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父辈的足迹-江西红色之旅-下篇

欧阳建中

2024年10月17日一大早就乘长途大巴从赣州奔赴广昌。昨晚已预先在广昌预约了个车从广昌去高虎脑,拜访我父亲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我当初曾经问过父亲,说你这一辈子打了这么多仗,哪一仗最残酷?父亲听了毫不犹豫的就说,“高虎脑”所以这次有机会到江西,无论如何都要去拜访一下。因为不是热门路线,大巴车上只有六七个人,闲聊中,我向他们打听高虎脑的情况。没想到车上竟然有一个人,他就是高虎脑的,而且还是个红军的后代。交谈中,另外几个人也都说他们是红军的后代。当年江西是中央苏区,很多人都当了红军。所以现在有很多他们的后代,特别是在农村。大巴车李师傅的爷爷是红四军的,宁都县人,他今年46岁是红三代了,所以对我非常热情,到广昌一定要请我吃饭。我说我已经约好了车,就婉然谢绝了,李师傅热情的一直把我送出车站。约好的车司机已经在那里等着我了,从广昌到高虎脑,大约有30来公里,地方非常偏僻,如果没有约车,根本无法去到那里。头天约车的时候,司机师傅就很奇怪,你到那么偏僻的地方去干啥?我说我是红军的后代,要到那里去拜访当年父亲打仗的地方。所以司机师傅对我也非常热情,一直陪着我到我所要去的地方。甚至连爬406米的高虎脑山,他都一直陪着我,让我非常感动,体会到了老区人民的对红军的热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巴车李师傅,我俩都是红军的后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热情的约车司机邱林生师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虎脑苏区小镇山门景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这是网上下载的高虎脑村全景,左侧为新村,右侧是老村。老村的人全都搬到新村去了,老村保留作为旅游景区。后面的山,就是当年红军的防御阵地,海拔高度为406米。阵地的第一道防线位置在山顶偏下一点的地方,就是山顶左边红线拐角最大的那个地方,坐南朝北。敌人是从北边过来进攻的,也就是从村庄的位置向山上进攻。红线的位置就是现在旅游登山的路线。旅游景区建设还没有完全完工,还有点儿收尾工程,所以纪念设施都是崭新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原来的老纪念碑。于1985年筹建,1988年8月5日建成。1996年10月重建为以下模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这是由杨尚昆题词的《高虎脑红军烈士纪念碑》,碑的正面向西北,是当年敌人来进攻的方向。高虎脑红军烈士纪念碑于1985年筹建,1988年建成,碑高12米,占地290平方米。碑的正面镌刻着原国家主席(时任红三军团政委)杨尚昆题写的碑名“高虎脑红军烈士纪念碑”,左侧面刻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原院长刘志坚(时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刘志坚)的题词“长征前夕的激战”,后面是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时任红三军团第四师十团三营营长)的题词“向高虎脑战斗顽强作战英勇杀敌光荣献身的烈士们致敬”,右侧面暂时空白。碑座正面有中共广昌县委、县政府为高虎脑战役题写的战斗简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面碑座上为中共广昌县委、县政府为高虎脑战役题写的战斗简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纪念碑的背面,上面有张震的题词,《向高虎脑战斗顽强作战、英勇杀敌、光荣献身的烈士们致敬》。</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纪念碑背面基座上的雕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纪念碑背面,基座下的碑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纪念碑的左侧面,上面有刘志坚的题词,《长征前夕的激战》。</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纪念碑的左侧面基座上的雕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纪念碑的右侧面基座上的雕像,纪念碑右侧面是空白的。</h3> 长征前的最后一次阻击战<br>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调集大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在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指挥下,由于实行军事冒险主义的方针,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使红军陷入频频失利的被动局面。1934年4月28日,中央苏区北大门——广昌陷落。之后国民党大军向南推进,企图攻占中央苏区首府瑞金,形势岌岌可危。<br> 为了阻击国民党军,1934年7月22日至8月29日间,彭德怀、杨尚昆指挥工农红军以贯桥村的高虎脑为中心,在北至大寨脑、南至驿前地域构筑工事阻击。高虎脑海拔406米,因山形酷似昂首蹲坐的猛虎而得名。贯桥位于赤水与驿前之间,扼控广昌南下石城的咽喉要道,是瑞金北面一个极其重要的凭栏。因此,红三军团选择在这里阻击国民党军。8月,国民党军由北向南发起进攻。在敌我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条件下,工农红军凭借简单工事、落后装备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大大小小数十次战斗,其中大寨脑战斗、高虎脑战斗、万年亭战斗最为惨烈。因三次战斗均在高虎脑境内,合称“高虎脑战役”。