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姚启圣像</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十篇 后世名人,屡有政声</b></h1><br><br><br>姚启圣及其子孙世系<br><br>(有功名,部分)<br><br><br><br>第一代:姚公启圣,字熙止,号忧庵。十岁,能文;十三岁,补弟子员;康熙二年举乡试,中头名(解元)。历香山知县,诸暨知县,处州府知府,温处道佥事,福建布政使,福建总督,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正一品”,袭“骑都尉加一云骑尉”世职。子五:仪、陶、渔、伟、伦;女四:分别嫁台湾厦门道常光裕、知县赵某、御前侍卫象山副将金国泰、陕西汉兴道尤汶鲁南。<br><br>第二代:姚仪,字长文。以功授知县,擢刑部郎中;出知开封府,诏以京堂用;自请效力从戎,改总兵,历江南狼山总兵、沅州总兵、鹤丽总兵,又任镶红旗汉军副都统等。仪子二:法祖、隆祖;女三:一适工部侍郎恩特孙住保,一适新喻(新余)知县(后任浮梁知县、临江知府、锦州知府等)张景苍,一适甘肃提督康海(例封一品夫人)。<br>第二代:姚陶,字次耕,号息园。出继从父日章。选授陕西乌延靖边同知,署府事,安塞令,大计卓异;守淮安,推升霸昌道。<br>第二代:姚渔,字侣樵,号远峰。广东亷州府同知,安徽庐州府知府,诰授“朝议大夫”。<br>第二代:姚伟,字汝绩,号梧村。候选知州,诰授“奉直大夫”。<br>第二代:姚伦,字轶人,号碧梧。官四川石泉县知县,诰授“宣德郎”。<br><br>第三代:姚法祖,仪之子,字观模。世袭“骑都尉加一云骑尉”,历公中佐领,升牛录,任兵部马馆监督,诰授“通议大夫”。<br>第三代:姚隆祖,仪之子,字象贤。候选县丞,或云候选同知。<br>第三代:姚懋祖,仪之子,字唯时,号进修。援例官通判,敕授“承德郎”。<br>第三代:姚来祖,仪之子,又名杰,字慕梁。由国学生考授州同,例授“宣德郎”。<br>第三代:姚愈,陶之子,字逊修、逊秀。邑庠生,以子梅官,敕授“文林郞”。<br>第三代:姚恕,陶之子,字孚及,武庠生。官宁波提标千总,补黄岩镇标守备,诰授“武德骑尉”。<br>第三代:姚述祖,陶之子,初名慤,字诗城、思诚、思乘。乾隆丙辰进士,官山东济城厯城知县,胶州知州,诰授“奉直大夫”,事迹具《绍兴人物宦迹志》。<br>第三代:姚荣祖,陶之子,初名愬,字雪谟,号半山。国学生,游幕福建。<br>第三代:姚承祖,陶之子,初名宪,字观於、观屿。山邑廪膳生。<br>第三代:姚念祖,陶之子,初名戆,字巽中,号三山。山阴廪膳生。<br>第三代:姚绥祖,陶之子,初名憩、光祖,字南所,号月池。以子杨官,敕授“儒林郞”。<br>第三代:姚继祖,陶之子,初名懋,字宇清,号鸿?。乾隆庚辰举人,丙戌大挑二等,选授新城县训导,署建德、长兴、富阳教谕,嘉兴府教授,保升知县授广东长宁县知县,调补安徽东流贵池知县、宿州知州,署舒城寿州、颖州府知府,升补甘肃阶州直隶,署宁夏府事,再补贵州台拱同知,署铜仁府事。诰授“朝议大夫”,著《还云堂诗集》。<br>第三代:姚志祖,陶之子,初名意,字炳堂,号少逸。国学生,游幕福建。<br><br>第四代:姚栐,法祖之子,字木斋,袭世职,官山西石楼营都司,江南游兵营、西梁山营游击,宁国营参将,诰授“武义都尉”。<br>第四代:姚桂,法祖之子,字次木,敕授“承德郞”。<br>第四代:姚梅,愈之子,初名大伸,字能夫,号燮堂。乾隆庚午副车,丙子举人。处州、云和县教谕,升福建欧宁知县,敕授“文林郞”。<br>第四代:姚槐,愈之子,出继叔父恕,初名大位,字正谊,邑庠生,游幕。<br>第四代:姚樾,述祖之子,初名棠,字虎文、荫堂。从九品,游幕广东。<br>第四代:姚梧,荣祖之子,初名鸿宝,字鉴湖,号凤冈。会邑(武)庠生,候选正九品。<br>第四代:姚桐,承祖之子,字凤亭,国学生。