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气质与篆刻精神主讲 老师:颜贻寿

魏巧云

厦门老年大学第四期书画高级研修班2024.11.1周五第四讲:《书法气质与篆刻精神》主讲老师:颜贻寿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颜贻寿简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颜贻寿:厦门大学艺术硕士;集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教育委员会会员;厦门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厦门市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副书记、美术教研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颜贻寿的成长经历和艺术成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颜贻寿从小对书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在小时候就在沙地上用树枝作画,后来考入厦门大学美术系,继续深造。他的书画作品多次获奖,包括在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和‌全国教师美术书法作品展中获奖。他的作品还被台湾知名政治人物‌萧万长珍藏。颜贻寿的艺术成就不仅限于国内,他的作品也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颜贻寿的职业成就和影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颜贻寿在职业生涯中,不仅在教育领域有着显著的成绩,还在书画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担任多个艺术委员会的职务,积极参与艺术教育和推广工作。他的书画作品不仅在国内展出,还受到了国际友人的赞赏和收藏。</b></p> 周旻副校长介绍颜贻寿老师 颜贻寿老师授课七大要点 第一部分时代与书法写工具 第二部分内容与时尚(气质) 第三部分碑与帖的审美取向 第四部分中国书法对西方艺术的影响 第五部分篆刻发展历程与金石精神 第六部分现代国展作品剖析 第七部分颜贻寿老师个人作品 颜贻寿老师现场挥毫泼墨 陈子强副校长周旻副校长收藏颜贻寿老师的墨宝 <p class="ql-block">耕云种月</p> 周旻副校长作全课总结 课后作业展示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魏巧云临孙过庭的书谱选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曾德山:作品《耕云种月》</b></p> 学员听课笔记和心得感言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黄德樵</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今听颜老师讲座,理解了两点,1、书法的本质,不仅仅是文字的池录,更是书者情感和思想的表达。</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2、篆刻精神的内涵,是注重精神品质和艺术造诣的结合。篆刻作品,往往蕴含着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成办一种精神寄托。我从2012年在老年大学,跟王守桢志师学篆刻,十多年间,也刻了六、七百个印。今天听了颜老师的讲座,很有感触,特别在印屏制作方面,打开了自已的眼界。高研班很赞!自已感到很有收获!</b></p> <p class="ql-block">聆颜贻寿《书法气质与篆刻精神》有感</p><p class="ql-block"> ——刘六光</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集诗书画篆、音乐、体育等多领域全能型艺术精英,特别体现出书画各三分而读书则四分的个性特征,从源流的发端娓娓道来,让听众仿佛时光倒流,回到文明的草创阶段,了解其所以然!</p><p class="ql-block"> 他用四个章节介绍书法的源流变迁、不同时代、不同性格书法家所展示的不同气质特征及对西方的影响;用一个章节来介绍纂刻发展历程和所蕴含的精神特质。一般来说,外部环境的变迁、书写材料改进和工具的创新以及书法家个人生活际遇的不同与个性特征的综合表现,展示不同创作特色,使中国的文字与书法艺术的发展有了阶段性的特点即不同的时代气质特征和富有个性的精神内涵。最后介绍现代国展的几大亮点和个人书法作品与金石收藏。