<br>一场典型的阵地防御战<br> 1934年7月14日,汤恩伯第10纵队向大寨脑推进。20日进至曾岗岭、天子峰一带构筑碉堡。22日拂晓,敌第4师、89师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大寨脑、鸭子岭红军阵地进行疯狂进攻,红34师和红15师奋起抗击,手榴弹、子弹打光了,就拿石头砸,展开近身肉搏。战至12时,由于火力不足,被迫向驿前方向撤退。红三军团主力和红五军团第34师奉命在高虎脑、贯桥、万年亭到驿前约15公里纵深内,实施阵地防御。<br> 8月6日拂晓,敌左纵队第4师、89师向高虎脑主阵地发起猛烈进攻,先以十几架飞机轮番轰炸,接着又用大炮猛烈轰击,尔后以步兵密集队形连续向红军阵地发起一次次冲击。红5师第13团坚守阵地,连续打退敌人数次冲锋,红14团则由右翼向北突击敌人,保障阵地翼侧安全。双方血战数个小时,敌第89师进攻失败,伤亡惨重。第二天,敌人在重炮的掩护下,攻克了我军鹅形阵地,使得高虎脑等阵地成为突出部,彭德怀不得不命令各部队撤出阵地,退守万年亭。高虎脑一战,是一场典型的阵地防御战,坚守高虎脑的第13团与友邻部队伤亡超过1600人,敌人三天之内损失超过3000人,敌第89师失去战斗力,敌指挥员感叹此战是“进剿”以来“未有之牺牲”。<br> 8月14日,敌军开始向万年亭发起攻击,以飞机、大炮向万年亭红军阵地猛烈轰炸,掩护其步兵实施冲锋。红5师13团3营指战员英勇抗击,先后打退敌人2次进攻,击溃3个团。敌人受挫后,以6倍于红军的兵力,改向翼侧红2营阵地攻击。红2营沉着应战,接连打退敌人4次进攻。之后,敌人再度集中兵力向红3营主阵地左侧猛攻,红5师师长李天佑命令第二梯队红15团、红14团,各以一部兵力由万年亭阵地西北向敌侧后反击,再次打退敌人的进攻,稳住了阵地。8月28日,敌军再次对万年亭阵地猛烈攻击,战况异常激烈。战斗间隙,红5师政委陈阿金与李天佑到前线察看战情。此时,一架呼啸而来的敌机投下一颗炸弹,李天佑被炸伤手,陈阿金壮烈牺牲。红三军团卫生部部长何复生,牵挂前线的救护工作,亲自上前线指挥所观察、了解战斗和伤员救治情况。突然一架敌机俯冲扫射,他身中数弹,当即倒在血泊之中,英勇牺牲。此后,红军为保存有生力量,南撤到驿前庄下一线的第三防御地带,继续阻滞敌军前进。1934年10月10日,红15团撤离瑞金,渡过于都河,从此踏上了漫漫长征路。<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现在旅游登山路的起点</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西农村的老土坯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登山路边的高虎脑战役介绍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上山的旅游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半山腰休息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半山亭处刘志坚主任在高虎脑战斗后写的(祝捷歌),后来被苏区广为传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就要到山顶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顶《旗开得胜》纪念雕塑,正面向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顶纪念雕塑背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顶纪念雕塑,正面局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顶纪念雕塑,正面局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顶纪念雕塑背面局部-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简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顶纪念雕塑背面局部-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简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旗开得胜雕塑简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山顶上向东看景观为福建方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离开山顶下山返回了,该图下山路的顶端就是防御主阵地位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半山腰看,下面就是高虎脑苏区小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路边拍电视剧时建造的碉堡</h3>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史第303页中写道,高虎脑战斗是第五次反围剿以来最激烈的一仗,敌人投入6个师的兵力,倾泻在红军阵地上的各种炮弹和炸弹2000多发,手榴弹5000多枚,各种子弹如飞蝗。红军发扬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顽强的抗击敌人,使敌费时3天,只攻下不足3000米水平距离的山地,却付出了伤亡3000人(其中团以上军官5人)的惨重代价。其精锐部队第89师丧失了战斗力,不得不退出战斗。敌自供(陈诚《五次围剿战史》1968年版第403页):这是“进剿”以来“未有之牺牲”。此役,红军伤亡1373人,另有40人失踪。 我父亲所说的最残酷的战斗主要就是指“抓人摊”,广西话“抓人摊”就是指肉搏战刺刀见红。消极被动防御的阵地战让红军损失很大。弹药又不足。让战士们怒气,怨气冲天。尽管敌人人多,武器也好。但论刺刀格斗,我红军可以一当十。在白晃晃血淋淋的刺刀面前,在红军惊天地,泣鬼神的喝杀吼声中,敌人未交上手便手颤脚抖。战士们怀着满腔仇恨,一肚子怨气,旋风般冲入敌群,和敌人拼杀在一起。