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道生之,德畜〔畜养〕之,物〔万物本身〕形〔动词表现〕之,势〔万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成之。是以万物莫〔没有〕不尊道而贵〔崇尚,重视〕德。</p><p class="ql-block">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万物〕命〔支配干涉〕而常自然〔不加于干涉,而让万物顺应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使万物安定,使万物成熟〕;养之覆〔维护,保护〕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深微玄妙的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翻译〕道生成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万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物生长起来了。因此万物没有不尊重道而重视德的。</p><p class="ql-block">道之所以受到尊敬,德之所以受到重视,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顺其自然。所以道生成的万物,德养育了万物;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成熟结果,使万物得到抚养和保护。他产生了万物,却不具为己有,养育了万物,却不自恃有功,引导了万物而不做万物的主宰,这才是极大极深远的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导读〕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但道和德并不干涉万物的生长繁衍,而是顺其自然,万物长成以后,又不居功,</p><p class="ql-block">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统治者也应效法道。一方面要求能够不妄为无为而治,另一方面,能够不鞠躬,让百姓觉得我自然,如此才能得到人民的尊重敬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析〕在这一章里,老子将道和德二者并列起来论述,这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有所涉及,第一章主要就道德和万物的关系进行解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万物之所以能够生长和发展,就是因为其顺应了客观的自然规律,也就是大道。所以老子称其为道生之。万物由道生出来以后,接下来该由谁来抚养呢?这时候出现了德,他刚好能够承担这一职责,老子称之为德畜之。道和德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道德体系,万物由道生,由德养道和德,就像是生养我们的父母一样,我们怎么能够不尊重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前面的章节里,老子已经多次论述了德的性质和作用,所谓德其原始,意思就是得。后来引申至事物上的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它具备表现为人类的行为准则。如果人们的行为合乎道的大德,那么,人类就能繁衍生息,否则就会自我毁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万物之所以敬畏道和德,并以道和德为珍贵,这并不是出于主宰者的刻意安排和命令,而是他们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遵从和运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万物顺其自然的诞生,又自然而然的发展,并通过遵循自然规律而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到生长万物得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老子认为在道化生万物的过程中,万物分明各异,不过是情势使然,他们都源于道而畜于德,而且最终都会积德归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大道生成了万物,但是不把万物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但是不自恃有功;看到了万物,但是不强加干涉,不以万物的主宰自居。大道深厚无私是人类形式的楷模。人们追求礼尚往来,并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这其实是不符合大道的,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大道遵循自然,无欲无求,即便在付出的时候,也从没想到过得到回报。大道没有分别之心,所以就没有付出和回报的分别了。当大道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回报的时候,他也不会感到烦恼和怨恨,人类却不同,一旦我们付出多于回报,或者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我们就会感到烦恼和怨恨,有的人甚至还会做出极端的事情来,不但伤害自己,也会伤害别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都无法躲避别人有意或无意的伤害。如果我们因为怨恨曾伤害过我们的一个人,而怨恨起整个社会来就会变得愤世嫉俗,心胸狭窄起来。以充满仇恨的眼睛看社会,势必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谁能保证从未伤害过人呢?既然我们也曾伤害过别人,又怎能奢望不被别人有意和无意的伤害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当我们的付出和回报不能划等号时,就一定要冷静的看待得与失,不要因为得不到足够的回报而心生怨恨。老子在这一章中阐述了只知道付出不求回报的思想,对于处世哲学充满了智慧,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有益的教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