<br>第四代:姚杨,绥祖之子,字柳谷。以军功议叙知县,改布库大使,补贵州布政司经历,敕授“儒林郞”。<br>第四代:姚樟,继祖之子,字南洲、芗林、豫干。乾隆甲寅恩科举人,嘉庆辛酉大挑二等,选授处州、丽水训导。敕授“修职佐郞”,晋赠“承德郞”。<br>第四代:姚本,继祖之子,字立斋,号念初。由国学生考取主薄,改按察司照磨,分发安徽,署广德州州判,宣城县主薄,南陵县丞,宿州吏目,天长典史,借补怀宁县典史。敕授登仕郞。<br>第四代:姚杰,继祖之子,字迈人,号秀峰、山臞。乾隆己酉进士,历官福建永定、漳浦、永福,河南温县知县,升直隶州,敕授“文林郞”,晋“奉政大夫”。署山臞诗词草数卷。<br>第四代:姚棨,继祖之子,又名桂、棣,字友于、瑞符、香圃,由吏员以府经历,分发甘肃,升知县。捐知州,选河南邓州知州。<br>第四代:姚椅、绥祖之子,出继叔父志祖,初名楷,又名棠,字琴堂。官四川眉州吏目,敕授“登仕佐郎”。<br> 第五代:姚宝煐,栐之子,字倍之,号香墅。岁贡生,候选主薄。<br>第五代:姚宝煃,栐之子,字景星,又字应宿,号省斋,汉军镶红旗柯承露佐领下恩监生。嘉庆乙丑进士,浙江西安、山阴知县。<br>第五代:姚宝炘,栐之子,字景炎,恩监生。<br>第五代:姚宝煜,栐之子,户部北档房笔帖式,还云堂旧藏朱卷履历云,户部缮本笔帖式。<br>第五代:姚宝炬,栐之子,官学生。<br>第五代:姚宝烇,栐之子,字焕若,号静斋,官学生。<br>第五代:姚宝然,桂之子,汉军镶红旗领。<br>第五代:姚宝勋,桂之子,嘉庆甲子科武举,西便门千总,例授“武略骑尉”。<br>第五代:姚宝燕,桂之子,号安斋,嘉庆庚申科武举,济宁州右帮领运千总,例授“武略佐骑尉”。<br>第五代:姚汝翔,梅之子,出继伯父大任,字冲飞,改名复,字见心,武庠生。<br>第五代:姚汝震,梧之子,国学生,居广西。<br>第五代:姚汝舟,梧之子,字济川,官广西灌阳县典史。<br>第五代:姚汝谦,桐之子,原名汝昌,小名六十,字师言、诗言,河南涉县典史。<br>第五代:姚汝光,杨之子,小名禄,原名宝烒、汝言、冠瀛,字梅渠,号霞轩、拜飏、鳌峰、莱峰、吉辉。山阴增生,例赠“文林郎”。<br>第五代:姚汝晋,樟之子,原名汝勤,字抑斋、锡三、叔斐,号梅垞。嘉庆甲戌进士,工部营缮司行走、主事,敕授“承德郎”。<br>第五代:姚汝平,樟之子,初名汝泰,号以孚、成之,官山西荣河典史。<br>第五代:姚汝嘉,本之子,初名汝诚,号礼坪,官福建龙溪县典史。敕授“登仕佐郎”。<br>第五代:姚汝弼,本之子,初名文焘,又名汝器、汝功、汝康、汝敬,字右臣,号赞亭、云台、辅三,郡庠生。<br>第五代:姚汝安,杰之子,字心如,号谢庭、禹门、寄生、石西。嘉庆己卯举人,乙未大挑二等,授衢州开化县教谕,敕授“修职佐郞”。<br>第五代:姚汝贤,杰之子,初名汝望,字竹林,号宝书,山阴庠生。<br>第五代:姚汝谐,杰之子,原名初灿,字纯如,号湘帆。道光乙未大挑二等,署嘉善县教谕,选金华东阳教谕,升湖州府教授,敕“封文林郎”。<br>第五代:姚汝筠,杰之子,原名文焕,字礼如,号竹君、友松,山东候补府经历。<br>第五代:姚汝正,棨之子,原字竹友,号玉衡,候选县丞。 第五代:姚宝煐,栐之子,字倍之,号香墅。岁贡生,候选主薄。<br>第五代:姚宝煃,栐之子,字景星,又字应宿,号省斋,汉军镶红旗柯承露佐领下恩监生。嘉庆乙丑进士,浙江西安、山阴知县。<br>第五代:姚宝炘,栐之子,字景炎,恩监生。<br>第五代:姚宝煜,栐之子,户部北档房笔帖式,还云堂旧藏朱卷履历云,户部缮本笔帖式。<br>第五代:姚宝炬,栐之子,官学生。<br>第五代:姚宝烇,栐之子,字焕若,号静斋,官学生。<br>第五代:姚宝然,桂之子,汉军镶红旗领。<br>第五代:姚宝勋,桂之子,嘉庆甲子科武举,西便门千总,例授“武略骑尉”。<br>第五代:姚宝燕,桂之子,号安斋,嘉庆庚申科武举,济宁州右帮领运千总,例授“武略佐骑尉”。<br>第五代:姚汝翔,梅之子,出继伯父大任,字冲飞,改名复,字见心,武庠生。