双方已经粘着,敌人炮火停止了,阵地只有咔咔咔的刺刀枪托的撞击声,双方声嘶力竭的喊杀声。敌人垂死时的惨叫声更令人不堪耳闻,不忍目睹,这时候我方已不足百人,而已冲到阵地上的敌人不下五百。视死如归的红军硬是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压倒了强敌,几个回合就干掉了好几十人,迫使敌人狼狈逃窜。这样的肉搏战,我父亲已经经历过多次,但这次肯定是最惨烈的一次。我父亲当时是连指导员,一场血战下来,全团只剩下百多人。高虎脑之战,规模之大,战况之烈,是我父亲参加红军以来首次,给我父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31年8月6日在第三次反围剿首战莲塘的战斗中,红七军的刺刀就杀出了威风。红七军战士向决堤的洪水凶猛地向敌人冲去。如铁壁合围,远的射击,近的刺刀捅,敌人前锋一个团,数十分钟内就给解决了。红3军团以10个小时的神奇速度歼灭了上官云相47师,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首战胜利。当时军团指挥所就设在后面的大山上,彭德怀军团长从望远镜里看到了拼刺刀的壮烈场面,忙问身边的参谋:“拼刺刀的是哪个部队?”参谋说是红七军。彭军团长高兴的说:“行啊,广西兵猛似虎。精似猴!”在对韩德勤师的一仗中,更是杀出了威风。韩德勤是蒋介石的老乡,也是第三次围剿敌军的主力。当时如果打败了他,第三次围剿也就破灭了。开始,韩德勤仗着自己有两下子想用刺刀镇住红军,没想到碰上了广西兵一交手就大败而逃。最后扮成马夫被红军当成普通俘虏释放,留下一条狗命。在中央苏区瑞金召开庆祝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大会,为表彰红七军在转战五省中的光辉业绩,和在第三次反围剿中的赫赫战功,授予红七军一面绣有“转战千里”的锦旗,使红七军指战员受到极大鼓舞。 1933年6月13日,中共苏区中央局转发了以中共临时中央名义发出的。《今后对今后作战计划之指示》。组成了东方军入闽作战,打击驻福敌军。企图通过分离作战,在两个战略方向上同时取胜,以实现革命在江西省的首先胜利(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史第229页)。 中央苏区红军进行了整编,红七军编制取消,部队编为红三军团五师。在东征福建时期,9月18日,担任前卫的红5师第13团行军至芹山,与敌第61师第366团遭遇。双方从南北两坡抢占芹山主峰。红军踏着满山荆棘,穿过一人多高的茅草,奋勇向前,终于比敌人早几分钟登上了山顶,抢占了有利地形。接着居高临下,反复冲杀,与敌人白刃格斗,将这支在第19路军中号称“铁军”的部队基本消灭。战后,东方军为嘉奖第13团以一个团的兵力歼敌一个团的光辉战绩,授予该团“英雄模范团”的光荣称号。(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史第244页)(红军战史中唯一的一次)。该团在淞沪抗战中,号称缴获日军钢盔最多的一个部队,最后全部成了红军的战利品。赫赫战功,使广西兵在中央领导心目中成为了最能作战的部队。直到建国后,毛主席还多次提到,广西人很能打仗哦!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离开了高虎脑继续往东,大约3公里左右,来到了广昌县烈士陵园。广昌县烈士陵园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驿前镇庄下村沙洲组龙坑山 ,2014年12月开工建设,占地100亩。建有革命烈士纪念广场、革命烈士公墓等设施,其中革命烈士公墓占600余座。</h3> 陵园坐落在一个山窝窝里,前面有一个很大的广场,可容纳上万人进行祭奠活,环境非常幽静,纪念碑位于正中央。纪念碑前面两侧有两堵高大的烈士姓名墙,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革命烈士的名字。烈士墙后面顺山坡地势而呈梯形上升。每抬高一层的平地上,都有许多贴着地面的烈士墓碑。每抬高一层的梯面墙上都有介绍广昌战役和高虎脑战役情况的介绍非常详细。由于内容太多,就不全部放进来了,只选2个有代表性的吧。纪念碑后面的台阶顺山而上,山顶上有一个纪念亭。该烈士陵园应该落成不是很久。建筑材料都很新。但好像没有专人打理,墓园里到处都是残枝落叶,太不应该了吧?因为地处太偏僻了,交通也不方便,整个陵园里连个人影儿都没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广昌县革命烈士纪念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这是纪念碑背面基座上的碑文。其中介绍说,苏区时,总人口不足15万的广昌参加主力红军15400多人,参加地方武装20652人,参加模范少年队13761人,牺牲的革命烈士有24300人,留下姓名的烈士有3386人。广昌县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巨大的牺牲。后人不能也不应该忘记他们。</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层墓地,从西往东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层墓地,从东往西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层墓地,从东往西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层墓地西头,这个看着像是个管理部门的房子,但是铁将军把门儿连个人影儿都没有。</h3> 怀着崇敬的心情参拜完了当年父亲的战场高虎脑,瞻仰了烈士纪念碑和烈士陵园,也了却了我的一个心愿。下一个目标就是南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中途要经过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龙虎山景区,既然路过,那就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吧。为了方便省事,我就直接乘这辆车直奔鹰潭龙虎山去了。经过3个多小时的路程。终于到了龙虎山了,孩子们知道我要去龙虎山,就给我预定好了酒店。我就在他们安排的酒店住下了。安顿好后,我就准备出去找点儿吃的。