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石头知多少

丁小雅

<p class="ql-block">      秋天来临,街边公园里,法国梧桐叶子转黄了,粉黛乱子开放成迷人的紫色。</p> <p class="ql-block">      临近傍晚,阳光在树梢铺陈着绒软的金黄。一群刚从幼儿园放学的小朋友,在草坪上玩球,笑声与皮球互相追逐。</p> <p class="ql-block">      承承没有被笑声和皮球所吸引,低着头独自在草坪周围的小路上走来走去。随着走动,他小小的身影一会长、一会短地落在草地上。</p> <p class="ql-block">      “我找到宝石啦,我找到宝石啦”</p> <p class="ql-block">      承承兴奋的叫了起来,声音盖过了小伙伴的喧闹。小朋友围了过来。</p> <p class="ql-block">      在承承举起的小胖手上,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颗小石子。</p> <p class="ql-block">      承承的大眼睛眯成一条线,得意地说:我家里已经有两盒这样的宝石了!都是我找的!</p> <p class="ql-block">      小朋友们的脑袋挤在一起,看承承找到的宝石。这颗小石子黄白相间,锋利的角和边构成大小不等的不规则面。一看便知,它就是一颗普通的建筑用石,因为刚用来铺路不久,表面粗糙、还留有一种天然的野生之气。但此刻,却有迷一样的魅力!石与宝,直接地划上了等号。</p> <p class="ql-block">  它来自哪里呢?</p> <p class="ql-block">      显然,它来自上海以外地区。也许来自浙江或者湖北、安徽、福建,甚至遥远的北方。在某一处山上,它的母岩被开凿成块石,离开原地,然后在生产线上加工成需要的粒度,穿山渡水,来到了上海。它应该是乘了大船而来,再换了小船、或者工程车,进入这个城市的深处。</p> <p class="ql-block">      每一年,每一天,这样到达上海的石子不计其数。根据网上可查到相关砂石协会的统计数据, 2023年上海全年建设用砂石使用量达到12918万吨,按2500万人口计,人均砂石大约5吨。5吨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如果石料比重以2.5吨每立方计,人均消费石料约在2立方米。换句话说,摊到我们每个人身上,每年平均从外地运进2米见方的一块大石头。</p> <p class="ql-block">      但是对绝大部分人来说,不会去超市买石头啊,这个平均2立方米的石头是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的。在我们直观的生活中,石头离我们很远。能让我们意识的石头,多是公园中的景观石。所以我们对自己那份2立方米的石头的去处困惑和质疑,是再自然不过的了。</p> <p class="ql-block">      实际上,这些石头就蛰伏在我们的家的墙壁、地板和天花板中,也蛰伏在我们每天脚步所踏之处。这些石头大多是借助混凝土的方式来到我们身边。一般混凝土中,砂石所占的比例约为70%。如果把钢筋比作骨架,石头就是肌肉了。往更细处说,水泥是由各类不同的石头混合焙烧而成,钢筋也是从铁矿石这样一种特殊的石头中提炼而后加工而成。由此看来,我们的家,以及城市的各种空间,确确实实就是由石头搭建或者铺就而成。</p> <p class="ql-block">      假设每个人每天吃1斤米计,全年365斤。这个数量远少于人均5吨的石头消费量。我们的城市,吃石头的量远多于城市居民消费粮食的数量!如果套用人是铁饭是钢这句话,那就是城是铁石是钢,石头是城市的骨架,城市靠着石头建设成长和存在。</p> <p class="ql-block">      在忙碌的生活工作中,我们疲于奔命,无暇顾及环绕在身边的石头。但在我们的意识之外,作为来自大自然的存在,石头以它独特的方式,参与城市的循环和呼吸,与我们在心灵产生交流。</p> <p class="ql-block">      仔细想一想,石头几乎无处不在,它紧紧围绕着我们的日常生活。</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摄自愚园路的一家庭院。庭院主人展示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石头,每块石头都写了它的来处,石头成为他(她)在此是此地与远方的联接,是曾经的时光片断的铭记。</p> <p class="ql-block">      高架路桥,在上海十分常见,这两张图片摄自是龙阳路高架桥。桥墩很高,桥面线条流畅。这些巨大的石制作品,强悍而秀美,在绿色环绕之中,拥有了诗一般的浪漫。</p> <p class="ql-block">      上海还有一种与石头相关的景观,一种以石头命名的民居---石库门。厚重简约的石门框,支撑起黑漆的大门,大门之内是深长的弄堂。</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石头被放置在最醒目的必经之地,都市人用这种方式构建起与石头的亲近途径,寄托对山水的怀想。</p> <p class="ql-block">      上海有三个矿坑公园。其一位于长江岸边的炮台湾公园内,曾经是宝山钢铁厂堆放矿石的场所,被用心地改造成为像微缩版的九寨沟;其二位于辰山植物园内,也是这处著名植物园的重要景点;其三是位于松江,深凹的采石矿坑成为独特的风景,造就了被大家广为知晓的酒店。对一切与石头相关的资源,上海似乎总有浓浓的情意想要表达。</p> <p class="ql-block">      上海位于长江之尾的冲积平原之上,是一片至今仍在生长的土地。它被称为东方明珠,但组成这片土地的却是普通的细小颗粒。在显微镜下,能看到这些细小颗粒作为矿物或者岩石的结构。不管多么微小,它们都还是石头,都曾经是强大伟岸的岩石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它们来自长江大小支流覆盖的广大地区,有的甚至远至世界屋脊,千里征程沿长江水道而来。在出发之前,它可能在原地岿然不动亿万年,与当地的草木共同构成一方山水,成为当地百姓的家园景色。到了长江口,它们就此停下,参与“上海”这一共同名字下的历史。漫长岁月,汇聚百川,集合千山万石。我们可以说,整个长江流域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他们的故土。</p> <p class="ql-block">      非常有意思的是,考古发现,自从6000多年前上海出现最早的居民开始,这里就是南北文化的交汇地。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上海就一直是南北方移民的集聚地。随着土地堆积成陆进展的外扩,移民的规模不断发展,接受的文化也愈加的丰富和多源。在这片土地上,6000多年来自然环境的变迁与人文历史的发展,有着惊人的耦合。天南海北的石头和泥土层层堆集、天南海北的人力与文明代代相传,构成了这座城市。这样特殊的历程,从本质决定了上海的多元、包容、丰富和对新事物的敏感与接纳。</p> <p class="ql-block">      “我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三面环水的上海,怀负多少山河牵挂。繁忙的街道上人流如织,岁月匆匆的一个片断,就如千万微粒在我们的脚下。</p> <p class="ql-block">      石头,无声无息地奠定了城市的气质和命运。</p> <p class="ql-block">      承承把他的宝石被放到书包里,要回家啦。</p> <p class="ql-block">      太阳落下,灯光亮起。繁花如锦的城市背后,石头默默无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