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转场,是新疆自治区哈萨克族牧民非常重要的一种生活方式。每年3至4月,牧民们便将牛群、羊群赶到位于山顶上的夏季牧场;而到了6至7月,则将牲畜转到位于山腰的秋季牧场;从9月开始到寒冬大雪到来之前,牧民们又将牲畜迁到位于山坡或山下的冬季牧场,并在这里度过整个冬天……如此循环,年复一年。</b></p> 阿勒泰地区四季牧场分布图 <p class="ql-block"><b>对于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草原牧民的人。会满脑子都是疑问,比如牧民为什么要转场,冬牧场和夏牧场是同一个地方的不同季节吗?前山和深山又是什么,他们吃饭喝水都是怎么生活的。</b></p><p class="ql-block"><b>首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牧民至少要有4次大规模的转场。从春牧场到夏牧场,再到秋牧场、冬牧场,这里面的春秋牧场是同一个。也就是说其实只有三个牧场,牧民就在这三点一线来回转场,过着逐草而居的生活。</b></p> <p class="ql-block"><b>所谓逐草而居,就是牧民赶着牛羊追随牧草,哪里的草长得好,能让牛马羊吃饱肚子,就去那里放牧,牧民也跟着搬家,一切都跟着牧草来决定。举个例子,冬天山上大雪封山,雪厚的有几米深,温度也非常低,此时牧民和牲畜无法在山上生存,厚厚的积雪盖住了干枯的牧草。</b></p> <p class="ql-block"><b>而阿勒泰地区南部的戈壁荒漠里,冬天不太冷,很少下雪,稀稀拉拉的干草可以露出来,牲畜就吃这些干草过冬,这里就是冬牧场。从冬牧场到夏牧场的距离有上百公里,牧民每年就赶着羊群来回迁徙,一路上走走停停,到天黑就搭帐篷休息,白天继续赶路。</b></p><p class="ql-block"><b>通常夏牧场和冬牧场都是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夏牧场是在阿尔泰山上,而且是在深山地带,那里人迹罕至,雨水多,牧草长得特别好,夏天也凉快,没有蚊子。羊群在夏牧场可以放开了好好吃,都是新鲜肥美的牧草,空气水质都是优质的,这也是牧民最舒服的季节!</b></p> <p class="ql-block"><b>随着牧民人口和牲畜数量的膨胀,水草资源逐渐匮乏,最原始的迁徙方式也逐渐受到了影响。未来,哈萨克族牧民转场的牧道或许会在科技发展、社会变迁、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的影响下慢慢消失,汽车也将替代原始的徒步转场。</b></p> <p class="ql-block"><b>每年九月上、中旬700多户牧民赶着牛羊从辉腾阿夏夏季牧场开始转场,牧民转场至100余公里外的沙尔布拉克秋季牧场。</b></p><p class="ql-block"><b>辉腾阿夏夏季牧场—吉拉大峡谷—沙尔布拉克—红山嘴牧道,是阿勒泰地区目前距离最长、转场规模最大、转场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牧道,有“千年牧道”之称!</b></p> <p class="ql-block"><b>秋季转场是最具观赏性的!特别是肥硕的牛马悠闲地按秩序行走,一般也不会尘土飞扬!不像六月份它们来夏牧场时,消耗了一冬天和春天的牛羊,争先恐后的忙着抢吃嫩草!</b></p> 一个没有乞丐的民族 <p class="ql-block"><b>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之上,有这样一个世代迁徙、崇尚雄鹰的民族,他们用自己勤劳朴实的双手创造出了自己富足的生活,也让其他兄弟民族发出了由衷的的赞叹。这就是哈萨克族——一个热爱生活和勤奋的民族。</b></p><p class="ql-block"><b>哈萨克族被称作“没有乞丐的民族”,看似夸张的形容背后,其实和他们千百年来的文化风俗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一同来了解一下这个勤劳善良的民族。</b></p> <p class="ql-block"><b>一、勇敢勤奋的民族</b></p><p class="ql-block"><b>哈萨克族(哈萨克语:аза)是一支旅居多国的民族,人种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主要分布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地,在中国、蒙古、土耳其、伊朗、俄罗斯也有一定的分布,人数总计1860万。其中约66%居住在哈萨克斯坦,是当地的主体民族。</b></p><p class="ql-block"><b>我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的伊犁、阿勒泰、木垒和巴里坤等地,少数分布于甘肃,人口大约在160万左右。民族语言是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宗教上主要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b></p><p class="ql-block"><b>日常生活上,哈萨克族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他们的服饰多用牲畜皮毛加工而成。妇女夏季喜欢在连衣裙上加上银饰品作为装饰,年长的妇女喜欢用在头巾上带有装饰品,帽子上用猫头鹰羽毛作帽缨。</b></p><p class="ql-block"><b>关于哈萨克族的由来,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有观点认为15世纪在中亚锡尔河流域的部分牧民为了摆脱统治者的暴虐统治,在头领克烈和贾尼别克的带领下成了哈萨克汗国,也就是最早的哈萨克族原型;而《唐书》记载,来自原蒙古高原的游牧部落可萨部落形成了最早的哈萨克族群,而“哈萨克”一词实际的含义是自由、勇敢的意思。</b></p> <p class="ql-block"><b>哈萨克人的图腾是苍狼,按照传统记载,它可以保护人的灵魂和赐予部落平安,并且给予普通人以无穷的力量;而白杨树更是被称为哈萨克族的神树,在传统神话中,天地创始之初,便是这棵神树撑起天空,它也被称为生命之树(哈语:мр аашы),它的每片叶子就是每一个普通人的生命,树叶的生长与掉落,代表了一个人的出生与死亡。