</p><p class="ql-block"> 其一,时代与书法工具:颜老师到上海博物馆参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颇受震撼!其思忖,古代埃及受侵,人类开始迁徙,先到欧洲,再到亚洲,虽未得验证,然历史经验表明,其与中国象形文字、阿拉伯数字都有相似之处!埃及的法老、神庙与商代及三星堆的出土青铜器上的金文、铭文等象形文字相似。猫在古埃及作为神灵供奉,下葬时像人类一样,将包裹好的尸身安放用棺椁然后下葬,现已发现十万只猫的木乃伊,可见猫和民族图腾蛇、鹰、狮子 甚至屎壳虫都是受崇拜对象。中原文化习俗,也有死者停尸期间,严禁猫的出现,防止猫体越过尸体,猫体内生物放电, 导致人复活现象发生!老师的姨丈,十几岁时曾目睹过。夏商周历史, 夏一直信息很少,判断可能由古埃及分支迁徙而来,但现在无从考证。文化与考古的断层,甲骨文虽刻在头骨、兽骨、龟甲上,已演变为一种文字,符号性的特点已消失!因此甲骨文未必比商周时期的金文铭文早,似乎书写材料相对原始,但实际甲骨文比华夏的象形符号要来得成熟。现出土出来的陶文是象形文字,绢、帛、锦、各类青铜上书写的铭文金文,材料不一样,书写工具不一样!表现出气质和韵味不一样!金石为玉,青铜器、石鼓文,一般都写大小篆。必须从材料上着眼,石头上像钉子一样的刻划,虽线条斑斑驳驳,仍不失韵味。青铜是铸出来,要先写上去,一般写大篆,陶瓷烧出来,也先在胚胎泥中下刀,一般是象形符号、图案,所以说书画和篆刻都同源。铭文大篆也是印章的开端。秦时李斯才统一规制小篆 ,迎来春秋战国时期文字的璀璨阶段。石鼓文是用大篆记录秦王狩猎时的场景。刻在十个石鼓上,也可能是凳子!曾被丢弃在荒山野岭,无人问津,后被发掘,视为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 后来人类发掘了新的书写材料,竹片、木片削薄用于书写!每片用牛筋穿起,闽南语读书就是读册!书写对象的改变,有一定弧度,或是木片纹理,书写笔划则发生变化,书写方式随即改变,左手持竹片,右手书写!隶书的书写呈现扁体!东汉用竹作原料, 改进成纸张,给书写带来了方便!绢易折,锦、帛柔软易保存。从东汉到清代,纸张粗糙,不怎么好写。麻太生或太熟不好写,所以绢、帛、锦长期存在并用。隶书的捺会有燕尾头,像鸟一样,到汉代楷书基本形成 ,在结构比例方面逐步合理。</p><p class="ql-block"> 魏晋时期, 汉字又有完全不一样的味道。魏碑上的文字是写好的字,拷贝到石碑上,笔划变了,有棱有角,有长方形、三角形,反映时代书写特征。清代曾提倡碑体与其它字体的融合,石头上边角都有方的尖刻的笔划,和纸上书写不一样,与书圣王羲之的风格完全不同。</p><p class="ql-block"> 可以来比较一下,不同人生际遇和性格的书法家作品气质风格的不同。如唐代孙过庭与唐怀素。孙过庭“好古、博雅 、工文辞得名翰墨间”。擅长楷、行、草诸体,尤以草著称。 传世书有《书谱》、《千字文》、《景福殿赋》等均草书墨迹。成就最大影响最深数《书谱》,自撰并书 ,分上下卷。怀素,湖南人,年幼家贫 ,十岁出家为僧,所以买不起纸,就在寺院旧衣上、墙上、芭蕉叶、凡视野所及地方练字,居于水边,水池染成墨色。年轻时,不断走访天下文人 ,拜访过李白,然其时他的字一塌糊涂,未入门。后拜访了王羲之、张旭的弟子……因母病而归。始独自创作,毛笔不知秃过多少?常年的积累,使他心中有字,常一气呵成!水滴石穿,终于造就他一手草书傲视天下,并由于由盛唐转衰,心态发生变化,且性格孤傲叛逆,所以与张旭齐名,被誉为“颠张狂素”。存世有《论书帖》、《圣母帖》、《自序帖》、《芳笋帖》、《小草千字》等, 每一篇都能看到字魂,都是他留在字里的精神气质。</p><p class="ql-block"> 其二,内容与时尚气质。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书法气质。内在又有不同人物个性的区分。魏晋时期和唐代的面貌完全不一样。柳公权的楷书柔和。小楷推崇临摹《灵飞经》,启功一辈子都在研究,所以字体结构比例严谨。魏晋时期楷书偏扁。苏东坡,钟繇都偏扁,崇尚高古。魏晋时期堪称书法家均有仙风道骨;而盛唐喜丰腴,当时佛光普照,美女服饰是拖地长纱……武则天信佛,洛阳刻的佛都和她相似,呈现出丰腴雍容气质。不同年代 、不同人物、不同心情写出的作品自然不同气质。颜真卿是大将军,安史之乱,兄弟惨死,他写了篇悼文,悲愤之情跃然纸上!纸张也很粗糙。估计是烧祭用的。</p><p class="ql-block"> 再比如唐怀素草书与宋黄庭坚草书比较。怀素草书线条擅用中锋细挺像钉子一样拖着走!而黄庭坚则大写意,中锋含墨量饱满,线条柔和,借鉴画画的写意性,他观察湖面的小舟,两把橹为什么摇摆中舟会前行?悟到撇捺的运用!物像可以用来体验。在饮酒赋诗中享受书写的奥妙!</p><p class="ql-block"> 再如东晋王羲之与唐赵孟頫。王羲之的透彻,他的领悟,使他成为行书鼻祖!赵孟頫则把他的柔弱繁琐之笔花去掉 ,呈现干净利落而不失稳重的风格!</p><p class="ql-block"> 唐杨凝式擅长草书!