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民公园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成了上海这个大都市的中心地标。繁华的南京路挨它身边而过,对峙的国际饭店、华侨饭店等一系列优秀历史建筑与它相映生辉,传世之作的“跑马厅”钟楼仿佛是看护着公园成长的世纪老人,任凭这片中心绿地依偎在自己的怀下。这些海派城市的经典建筑与人民公园共同画出上海中心最美的城市风光,这风光中既含蓄了百年海派城市的底蕴,也留下了几代上海人心中难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人民公园是我小辰光弄堂里小伙伴们最喜欢去玩的地方,但是三分钱的门票遏制了童年的向往,听弄堂里的小伙伴说,可以翻过铁丝网进去,也听说有小朋友从一个烂了个洞口的地方钻进公园的,我闻讯而去找过,没发现那个洞口,而那结实的铁丝网也实在太高了。</p><p class="ql-block">记得有年盛夏的晚上,阿姐带我们到人民公园去乘凉,我们躺在草地上望星星、看月亮,这时才知道原来弄堂外的夜空是那么的安静,那么的美丽。</p><p class="ql-block">靠近“跑马厅”钟楼的一个凉亭那里传来优雅的乐声,有人埋在椅子里闭着眼睛,旁边的桌子上放了个杯子。我提醒阿姐注意:那人睡着了!阿姐说,那是人家在听音乐,你阿哥不也是闭着眼睛听音乐的吗!原来人民公园的盛夏之夜还有音乐茶座。</p><p class="ql-block">人民公园的小河蜿蜒、悠长,如果坐上小船,可以从“跑马厅”下悠悠然地一直划到人民大道那里。小河两岸绿影重重,跨过小河的木桥在月光下投下的倒影在水中漂浮。后来长大了,每每响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人民公园的小河夜景总会在脑海里浮现。</p><p class="ql-block">人民大道的开工,削掉了人民公园的一部分,到人民广场建成,这条公园的小河渐渐萎缩,最后只留下《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中的意境还在脑海。</p><p class="ql-block">每年国庆的晚上,人民公园外的南京路就成了市民观赏烟火的集聚之地,我带着弟弟们扒在公园的铁丝网外,探究那把夜空画得那么斑斓的夜幕背后的秘密,直到最后一束烟火在天幕上散尽,夜空重归寂静后,我们才意犹未尽地踏上回家之路。</p><p class="ql-block">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人民公园已经脱胎换骨,不仅没有了那蜿蜒的小河,格局也大为改变,记忆中的那番朦胧诗意消失殆尽。因为经常夹了本白纸在僻静处乱涂,于是在靠近西藏路那头的廊亭外发现了那被拆掉了十字架的沐恩堂的钟楼在深秋时节的落霞之美以及从公园中央大道望出去的隐藏在邬达克美学思想中的百年建筑的构造之美,在我心中,它们与人民公园是不可分割的整体。</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人民公园终于在我记忆中沉没。</p><p class="ql-block">突然有天路过,便有了再到人民公园的念想。再到人民公园,已从懵懂少年变成带了孙子的爷爷了。</p><p class="ql-block">延伸的九江路把人民公园切掉了一个角,拓宽了的人行道把公园紧缩了一圈,人民公园开放为街头花园,周边马路宽畅不少,也漂亮了!虽然人民公园显得逼仄了不少,毕竟还有“一亩三分地”在,“螺丝壳”里居然还做出了“翠碧湖”、“荷花池”等景观。</p><p class="ql-block">除了池边那座水泥方亭还让我记忆依旧,其他于我都是陌生的了。有人在放音乐,是从手机传来的,走近才发现原来是个坐在池边的年轻人,他静静地望着池水,听着那声音单薄的手机音乐,眼前的场景忽然唤醒了我的记忆,想起了那个在音乐茶座里闭目聆听轻音乐的男子。这是几十年后又一代寻求精神享受的孤独者。</p><p class="ql-block">已经好多年没关心那二个先后热闹过一阵子的“英语角”和“相亲角”了,从为市民提供休息的雅静场所到成为市民自发形成的知名“角落”,人民公园生动反映了上海市民的一个生活侧面,映射着上海市民生活的动向和精神面貌。</p><p class="ql-block">人民公园对孙子来说,是一个开心而陌生的地方,于我,则是一个永远会触发怀旧情感的记忆地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