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的音乐|上音建筑欣赏

天高云淡

<p class="ql-block">  上海音乐学院,不仅是音乐家的摇篮,还有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精美建筑群。响应“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营造更加宜人的校园环境,上音拆除了面向淮海中路的沿街围墙,并拆除了多栋建筑,新增绿地和公共空间,使校内与校外空间得以更好地融合,从而成功地将历史风貌与新时代文明相互交融,打造出了一个既充满音乐文化和艺术气息,又富有生命力和活力的城市空间。上海音乐学院对外开放,市民参观校园无需预约,每日上午9时至下午4时刷身份证或登记一下,即可从淮海中路1113号大门进入。</p> <p class="ql-block">  原淮海中路1131号是典型的德国文艺复兴风格的花园住宅,被誉为“音乐城堡”,由德国建筑事务所倍高洋行设计,建于1926年。东南面逐层退台,两道镂空栏杆作为划分立面的水平带饰。红瓦陡坡大屋顶,巴洛克式山墙露木构架;转角及屋顶最高处设德式小尖塔。建筑的希腊式凸窗、罗马式柱头等都极具特色,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1949年左右,这里成为比利时驻沪总领馆。上世纪70-80年代主要作为图书馆使用,上音老院长贺绿汀曾一度在此办公,留下许多宝贵的回忆。1999年,淮海中路1131号南楼被公布为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注:该号北楼已拆,变成了淮海中路上的公共绿地,从方位上看应该是原来的L形聆淮楼;而南楼南侧的休闲广场,似乎是原来的海纳百川楼位置。)</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音乐城堡,只要内部有展览就会开放(一般开放1层),最近是《十年间:上音主体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回顾展》。采取预约参观,提前预约方式:进入微信公众号“上海音乐学院”中的“展览&讲座预约”“或微信小程序“上音演出”中的“场馆预约”,选定日期、场次进行实名预约。然后按指定日期、时间,持实名预约参观二维码准时前往参观。</p> <p class="ql-block">  音乐城堡以西的排演中心,办公区与排演区呈U形,围绕原有大树形成庭院,既保留了大树,又对排演厅和办公区域进行了空间划分,营造了颇有趣味的空间环境。</p> <p class="ql-block">  接着是朝向与众不同并略带弧形的三层新教学楼B栋,用于音乐学系和音乐艺术研究院教学、科研场所。</p> <p class="ql-block">  与新教学楼B栋南北相邻的则是近似倒L形的五层新教学楼A栋。根据学校总体部署,钢琴系、作曲指挥系、管弦系、声乐歌剧系、民乐系五个教学系部依次入驻各楼层。</p> <p class="ql-block">  原淮海中路1189号是典型的英国式假三层花园住宅,建于1936年。机平瓦坡屋顶,形式丰富,立面活泼,墙面材质对比强烈,建筑局部立面具有英国都铎风格特色,老虎窗造型特别。曾经是私宅,1950年上海防空司令部在此建立人民解放军第一个要地防空合成指挥所。</p> <p class="ql-block">  此宅现名美育楼,一楼作为东方乐器博物馆新馆址,已正式对外开放。此次开放的首展是《丝路随响——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十周年乐器文化展》,该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3月28日,为公众带来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文化盛宴。采取预约参观,提前预约方式同上述音乐城堡,只是微信公众号“上海音乐学院”中是“博物馆预约”。</p> <p class="ql-block">  原淮海中路1199号的三层砖混结构现代风格花园洋房,立面简洁,强调水平线条。门窗方正,几乎没有多余装饰,顶层出檐比较深远。建筑平面布局及功能设置不对称,注重材料质地和色彩的搭配。这栋建于1930年的白色小洋楼,今后的规划是对外合作楼。</p> <p class="ql-block">  原淮海中路1209号是法国文艺复兴风格花园住宅,独立式花园住宅的重要代表,建于1912年。属新古典主义风格,主立面有两层列柱敞廊。原为新康洋行大班、犹太富商爱德华·埃兹拉的私人住宅,建成时有了一个“天赐府”的别名,在上音历史建筑群中颇具特色。这座住宅内有一个可以供150人跳舞的舞厅和80座的音乐厅,全屋家具都是路易十五时期风格的,后成为武警上海总司令部的指挥所。今天,这座“天赐”大宅成为了上海音乐学院国际音乐教育的重要基地,今后将作为上海城市音乐会客厅,是体现上海音乐学院历史建筑品质的重要景观之一。2005年,淮海中路1899号、1199号、1209号三幢独立式花园住宅被一起公布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从窗口望进去,一楼部分已布置成展厅,应该很快就会开放,或许目前已经开放。</p> <p class="ql-block">  无论是百度、高德、搜狐等地图,还是上音内自己挂出的校区平面图,均至今未把上述新教学楼A、B栋及其以西地块纳入上音范围。