好不容易找到!很高古。行草融入颜真卿的东西!以肥壮为美,与时代气质有很大关系。唐为书法鼎盛时期,颜真卿及时涌现,圆融内敛。杨维桢草书,打破规矩,笔划几乎方形、方折,先后相反,不受约束。皇帝任命,半途遇农民起义遂弃官,崇尚自由。</p><p class="ql-block"> 赵孟頫与米芾对比。十大书法家为何米芾拍最后,他好学但取巧 繁杂东西太多,追求丰富性,太丰富就不够大气。《灵飞经》是唐最完善的写小楷的帖,高古又俱艺术性。</p><p class="ql-block"> 钟繇、文征明、倪赞 比较。钟高古雍容,没有尖刻笔划。文虽高古 ,笔划直平干净。倪小楷值得学习,落在画面上很有特色 。小楷线条,前面尖,后面由细到粗,可以结合起来看,格调要高。</p><p class="ql-block"> 徐渭与祝枝山草书比较。徐的身边多是出家人,讲佛道,又 有点疯 和癫狂状态,写出草书长的连的绕的很多,气势不一样。祝的点划分离多,点线面结合着用,那个时代人还不懂得从美学角度去思索。</p><p class="ql-block"> 八大山人与张瑞图风格比较。八大山人作为出家人,追求禅学的东西,画鸟可细致到鸟在翻白眼!对动荡时代不满,但书法和绘画修养都太高了,重在内敛以避锋芒。张线条直接尖刻,笔锋随意翻转, 骨子里的狂妄, 为人修养从字中可以看出。</p><p class="ql-block"> 黄宾虹与吴昌硕比较。黄系山水画家、篆刻家。金文里充满写意性,浓淡干湿灰白不一样,风格 纤细,透文人雅气。吴昌硕画家,书法家, 篆刻家,从小习武,参加过太平军。绘画用气在写。曾在上海办展,书法篆书达到顶峰在82岁,绘画创作顶峰在55岁,看巅峰作品,笔笔到位,名气极大,曾受邀为美国博物馆题匾《以古为徒》。</p><p class="ql-block"> 民国于右任与谢无量之比。于为国民高官,文人 ,拙而大气、霸气。谢则灵动而有文人气。</p><p class="ql-block"> 弘一法师、毛泽东、齐白石之风格较量。弘一法师受八大山人影响颇深。在日本学医,虽书法、绘画、戏曲、音乐样样精通 将西方钢琴引进中国!因看破红尘出家,书法內敛归一,不俱锋芒。领袖毛泽东则是伟大革命家!一生戎马葱茏,刀光剑影 ,书法整体展现出个人的历史担当和伟人的神采!齐白石是篆刻家、书画家,以卖字画为生!早年进京时遭受文人排斥,后衰年变法,七十岁后改变画风,传承宋代双勾重彩,由陈三立之子携往日本办展,一时洛阳纸贵,售价高于顶流吴昌硕。他的篆刻风格是大刀阔斧!金石味道浓郁。</p><p class="ql-block"> 林散之、启功、沈鹏之比。林散之为近代草书大家,章法、浓淡干湿变化娴熟,擅长把绘画技巧用于书法中。缺点是细长线条比较多。启功线条笔挺、结构严谨、学小楷《灵飞经》,从中掌握结构比例,功底扎实。用笔干净利落,线条不见抖动。有微词 ,字体古板。沈鹏修养高,书画兼修,草书夸张性强,但楷书基本功不足。幸格调高 ,故能随心所欲。</p><p class="ql-block"> 其三,碑与帖的审美取向。以赵之谦为例。碑是通过写,然后拓在石碑进行雕刻。一味追求碑,是条歧途。墨汁和宣纸的互动,形成作品,在雕刻过程会失真走样,所以帖是第一位,碑犹“二道贩子”,如何比过真迹。唯有借鉴融合,讲究结构比例,在有限空间融入碑帖元素,方是正道。清代掀起碑和帖融合的潮流,隶书将碑帖有机融合,康有为是该领域代表性人物。</p><p class="ql-block"> 其四,中国书法对西方学术的影响。要去看大展,多做交流。每届都不一样。中国书法早于西方一千多年,为什么张大千拜访毕加索,而毕加索拿出一叠叠的都是齐白石的作品。他说,真正的艺术在东方!秦李斯写草书 ,后艺术时代梵高才从中学到中国线条,从写实到抽象。秦以前也有草书,后印象派梵高看到东方书法才把线条融入绘画。中国书法业已博大精深,对世界对西方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美院博导王东临,周游世界办展, 人称中国丑书第一人 !但其实是有书法功底的,有一种走向行为艺术的视觉冲击力,不能等同江湖书法家,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纯艺术时代正悄悄来临,允许探索和新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其五,篆刻的发展历程与金石精神。印章的产生与发展,经历实用工具到私有工具到官方用具的转变。先秦 印章称为玺,秦以后才有印章、记等。商代及青铜时代,有铜铸者,布局构图很精致,风化后斑斑驳驳, 仍很有历史风味。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印章形制和文字走向规整。铸和琢的方式都有。再后来成为古代防盗窃神器,信件或竹简捆绑后,为防泄密,在结绳处封上泥巴,盖上印鉴,成为“简牍之锁”。现泥封因偶然烈火淬炼而存世,得以显耀它的特殊功能。汉印,各种形式印章已臻完备 ,刘光臣所刻精美,包括虫鸟篆。四大国石纷纷亮相。