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保定《直隶总督署》

春天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9月15日清晨,咱们家的年青人利用中秋节假期,带着我们从北京驾车约170公里到河北保定探访《直隶总督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直隶总督署地处天子脚下,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直隶总督署的地位,权力大于其它总督署。是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一所清代省级衙署,被誉为“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直隶总督署》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裕华路301号,是一处保留完好的清朝省级行政机关。此衙署初建于元代,明朝初年为保定府衙,其后改为大宁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参将署。清雍正八年(1730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建立总督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b></p> 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导览全图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查阅资料,清朝有八大总督:直隶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闽浙总督、两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而直隶总督的地位是八督之首、疆臣领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保定府广场大旗杆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查阅《保定市志》,保定府的大旗杆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直隶总督署门前东西辕门内,各有一根旗杆。明朝初年兴建保定府衙时,按规制建起了木质旗杆,18米高,成为保定署衙的标志。1920年,直鲁豫巡阅使曹锟驻防保定,将总督署门前这对腐朽的木质旗杆拆掉,在原位置重建钢筋混凝土旗杆。大旗杆由底座、旗杆、旗斗组成。底座为八角形,高约2.5米。旗杆也为八角形,在旗杆高三分之二处有一方形旗斗,旗杆通高33.6米,是当时全国第一高度,文革时期大旗杆被拆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保定人对大旗杆十分怀念,重建大旗杆的呼声越来越高。1994年10月,保定政府依照“修旧如旧”的规定,由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重建了大旗杆。大旗杆的中点位置是保定"城市原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直隶总督署》大门前广场中心是保定城市的原点,东经115°20′20″,北纬38°51′29″。</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为了更多的了解直隶总督署的历史故事,特意在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请了一位导游作详细讲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跟隨导游来到总督署大门前,直隶总督署是清朝衙署建筑,是直隶总督办公的地方,该署规模宏大,东西宽130米,南北长220余米,占地总面积3万余平方米。建筑群坐北朝南,以小式硬山建筑风格呈现,整体按清朝标准设计,呈现前朝后寝的结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建筑群分为东、中、西三路轴线排列,主体建筑的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均设在中轴线上,东西两路是幕府院、花厅、箭道等辅助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站在直隶总督署前,历史的厚重感与官衙的神秘感便扑面而来。直隶总督署的大门是一座屋宇硬山式三间一开门的建筑,坐北面南,为黑色,面阔三间,大门庄重大气,门前悬挂大红灯笼,特别是大门两侧的石狮子,威风凛凛,气势威严,守卫着这一方历史的净土。大门右侧门柱上红底黄字《保定直隶总督署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拾级而上,大门正上方悬挂一匾额,书有《直隶总督署》五个白底黑色扁宋大字。楹柱上挂有歌颂晚清直督业绩的对联,黑底金字,厚重威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跨越大门后迎面就是仪门,面阔三间的硬山式门厅,上书《威抚畿疆》的匾额,彰显这座总督府的赫赫威严。两边的楹柱上有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题写的一副楹联:上联为“昔为畿辅,今控岩疆,观政得余闲,一壑一丘亲布置”;下联为“近接太行,远临渤海,豪情留胜概,亦趋亦步许追随”,显示出李鸿章就任直隶总督时的抱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跨过仪门之后,漫步在苍松翠柏掩映间的甬道,甬道两侧的古树大多栽种于明朝嘉靖年间,古树大多百年以上,还拥有几十棵树龄超过五百年的古树,被称作古迹中的“活文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跟着导游继续向前走,过了仪门,不远处一座四柱三顶的木制牌坊。牌坊正门上方牌匾写着《公生明》三个大字,意思是只有公正才能廉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公生明》牌坊的背面写着“御制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意思是官员的俸禄都是百姓的血汗,百姓固然容易欺侮,上天却是难以欺骗的。牌坊正反面的文字都出自黄庭坚之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公生明》牌坊竖立在大堂的正前方意义深远,牌坊又叫戒石坊,据说是宋太祖赵匡胤所首创,意在警戒官员公正廉明,直隶总督署的这座牌坊是现存品阶最高的戒石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穿过公生明牌坊来到了大堂前,大堂建筑为布瓦顶、小式硬山建筑,大堂为五开间,长22米,进深10米,高9米,堂前有抱厦三间,堂外有砖彻的方露台。