这一地块正是武警上海总队(前华东军区警卫旅)让出来的驻地。不过此处现仍然缺只角,就是1199号小白楼西侧的淮海中路1227号宅没有拿下来。这栋建筑一直有围墙单独围起来,房主和用途不明。</p> <p class="ql-block">  上音西部往南,这幢正待修缮的旧房子是不是博士楼呀?</p> <p class="ql-block">  专家楼,德国地域风格的独立花园住宅,局部带有德国青年风格派的艺术特征。该洋房自由多样的风格组合,反映了当时上海建筑海纳百川的特征。该宅建于1905-1911年,建设之初为德华银行高级职员格瑞克的住宅,后曾被斐恒夫妇改造为青鸟疗养院至1926年,之后美国公使商务参赞曾短暂居住。1927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作为比利时领事馆使用。原地址为毕勋路(今汾阳路)30号,1931年改为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1300号门牌。1958年上音搬至汾阳路后,被上音用于办公和接待专家。2005年,这栋楼被公布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今后拟置入音乐比赛厅、声乐教室、大师工作室、周小燕歌剧中心等功能,传承上音漫漫历史,激发空间绵绵活力。门前有“暂未开放参观”字样,可见今后入内参观已有期可待。</p> <p class="ql-block">  专家楼旁的黄自塑像。黄自(1904-1938),中国1930年代的重要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29年回国,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国立音专(上音前身)理论作曲组任教,并兼任音专教务主任,培养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才,是中国早期音乐教育的奠基人,可惜英年早逝。</p> <p class="ql-block">  医务室,一排红瓦、淡黄色拉毛墙和拱形门窗的平房,小巧别致,洋气十足。</p> <p class="ql-block">  食堂,门口一个小卖部,4个餐厅在一栋楼内。一楼是第1食堂,仅对校内师生员工开放。第1食堂入口内可以下到负一楼,现对校外访客开放午餐(11:00-13:00),刷码付款不过要另加50%搭伙费。看菜单全部只需3-9元,价廉物美啊!负一楼外,还有个不大的下沉庭院。第1食堂旁边则有个风味餐厅,不对校外访客开放。二楼的第2食堂,不同于第1食堂的大锅菜,都是现炒的菜品,价格嘛肯定明显要高。</p> <p class="ql-block">  食堂后面(南),估计是上音后勤用房了。此处通向复兴中路1330号边门,校外西侧为上音自建的复兴中路1340弄尚音小区。</p> <p class="ql-block">  食堂东侧的图书电教楼,楼下见有音乐文献阅览室、学术厅,楼外走道为一棚架长廊。</p> <p class="ql-block">  图书电教楼前绿地中的蔡元培塑像。蔡元培(1868~1940),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国立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前身)的创始人兼第一任院长。</p> <p class="ql-block">  汾阳路20号上海音乐学院正门,校门外是一排商店,经营乐器和音乐教育培训等。上音前身为国立音乐院,由蔡元培先生和萧友梅先生于1927年创办。1929年改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56年定名为上海音乐学院。1958年,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担任院长期间,上音从漕河泾迁入汾阳路。自此,校内建筑开始使用汾阳路20号地址。</p> <p class="ql-block">  直对汾阳路20号校门的老办公楼(拟改为校史馆),由建于1910年代的法国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和建于1926年的德国式花园住宅组成。建设之初是德国商人马丁·克里希住宅,一战后长期作为上海犹太俱乐部(犹太总会)使用。犹太俱乐部立面对称构图,强调横三段构图和水平向线条;花园住宅瓦屋顶错落有秩,一层立面毛石面处理具有德国青年风格派特征。1958年上音搬至汾阳路后为上音所用,又长期被用作上音的行政楼,承载了上音近百年的音乐记忆和艺术繁华。2005年,原犹太俱乐部和花园住宅旧址被公布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  老办公楼后(北)的贺绿汀音乐厅,为古典欧式风格建筑,高大敞亮,稳重大方,典雅华贵,美轮美奂。音乐厅以贺绿汀命名,以纪念这位上音老院长。