没想到刚出酒店门儿,就有一个年轻妇女骑着个电瓶车上来向我兜售拉客,到她的饭店去吃饭。因为就在附近,我也人生地不熟,那就去看看吧。到那一看,小饭店还挺干净,楼上还可以住宿。那就在这吃吧,我点了一个红烧水鱼。她还专门提醒我,这个有点儿贵哟!我说没问题,你就做吧,送我一个青菜就行了。实际上他们就是当地的农民。青菜都是自己种的,这样我就慰劳了一下我自己,也顺便尝尝当地的风味儿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简单又丰盛的晚餐,实际上今天我只正式吃了这一顿饭,心情舒畅,也不觉得饿,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24.10.18-头天晚上,我让酒店帮我约了一个导游。今天一大早导游就来了,带着我直奔龙虎山景区大门,实际上酒店就在龙虎山大门旁边儿。</h3> 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县上清镇、龙虎山镇境内, 距市中心18千米,面积达200平方千米。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此得名。 龙虎山有“丹霞仙境”之称,分布着52个景点,230余处自然和人文景观。 主要风景区有上清宫景区、天师府景区、龙虎山景区、正一观景区、天门山景区、仙人城景区、象鼻山排衙石景区。 区域内植物达100科、250属、460种以上。有兽类40多种,占全省106种的40%左右。 龙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 其道教圣地、碧水丹山与古崖墓群被誉为“三绝”。 宋元明时期,历代天师被敕封“一品”,龙虎山统领江南道教,成为中国道教的传播中心、“百神授职之所”。道教最兴盛时期,龙虎山建有10座道宫、1处道观、836座道院。整个景区内都有来回循环的固定旅游车辆,送旅客到各个点观光点之间往返,非常便利。 上清古镇位于江西省鹰潭市境内,初建于南北朝,兴旺于元明清。被誉为"中国道教第一镇”。古镇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风水理念和八卦图的构造,展现了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br> 古镇依山傍水,泸溪河宛如一条綠色的絲带环绕在古镇的周围。<br> 镇内古老的道教建筑随处可见,长达1.5公里的古街上有留侯家庙,天师府,天源德药桟等古建筑。上清古街的路面是用泸溪河里的鹅卵石,青石板辅成的。有的排成太极或八卦状,精巧至极。经千年路人脚底的打磨,光亮可鉴。行于其上有一种极其舒适的感觉,从脚底渗到发根,一种古老的足音由远而近,仿佛触摸古老的中华民族的历史。<br> 沿河栉比鳞次的吊脚楼和船埠头,更让小镇显现出江南水乡的风格。河畔浣纱村妇,捣衣少女,戏水孩童,以及渔舟片片,白鸭浮水形成了一条韵味十足的古镇风景线。<br>  游览这座千年古镇,游客可以感受那份与众不同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让自己的心灵沉浸在这座千年古镇之中,与历史对话,与自然和谐共处。古镇的东面有中国道教正一道的祖庭一上清宫,东北面有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象山书院,泸溪河对岸有北朝(1368一1644年)宰相夏言的故里一桂洲村,距古镇四公里的地方,还有天门山生态游览区,那里有原始森林,瀑布群以及一些古民宿。<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天师府占地5万平方米,有500多间房舍,楼台殿阁,金碧辉煌,曲径回廊不计其数,府内古木参天,是历代天师的起舍之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师府大门牌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师府内景观</h3> 府内有7棵参天古樟树,按北斗七星位置种植。每棵树下都有一块石碑,介绍该树的名称及含义。因受位置限制,无法将7棵古树同框。还有两株千年古罗汉松。这些景观充分彰显了这里的厚重文化历史。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这里能修道成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那两棵古罗汉松就在后面的那个大门背面,大门房檐上的树冠,就是那两颗古罗汉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向东看为七星尾部四棵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向南看为七星勺部三棵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罗汉松相传为南宋高宗所植,树龄近千年,为江南之冠,人称千年不老松。东雄(右)西雌(左),雌树秋季结籽。</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雄树下的介绍石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师风采,和大师合影,后面的那棵古樟树,是七星勺把上的最后一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道教的最高学府,全国唯一可以授予道教学位的地方,和大师的弟子们合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御笔所写(正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御笔所写,由一龙一虎组成一个道字(背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龙虎山全景,左面那个建筑是正一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龙虎山远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一观山门牌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一观大殿</h3> 象鼻山,属石梁穿洞类景观类型,是龙虎山地质公园最为典型的景观之一,是长期受雨水冲刷溶蚀风化而脱落,造成崩塌残余型的石梁穿洞类景观。