显得古朴典雅,透露出一种独特的韵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堂是清朝历代总督举行重大政务活动和隆重贺典的地方。在大堂屋檐下悬挂着三块蓝底金边大匾,居中的书《旗镇冀门》,左边的书《调鼎凝厘》,右边的书《均衡笃祐》匾额。这三块匾额分别是乾隆、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手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直隶总督署是我国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省级衙署建筑群,这些匾额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直隶总督署的大堂以黑、红色为主基调。大堂正中有屏风一座,屏风中间绘有丹顶鹤、海潮和初升的太阳,是一品文职大员的官配标志。屏风上方挂有雍正帝御书《烙恭首牧》匾,是御赐给时任总督唐执玉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清代的总督衙门大堂是总督地位和权利的象征,是总督举行政务活动和庆典的地方,迎接圣旨、拜发奏折和秋审都在这里举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公堂正中是官员处理政务的公案,堂内有太师椅、公案桌、诰封架、回避、肃静牌、万民伞等,公案左右各列官员职衔牌以及军杖等物,统称为“执事”,以壮声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恪恭首牧》匾额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堂内正中悬挂《恪恭首牧》匾额,是雍正皇帝的御笔。以褒奖赞誉唐执玉恪尽职守,克勤克俭,廉洁奉公著称。他到任后以“厚民生,澄吏治”为己任,治理河道、减轻民众负担,政绩十分突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帝在圆明园召见了唐执玉,特意赐给唐执玉“福”字一幅,还给唐执玉御书了“恪恭首牧”四字匾额。“恪恭”二字的含义是谨慎而恭敬;“首牧”二字含义,“牧”字是指地方官,这里代指直隶总督,“首”字是第一位的意思。可见这既是表扬唐执玉个人的出类拔萃名列人前,也指明了直隶总督在全国总督中“八督之首”的地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堂明柱上有抱柱联,其中有直隶总督李鸿章70大寿时光绪皇帝及慈禧皇太后所赐的联匾,分别是:"圭卤恩荣方召望,鼎钟勋勋富文年",横批《钧衡笃枯"》; "栋梁华夏资良辅,带砺山河锡大年",横批《调鼎凝厘》。此外还有曾国藩任直隶总督时所写的对联"长吏多从耕田凿井而来视民事须如家事;吾曹同讲补过尽忠之道凛心篇即是官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堂院落两侧各分布着9间科房,为直隶总督署的六部,东侧为吏、户、礼三部以及架阁库;西侧为兵、刑、工三部以及承发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直隶总督署的《二堂》是总督接见外地官员和议事的地方,也是总督复审案件的场所‌。二堂东侧为议事厅,是总督议事、更衣、休息的场所;西侧为启事厅,是幕僚和书吏为总督查找整理卷宗的地方,相当于总督的秘书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堂悬有挂《政肃风清》匾额,时刻提醒着总督及各级官员要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保持官场的清正廉洁和风气端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正中竖着一木雕三扇座屏 ,中间雕有一只麒麟,两侧雕有团鹤各一只。鹤代表文官一品,麒麟代表武官一品,象征了直隶总督既管军事又管民政,是直隶全省最高军政长官的意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堂官位两侧墙壁上悬挂的两块铭牌也很有意思。左侧铭牌的内容是清代名臣孙嘉淦的居官八约:“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提出了官员的日常操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居官八约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直隶总督署二堂右侧悬挂的《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两则为官的箴言,前者提出了官员的日常操守,表达了为官者公正廉明的重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堂东侧为议事厅,仍保留着清时的家具和装饰,抬头可见匾额上方的四字箴言,明目达听、整纲饬纪、心清似水等言语,时刻提醒着官员对自身品德的约束和要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堂的西侧室为启事厅,墙上吊字画,还塑有人物蜡像,复原场景生动再现出清时官场样貌,官员朝服、官帽、章折、所读书籍一目了然,据说这里是总督与幕僚们的议事场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石刻《御题棉花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御题棉花图》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乾隆皇帝一生都很重视农业发展,乾隆南巡路过保定,当看到方观承所绘棉花图时,非常赏识,亲笔为其题诗。乾隆为《棉花图册》的每幅图分别题写了七言绝句诗一首,共计16首,方观承将经过乾隆御题的《棉花图册》正式定名为《御题棉花图》,并精心临摹副本,镌刻于珍贵的端石之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七月,方观承将《御题棉花图》交回宫中,从此,《御题棉花图》的原本藏在深宫人未识,只有《御题棉花图》刻石留在了直隶总督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直隶总督署内外的分界线就是二堂之后的内宅门,内宅包括三堂和四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内宅庭园建筑布局幽静雅致,这里种植了丁香、海棠、石榴等多种观赏植物,整个内宅区域绿意盎然、充满生机与古朴典雅的建筑相映成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堂也称官邸,是总督的书房和内签押房,历任总督习经练字、著书立说的地方。