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祭祖大槐树

尹捷

<p class="ql-block"><b>第二天上午8点,我们从洪洞中心广场附近住宿的“尚客优精选酒店”直达洪洞大槐树景点。</b></p> <p class="ql-block"><b>大槐树是个人文景点, 以“寻根祭祖”为主题,大家以前也来过,因此游览走主线,节省时间,也没有请导游。门票80元, 65岁以上免票,60周需要买半票。</b></p> <p class="ql-block"><b>根雕大门彰显同根同源。造型为槐根,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是一种血脉亲情的体现。</b></p> <p class="ql-block"><b>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根字影壁”,影壁在民间也叫照壁,这是大槐树景区的标志性建筑,呈八字形砖砌结构,这里成了游客们留影的好地方。照壁的正中红色背景上写着一个大大的鎏金隶体“根”字,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b></p> <p class="ql-block"><b>仔细端详,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木字旁”像一个人高昂着头,撒开两只胳膊走路的样子;“根”字的最后一笔,像极了一个人正在迈步行走的脚。红色背景四角绘有四只金色蝙蝠,寓意“四面来福”;四周的边框上雕刻有石榴、葡萄、葫芦等图案,这些图案在民间代表着多子多福。</b></p> <p class="ql-block"><b>照壁的设计者匠心独具,最上边雕刻着精致的民间吉祥图案,栩栩如生的砖雕造型吸引了我的视线:檐下第一层雕刻有“十二生肖”及莲花图案;依次往下的第二层,中间是寿星图,左右两边是“八仙庆寿”; 第三层中间是“中华结”也叫“吉祥结”,左右两边对称雕刻“流云白鹤”和“龙凤呈祥”图案。</b></p> <p class="ql-block"><b>影壁两侧的红色背景上题有“饮水”“思源”四个篆体鎏金大字,我看到“原”字没有三点水,也许寓意着原始的、始祖的、不忘祖宗功德的意思。</b></p> <p class="ql-block"><b>顶部最上面一层的砖雕也是“十二生肖”,一边各六个;依次往下第二层雕刻有“渔樵耕读”四幅图案,再往下第三层可以看到五只蝙蝠围绕着一个寿字,叫“五福捧寿”;在它的两侧的卷草纹旁有只鸡,鸡头上有三个冠,寓意“连升三官”;垂柱外侧还有三个桃子的图案,寓意“喜报三元”。</b></p> <p class="ql-block"><b>金秋十月,天高云淡。 “根字影壁”前拍照留念。“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大槐树下的移民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但是一个人不论走到哪里,不论身居何地都保留着对自己家乡那种深深的思念,而对“根”的敬仰就是这种情感的集中体现。</b></p> <p class="ql-block"><b>绕过“根”字影壁,正前方三座玲珑的小桥跨水渠而过。一座叫“槐香桥”,“槐香”与“怀乡”谐音,正是“望乡更觉香,回乡香愈浓,香飘千万里,怀乡情更切”;一座叫“莲馨桥”,洪洞自古有“莲花城”的美誉, “莲心”谐音为“连心”,寓意老家人与移民后裔永远心连心;另一座叫“鹳鸣桥”,“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是游子心中永远的情节,是老家的标志、祖地的图腾。</b></p> <p class="ql-block"><b>“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一首民谣唱出了一份遥远的乡愁,曾经的大槐树成为了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也成为移民们怀祖的寄托。往东走可见这个混凝土制作的大槐树。</b></p> <p class="ql-block"><b>继续往东有个碑亭。古大槐树已经干枯,碑亭上书“古大槐树处”以示纪念。</b></p> <p class="ql-block"><b>人讲血缘,树讲连根。第一代大槐树已经干枯,与一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二代槐树距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象征根脉的大槐树生生不息,从根部滋生出来的第三代槐树如今枝繁叶茂、茁壮成长,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正如余亚飞诗云: “拔地巨槐冲碧汉,相承一脉密分枝;树身即使高千丈,落叶归根也有期”。</b></p> <p class="ql-block"><b>从古槐处返回献殿,这里是祭祖的大殿,我们找到各自姓氏的牌位,做了祭奠。</b></p> <p class="ql-block"><b>献殿的建筑高端大气上档次,彰显根祖文化的气派不凡。</b></p> <p class="ql-block"><b>景区里养的孔雀,人与动物和谐相处。</b></p> <p class="ql-block"><b>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的50余年间,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发生了18次大规模的官方移民活动,人们主要迁往了全国18个省份的近500个县市。这一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移民,造成了现在大槐树移民子孙繁衍遍布中国各地,并辗转迁徙海外的历史现象。</b></p> <p class="ql-block"><b>由此衍生出的文化有“解手”“背手”和“验趾甲”。在移民押解过程中,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解手”成了小便的代名词。移民的手臂向后用绳子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了,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这就是“背手”的来历。</b></p> <p class="ql-block"><b>景区内有一处“砍甲处”的雕塑。说的是移民一家人迁往各地,把脚上的小指用刀砍成两半,便于以后作为相认证据。于是有了“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的说法。</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老年洪洞休闲游, </b></p><p class="ql-block"><b>寻根谒祖话乡愁。</b></p><p class="ql-block"><b>告别洪洞大槐树,</b></p><p class="ql-block"><b>天南地北任我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要知下站何处,请听下篇讲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