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毕竟是载入共和国史册的一段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毕竟是载入人民军队建军的一段辉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毕竟是载入中国导弹火箭型号成长的一段篇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无论历史的长河如何向前奔流,它永远都不会卷走那朵曾经喷射过的历史火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十六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离危险最近的一群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加注兵,除要有过硬的加注技术和文化知识外,还有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因为,它离危险最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导弹燃料加注时,不管是谁都必须穿上一种称作“生命守护神”的防护服,才能进入加注现场,才能进行岗位操作程序,这种防护服是特别定制的,是专供加注人员的必备品,穿上和脱下有严格要求。</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秋冬季穿上它,由于胶质材料而制全是密封状态。一开始它是拨凉凉的,不一会儿就是闷热闷热的汗流浃背,但是一遇到突然低温气候变化,汗蒸气变成了凉水,又一次变的凉凉的。春夏时期穿着它,就象钻进一个蒸笼,里面温度可达40度左右,贴身的衣服从来却是湿的。每次任务完成后脱下它汗水能从防护服中倒出来。还有防毒面具它是和防护服连在一起的,但又是一个独立防护系统,它有视觉观察、听觉传导、呼吸循环,它要求非严格,用后专门清洗然后用滑石粉保护好,再穿戴时还要必须认真反反复复检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年在给导弹火箭燃料加注时,不像现在,全部都是人工操作,所需要的时间少则7到8个小时,多则需要10到12个小时。长时间操作时憋着尿是一定要有的,这一技能是刚从进入加注行列必须要具备的。因为,加注一但开始就不能停止,如有生理反应发生都要坚持到底。除此之外,加注过程中嗓子发干,眼晴发胀,咳嗽还有作呕的反应,这些症状也是加注人员要直接去面对的。为了预防每次在加注任务开始前,所有参加人员都要服用解毒药和维生素片,这是中队下达的命令。有一个算一个包括北京试训队南京试训队成员在内,只要跟加注有关就必须执行。我记得在公路槽车燃料转运过程中,由于首次在东北执行任务,卫生员怎么动员他们,一个个像牛犊子一样嗷嗷叫。当时司务处承诺只要每个人每天按时服药,保证每人每天都有一个大红苹果,还有每周有一份白绵糖给大家,这在当时那个年代对当兵的人来说是很富有的事。有了这两项刺激,往后吃药的工作就好做了,都很自觉一个也没落下。任务完成后中队长总结说:这一次中队搞后勤的同志们很出色,把事情做的细做的完备,当时有的同志可能都不很理解。有的还有牢骚话,但你们要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你们身体着想,为我国东风4号全程飞试验着想,为中队每位战友们负责。同志们由于我们加注技术中队的努力,东风4号在东北导弹试验场第二次成功发射上天,巨大的推力把导弹像利剑一样腾云破雾,穿越经纬橫贯东西飞驶而去,而它用的动力源就是偏二甲肼和红烟硝酸。</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采用偏二甲肼(燃料)加上红烟硝酸(氧化剂)的推进剂组合,在当时是最为先进的组合体,它比起液氢液氧燃料价格低廉,储存条件要求低,因为,它们在常温下呈液态状,所以常温保存即可。不象液氢液氧保存条件苛刻,环境温度要求严格。这点得感谢60年代我国高能燃料的科研人员,是他们为中国的中远程弹道导弹所需燃料做出了一大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然啦,偏二甲肼的弱点也是非常突出的,那就是毒性非常之大,很容易被皮肤吸收,有强烈的致癌性,可能对接触者的肝脏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所以中队全体在燃料加注之前,郝必须要做好全身心的防护及保健防护措施,尽量的减少参试人员对身体造成损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这一章节让我想起当时加注技术二中队,认真查看每个参试人员口服解毒药情景,那一幕幕总使我难忘。当时有人可能不理解,我们的身体如牛一样还要吃什么解毒片?可是战友们你要知道,中队可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们这些天真可爱的加注兵。可是还是有战友由于吸附过量,犯病了。我记得第一个是我的小老乡李东山,加注技术二中队二分队七班战土,一开始他总是反反复复说自己眼睛发胀,头痛嗓子难受。刚开始几天大家没有引起注意,可没两天又一名七班战士也同样出现跟李冬山一样症状,接着干部子弟刘进业也中招了。正好当时中队正在评比五好战士活动,都以为他们是在闹思想情绪,可情况越来越重,由于正是评比中大家思想都很敏感,把谈心变为改善伙食征求意见的名义交给了中队司务处。因为有个前提以往中队只要有干部战士闹个人情绪,司务处和炊事班都要出面关心他们的饮食生活,经和医训队请示先将李冬山送往长春208医院住院治疗,经过十几天药物治疗经观察结论是:“该病人嗓子发干,眼晴发胀,伴有咳嗽还有恶心作呕,皮肤红痒,睡眠不好这些都是和某化学品气体接触有关,是接触性中毒现象”。并听取医嘱将服用解毒片和药食同源的姜黄粉,作为改善日常加注人身体健康一个硬性指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加注,是发射前测试准备工作程序中最后一道工序,之后就是发射场进入发射准备,不可逆转和停止。