<br>第五代:姚汝震,梧之子,国学生,居广西。<br>第五代:姚汝舟,梧之子,字济川,官广西灌阳县典史。<br>第五代:姚汝谦,桐之子,原名汝昌,小名六十,字师言、诗言,河南涉县典史。<br>第五代:姚汝光,杨之子,小名禄,原名宝烒、汝言、冠瀛,字梅渠,号霞轩、拜飏、鳌峰、莱峰、吉辉。山阴增生,例赠“文林郎”。<br>第五代:姚汝晋,樟之子,原名汝勤,字抑斋、锡三、叔斐,号梅垞。嘉庆甲戌进士,工部营缮司行走、主事,敕授“承德郎”。<br>第五代:姚汝平,樟之子,初名汝泰,号以孚、成之,官山西荣河典史。<br>第五代:姚汝嘉,本之子,初名汝诚,号礼坪,官福建龙溪县典史。敕授“登仕佐郎”。<br>第五代:姚汝弼,本之子,初名文焘,又名汝器、汝功、汝康、汝敬,字右臣,号赞亭、云台、辅三,郡庠生。<br>第五代:姚汝安,杰之子,字心如,号谢庭、禹门、寄生、石西。嘉庆己卯举人,乙未大挑二等,授衢州开化县教谕,敕授“修职佐郞”。<br>第五代:姚汝贤,杰之子,初名汝望,字竹林,号宝书,山阴庠生。<br>第五代:姚汝谐,杰之子,原名初灿,字纯如,号湘帆。道光乙未大挑二等,署嘉善县教谕,选金华东阳教谕,升湖州府教授,敕“封文林郎”。<br>第五代:姚汝筠,杰之子,原名文焕,字礼如,号竹君、友松,山东候补府经历。<br>第五代:姚汝正,棨之子,原字竹友,号玉衡,候选县丞。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道台常光裕建西定坊书院。<br>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春二月,淡水吞霄社土官卓某、卓雾以通事黄申苛敛无已,杀申拒捕。台湾道常光裕、总兵官张玉麟发兵往讨,遣译者诱致岸里社生番攻其后。夏五月,内北投社土目冰冷亦杀通事之主帐者金贤等遣使通于某、雾,秋七月,冰冷为水师把总某所袭执。八月,卓某、卓雾同被岸里社番擒献,斩于郡,传首以示诸番。<br>王之麟,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由兴泉道调任台湾厦门道,取代常光裕之职。<br><br>(摘选自《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四库全书·湖广通志》、《大清一统志》《重修台湾府志·规制志》《东瀛识略》《台湾府志》《福建通志》《绍兴姚氏谱》等)<br><br>甥女婿:程鸣九<br><br>程鹤翥,字鸣九,明末秀才,为姚启圣姐姐的女婿。明末弃诸生,高蹈尚志。助力福建总督姚启圣捐修三江闸,晚年花大力编纂《三江闸务全书》,成为后世修闸之标杆。<br>话说修筑三江闸,只因萧绍平原地势平坦,沿杭州湾区域常受潮汐侵扰,特别是位于绍兴城北的钱塘江、曹娥江、钱清江等三江交汇区域的水患,使附近的山阴、会稽、萧山三县(今绍兴市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杭州市萧山区、钱塘区)深受其害。<br>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由绍兴知府汤绍恩主持建设三江闸。历时6个月竣工,全闸28孔,以应星宿,长310尺,闸身全部用块石垒成,石体巨大,每块重千斤以上。石与石牝牡相衔,胶以灰秫,灌以生铁,十分牢固。同时,刻水则于柱石。又于次年三月在闸外加筑大堤,5个月告成。长400丈有奇,宽40余丈。同时为分削水势,又主持在三江塘与三江闸之间相继兴建了平水泾溇、撞塘诸闸,同三江应宿闸相配合,形成外扼潮汐,内主泄蓄的三江水系。大闸的建成,令钱清江成为内河,让附近经常潮汐出没的沼泽平原,再无干旱、水溢之虞,成为富庶的鱼米之地。它是古代绍兴水利、浙东水运的枢纽工程,是中国最早、最大的滨海大闸之一。程鸣九称汤绍恩的治水功绩为“一方之神禹”(见《海滨耆士请封》)、“公之恩泽,洵不在禹下”。其后,三江闸又经过万历十二年(1584年)、崇祯六年(1633年)二次大修。