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将军印应运而生,列为急就章。唐宋,九叠纹出现,作为信用凭证,其功能有了新发展,私押鉴藏,私人印记的作用多用于交易和凭证。元末开拓了艺术道路,王冕用钟乳石刻印章,推崇古玺、汉印。明清开始纯艺术化。吴让之、吴昌硕治印艺术受推崇。乾隆收藏田黄达200多枚。溥仪逃东北,带很多国宝被伪满洲国的日本政客瓜分,后他被苏联拘捕送回北京 ,经多放教育,方从破棉袄里取出三块乾隆田黄章 ,捐给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其六,现代国展作品剖析。边展示图片边解说,让大家了解国展作品的大抵水平和发展趋势。</p><p class="ql-block"> 其七 ,颜老师个人历届获奖作品和田黄篆刻作品展示 。其中田黄篆刻数量不少,而且雕刻精美,成为艺术宝库。最后,颜老师还现场题写了“耕云种月”横幅书法作品,掌声中并赠送校方收藏。颜老师不辞辛苦,三个多小时的耕耘 ,一定会有满满的收获!借此感谢恩师,也感谢校领导、周部长、陈社长和班委的付出 ,与同学们一起共勉!2024.11.1</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聆听颜贻寿老师的课后感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王锦帮</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诗如画,画是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书如人,人长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寿金石,石如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玉似钱,钱如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书法气质与篆刻精神”学习感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彭 莉 </b></p><p class="ql-block"><b> 一场由才华横溢的颜貽寿老师主讲、以“书法气质与篆刻精神”为题的专题报告,将书画和篆刻一以贯之,融汇贯通的授课,引领我们在浩瀚无垠、博大精深的中华精神文化的海洋中遨游,对我们来说真是一次难得的艺术欣赏。颜老师不仅从书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理论高度,以及与传统文化融合上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和演示,使我打开眼界,大长见识,受益终生。我深切体会到:</b></p><p class="ql-block"><b> 一是主题明确,将书画艺术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 颜老师多才多艺,文体并举。他擅长诗书画印和音乐体育,他用自己文人雅士的学艺历程讲述了只有艺术创作与人生经历和品学修养有机结合,才有艺术魅力,才能创作出精品。他从中国深厚的文化发展史中感悟并强调必须用笔墨泼洒鸿鹄之志,张扬爱国情怀,书写大汉文化,圈点人生真谛,歌唱社会和谐,图圆中国美梦。他在深入各地采风中,用艺术家的独到慧眼,观察生活,潜心创作,研磨调色恰到好处。并具有契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创作了大量的书、画、篆刻作品,为社会奉献了色香味俱佳的艺术作品,令人称赞!</b></p><p class="ql-block"><b> 二是机会难得,感恩校方的精心策划和周密部署。衷心感谢老年大学搭建这个平台,为我们学习书画创造了良好条件。尤其是周校长每课都亲临现场组织和讲评,精准的引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给我们难得的启示,使我们对主讲老师的成长历程和艺术成就有了更多的了解,提高了我们对老师独具匠心的创作初衷和宽博深邃的审美意象的理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小苇班长承上启下,热心周到地管理照顾同学;其他班委勤勤恳恳为大家学习提供方便和服务,让我们每课都愉快而充实的学习。</b></p><p class="ql-block"><b> 三是努力学习,不负厚望。 研修班的学习课程每课都各不相同,但都是收获满满。我会珍惜这次研修班的学习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书画水平,为学习和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文化尽绵薄之力!