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君||书法的抽象问题

济铭书法教育中心

<p class="ql-block">  书法属于抽象艺术,“记白当黑,奇趣乃出。”点积成线,线积成面,技进乎道,核心就是线质。载体、情感、风格、修养、格调……无一不是抽象。在时空中解决抽象问题要不断探索。</p> <p class="ql-block">① 书法与自作诗词问题: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很多无名“批评家”以书写唐诗、宋词……来批评书法!似乎书法家必须写自己的诗词才算书法,这种狭隘且带有个人浅薄认知的批评,充其量为无知!赵孟頫、文征明、等都是书法大家,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考验,他们都写过兰亭序、都写过赤壁赋,都写过唐诗宋词,这不妨碍他们的书法地位,难道今人写就有了问题?文字是书法的载体,文字表意,诗词表情。书法不是你写了什么内容而能成为书法,而是通过毛笔书写汉字表现形式语言的一种抽象艺术!今人作诗词格调都很低,99%以上归入打油诗,原因出在语境。押韵、平仄是基础,但缺少了一个重要环节一一声律启蒙。对押韵与平仄的认知无法深入,对诗词的韵律、意境无法深入,北方人更难!用普通话的声调理解平仄显然难以完成。试想从小学开设《声律启蒙》课程,小儿也能作诗了!现代大学关于诗词仅仅属于涉猎,认知还是肤浅,即使是教授也是参差不齐,错谬频出。将进酒,这个“将”字究竟读qiang还是jiang,从小都读qiang,但专家教授有人说读jiang,唐代并无qiang,而是清代才开始出现。这些仅是音的问题吗?有些是多音字,有些是方言,再如:“解”字,现代汉语词典读jie,xie,但方言中还读hai,这类字很多如“顼”字,“繇”字等。从汉赋到唐诗再到宋词元曲,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有符号,每一体裁都有发展一一高峰一一衰败,一种新的体裁替代另一体裁,是时代发展规律,所有体裁都可以学习,但今人又怎么和古人相比?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彻底替代文言文,从小丢失了诗词教育,要求书法家写自作唐诗、宋词完全没有必要!</p> <p class="ql-block">② 书法错字问题:古人很多书法作品中留下了某些字,有时多一笔,有时少一笔,还有很多有趣字如:虫二。有时出现通假字,有的出现异体字,有时内容版本有别,亦或是古人的诗词本来就有多种,某天写好的诗词,过几天或过几年又修改了几个字,都是他的作品!现代书展中强调错字作为考量书作的重要环节本无争议,但不熟悉其他版本,不熟悉通假,不熟悉避讳的所谓批评,显然还是无知。</p> <p class="ql-block">③ 书法与修养问题:在书法格调中通过临习古人经典碑帖使字在点画和结构上像古人,为形象,但神象远非日日临习所能达到,“古碑贵熟看,不贵生临,心得其妙,藉笔以达之,方能神似。”林散之说过书法要写得不俗就不简单,一般人写到形式美就不简单了。书法跟人走,人俗字也俗。“俗”,千百万人脱不掉。不读书,越工越俗。不读书,再写总是个“书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④ 书法用繁体字的问题:‌简化字从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标志着简化字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唯独书法还沿用繁体字;一、因学习繁体字的不系统性导致多种谬误不断出现,繁简混用或错误用字,尤其是古文字创作,写篆书作品:如简体“义”的繁体为“義”,篆书或隶书、楷书是没有“义”,书法只能借用繁体字例,如果从规范上讲这就不符合《汉字简化方案》,在书法中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必须用繁体,但沿用古人经典已经成为共识。启功先生的简体书法,周慧珺的1974年《行书字帖》也有简体,这些简体书法也并不违和,所以简与繁没有明确规定,但繁简并用在书法中是不允许的。二、书法在文字载体具有独特性,经典碑帖都是繁体,承袭传统是历史必然。三、如果用简体字去创作书法,会出现书法断代,主要体现在古文字中,至于甲骨文,大篆更是无法用简体字创作。</p> <p class="ql-block">⑤ 书法家风格问题:成名书家前半生临帖,后半生创作(即使后半生仍旧临帖,也都是为创作服务)。书法名家形成自己风格的往往会千篇一律,在风格上一般指某一体比较特殊,多数书家是一体,顶尖书家偶有两体,如颜真卿的楷书和行书,从颜体楷书中尽管看到《勤礼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等有差异,但颜楷的痕迹非常明显且大致一致,当代人喜欢搞个展,如果让颜真卿搞一个个展,写上100多幅楷书,同样会出现千篇一律,行书三稿《祭侄文稿》《祭伯文稿》《争座位帖》书体形制基本一样,相信颜真卿五体皆善,只是楷行尤为突出。黄庭坚的行书和草书一样标新立异,形成个人风格后也不会是每件作品都不一样。大家如此,何必强求当代书家!王羲之是圣,是另类,件件作品都不一样,即使一个自己的名字,千变万化。当代书家,挖空心思能变出几种花样?王義之创造出无数种空间,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宝库,他的每一通手扎,从古到新呈现出不同风貌,《姨母帖》《丧乱帖》《平安三帖》《孔侍中帖》《得示帖》……张旭、怀素,董其昌,王铎,傅山,彪炳千古,永载史册。汉碑虽无姓名,成熟和颠峰的孔庙三碑,趋于成熟的摩崖三颂,《张迁》《曹全》……个个经典,皆有养分。风格全在入帖与出帖,包涵篆隶与行草融合、碑与帖融合、理性与情感融合、学养与技法融合、守正与创新融合,变法贯穿始终。风格展示书家的综合修养,通过作品呈现。成功的个人书展很少,褒贬的成分也各不相同,一次个展五体皆上,适得其反,不擅书体,总会差强人意,毕竟风格不是每种书体都有,名家办展,最好少办,作品以精为主,没有风格成型的所谓书家还在抄帖,没有社会影响力的书家最好不要办展!书风一旦成型,仍需不断完善。</p><p class="ql-block">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p> <p class="ql-block">济铭书院:大同市迎宾东街116号中铁十七局综合楼二楼济铭工作室(弘雅饭店东凯鸽五部后院)电话:13303524529(微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