想当年选择了当一名东风基地第一试验部加注兵,从东风场区奔赴到东北试验场区的那一核,命运的航线就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而我却浑然不知。很多年后的回忆我常常在想,如果再来一次机会,站在戈壁滩无人大漠,站在长白山洪荒冻土的那个我和我的战友们,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然而每一次的答案都是相同的,只有一个还干导弹加注。就像我母亲常对我们兄弟几个说的:“不是命选了人,而是人选了命”这就叫命中注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七十年代,我们发射试验的液体导弹火箭用的推进剂燃料,采用是封闭式的加注,即液体导弹或火箭,推进剂贮箱与地面推进剂贮罐,泵车等加注设备,通过金属不锈钢软管管道连为一体,构成了一个闭合回路进行推进剂燃料加注,那加注量测试是怎样的,测试定量的方式又是怎样的呢?是采用弹上的点式液位计,百分之九十五的加注量是它来控制,百分之五的加注量则以地面定量而补加,由于视觉的原因,操作员是隔着管道壁和弹体贮箱壁,看不到导弹火箭上的贮箱里加注的燃料液上升情况,这样,给导弹火箭注入燃料过程实际上是个不可视的过程,毛病是液位显示不直观。这种点式加注液位计,只是在燃'加注进入尾声,加注量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也就是即将结束时才显示第一液位,此时加注大流量以转向小量流进行加注之后,很显示第二液位显示标,中间大约有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时间并自动转入补加状态,因此加注时当推进剂刚开始流进弹体贮箱时,没有任何显示,操作人员也都是隔着加注软管管壁,靠听液体的流动声音来判断燃料是否已经流入贮箱。这样一来在现场的操作手他们从开始到结束,他们都是在看不见推进剂的加注情况下进行的。总是提心吊胆害怕在运行中出现燃料加注溢出的现象。还有由于发射阵地现场各种仪器设备工作发出的各种声响,不停的在竖井里回荡,这样就会使加注操作员很难听清燃料在金属软管内流动声,增加了现场作业人员轻者思想紧张情绪,重者导致易于出现差错和事故发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这种点式加注液位计,它是在弹体推进剂贮箱前底上,当导弹火箭加注时,它们都处在大约十多米至三十多米高的位置范围,如果一断出现故障液位计排除和拆卸更换就十分不便,比于正在进行作业过程中出现故障,维护保养更换就是麻烦。不得已只好以地面流量计为准进行加注或者临时根据现场采取措施,比如常用的实地测量加注液位办法。但这样的方法不仅加注量得不到保证,而且也会延误时间,有时还会错过最佳发射窗口。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加注技术中队练就一技过硬本领,凭着一颗对祖国对人民,对导弹试验高度责任心,百分之百完成了每一次的井下加注的导弹发射试验任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导弹火箭升空起飞,点燃瞬间的最佳温度是15摄的度,由于推进剂加注后的导弹火箭不会马上发射,燃料在弹体内一定会产生回温,这种现象我们加注人叫它(回温现象),所以加注人在加注推进剂时,一定要考虑燃料的回温现象。根据我们东风人在西北试验场到东北导弹试验场实战经验。一般来说肼燃料调整温度应不高于10摄氏度,因为等到加注完成回温后的温度就会接近到15摄氏度了。但一定要注意的是这个回温节点,是全体现场加注人必须要在现场根据时间,气象气温环境来调整决定的也是随机的没有固定值。也就是说,无论你是什么环境什么条件下都要随机变化,问题是你要根据什么反应,怎么样的变化,比如时间地点气温气象这些都是要考虑的重点。还有更为重要内容就是,根据这些变量作出的第一反应的速度,这是当年我们加注技术二中队,每个操作人员必须要做到的基本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干过加注的老兵们都晓得,调温是一项程序复杂,要求苛刻的关键技术。首先是气象工作人员先得提取未来72小时逐时气温预报参数,然后是计算加注量的技术人员根据这些资料,对当财推进剂的温度和导弹火箭发射时燃料需要达到的温度,计算出燃料调温参数,完成后就是燃烧剂加注系统的工程技术人员,根据这些资料参数,开始紧张而有序的调温工作。他们通过导弹射程和气象气温的自然蒸发的精密计算,下达加注推进剂燃料分量。完成后就是各加注操作人员,根据下达的加注指标进行加注。在加注整个过程中,各操作人员要百分之百的看管好自己的操作设备,特别要看好流量剂旋转泵和备份,二是观查好静态类比屏,并严格注意观查流程类比图显示。三是关键岗位关键节点都要采用人防监测监理和专业技术巡查,不间断的人工记录统计报告加注量,加注时间,加注液位计显示计数据和流程流向,保质保量保安全完成导弹火箭加注这个艰巨而特危险任务。这就是我们当年50、60、70、年代发射加注官兵用一颗热爱祖国,热爱国防科技事业的红心,用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作保证来完成我国型号导弹发射试验。原因就是当时我国的科学技术还不太发达,也不系统,但专业性特强。没办法只能靠人工去完成观查,去完成控制和指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干最现代化的事情,用最原始的办法,是我们当年导弹发射试验军的真实写照。生活在现在的人们,很难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更不会对祖国在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那时候的艰苦的国内国际环境下,能有那么多伟大的成就而有切身的体会。对那个时代的东风基地发射试验军人,为祖国为国防贡献一切的精神也是无法感受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未完待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