</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试论书法和篆刻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翁永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有幸聆听了颜贻寿老师《书法气质和篆刻精神》讲座,很受启迪。对书法和篆刻的起源、主要材料、方式、形式、色彩、效果等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引发了一些思考。我国书法约形成于6000年前的半坡和大汶口之“陶器文”,主要材料有毛笔,纸,墨,砚,其书写的方式呈现的形式为平面的墨迹,色彩为黑白二色,效果主要体现在书卷气上。篆刻则起源于3000年前的殷商,主要材料是刻刀,印石,印泥,其刻印的方式表现形式为纸上印痕,色彩为红色,效果主要体现在金石味上。如此,书法最好的气质——书卷气及篆刻最佳的精神——金石味,便成了人们孜孜以求的境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中国书协目前下属三支队伍即书法、篆刻、书刻,号称“三军”,地位是平等的,各自独立,并非从属关系。受教于颜老师授课中丰富多彩的信息量,精辟生动的推理和令人信服的比较分析,愚试就书法和篆刻的关系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些粗浅看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艺术观赏方面。书法是用毛笔蘸墨在宣纸上運行而留下的笔迹,它包罗了诸多艺术美的元素,如长短粗细,轻重缓急,分行布白,穿插避让,虚实呼应,方圆斜正,飞白连断,枯涩顿挫等,其展示的形式有条幅,横批,中堂,扇面,斗方,对联,长卷,册页等,它们表现出特有的笔意和气韵,追求的是书卷气。篆刻则是用刀在印石上刻就后钤盖在纸上的印痕,其面积不大,一般以三、四平方厘米为多,其追求的是金石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色彩效果方面。书法和篆刻看点均在平面构成的单纯色彩效果上,只有黑色的字和红色的印二种色彩。当然也可以用其他色彩书写和钤印的,但毕竟是少数。宣纸之白,墨色之黑,印章之红,寥寥三色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而又具有十足魅力的色彩世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书写刀刻方面。毛笔书写可概括为意和法两方面,意即意境,法即技法。法是表现意的手段,意超然于笔墨之外。区别在于毛笔书法是创作之后再由裱画师装裱而成,而篆刻创作的书写只完成了创作的第一步,尚须凿刻,由作者将创作的毛笔书法用凿刀刻在石料,木料或金属上,把刀法融入作品,使毛笔书法的枯笔,飞白都带有棱角分明的刀痕效果,把原来的笔意转换成刀意。一般在单件作品中,除落款外,书法和篆刻均不得出现两种以上的书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鉴于书法和篆刻以上三方面的密切关系,显然书法的影响力,号召力,普及力更大,篆刻是在书法影响下而产生的独立门类。书法的审美趣味影响着篆刻,故力求写出刀刻劲挺,朴实的阳刚之气;篆刻则力求刻出毛笔书写的笔意和韵味。书法的气质和篆刻的精神在此交相辉映,富含书卷气的书法和充满金石味的印章完美结合并展现在一个作品中,必定是佳作无疑也。这方面颜老师已经现场为我们做了示范,先辈艺术大师如齐白石,吴昌硕,赵之谦更是吾辈楷模,感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走笔至此,愚似乎明白了,康有为、包世臣等倡导的与书卷气相对的金石气,为什么到了今天的一些书家那里,往往变成了以笔摹刀,刻意造作,变成了野气,匪气,霸气,官气,变成了“丑书”?原因就在其甚少读书或者根本不读书上,哪里像康有为、吴昌硕、李叔同、于右任等崇尚“金石气”的书法家,有着无人能及的学养和人品。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作为文化修养的书卷气和作为道德修养的浩然正气,以及洋溢于佳作中的金石气,都是属于人的一种“精神境界”,都是可以通过“善养”而获得的。欲救此弊,唯有读书,唯有“善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以上浅见,当属抛砖引玉,恳请老师和同道们指教是盼。</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听颜贻寿老师授课有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陶洪生</b></p><p class="ql-block"><b> 很庆幸自己在老年大学书画研修班两次聆听颜贻寿老师的讲课。