,为传神佳作,帐下是听法各国王子,面貌服饰各异。北侧文殊著萨,举止庄重,神态自如,随同文殊前往听法的帝王群臣,与传世初唐阎立本作的名画《历代帝王图卷》相比也毫无逊色。</p> <p class="ql-block">主尊佛像丰满圆实,塑造手法概括洗炼,略带夸张,弟子阿难,聪明稚气,迦叶衰老消瘦而又通达爽朗。胁侍菩萨造型泽厚结实,形象丰满健康,五官和神情表现出一种女性美,堪称隋代彩塑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 隋代 第419室(公元581-618年)</p><p class="ql-block">此窟为前人字披顶后接平顶窟。西壁开龛,内塑一佛二弟子三菩萨像。</p><p class="ql-block">此窟南北东三壁画飞天和天宫栏墙及佛、供养人、药叉像,应前部人字披东分上下四段,上三段画“须达孥太子本生”,下段画“萨埵太子本生。</p><p class="ql-block">西披分上下三段,上三段画“法华经变譬喻品”,下段面“萨埵太子本生”(接东披续完),整个画面故事情节详尽,不论屋宇庭园、花卉树石、飞禽走兽,以及人物活动,都刻划得细致生动。</p><p class="ql-block">后部平顶上画 “弥勒上生经变〞,弥勒菩萨于兜率天宫中交脚坐说法,菩萨天王侍立左右,殿外重楼内诸天眷属奏乐供养,两侧分别面乘龙车的帝释天和乘凤车的帝释天妃,周围有飞天、人非人筷拥随行,表现诸天神前往兜率天宫赶会,画面充满欢乐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 西魏 第285窟大统四、五年(公元538-539年)</p><p class="ql-block">此窟为覆斗顶方形神窟。窟内有西魏大统四、五年造像题记,是早期莫高窟唯一有确凿纪年的洞窟,对于研究莫高窟的历史和艺术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此窟西壁开三龛,中央大龛内塑善跏坐佛像,两侧小龛内塑禅僧像,套外壁画诸天、菩萨、外道等像。南北壁各凿四禅室,北壁上绘七佛说法图和供养人像及发愿文。南壁上绘 “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故事画和释迦多宝佛说法图。</p><p class="ql-block">在洞窟窟顶四披上画大空诸神,佛教题材和民族传统神话交互杂呈。西披画有化生童子、飞天、雷神、朱雀、乘鸾仙人等。南北披上画有飞天、雨师、辟电、羽人、飞廉、乌获、开明等神昇。东披中央绘二力士</p><p class="ql-block">承举莲花摩尼宝珠,两旁是伏義女娲,皆人面蛇身,手持矩规,胸前圆轮中分别画三足乌和蟾蜍,象征日月。</p><p class="ql-block">窟顶中心为华盖式藻井,四周饰以垂幔,上挂玉佩、流苏、羽葆,悬达四披,整个窟顶壁画,天神飞舞,天花飘旋,满壁风动。</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 西魏 第249窟(公元535--556年)</p><p class="ql-block">此富是莫高窟北朝石窟的代表窟之一。其建筑形制为覆斗顶方形窟,西壁居中开圆券大龛,内塑善咖坐佛像,南北壁自上而下为天宫使乐、千佛、药叉的格局,千佛中绘说法图。</p><p class="ql-block">此窟最具特色的是窟顶壁画,顶西披画阿修罗王,赤身四目四臂,脚立海中,手擎日月,双龙护卫,身后为须弥山,山上忉利天宫,山两侧画雷公、辟电、乌获、雨师、朱雀、金翅鸟等。顶东披画二力士承托摩尼宝珠,飞天左右护持,朱雀和孔雀相对飞翔,力士以下胡人与乌获现百戏及龟蛇相交的玄武和天兽 “开明”。</p><p class="ql-block">顶南北披分别画东王公和西王母,两相对称,这是中原地区汉族传统的神话题材。东王公画像惜已残毀,仅存四龙引车,文鳐飞跃等,龙车前后,有乌获、羽人和乘鸾凤持节的方士等,在龙车下是生动的狩猎场面,西王母乘凤车出行,前后有趁鸾凤持节的方士和飞天为引导和随从,车下白虎驰骋,车后旌旗飘扬,有开明尾随凤车,下面描绘了野牛、黄羊等动物,在山峦树林里出没活动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 北凉 第275窟(401-439年)</p><p class="ql-block">此窟是莫高窟最早的洞窟之一。其建筑形制为长方形殿堂窟。窟正壁塑高3.40米的弥勒菩萨坐像,扬掌交脚坐于狮子座上,南北壁上部阙形龛内塑姿态各异的交脚弥勒像,阙楼象征弥勒菩萨高居的 “兜率大宫”。</p> <p class="ql-block">塑像造型雄健,面相丰圆,神情庄静,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具有十六国时代造像的显著特征。</p><p class="ql-block">在南北壁阙形龛下面绘有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北壁西起为《毗楞竭梨王身钉千钉本生》《虔阇尼婆梨王剜身燃千灯本生》《尸毗王割肉贸鸽本生活》《月光王施头本生》。</p> <p class="ql-block">这些本生故事面表现的都是释迦牟尼前身的事迹,宣扬佛教所倡导的忍忍辱牺牲的精神。南壁的佛传故事画表现的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画中描绘释迦为太子时,曾出四门游观,见人间生老病死诸苦,乃立志出家寻找条解脱人生的道路,引导人们脱离现实的苦海,走向幻想的天国。</p> <p class="ql-block">很难想象,当时如何在此风沙漫漫的荒漠,建起这工程巨大的系列洞窟,为后代留下的稀世珍宝。</p> <p class="ql-block">阿山远望上午逆光的三危山</p> <p class="ql-block">午后蒙眬的日光(当天多云),如何的机缘巧合,使丝绸之路上的敦煌,绽放出如此绚丽多姿异彩!</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壁画与雕塑,除了艺术上和价值,其形象的直观,极大弥补了古代没有影像的不足。</p><p class="ql-block">通常说的“图书”,往往是书有余而图不足。</p><p class="ql-block">对于古代来说,有书没图,很多事物确实无法形象地了解。</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真是不可多得的宝藏!</p> <p class="ql-block">材料多数来自莫高窟,少数来自百度。特说明。</p><p class="ql-block">由于保护文物,一些地方不让近观,好些不能拍照。阿山还是尽可能了解了一些。</p><p class="ql-block">所以,对莫高窟的了解只有星星点点,加上文字描写也不是现场添加的,美篇极可能出现张冠李戴、错误描写及错字的情况,望方家宽容,多予指正。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