</b></p> <p class="ql-block"><b>二、没有乞丐的民族</b></p><p class="ql-block"><b>哈萨克族被称为“没有乞丐的民族”,这一说法主要是源于其古老的民族传统。就如民间一句著名的谚语所说:“祖先们留下的遗产,有一部分是客人带来的”。</b></p><p class="ql-block"><b>在哈萨克人眼里,只要是来到草原上的陌生人,都要当作远方的贵客来热情招待,哪怕是不懂对方语言的情况下也应如此。如果一户哈萨克家庭对外人招待不周,那么这个家庭会受到大家的孤立和谴责。就像谚语中说的那样:“在太阳落山时放走客人,跳到水里也洗不掉耻辱。”</b></p><p class="ql-block"><b>外人一进毡房,热情好客的主人就会给外人准备热气腾腾的奶茶、包尔沙克、各种各样的奶制品来招待。如果是特别尊贵的客人,那么一顿丰盛的全羊大餐更是必不可少。宰杀前还会将羊带到客人面前,让客人充分检查无误后才会动手宰杀,绝对不会怠慢任何人。</b></p><p class="ql-block"><b>第二天客人离开时,热情的哈萨克牧民还会为其打点好行囊,准备好一些食物和礼物,方可让客人离开毡房前往目的地。实际上哈萨克人是从来不拒绝过客住宿的,他们对外人的感觉也是十分包容,没有任何歧视的意味。</b></p><p class="ql-block"><b>以上的行为都是不收取任何报酬的,因此在哈萨克人聚集的地方会听到这样的一句话:“只要路上有哈萨克人的地方,你走上一年的路,不需要任何的食物和钱”。因为任何需要食物和钱的地方,都会有哈萨克人无私地帮助。</b></p> <p class="ql-block"><b>三、喜欢互助的民族</b></p><p class="ql-block"><b>之所以形成这样的风俗,主要就是游牧民族的特性使然。长期的游牧生活,为了能够成功活下去,哈萨克牧民自古以来就养成了互帮互助的习惯。遇到暴风雪时,隔壁的牧民都会无私地帮助,送吃的、送穿的,甚至是牲畜都可以提供给对方。被帮助的人如果不接受,这表示是对对方的侮辱。</b></p><p class="ql-block"><b>除了无私帮别人之外,哈萨克人还非常注重礼仪,礼轻情意重是他们恪守的准则。即帮助者不会因为东西少而难堪,被帮助者反过来也不会因为东西少而另眼对待,所有人都是真心实意地进行交流,没有任何的尔虞我诈。</b></p><p class="ql-block"><b>另外,哈萨克族还流行着一种名为“伊肉力克”的制度。一同放牧或相邻的邻居都会共同分享所带的食物;首次见邻居时,附近的毡房都会上门送这家人一户热气腾腾的奶茶和一份刚出炉的馕,以表示对这家人的热情欢迎。</b></p> <p class="ql-block"><b>因为这种互帮互助的习俗,造就了哈萨克人无论在任何天灾人祸里,都不会出现一家人沦落为乞丐的情况。哪怕自己不富裕,可看见受难的朋友和同胞,哈萨克人都会热情地去接纳欢迎对方,用自己的全力去帮助别人。</b></p> <p class="ql-block"><b>热情善良的哈萨克族,淳朴的民风背后,诞生了一个没有乞丐的民族。一个没有乞丐的民族,他的背后蕴含着人性中最淳朴、最为纯粹的待人接物方式。这种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也让哈萨克族成为中亚各民族中最受欢迎和敬佩的民族。</b></p> 叼羊比赛 <p class="ql-block"><b>不来一场叼羊比赛,你永远也不知道哈萨克小伙马背上功夫有多么厉害👍</b></p> <p class="ql-block"><b>哈萨克族叼羊比赛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传统体育项目。参赛者通常以10人左右为一组,两队骑手急驰而去,马快且马上功夫好者把羊抄起提着夹在蹬带下或驮着,不择路地奔跑,其他人催骑追赶抢夺。经过反复的互相争夺,当某队最后把羊放到指定地点时,就算获胜。因此,刁羊活动对抗性强,争夺激烈,是一种集勇猛、顽强和机智于一体的马背体育比赛。</b></p> <p class="ql-block"><b>哈萨克族叼羊比赛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b></p><p class="ql-block"><b>哈萨克族刁羊比赛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在大草原上的哈萨克族,在转场时为了保护畜群,经常与恶劣天气和凶猛禽兽搏斗。优秀的刁羊能手多是放牧能手,他们能在暴风雪中寻找失散的牲畜,把百十斤重的羊提上马背。这些能手被誉为“原上的雄鹰”</b></p> <p class="ql-block"><b>叼羊比赛的规则和流程</b></p><p class="ql-block"><b>哈萨克族叼羊比赛的规则相对简单直接。比赛一般在两个部落或群体间进行,参赛者需要将事先宰杀、处理好的羊从对方手中抢过来,扔到对方的“叼羊架”上且不掉落,即为获胜。比赛过程对抗性强,争夺激烈,体现了哈萨克族的勇气和智慧。</b></p> <p class="ql-block"><b>叼羊比赛的传承和保护</b></p><p class="ql-block"><b>叼羊比赛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表明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哈萨克族和其他新疆民族如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都参与这项活动,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和发展。</b></p> <p class="ql-block"><b>请继续欣赏:</b></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7glebo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带着两只老虎去旅行】 2024金秋自驾 我的阿勒泰1</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0c76i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自驾天堂铁贾公路 我的阿勒泰2</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7oozoj3"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翻越独库公路 新疆行</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