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雄游记之2024年7月~云冈石窟之旅!

逍遥

<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名胜古迹的旅游。不是光拍拍照合个影,用来证明你来过。更多的是一种神往已久的期盼,也可能是对前生记忆的追寻。所以每到一处名胜,就要了解此处的来历和历史。旅游更多的是自己难得的学习机会。不管别人怎么想,反正我是这样认为,每到一处古迹我都怀揣敬畏,告诉自己我是来朝拜的!</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2024年7月,我们一行人冒着烈日不远万里,来到了山西云岗石窟。开始了又一次寻佛之旅。</p><p class="ql-block"> 她等到了那里才发现,这里是别有洞天,佛像的精美程度超乎想象。我甚至认为超过了以前去过的敦煌石窟,而且这里只要不用闪光灯,可以任意拍照。免去了敦煌石窟不让拍照,看了不久就忘的窘境。</p><p class="ql-block">(这尊金色的四面佛矗立在云冈石窟售票厅里,估计是为了保佑四方来朝的游客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身后的雕像是个和尚,他大有来头,名叫叫昙<span style="font-size:18px;">曜。相传公</span>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了北凉政权,从北凉首都迁宗族吏民3万户,共计约十余万人至平城。这其中有个僧人法名昙曜。年轻的昙曜在不久以前刚主持开凿了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原后的第一个石窟——号称石窟鼻祖的天梯山石窟。</p><p class="ql-block"> 北魏兴安二年(453年),一日,昙曜在平城郊外云游,与出行的文成帝不期而遇。出人意外的是文成帝的御马竟然独自跑到昙曜面前并咬住他的衣角。文成帝啧啧称奇,认定昙曜定是得道高僧。这就是典故马识善人的来历。于是昙曜被聘为帝师,不久又充任全国僧人的最高领导人:沙门统。(没有他就没有中国第一座天梯山石窟,更没有以后的云冈石窟,所以历史上留下了值得纪念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北魏,刚经过了中国历史上以第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躲在山中幸免于难的昙曜法师心有余悸,在就任沙门统后,一直在思考,遇到下次灭佛怎么办?如何将佛家思想流传后世?思考后的结果,让他想到了自己在北凉故国开凿的天梯山石窟。只有巨大坚实的佛像,才能穿越古今,让佛法永传天下。还把佛像雕刻成皇帝的容貌,提出了“皇帝即如来”的观点。皇帝一高兴,政治支持和经济支持就都来了。而且后世皇帝想灭佛,一看佛像是自己的先帝爷,就下不去手了对吧?(看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昙曜法师很懂当权者心里)</span></p> <p class="ql-block">  取得文成帝支持后,昙曜法师说干就干,他只用了短短几年(460~465年)就完成了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品"昙曜五窟"的建造,即今日云冈石窟第16窟到20窟。昙曜五窟主像均模拟北魏王朝道武、明元 、太武、景穆、文成五世皇帝的形象。其中一尊大佛的脸上和脚部都各嵌一黑石,据说与文成帝身上的黑痣部位完全吻合。</p> <p class="ql-block">  佛光大道位于昙曜广场与礼佛浮雕墙之间,长约200米。沿途两侧峙立着74对精致的博山炉。博山炉为铜制,在云冈石窟中多次出现作为佛教供养法器。博山炉上雕镂成山形,并有羽人、走兽等形象。每当风起时,在博山炉中焚香,则香气四溢,在阳光下更会形成一道道美丽的彩虹。</p> <p class="ql-block">礼佛浮雕墙是云冈石窟景区的一大特色,位于云冈石窟第20窟前,是两面相对的扇形高浮雕墙,长约20米、高约4米,生动表现了北魏皇家盛大的帝后礼佛图。这组浮雕墙呈圆弧状,画面构图完美,雕刻细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车马器物精美华丽,场面壮观热闹。浮雕墙上刻有两行题记,分别为“太和十八年十月十五日皇后造像”和“太和十九年十月十五日皇帝造像”。这两个题记说明了这组浮雕墙是由北魏孝文帝和文明太后分别于公元494年和495年所建造的,是为了纪念他们的礼佛之行。浮雕墙上的礼佛图分为两个对称的画面,左边为皇帝礼佛图,右边为皇后礼佛图。每个画面又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天界,有飞天、天王、天乐等神仙众生欢迎皇帝皇后到达佛国;下层为人间,有车马、侍从、僧人等随从人员陪同皇帝皇后前往礼佛。画面中心为一座高大的佛龛,内有三尊佛像,分别为释迦牟尼、阿弥陀和药师三佛。在佛龛前,皇帝和皇后各自跪拜在莲花座上,手持香花或宝珠等供养物品,表达了他们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和崇敬之情。</p> <p class="ql-block">礼佛浮雕墙不仅是云冈石窟艺术的杰作,也是北魏时期社会历史的写照。它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的政治思想、宗教信仰、文化交流、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特点。它展现了北魏皇家对佛教的推崇和保护,也展现了北魏皇家对自己的权威和荣耀的宣示。它融合了中西方的艺术元素,创造了一种新颖而独特的造像风格。它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  走过昙曜广场,穿越古朴典雅的七孔桥,高大的寺院山门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灵岩寺,坐落于云冈石窟景区的湖心岛中央,整个寺院为三进院落,是按照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描述“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而仿建的。</p> <p class="ql-block">寺庙周围两侧林立4座角楼、6座配楼,蜿蜒曲折的回廊映衬下,加上典型的“一斗三升人字拱”的风格沿袭,使这处始建于北魏年间的古建群显得格外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曾经的灵岩寺始建于北魏时期,随着千百年时光流逝,木结构寺庙早已不存在了。如今我们看到的灵岩寺,是大同市为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投入巨资复建的古迹。​💁复建后的云风灵岩寺有三进院落,分为山门、中殿和后殿。中殿,也叫千佛殿,这里面供奉着几百尊小铜佛像。从千佛殿出来前面就是大雄宝殿了,大殿内供奉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福,墙壁上有大幅的佛诞佛传故事绘画,客堂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色彩艳丽明快。</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灵岩寺中浮屠塔下的片刻,随风摇曳的铜铃,清脆的叮叮咚咚的声音不徐不疾,不温不火,似是一种清静剂和安慰剂,不禁对它心生喜欢,也心生感激。</p> <p class="ql-block">  昙曜五窟的主像分别为四尊佛像和一尊菩萨像,四尊佛像代表四个帝王,唯一的交脚菩萨代表太武帝之子,尚未即位就死去的太子,后被追封的景穆帝。为啥把一个没即位就死去的太子也供在里面?这里有昙曜的私心,原因就是当年太武灭佛的时候,笃信佛教的太子有意扣住灭佛圣旨拖延时间,让大量僧人得以逃脱,其中就包括昙曜法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