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淮军”是晚清在曾国藩指示下由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汉人军队,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前身,曾是清朝的主要国防力量。因为兵员及将领主要来自安徽江淮一带,故称“淮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淮军公所是李鸿章为纪念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反清农民武装势力)阵亡的“将士”而建的昭忠祠,并兼有安徽会馆之功能。李鸿章去世后改为李鸿章祠堂。此祠是继苏州、无锡、武汉之后为祭奠在战斗中阵亡的淮军将士修建的第四座“昭忠祠”,也是规模最宏大的一座。</span></p> <p class="ql-block"> 淮军公所全称“淮军昭忠祠暨公所”,是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于光绪十四年至光绪十七年(1888年—1891年)经专折奏准,奉诏修建的“淮军昭忠祠”及“公所”(淮军办公驻地)合一的建筑群,占地约30亩。</p> <p class="ql-block"> 淮军公所牌楼式大门由“基座”和牌楼两部分组成,上方四柱三间的北方牌楼高高矗立,下方“基座”白玉石雕门洞,简洁大方、开三阙汉,气势宏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同治元年(1862),李鸿章以安徽庐州团练为基础组建淮军,经历了镇压太平军和捻军,抗击法军人侵等对内对外战争,淮军成为重要国防军事力量。李鸿章在晚清洋务运动浪潮推动下,积极学习西方军事制度和技术,对淮军进行改造,筹资购买西方船炮,培养海军人才。北洋水师于光绪十四年(1888)正式成立,嗣后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近代化海军。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由于政治体制、军事思想等因素的限制,未能实现军事近代化的转型。淮军也从此走向衰落。</span></p> <p class="ql-block">油画《李鸿章和他的幕僚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李鸿章以淮军势力为基础,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了国家外交、军事和经济大权,成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鸿章奏请建立北洋水师学堂的奏折</span></p> <p class="ql-block">淮军昭忠祠分布范围</p> <p class="ql-block">淮军昭忠祠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 保定淮军昭忠祠暨公所,承载了跌宕起伏的晚清风云,镌刻着古城保定的峥嵘岁月,彰显出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 徽派建筑和北方四合院两种建筑风格在此碰撞融合,既保留各自风格特征,又在色调、材质、式样上交融协调。</p> <p class="ql-block"> 两个相邻院子的房顶是连为一体的,兽脊相对,独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淮军公所一度成为职工宿舍,此后又遂步成为居民聚居的大杂院,入住176户,文物建筑混杂其中。2003年,淮军公所清河道署博物馆筹建处成立,並启动淮军公所动员搬迁、勘察设计、考证恢复、修缮施工,历经三年,淮军公所历史原貌才逐步呈现。</p> <p class="ql-block"> 公所戏楼是淮军公所建筑群中体量最大、结构最复杂、艺术价值最高的主体建筑。尤其藻井展示了榫卯结构的传统技艺和艺术之美。</p> <p class="ql-block"> 淮军公所戏楼不仅是淮军同仁和安徽同乡欣赏戏曲、摆设酒席的地方,也是当时市民最大的休闲娱乐场所。</p> <p class="ql-block"> 榫卯,我国古代七千年前的一项重大发明,是古代木构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梁、柱、檩、枋等各构件之间榫卯相接,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结构,它优于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钢架结构,既能承受较大荷载,又允许产生一定变形,地震发生时,通过变形抵消地震能量,实现“墙倒屋不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戏楼藻井(馆内展示图)</span></p> <p class="ql-block"> 保定拥有丰富的戏曲文化资源,既有流行全国的京剧、评剧等大剧种,也有颇具乡土气息的保定老调等地方剧种。这些剧种特色鲜明、受众各异,是本士文化资源与外来文化元素相互融汇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3年 侯广苓捐赠的老戏箱(盔头箱),约清光绪三年(1877),长89厘米,宽70厘米,高90厘米,曾为高阳县河西村“庆长昆弋社”戏班所用。</span></p> <p class="ql-block">保定老调剧团捐献的戏箱</p> <p class="ql-block">“一宇之上,三雕骈美。”整座建筑雕刻技艺精湛,纹样丰富,做法以浮雕为主,在月洞门和戏楼等装饰性强的建筑上,运用透雕和圆雕,工法细腻,玲珑剔透,造型完美,且与建筑妥贴结合。</p> <p class="ql-block">石雕</p> <p class="ql-block">砖雕</p> <p class="ql-block">木雕</p> <p class="ql-block">垂花帘与月亮门</p> <p class="ql-block"> 垂花帘雕刻的一对狮子,威风凛凛,神气十足。</p> <p class="ql-block">侧门外是梨园书院、碑廊和附属用房。</p> <p class="ql-block">碑廊</p> <p class="ql-block"> 走进书院,和公馆的灰色调反差很大,给人一种豁然开朗,明媚愉悦之感。</p> <p class="ql-block"> 柳兰,花色艳美,四个花瓣向上,诸条花蕊朝下。开始我还以为花瓣少了两个。</p> <p class="ql-block"> 园中秋色正浓,色彩缤纷,不由得驻足许久,欣赏各种色彩的花花草草。</p> <p class="ql-block">荷花塘</p> <p class="ql-block"> 园内有一块保定南大街出土的石头,通高35厘米,最宽处40厘米,断面近似三角形,底部有断裂痕迹,全石通身无文字、无纹饰,民间俗称“大裂瓜”。流传民谣“沧州狮子定州塔,保定府的大裂瓜。”也是一趣景。</p> <p class="ql-block"> 离淮军公馆不远有一处古香古色的院子,“保定水利博物馆”,走过路过不能错过,在临近闭馆前快速参观一下。</p> <p class="ql-block"> 保定水利博物馆,依托清河道署古建筑群建设而成,是对修缮后的清河道署的保护性再利用。馆内系统地展示保定水利的发展历程、科技成就,以及丰厚历史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p> <p class="ql-block"> 保定水利博物馆,前身是建于清雍正年间的保定府清河道署。</p> <p class="ql-block"> 进院便看到三个与水利相关的老物件:水轮机转轮,碟阀和螺杆起闭机。</p> <p class="ql-block"> 清河道署在功能设置上,遵循“前衙后邸”的规制。在设计上吸收了南方园林的特点,各院正房、厢房和耳房外均建有檐廊,正房与厢房之间建有连廊相通,中路与东、西路之间的过道则建有檐廊或连廊。</p> <p class="ql-block">修缮后的仪门,端庄大气上档次。</p> <p class="ql-block"> 修缮前的仪门,虽能看出原来的精雕细刻,繁复美观,但还是有破败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同一院落各房间可顺廊相连,同一轴线上各院可前后相通,不同轴线上的各院之间则左右相通。总之,走进院子感觉四通八达。</p> <p class="ql-block">一个院子的四个廊门上雕刻的花卉图案。</p> <p class="ql-block"> 展馆内有发展航运、农业水利、景观水利和近代水利等展厅,有500多件文物,文档、图片和实用工具等。</p> <p class="ql-block">管链水车</p> <p class="ql-block">羊角碾</p> <p class="ql-block"> 9天的“燕赵大地”旅游,从正定到保定,看文物古迹,登白石山,参观博物馆、了解淮军,重新认识李鸿章……补上一段历史课。带着收获的喜悦,奔回已经供暖的家乡。河北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