上一次是去年11月,颜老师给我们讲授了“书法有法”一课;这一次他给我们带来了更有厚重感的“书法气质与篆刻精神”的讲授。</b></p><p class="ql-block"><b> 颜老师本人以及他的讲课,给我极深的感受有三点:</b></p><p class="ql-block"><b> 一是青年才俊,令人钦佩。他自幼酷爱书画,勤奋学习,20多年前就有书画作品在国家级大展中屡屡入展获奖。他的作品深受业界称赞和大众喜爱,不少被国内外知名机构收藏。他从厦门大学艺术系硕士毕业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担任高等院校美术研究生导师,又在市、区多家文化艺术机构任职,繁忙的事务之余,坚持诗书画印兼修,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深耕,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他向我们展示的部分诗书画印的作品和收藏的篆刻石料,让我大开眼界,也对老师更加敬佩不已。</b></p><p class="ql-block"><b> 二是备课用心,知识量大。颜老师这次根据周校长命题和学员所需,精心备课,讲授的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为我们讲授的七大部分内容,广征博引,用心收集了两百多幅书法篆刻图片,制作了精美课件,重点向我们系统展示和详细介绍了书法篆刻的产生发展轨迹,讲授了不同时代书刻工具以及作品的风格特点,更对历代一些书法名家的人生经历和书法作品中体现出的气质风格作了对比性分析,还通过对第十三届书法国展作品部分作品的取法和风格的点评,给我们书法的学习创作很好的启发,让我收获满满。</b></p><p class="ql-block"><b> 三是见解独到,引人思考。颜老师通过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现象的深入研究分析,提出了许多个人独到的看法,有些令我耳目一新,刷新认知。比如:从夏商周时期我国文字发展史上分析,最早形成的青铜器铭文未必比甲骨文更晚;又如,古埃及遗留下来的象形文字,与我国某些象形文字存在相似性;而三星堆出土的物品也存在某些从古埃及文化过渡性的特征,古埃及人早期大迁徙可能有分支进入我国等等。这些观点虽是推断,但我想,世界五大古老文明,在民族大迁徙中,相互交融互补应是可能甚至是必然的现象,颜老师的博学善思值得自已学习。</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聆听颜贻寿老师讲课有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陈红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草行楷隶篆,书法恒久远。横竖撇捺折,提按顿挫转。</b></p><p class="ql-block"><b> 11月1日上午,颜贻寿老师从7个方面为我们高研班学员讲授了《书法气质与篆刻精神》。讲课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趣味性强,让我们这一些对中国书法史了解不深的学员们,能够在短时间里尽快了解相关知识。我从中学习了很多知识,意犹未尽。我们仿佛在中国书法史的长河里尽情畅游,遇见了金文、甲骨文、石鼓文、简书;认识了大篆、小篆、隶书、魏碑、唐楷、草书;拜见了一个个书法史上耳熟能详的名家:李斯,王羲之,欧阳询,张旭,颜真卿,怀素,苏东坡,黄庭坚,张旭,怀素,米芾,赵孟頫,祝枝山,文徵明,许渭,八大山人,张瑞图,董其昌,王铎,傅山,吴昌硕,黄宾虹,于右任,李叔同,齐白石,毛泽东等等。从这些书法家的作品中,我们体会到章法中的点线面,黑白灰,结构完美;字法中的魏晋风度,盛唐丰腴,追求高古;笔法中的中锋写意,线条柔美,双橹摇摆,有棱有角,笔划雍容,点划分离,圆头圆尾,个性内敛,一笔到位,笔笔到位,文人雅气,狂妄奔放,字如其人。这就是书法的气质。</b></p><p class="ql-block"><b> 颜老师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他的篆刻作品极为丰富。一枚刻章就是一幅画,一个故事。他为大家展示的篆刻作品,让学员们大饱眼福。自从跟书法结上了缘,我们也有了自己喜爱的专用钤印。每次拿起印章印在刚刚完成的书法作品上,我们的心情都非常愉悦,喜不胜收。看到自己的印章,自然而然就想起了篆刻家为我们付出的辛勤劳动。</b></p><p class="ql-block"><b> 有诗为证:以刀为笔石上行,刀挪石移目光定。雄浑古拙金石气,刚柔发力皆性情。文人墨客心相通,方寸之间显温馨。一枚篆刻一故事,中华国粹传美名。</b></p> 颜贻寿老师点评十三届国展作品100张 周旻副校长作全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