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金秋十月,丹桂飘香。<span style="font-size:18px;">10月30 日至31日,重庆市</span>渝东北片区关工委第十九次联席会议在万州召开。重庆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谢春光出席会议并讲话。万州区委副书记郭建伟、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殷久阳出席会议并参加相关活动。渝东北片区区县关工委负责同志、万州区关工委法治教育团、万州区关工委相关成员单位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由万州区关工委主任梁先玉主持。</p> <p class="ql-block">30日下午,前往万州区新仪学校、万州区关工委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工作室实地调研。与会同志对万州区新仪学校的规范办学和万州区关工委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工作室的特色工作给予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万州区新仪学校是一所纠正不良行为、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综合型专门教育学校。学校占地25亩,于2023年12月30日实现招生办学。学校以“立足教育 科学矫治 有效转化”为办学宗旨。学校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建有“重庆市未成年人案件巡回审判站”和“禁毒教育基地”。学校以法治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主体,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学生法纪意识;以基础课程+特色课程为抓手,丰富学生课外活动,让学生身心愉悦,健康成长;以职业教育为拓展,为学生职业生涯奠定基础;以社会力量为推手,多部门联合走进校园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截至目前,共招收学生90名,已成功矫治26人。</p> <p class="ql-block">万州区关工委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工作室成立于2023年5月。工作室聚焦“爱心、文化、科学”三个关键词,以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己任,以家庭教育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搭建为青少年关爱服务平台。工作室吸纳万州大中学退休教师、社区志愿服务团队带头人员、传统文化团队骨干人员29人,形成“五老”工作队伍。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亲子关系不密切、教养方式方法欠缺、隔代抚养溺爱等问题,精心谋划“智慧父母大课堂”工作载体,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父母,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室“五老”持续深入学校、社区、村社、企业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走进学校、社区组织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和学生家长开展沉浸式、体验式教育培训,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改进父母教育方法,受众达5100多人次。</p> <p class="ql-block">31日上午,万州区、巫溪县、奉节县、忠县、梁平区、开州区、城口县、云阳县、巫山县关工委,围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主题,进行了经验、做法等方面的交流发言。渝东北各区县<span style="font-size:18px;">充分发挥“五老”优势和作用,</span>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法治宣传教育队伍。充分利用红色教育基地、革命遗址、法治文化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活动阵地,铸魂育人,传承红色基因,讲好法治故事。结合宪法宣传日、国家安全教育日、国际禁毒日等节点,开展普法学法守法教育。通过“莎姐守未”“宪法伴我成长”“兴安法律服务进万家”等活动,丰富和培育具有辨识度的法治工作品牌。法治教育和关心关爱聚焦留守儿童、困境青少年和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逐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育的法治教育网络,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谢春光指出,此次会议准备充分、主题明确,内容丰富,既是渝东北片区对全市第五届“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推进会的贯彻会议,又是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动成效的展示交流会。全市各级关工委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为促进全市青少年健康成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渝东北片区各区县高度重视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措施有力,成效明显,通过抓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抓组织建设,不断壮大工作队伍;抓阵地建设,不断培育工作品牌,为推进全市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使命光荣,任重道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前,全市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市委召开六届六次全会,吹响了我市加快建设全面改革先行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的冲锋号,全市各级关工委要主动谋划,切实抓好贯彻落实,积极推进关工委各项工作改革创新,走深走实。要进一步增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深入了解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根据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制定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内容和方法,注重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使青少年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不断创新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形式和载体,加强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感受法治的力量。要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网络。积极推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合力,加强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法治教育,对于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失足青少年等特殊群体,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帮助他们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