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十三)江西婺源李坑村

远山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远离城市的喧嚣,那些孑世独立的小村庄,他们或文化底润深厚,或自然风光绝美,或民族风情浓郁,或历史浓墨重彩,成为中国旅游版图上的明珠,近二十年,探访诸多,今与大家分享。<br> 李坑是一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距婺源县城12公里,有乌镇的建筑景观,又有兔耳岭怪石景观,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时也是婺源东线上离县城最近的景区。李坑的建筑风格独特,是著名的徽派建筑,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br> 小村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村中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青石板道纵横交错,石、木、砖各种溪桥数十座沟通两岸,更有两涧清流、柳碣飞琼、双桥叠锁、焦泉浸月、道院钟鸣、仙桥毓秀等景点在其中,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是婺源精品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李坑村建于北宋祥符年间庚戊年(公元1010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古村落,历代人材辈出,自宋至清,仕官富贾达百人,村里的文人留下传世著作达29部,最为有名的当属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6年)的武状元李知诚。 李村四面环山,村口的参天樟树,溪水穿村而过,小桥横架其上。村内年头最多的可谓是通济桥,修于村内横竖两溪的交会处,桥上的石板已是古旧不堪。村里人叫此处为双龙戏珠,“双龙”为横竖相交的两条溪水,“珠”则为桥拱及其水中的倒影。 一条穿村而过的小溪,由东向西缓缓而流。风水术说:水向西流必富。现在李坑村260多户1000余人口,大多居住在溪的两岸。这说明,李坑村最初的建村人一定研究过这里的风水,选择在水由东向西流的溪畔构筑房屋,这也寄托着村人的美好愿望。 那座廊桥叫“中书桥”,建于北宋未年,是座单孔砖拱桥,长4米,宽2.5米,高3米,砖拱上铺青石板。据史书记载: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村人李侃中进士后,官至中书舍人。他在京城为官多年回 乡省亲,一日漫步村边,见这里行人挑担来往于溪上的木桥时,有摇摇欲坠之感,孩童嬉戏奔走过桥时更令人感到害怕,于是捐资建造了这座稳重大方的砖拱桥,桥落成后,村人为感谢他的恩德,就以李侃的官职定名为“中书桥”。 村边一座木制楼阁,是木子书局,又名文昌阁,虽是小村落,文风依然很盛。 油菜花田旁是一座寺庙,叫狮傩庙。 这里的传统文化里流行傩戏,祠庙或许与这有关。 街道沿河申展,街边徽派古屋,商铺林立,河里人行船,岸上人行走,随时可上街购物,很有特色。 河水清澈见底,河边用石板铺就洗菜、洗衣的溪埠。山光水色与古民居溶为一体,相得益彰,活生生一幅“小桥流水人家”宁静画面,醉人之美,无以言说。 该村建筑风格独特,依山而立,民居宅院沿溪而建,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村中明清古建筑鳞次栉比,保存完好,布局极有特色。 村民肩锹荷担,四季从桥上走过,踩的是石板,赏的是风景:小溪两岸富有层次感的徽派建筑鳞次栉比,彰显东方建筑美学;檐下挂着串串大红灯笼,使宁静的古村豁然有了喜庆的味道; 村内的古建筑保存尚好,大都是典型的徽派建筑,挑高的大厅,精美的木雕,精致的马头墙,参差错落。标准的砖雕、木雕、石雕精致传神,一饱眼福。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有一座小桥,村民之间互相往来,就是靠小桥行走。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走进李坑,站在高坡之上回望,满目青山之间,小桥、流水、人家;天光云影之下,粉墙、青砖、黛瓦。我深深膺服于古村的绝美,更感叹于古村的胸怀:不与凡尘争长短,独对春秋敞心扉。 岁月在这里沉淀,抖落经年的风霜。这个有徽州原始韵味的古村落,如诗如画,在岁月的长河中迤逦绵亘,像一方人间纯洁净土,静谧恬淡与世无争! 照片拍摄于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