三堂的正房明间为过厅,南北均三扇开门,可径直进入四堂院。三堂5开间,左右有耳房,东西有厢房,北侧设有外廊,在外廊的当心间处设一木隔扇门,作为空间的软连接与视线的阻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堂的《求阙阁》曾经是曾国藩总督使用过的书房。曾国藩在仕途顺遂、位高权重之时,为了自警自励,防止骄傲自满,将其书斋命名为“求阙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书房的名字反映了曾国藩的谦虚谨慎和自警自励精神,也是他以退为进,求阙保盈处世原则的体现,这一命名对后人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四堂称为上房,是总督及其家眷生活起居之所。四堂的门脸与三堂几乎相仿,游廊黑柱,花格门窗,门楣上悬挂的匾额为《三辅寻声》,屋檐下黑柱上的楹联是:“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建筑风格是典型的北方衙署特色,四堂5开间,分别以6扇隔扇门相隔,左右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四堂与东西厢房以廊庑相连。布局严谨,空间宽敞,庭院分层,等级分明,充分展示了清朝时期的建筑艺术和官衙文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漫步在直隶总督署的东轴线上,进入清朝幕府院,观看中国古化官衙文化专题展览。展览馆分为《衙门里的师爷》《曾国藩幕府专题展》《李鸿章幕府专题展》三部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该展览运用实物展示、多媒体投影、沙画、油画等多种形式,讲述了幕府制度与晚清两大代表幕府(曾国藩幕府、李鸿章幕府)的起源、兴盛与衰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衙门里的师爷展厅》主要展示了骆照师爷的故事和他在直隶总督署幕府的工作场景。骆照师爷是浙江绍兴人,他口如刀剑,入木三分,能说会道,巧写神算,铁骨忠魂,善于应变等‌,展示了他在直隶总督署幕府工作期间,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忠诚的品质著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漫步在曾国藩展厅,观看了曾国藩在直隶总督任上的事迹和文物。展馆展示了曾国藩的画像、书信、公文等珍贵文物,以及他在直隶期间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取得的成就。这些展品不仅反映了曾国藩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手腕,也展示了他在直隶地区的施政成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曾国藩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他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他倡导学习西方技术,建立了中国第一艘轮船、第一所兵工学堂,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另一方面,他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的残酷手段也让他备受批评。总体来看,曾国藩的功绩和过失并存,他的历史地位和评价也因此复杂多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第一艘木质蒸汽轮船,载重25吨,是曾国藩的两个幕僚徐寿、华衡芳研制出来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又来到了李鸿章幕府展厅,李鸿章(公元1823-1901年),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淮军和洋务运动开创者。从四十七岁首次任直隶总督起,李鸿章先后三次出任这一职务,时间长达将近二十五年,是历任总督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展厅以图片、油画、实物、多媒体投影等形式展示了李鸿章积极倡导并推动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担任直隶总督、两广总督期间,李鸿章关注民生,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水利工程和农业生产,改善了地方百姓的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了四批共120个学生到美国留学,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就是其中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更道又称"夹道",中路两侧各一条,长150余米,宽1.8米,北通上房院库房,南至仪门院内,是连接和通往总督署中、东、西三路院落的必经之路,也是晚间更夫巡逻护院的重要通道。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古代衙署建筑的功能性,也增添了总督署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线的天井里放置了很多的石碑,这些石碑刻有重要的历史文献、名人题字或纪念性文字,记录了直隶总督署及其历任总督的重要事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天井中石碑的摆放,既是对传统建筑布局的一种继承,也增加了空间的文化氛围和观赏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从西线更道返回到直隶总督署大门前,眼望着直隶总督博物馆,它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它默默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承载着历史的厚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直隶总督署随处可见警示官员廉洁的匾额、牌坊,提醒着人们要时刻保持廉洁奉公。走在里面,感觉就像进入了一个廉政博物馆,让人不禁对古代官员的廉洁自律精神肃然起敬。我们感慨万千,自古以来反腐倡廉继往开来,任重道远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再见了,直隶总督署!</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