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象山散记</b></p><p class="ql-block"> 新会象山,是一座有历史底气、有故事的山,新会旧八景之一“象山秋月亭”说的就是那里,记得儿时有一年中秋节与班上的同学结队逃学到象山趁热闹,而被学校批评并召见家长。象山之所以有这等魅力,与其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有关。</p><p class="ql-block"> 据明万历《新会县志》记载:“象山,一名金牛山,在县西一里源清。”并云:“象山山埶岩荛,今皆淤为田,相传渔人尝见金牛带索出,惊遁入石。方信孺诗:金牛去后久凄凉,好景乾坤亦秘藏。沧海无穷月无尽,从今收拾入诗囊。山之左曰鸣山,有壮哉亭陈子三大字。亭下为三广公祠,祠右有梁以蘅墓、黄砻金牛洞、黄淳定帆亭,庐于下有鸣山洞,鸣山洞右有文昌宫,下有兵道何子明祠,祠右即象山书院,有知县伍睿祠。”</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象山也曾有众多的人文景观,譬如:“象山寺,在源清坊,宋宣和间僧有定建田一十一顷九十九亩一分六厘。”“大观亭在象山上,明万历中建,久废。”这些在县志上的记载频繁出现,说明了象山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p><p class="ql-block"> 象山又与我区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又据清康熙《新会县志》记载:“象山书院在城西,原为象山寺,后废,改象山书院。明嘉靖二十三年,知县何廷仁讲学于此。区越作《何侯去思记》。万历间,诏废天下书院,以一道学拆建迎宾馆,鬻其地于民。 ”西屏公在《何侯去思记》又这样写道:“善山何侯,以宰古冈,拜命南京户部主政,既三载矣。邑士庶思之,弗能忘。距县廓之西有象冈者,前俯熊海,云峦翠巘,如拜如揖,望之隐然,众念兹胜概。侯昔视事暇,与诸生讲学处也。因敛金构材建屋数楹,为侯书院,塑像其中,以系景仰。不数阅月而前工告成,义倡事集宜其速也。维时,父老黄成文、黎天与等,偕邑之民庶,谒西屏山人区越征文,以纪厥盛。”由西屏公笔下可见象山在古代,是新会的一处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 其实近代人受影响至深的,应是被如清道光《新会县志》中的描述所吸引。“自山腰循城而西,有山坡一所。中秋夕,人聚于此望秋月,盖周遭皆村树,惟此缺处。东望数百里,直至大海,汪洋无际。申刻,月从海中吞吐而上,最称奇观。惟天极净时始见。”儿时冒逃学被父母打屁股的风险也要去象山感受一下此情此景,那时没有什么高楼大厦,站在秋月台附近,眺望“揽带海”,新会人称背小孩子的背带为“揽带”,厓门出海口从象山远望形如“揽带”,看着太阳下山,一轮皓月又徐徐升空,这印象实在深刻,以至有了自己的孩子时给安个“皓亮”之名。</p><p class="ql-block"> 回到现实中的象山,如今已经改建为象山公园,山脚下的民居建得密密麻麻,曾几何时,也是新会县城里的豪宅区,时过境迁,这些旧宅也在改造旧城名录之中,然而象山公园上的明清两代留下的古城墙和民国时期的亭台楼阁及书刻、碑刻,命运堪虞,缺少必要的维护,将会随着时间一一逝去,想来有点伤感。</p><p class="ql-block"> 我几年间多次上山捜拍,感受良多,看到碑刻的迅速风化,为了给现今尚存的民国时期的华侨及乡绅们捐建的建筑和碑刻留下影像资料,我曾经在一星期内二次上山,把尚存的碑刻和残存的古建筑一一拍了下来,意犹未尽,拟请专业人士把这些碑刻拓下来。</p><p class="ql-block"> 象山上现存的书刻、碑刻,最早年代的是“灵岩”书刻,其落款为:李春林书。李春林,新会人,清道光年间贡生,乾隆年间进士李实之子。著有《晚香山房诗钞》《惠韶合草》。还有李香介、李淡愚、李文象、李钦等人的书刻、碑刻。这些李姓人物,在清末民初时期,是名扬新会的“大三李”、“小三李”,或是文人墨客,或是新会近现代的教育家,图书馆管理专家。“大三李”是李香介、李扬芳、李淡愚。“小三李”是李钦、李铨宰、李文象。