高约100米的山峰有一石梁凌空垂下,整个山体就像一只巨型石象在汲水,以象鼻山景点为主的游览区还有仙丹盒峰、龙胆赤壁、观象台、正一仙峰、百岁洞府、金龙汲水、倒挂藤萝、虚靖堂、畲寨、斧劈神山、面具岩、雄狮回头、金龟翘首等众多景点。“仙象雨霁”是龙虎山陆路八大景观之一。 和导游合影,导游的照相技术非常好。她做我的导游是我的幸运。她照相取景的构思和我基本相符,所以我带的三脚架就用不上了,真让我省了不少事儿,太幸运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栈道上看象鼻山景观</h3> 龙虎山栈道从栈道入口到象鼻山东门 全长3180米 整条栈道沿线有浴仙池 醉猴梦仙 蜡烛峰 象鼻山等多个景点 设有一些观景平台 栈道挺长的 近看还是挺惊险的 走完大概要1个多小时的路。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龙虎山栈道奇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龙虎山栈道奇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龙虎山栈道奇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龙虎山栈道风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蜡烛峰(也叫元阳山),和大地之母分别成为太极的阴阳两极,使龙虎山成为太极风水的宝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开心的泸溪河竹排漂流游</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仙桃峰远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泸溪河竹排漂流游-仙桃峰景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无蚊子村景点-据说因为该村位于泸溪河畔,因河风袅袅而没有蚊子而著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巧遇台湾同胞,相互问候致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泸溪河竹排漂流游,东西两头都有码头可相互对开,这是西头终点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悬棺看台往下看西头终点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悬棺看台上看对面山崖上的悬棺</h3> 龙虎山“大地之母”这一独特景观而增添了无限魅力。该景点位于龙虎山风景区的禾觚岩与金钟峰之间,是一处天然形成的庞大岩壁。其形态逼真,宛如一位孕育生命的母亲,故得名“大地之母”或“仙女岩”。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泸溪上的的浮桥,背景右边的山名为尼姑背和尚。左边的山上是寺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国家批准的全国唯一的“升官(棺)”表演场地</h3> 上世纪70年代,崖洞被人们发现。由于在距离水面20米到100米的悬崖峭壁上,人无法直接上去看个究竟。当地几位经常攀岩采药的药农自告奋勇,用几根绳子荡入洞中,最终从崖洞里带下来一些坛坛罐罐,被送去相关部门鉴定。经过国家文物局鉴定,这些文物已经有2600多年的历史了,也就是说悬棺的主人生活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1978年,江西省考古工作队动用了江西省第一个重装水上塔吊,终于进入了这些悬崖峭壁上的洞穴。在发掘过程中,他们清理了多座墓葬,共发现人骨16架,出土了陶器、原始青瓷器、骨器、玉器、竹木器、古乐器等陪葬品200余件。根据这些陪葬品,考古专家判断,洞穴悬棺的主人是我国古代的百越民族。春秋战国时期,百越民族生活在今天的武夷山和龙虎山一带。他们遇水而安,择水而居,死后也选择临水而葬。考古队一共发掘了18具棺木,这些棺木都是独根楠木制成。最大的有500多公斤重,最轻的也有150多公斤重。放置悬棺的地方,距泸溪河水面或都有数十米甚至一百多米,古人是如何把几百公斤重的棺木安放上去的?曾有人悬赏100万去解开这个千古之谜,人们就此提出了数百种猜想,但都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最有可能的答案。先将定滑轮固定在悬崖上方的峭壁上,通过滑轮、麻绳、绞车等原始工具,将木棺等固定后,借助拉力将木棺升至崖壁上的洞穴位置。现在,这一过程已被打造成独特的“悬棺”表演,表演者是龙虎山镇李家村的五个药农兄弟。悬棺表演将龙虎山地区古越人纺织捕鱼、岩壁采药、繁衍生息等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观赏性极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4.10.18-15:40-鹰潭市火车站留影</h3> 下午不到3点就结束了龙虎山观光旅游。从鹰潭到南昌,有高铁也有动车,高铁快但是到南昌西站,离南昌市比较远。动车慢但是到南昌站,位于市中心,方便下一步的活动。我到南昌想去的几个地方是,滕王阁、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八一广场。我就在滕王阁附近找了一个酒店住下,心想第二天一大早就去滕王阁,趁着人少好照相打卡。最后还叫我给蒙对了,这个酒店的位置,距我想去的这几个地方,走路都在1公路半范围之内,所以很方便。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24.10.19一大早起来就在酒店附近,有很多的小吃店。吃完早饭就奔向了滕王阁,但是来的太早了,还没有开门。滕王阁西边沿江地带是开放的。供市民游乐,但从这边是进不了滕王阁的,被高高的城墙挡住。