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Leshan Giant Buddha),又名凌云大佛,全称为“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p><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头与山齐,头高14.7米、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依山凿成临江危坐,神势肃穆,大气磅礴。大佛左右两侧沿江的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像。大佛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山道,沿绝壁开凿而成,曲折九转,奇陡无比。大佛雕凿完成后,曾建有7层楼阁覆盖(另有9层或13层之说),时称“大佛阁”“大像阁”。但佛阁屡建屡毁。乐山大佛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p><p class="ql-block">1956年8月16日,乐山大佛被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23日,乐山大佛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越王楼(越王楼景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剑南路东段326号,为仿古建筑,占地面积84.2亩。</p><p class="ql-block">越王楼于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1年)建成,高29.4米;2007年12月续建;现主楼高99米,内外15层,风格呈唐式昂斗飞檐歇山式,屋盖琉璃瓦,配套建筑有廊、亭、阁、榭、台、广场、商场、园林等。</p><p class="ql-block">越王楼面临涪江,集阁、楼、亭、殿、廊、塔于一体,一层至五层是阁,十层至十三层是楼,十五层是亭,顶端宝顶似塔,二层南北两方向是殿,各层有外廓,是今仿古单体建筑之最。</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越王楼</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剑南路东段326号</p><p class="ql-block">气候条件</p><p class="ql-block">亚热带季风气候</p><p class="ql-block">开放时间</p><p class="ql-block">白天09:00~17:00,晚上17:00~21:30</p><p class="ql-block">占地面积</p><p class="ql-block">56133.33 m2</p><p class="ql-block">高度</p><p class="ql-block">99米</p><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唐式昂斗飞檐歇山式</p><p class="ql-block">楼层</p><p class="ql-block">15层</p><p class="ql-block">展开</p><p class="ql-block">相关星图</p><p class="ql-block">2020年燃灯中华名楼公益活动亮灯明楼</p><p class="ql-block">共18个词条</p><p class="ql-block">4.3万阅读</p><p class="ql-block">滕王阁</p><p class="ql-block">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沿江路,地处赣江东岸、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处,为南昌市地标性建筑、豫章古文明之象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江南洪州都督时所修,现存建筑为1985年重建景观;因初唐诗人王勃所作《滕王阁序》而闻名于世;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湖北武汉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西江第一楼”。滕王阁主体建筑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为三层带回廊建筑,内部共有七层,分为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及阁楼;正脊鸱吻为仿宋特制,高3.5米。2004年,包含滕王阁在内的江西省南昌市滕王阁旅游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为第五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名单。2018年10月29日,包含滕王阁在内的江西省南昌市滕王阁旅游区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黄鹤楼</p><p class="ql-block">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地处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为武汉市地标建筑;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1985年;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自古有“天下绝景”之美誉,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武汉十大景”之首、“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主楼为四边套八边形体、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飞檐五层,攒尖楼顶,顶覆金色琉璃瓦,由72根圆柱支撑,楼上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楼外有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建筑环绕,整楼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檐下四面悬挂匾额,正面悬书法家舒同题“黄鹤楼”三字金匾。1987年11月28日,经全国评审委员会审定,中国建筑业联合会授予黄鹤楼首届建筑工程鲁班奖。1991年,国家旅游局授予武汉市黄鹤楼公园“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称号。2007年,武汉市黄鹤楼公园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08年9月,武汉市黄鹤楼公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和建设部公布为国家重点公园。</p><p class="ql-block">岳阳楼</p><p class="ql-block">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洞庭北路,地处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紧靠洞庭湖畔,下瞰洞庭,前望君山;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沿袭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时的形制与格局;因北宋滕宗谅重修岳阳楼,邀好友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使得岳阳楼著称于世。