“大三李”离我的年代较远,而“小三李”中的李钦、李文象则认识并有交集且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 先说李文象,李文象(1903—1990年),又叫李仪可,是著名图书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历任新会景堂图书馆馆长、新会十小校长、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监事等,在广东省教育厅任职多年。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就主理新会景堂图书馆,为新会保存大量珍贵古籍和近现代教育作出了卓越贡献。少儿时代,由于我家住得离景堂图书馆不远,经常到景堂图书馆儿童阅览室借阅连环画,有一面相慈祥的老人家安坐读其中,在观察每一位小读者,但从不打扰这些小读者,有时候我在将近闭馆时仍未将书看完的时候,这老人家会缓缓走过来对我说:“小朋友不用焦急,我等你看完才关灯。”这是我记忆最为深刻的一句话。</p><p class="ql-block"> 再说李钦老先生,李钦(1898—1979年),字希尧,别字明若,号心斋,广东新会七堡人,徙居会城。1928 年赴香港任华商总会图书馆主任兼冯平山的家庭教师。1932年回会城,任平山小学校长,建国后,李仍任平山小学校校长,文革期间靠边站。</p><p class="ql-block"> 我小学是就读于当时的为民学校(原平山小学),上学的第一天,见到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家站在学校大门前,面带微笑的迎接着每一位上学的学生,这老人家便是李钦老先生。</p><p class="ql-block"> 李钦老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几个事件。</p><p class="ql-block"> 一是不管我多早到学校,必定见到老先生站在学校大门外迎接上学的学生。二是他负责敲上课钟的时候,永远是挺胸收腹,体态优雅端庄,缓缓走向敲钟处,我小时候最为喜爱看老先生敲钟时由教导处到悬挂钟的一切。三是看到李老先生在教导处的一角,写字是用毛笔的,与其他老师有点不一样。四我一生中最为难忘的事,就是老先生带我认识不同的植物。那时的平山小学的大门后有二个园地,一曰百草园,一曰小农场。我父母是教师,他们上班的学校较远,所以起得很早,故此我早上学校的时间也很早,回到学校时几乎是最早的一个,时间长了,老先生也开始关注我,并问我叫什么名字。有一天他见我在百草园前俳佪,他便走过来对我说:“小健同学,今天我带你进百草园认识一下植物。”他能叫出我的名字,我十分惊讶,更令我敬重老先生之情倍增。 </p> <p class="ql-block">灵岩</p> <p class="ql-block">象山东侧上山道</p> <p class="ql-block"> 半山亭,旅越华商谭与苍先生捐资修筑。</p> <p class="ql-block">松心亭</p> <p class="ql-block">仰山亭</p> <p class="ql-block"> 仰山亭,是为纪念林仲駽先生而修筑。</p> <p class="ql-block"> 养拙亭,冯平山先生捐筑。</p> <p class="ql-block">养拙亭</p> <p class="ql-block"> 榕台,杨西岩先生捐资修筑。</p> <p class="ql-block">上联:斯地别饶云鹤趣</p> <p class="ql-block">上款:民国十年</p> <p class="ql-block">下联:有人来听水龙吟</p> <p class="ql-block">下款:杨西岩建</p> <p class="ql-block">亦台</p> <p class="ql-block"> 秋月台,李埶池先生捐筑。</p> <p class="ql-block">象山旧城墙</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象山,尚有残存城墙80米左右,这段城墙见证了新会邑城的兴衰,如今的状况,虽然列为遗址文物,但缺乏维护,有朝一日消失,是大概率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象山遗存的碑刻,在《新会碑刻》中已作收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