昨天晚上,南昌还下起了小雨,今天早上正好是冷空气南下锋面过境北风强烈。我到滕王阁时,还露出了蓝天白云。等我离开时,蓝天基本上没有了,只剩下白云了,看来老天还是很照顾我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滕王阁的南门入口,65岁以上老人免票,这还是挺不错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滕王阁正面东边的广场,人来的不太多,但也不少。好不容易等到第一波人离开后,人相对少时,抓时机打了个卡。其实还有不少人,但都叫我给P掉了。</h3>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沿江路,地处赣江东岸、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处,是南昌市的地标性建筑。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由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江南洪州都督时所修。现存建筑为1985年重建的景观,主体建筑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br><br>历史背景<br> 滕王阁因初唐诗人‌王勃所作《滕王阁序》而闻名于世。滕王李元婴在贞观十三年被封为滕王,并曾在山东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后来,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在赣江边建起另一座滕王阁。王勃在公元675年重阳节登阁赋诗,写下《滕王阁序》,使得滕王阁名扬天下。<br><br>建筑特色<br> 滕王阁的建筑风格为仿宋式,主体建筑为三层带回廊的建筑,内部共有七层,分为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及阁楼。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正脊鸱吻为仿宋特制,高3.5米。滕王阁的建筑群还包括南北两侧的‌压江亭和‌挹翠亭,整体气势宏伟,清雅飘逸。<br><br>文化意义<br> 滕王阁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不仅是豫章古文明的象征,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滕王阁历经多次重建,每一次重建都保留了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今天的滕王阁已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六层是滕王阁的最高游览层。其东、西重檐之间,高悬着苏东坡手书“滕王阁”金匾各一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从正门上,滕王阁楼梯两边的神兽。</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从正门上,滕王阁楼梯两边的神兽。</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从正门上,滕王阁楼梯两边的神兽。</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滕王阁一层檐下有四块横匾,正东为“瑰伟绝特”九龙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清光绪皇帝的御笔</h3> 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夜景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在滕王阁最高层看南昌西南方向景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在滕王阁最高层看南昌西北方向景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在滕王阁最高层看南昌南.西.北方向景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在滕王阁最高层向看南景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在滕王阁最高层向西看景观,注意看,江面上风波粼粼,当时有很强劲的北风,站在滕王阁上都有点儿站不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在滕王阁最高层向北看景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在滕王阁最高层向东下方看东广场景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在滕王阁最高层向东看景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从东北方向看滕王阁</h3> 参观完滕王阁后,我又回到酒店休息,因为是昨晚入住,今天可以到12点以前退房就行了。当我退完房向酒店服务员打听南昌起义纪念馆情况时。她说去那里必须要有预约才行,但是我对此有信心,就按她的指点步行去了八一起义纪念馆。到了那里一看,果真是人山人海。到处都是旅游团打小旗儿的人群。我到那里时,正好遇见一个保安,打开一个小铁门,送几个人出来。我就上去跟他说,我是外地来的老红军的后代,这么大年纪了不会预约,能否方便让我进去参观?他说不行啊,这里可是有监控的呀!他进去以后,就从里面把门锁上了。可是没过一会儿,他见我还在那里张望,一股江西人从骨子里对老红军热爱的热血冲上了他的心头。他又问我,你带身份证了没有?我立马把身份证亮给他看,他就又把小门打开,也不管有没有监控录像,就把我放进去了。看来,老红军的名牌还是有用的,这也是我的自信所在。最后参观完离开时,正好听到入口接待处广播说,今天的参观名额已满,停止进场。你看我是不是很幸运呀?下面的照片里,你看人并不是很多,实际上是我在一个相对人少的时候赶紧照的。