贺绿汀(1903-1999),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早年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和广州起义;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后在重庆育才学校任教,皖南事变后参加新四军并从事音乐创作和教学工作,1943年赴延安任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在华北大学任教,任华北文工团团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副主席,中国音协第二、三届副主席,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贺绿汀先生一直将主要精力放在音乐教学上,他长期担任上音院长职务(后任名誉院长),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音乐人才。</p> <p class="ql-block">  贺绿汀音乐厅旁的萧友梅塑像。萧友梅(1884-1940),中国近代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中国首位音乐博士,国立音乐学院创始人之一,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开基创业的一代宗师、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者,被誉为“中国现代音乐之父”。</p> <p class="ql-block">  上音标志性建筑——18层主教学楼,原作曲指挥系、钢琴系、管弦系、民乐系、音乐学系、声乐歌剧系、音乐教育系、音乐戏剧系、艺术管理系等都集中在这栋大楼里。</p> <p class="ql-block">  南中北综合楼,和主教学楼隔空相望,早期共担上音的教学重任。建筑平面以相对完整的三个建筑组团沿汾阳路展开,每组形态由一个靠近校园内部的L型体块和一个沿汾阳路底层架空的1/4圆弧体块构成,三个组团间以连廊相接,这种组团式的设计使得整个建筑无论从校园内部还是汾阳路角度观看都能形成错落的韵律和节奏。</p> <p class="ql-block">  南中北楼沿汾阳路,实际上取代了汾阳路上校园的围墙。外立面造型利用通长的隐框幕墙式凸窗和浅黄色石材墙面的错落布置,模拟黑白琴键的形态意象,表现音乐的跳动和律动。沿汾阳路地下一层设为音乐家沙龙,通过下沉广场和城市空间连接,为城市创造出一片以音乐为主题的城市开放空间。</p> <p class="ql-block">  中楼前的丁善德塑像。丁善德(1911-1996),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初学琵琶,一年后转习钢琴。1934年首演贺绿汀的获奖作品《牧童短笛》及《摇篮曲》,并灌制唱片,为中国首位灌制唱片的钢琴家。曾担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兼作曲系主任、副院长,主要作品有大型器乐曲《长征交响曲》、《新中国交响组合》,大合唱《黄浦江颂》等。上音校园内的上述4座名人塑像,每一位都为上海音乐学院、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作出了卓越贡献。细心的朋友也许会纳闷:为什么没有贺绿汀院长的雕塑?其实,贺老的塑像听说安放在18层教学楼的底层,但那里属于教学区域,外人不能入内。</p> <p class="ql-block">  最后,去观瞻雄伟的上音歌剧院(汾阳路6号),开放参观区域为大堂、歌剧厅及排演厅。可在微信小程序“上音演出”的“场馆预约”中提前预约,但参观区域及路线会因当日剧场活动安排作调整。上音歌剧院2019年开门迎客,是一幢地上5层、地下3层的8层综合体,一个集音乐演出、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国际交流于一体的国际一流歌剧院。拥有1个1200座、4层观众席的马蹄形布局歌剧厅,4个为歌剧、管弦乐、声乐、民乐服务的具有移动吸声板调节功能的排演厅,以及1个专业学术报告厅。剧院浮在95个弹簧上,是国内首个采用整体隔振技术建造的全浮结构歌剧院,也是国内首家在座椅背面安装字幕机的剧院。注意,进入歌剧厅只能在指定区域走动并不允许拍照,理由是晚上的演出布景和道具对外保密(下照中歌剧厅内部照片来自网上)。</p> <p class="ql-block">  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上音一座座建筑又如同跳动的音符,弹奏出华丽的乐章。它们将被赋予新的功能和使命,续写关于音乐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上一篇:<a href="https://www.meipian.cn/57occ8ua"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秘境探访</a></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下一篇:</span><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glm2qx"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浓情淡水路</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