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点儿感悟

朱小 朱亚飞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事没事,我喜欢研究语文,写点和语文相关的文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好几年之前我就立志要当一名名师,如今我还在这名师的路上艰难的前行着。如何把语文课上好吃透教材看透教参,这一直是我要攻克的难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想上好语文课我们都知道要抓住语文要素,关注课后题,但是如何将单元导读页中的文字转化成落实语文要素的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越来越觉得关注教材上出现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插图,甚至是每一个标点都尤为重要。以六年级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你要知道是在情节、环境中感受人物形象,而非其他。统编教材语文中的语文要素是呈螺旋上升,所以在学习六年级第四单元在情节、环境中感受人物形象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了通过利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感受人物形象。在《穷人》一课中有桑娜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从这些方面也能体会到桑娜的人物形象,那重点该放在此处吗?我想应该强调环境和情节这两方面感受人物形象。可是课后题的第2个: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说说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第3个:渔家的小屋“温暖而舒适”,这样的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找出课文中其他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他们的作用。那情节和环境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也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听了《玲玲的画》,那节课给我留下的最大的感受是教师课堂教师的每一个问题提出的都是那样的精准,每个理解词语的方法是那样的与众不同。我深深的被这节课所吸引,我不明白为什么人家的想法那么独特,还那么容易被学生接受。回来查看教参才发现,原来奥秘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翻看《穷人》的教参,教参上明确写着:环境描写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那从环境和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环境、情节、人物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究竟是怎样的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1版课程标准中强调不随意提高和降低学习难度。五年级第一单元中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落花生》一课,作者的父亲借助花生这个具体的事物告诉作者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没有用处的人。很明显这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那这个借物喻人究竟要让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我想课堂上可以提,但是只要学生能理解到借助花生这个具体的事物来抒发感情就可以了。这单元语文要素的指令词是“初步了解”。课堂上不应过分强调借物喻人这一名词,也就是不增加课堂上知识的难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什么是语文要素?我理解的就是学习语文的方法和策略。一个指向阅读,一个指向习作。学什么,怎么学?说起来教单,但做起来真的是很难尤其对于我,因为我本身就是瞻前顾后,主次不分的性格。大道理都懂,落实起来又好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路漫漫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