另外把多余的人基本上都给P掉了,所以显得人很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西大旅社前面,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西大旅社内,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简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周恩来同志就是在这里这样宣布起义的。该景区内有我的照片,都是请热心的江西人帮照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西大旅社前面左侧,八一起义雕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西大旅社前面右侧,八一起义一代英豪雕塑。后面远处的就是起义纪念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西大旅社后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一纪念馆位于江西大旅社后面,该图为纪念馆正侧面,照片左边远处为入口,右边为出口。</h3> ‌‌八一纪念馆介绍‌‌<br><br>八一纪念馆,全称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是为纪念南昌起义而设立的专题纪念馆。以下是对八一纪念馆的详细介绍:<br><br>一、历史背景<br>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成立于1956年,195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它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中山路380号,占地面积5903平方米。纪念馆的建立,是为了铭记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的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党掌握和影响的军队2万余人在南昌举行的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br><br>二、展览内容<br>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陈列大楼展览空间分为两层,一层为主要展览区域,二层主要为专题展区和多媒体互动展区。陈展内容主要有南昌起义、人民军队光辉历程等,通过大量的历史照片、场景复原、文献资料,展现南昌起义的全过程及其深远影响。此外,纪念馆还管理着南昌八一起义总指挥部、贺龙率领的‌第二十军指挥部、叶挺率领的‌第十一军指挥部、朱德创办的‌军官教育团和‌朱德旧居等5处旧址,这些旧址也以复原陈列为主,同时新增了多个展览。<br><br>三、参观信息<br>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开放时间为星期二到星期日,每天9:00至17:00(排队验证时间:上午9:00至下午16:30),星期一闭馆。门票价格为免费。纪念馆内设有全景大型雕塑、大型多媒体场景、360度全息柜、多通道环幕投影技术等,增强了展览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冲击力。同时,纪念馆还提供了VR体验等现代化展示手段,让参观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br><br>四、周边环境<br>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中山路,周边有繁华的商业区和历史文化街区,交通便利,是游客了解南昌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br><br>综上所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是一座集历史、文化、教育于一体的专题纪念馆,它不仅是南昌市的重要文化地标,也是全国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将人P掉后效果还行,从二楼往下照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民党蒋介石叛变革命,屠杀中国共产党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参加起义的主要将领人员</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参加起义的主要将领人员</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参加起义的主要将领人员</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主要起义军编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中国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下,从南昌起义诞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推翻了蒋家王朝,取得了全国的胜利。</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9年6月15日,八一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标志诞生。</h3> ‌‌ 南昌八一广场‌是‌江西省南昌市的一个著名地标,位于‌东湖区,是江西省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广场占地面积为7.8万平方米,始建于1952年,原名人民广场,1977年为纪念八一起义50周年更名为八一广场。广场不仅是南昌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br><br> 广场的设计分为四大功能区:南部的纪念区、中部的文化区、南端的追忆区和北端的市民休闲区。