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世称“天下第一楼”。岳阳楼主楼为长方形体,主楼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顶覆琉璃黄瓦,构型庄重大方。岳阳楼内一楼悬挂《岳阳楼记》雕屏及诗文、对联、雕刻等;二楼正中悬有紫檀木雕屏,上刻有清朝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三楼悬有毛泽东手书的杜甫《登岳阳楼》诗词雕屏,檐柱上挂“长庚李白书”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岳阳楼作为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构的古建筑,独特的盔顶结构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及能工巧匠的精巧设计技能。1988年1月,岳阳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岳阳楼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 2005年1月30日,岳阳楼入选湖南十大文化遗产。2011年9月,岳阳楼景区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景区。</p><p class="ql-block">读书台</p><p class="ql-block">读书台位于四川江油市太平镇北,距市区十公里。因李白少年在此读书而得名。亦称小匡山、点灯山、翰林山。其山势秀美,宛若一支毛笔指向蓝天。山上苍松翠柏,十分茂盛,山下平通河,清澈见底。五代前蜀诗人杜光庭游览读书台,凭吊太白遗迹后,写下了“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睛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的诗句。传说李白家住青莲场边的阴平古道旁,因常有商旅往来,不免受到尘世烦扰,影响读书。于是,他选中了让水河畔这座清幽秀美的小山。</p><p class="ql-block">窦圌山</p><p class="ql-block">窦圌山,又名圌山,位于四川江油城北20公里的涪江东岸武都镇。相传唐代彰明(今属江油市)主簿窦圌(字子明)隐居于此,故名。自麓至顶约5公里许,行道迂回盘旋,林木苍翠,景色秀丽。 李白少年时曾游此山,题下千古绝句“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手书镌刻于山中石碑之上。窦圌山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是剑门蜀道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距江油市北25公里,距绵阳45公里,是四川省著名的丹霞地貌景区。“2020四川最受网民喜爱的网红打卡地TOP100”入围前五。</p><p class="ql-block">越王楼</p><p class="ql-block">越王楼(越王楼景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剑南路东段326号,为仿古建筑,占地面积84.2亩。越王楼于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1年)建成,高29.4米;2007年12月续建;现主楼高99米,内外15层,风格呈唐式昂斗飞檐歇山式,屋盖琉璃瓦,配套建筑有廊、亭、阁、榭、台、广场、商场、园林等。越王楼面临涪江,集阁、楼、亭、殿、廊、塔于一体,一层至五层是阁,十层至十三层是楼,十五层是亭,顶端宝顶似塔,二层南北两方向是殿,各层有外廓,是今仿古单体建筑。</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建设背景</p><p class="ql-block">越王李贞为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八子,虽不是皇后所生的嫡子,但颇有才华。先后被封为汉王、越王。越王楼在李贞任绵州刺史时由李贞督建,参考了长安、洛阳诸多王府的营造规划,再根据龟山的地形地貌,依山取势,因势耗银50万两建成。</p><p class="ql-block">1989年,绵阳作出了重建历史文化名楼“越王楼”的初步规划,确立了体现“大唐明楼,皇家气派,山是一座楼,楼是一座山”的设计理念,数次邀请国内专家、学者进行论证、评审。报经四川省建设厅审批后,为配合越王楼复建,绵阳市文物保护部门组织专家考古队,对越王楼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于2001年10月24日正式开工,至2011年主楼建成,前后历时22年完成一期建设。</p><p class="ql-block">越王楼</p><p class="ql-block">建造沿革</p><p class="ql-block">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1年),越王楼建成,因时任绵州刺史的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贞而闻名于世,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唐代四大名楼”。</p><p class="ql-block">唐末宋初,越王楼被一场大火烧毁大半。</p><p class="ql-block">元朝,越王楼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p><p class="ql-block">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越王楼重修。</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初年(1736年),越王楼被毁,余下遗址越王台。</p><p class="ql-block">2007年12月,越王楼分为三期续建。</p><p class="ql-block">2011年,越王楼重建一期工程(主楼和两座裙楼)通过验收。</p><p class="ql-block">越王楼</p><p class="ql-block">建筑格局</p><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p><p class="ql-block">越王楼主楼高99米,内外15层,底面东西宽66米,南北长88米,主体工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仿古结构,风格呈唐式昂斗飞檐歇山式,屋盖琉璃瓦,配套建筑有廊、亭、阁、榭、台、广场、商场、停车场、园林等。</p><p class="ql-block">内外15层,建筑面积22207平方米。</p><p class="ql-block">越王楼</p><p class="ql-block">园林区</p><p class="ql-block">园林区以重檐的越王楼为景观中心,沿大门经越王府为主轴线达越王楼。该区呈东西分布,主要体现王府豪门气派。越王府(唐代曾作绵州州府的治所)庄严,越王楼宏伟,楼檐层层递上,直冲云宵,透视出唐朝的繁荣昌盛。楼西边设小亭,供游人观景休闲,又与越王楼形成配景,以小巧别致衬托越王楼的高大雄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