纪念区的标志性建筑是‌‌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塔高53.6米,塔身正面镌刻着“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铜胎鎏金大字,塔顶由一支直立的巨型“汉阳造”步枪和一面八一军旗组成,象征着人民军队从这里诞生,走向全国。纪念塔前有‌金水河和‌金水桥,增添了广场的历史厚重感。<br><br> 广场四周树立着八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题材的浮雕,记录了从南昌起义到解放战争的历史事件,这些浮雕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此外,广场上还有‌升旗台和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以及一条长49米的玻璃步行道下铺有汉白玉雕刻,记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长历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一广场为南北方向,长度为420米,宽度为190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坐南朝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西侧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纪念塔正面基座上的介绍八一南昌起义的序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纪念塔东面(右侧)基座上的雕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纪念塔背面(南)基座上的雕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纪念塔西面(左侧)基座上的雕像</h3> 这是广场西侧的江西省美术馆。我刚到时,天气正在下雨,无法在广场活动。我就先到该馆里面去参观消遣了一下。进该馆参观也要预约,我前面一个同行排队的小姑娘热情的帮我用手机完成了预约,在江西真是到处都能遇到好人啊。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术馆作品前留影</h3> 你们有没有发现我在八一广场活动的照片都没有背背包?背包哪去了呢?背包还是前几天在井冈山博物馆买的纪念品。雨停后,我是先从广场北头向南照广场全景时就将背包放下了。然后一路向南沿途各点取景照相,将背包落在了广场北头中心空地位置上。直到最后在江西美术馆前照完相后,才发现我的背包哪儿去了呢?一点儿印象都没有了,只好顺着原路又往回转,到处找找看看。我已经做好了找不到的心理准备,因为主要的东西都在我的腰包上,背包里只是一些衣物等杂物,没想到最后走到广场北头儿一看,我的背包还在那里放着呢。我想可能是因为一是治安状况好,二是公共场地人来人往。都可能认为是附近其他人的,所以在经过将近一个小时的失控后,竟然还在原地放着。你看,我是不是又很幸运?其实,背包丢了也就丢了,只可惜里面还有我的手机和相机电池的充电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昌昌北机场2号航站楼</h3> 因为我准备坐晚上7点钟的飞机回广州,所以时间消磨得差不多了后,我就前往南昌火车站。在那里吃了晚饭,搭乘从南昌火车站到昌北机场的一号机场线。距离32km,时间1小时20分钟到达南昌昌北机场2号航站楼。因为我是南航的老机长,可以免费搭乘本航空公司的飞机,前提是必须有空位。当时正值广州交易会期间,舱位非常紧张,查看已经没有空位了。按理说,已经不可能回广州了,但是我心里一点儿不安的感觉也没有,我觉得我完全可以正常返回广州。因为经常有的人买了票没有来,所以到起飞前30分钟时就可以把这个位置让给我了。 有福之人不用愁,这次江西行,就遇到了很多不利的条件。天气并不理想,但是每到我需要打卡照相时,天气都会瞬间好转。当我遇到困难时,总会有贵人相助。已经到结尾了难道我就不能圆满的收官吗?结果最后到了还有半小时起飞时间时,机场的值班主任高高兴兴的把登机牌给了我,说,快点啊,要起飞了,走快速通道哟!让我没想到的是,飞机是国产的支线飞机ARJ21(为适应国产大飞机系列化需求2024年11月12日,第十五届珠海航展上。该飞机改名为C909。),有90个座位,这也是我第一次座国产的民航机。座位是第一排左边靠窗的位置,把最好的位置留给了我,真是太有福气了,羡慕吧!到广州白云机场后,女儿和女婿亲自来接我,不到10点钟就回到家里了。 晚上我舒服的躺在床上,回想从10月14号到19号6天的时间里,这次江西的红色之旅圆了我的梦。回到了我的出生地吉安,井冈山,小学时代学过的课文红都瑞金,沙州坝,父亲所参加过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地于都。敬访了当年父亲战斗过的地方赣州城墙,高虎脑阵地,游览了江西最美的如诗如画的大好河山龙虎山景区,泸溪河漂流游。参观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之地江西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一根金色的红丝带让我魂牵梦游。飘荡在心中。江西人民的革命热情。永世难忘。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欢庆75寿辰</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我的外孙在后面祝福我。 我们的父辈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奋斗终生,就是为了让他们能过上好日子。 现在父辈们的愿望实现了,他们赶上了我中华民族百年不遇的复兴 历史机遇。红色血脉基因就靠他们延续下去了,我坚信他们会比我们做的更好。</h3> 2024年11月10日,75周岁生日之际,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