<br>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时任福建总督姚启圣胞弟姚起凤由绍兴赴福建探望,程鸣九托他带信,说三江闸历经五十年已不堪重负,又当大修为宜。姚启圣闻之欣然同意,称“是余(指姚启圣自己)之责也”。<br>在这次大修中,姚启圣决意“不加税一亩,不擅役一丁,不科派一家,独捐数千金”,独修三江闸,并命其弟姚起凤佐理,又请郡守王之宾、程鸣九参与其事。是年(1682年)九月四日开工,十一月十五日完工。改以往搭架、打桩为“用大船二只,船上搭架,架上打桩,可随地趱换”。用工以万千计,如筑坝打桩4000余工、挑土8000余工、车水2000余工,修闸洞1000余工等。<br>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七次修建中,仅姚启圣捐修的这一次,为个人独捐,且与后一次相隔时间最久,为113年。这七次的时间分别为:1536年(汤绍恩首建)、1584年(知府萧良干首修)、1633年(宁绍台道林日瑞、知府黄䌹再修)、1682年(福建总督姚启圣三修)、1795年(知府高三畏四修)、1833年(知府周仲墀五修)、1933年(省建设厅厅长曾养甫六修)。<br>正是这次经历,令程鸣九在晚年有机会详细编述了上次前四次三江闸修建的相关事宜、修闸成规和自撰《三江纪略》《时务要略》等合辑成书,名之曰《三江闸务全书》。<br>三江闸水利工程的记载史不绝书,史籍多达数十种,然而在这些水利要籍中,最具代表性的首推程鸣九纂辑的《三江闸务全书》《三江闸务全书续刻》。这两种书,系古越郡治水研究和记录的权威,堪称稀籍。为古为今用,绍兴有关部门将其合并整理,于2013年由黄河水利版社出版,书名为《闸务全书》,202千字,署名为程鸣九纂辑、邹志方标点、冯建荣主编。《闸务全书》又载于冯建荣主编的《绍兴水利文献丛集》(2014年版,广陵书社出版);《三江水利纪略》,又由广陵书社出版于2006年出版。<br>程鸣九所纂辑《三江闸务全书》中,将前人如何造闸、如何修闸记载的似乎极其琐细,但它的好处,可使后来修闸者“展卷了然,不烦更费心计”,可视作修闸章程。萧绍海塘始筑年代,嘉泰《会稽志》称“莫原所始”,而程公则在书中阐述为“汉唐以来”。友人李元坤说:“吾友程子亦因是书而不朽矣。”<br>程鸣九又有惊世骇俗之举,想为有功越中水利诸公讨封。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第二次南巡检阅水利工程,初七日地方官员及毛奇龄等人在嘉兴城北接驾。二月十三日自杭州跨钱塘江至绍兴府山驻跸,并赐府山之名为“兴龙山”,途中再遇毛奇龄;当晚驻跸会稽山麓,接见绍兴府县官员。二月十四日,康熙帝祭祀大禹陵。期间,程鸣九欲送康熙帝的疏本为《海滨耆士请封疏》。疏本内容同时记载在《闸务全书》:“臣本府绍兴,系边海水乡,其初潮汐为患,冲坏田庐,咸水内入,且山阴、会稽、萧山三邑,土田最下,雨淫则万水钟会,陆地成渊;旱久则田禾枯槁,秋收无望,以故旱涝俱沴,民甚苦之。”以此程鸣九认为,按古祀典,能御大灾者则祀之,能捍大患者则祀之,认为“嘉靖以来,三邑之水,蓄泄有则,旱涝无灾,汤公绍恩功也,远考则尚有后汉马臻,江神张夏,河神金龙四大王等”,他们都应“加以尊爵,赠以美谥”。程鸣九的话,也说出了越中百姓共同的心声。<br>乾隆元年(1736年),文华殿大学士嵇曾筠(其父嵇永仁作为范承谟幕僚,三藩之乱中同时与范承谟被害)总督浙江时,与后来成为体仁阁大学士刘统勋在浙江治理水患时学习海塘工程和治水之法,程鸣九编纂《三江闸务全书》便是重要的参考史料。 (摘选自《绍兴市志·第八卷水利》《四库全书·浙江通志·卷五十七》《魅力斗门·文化·斗门史说·三江名人》《方志四川·关于三江闸水利文化遗产打造的建议意见》(汪毅)、《柯桥日报》(2020年7月19日第7版·《纂辑〈闸务全书〉的程鸣九》《汤绍恩述评》(汪毅)等)<br><br>外曾甥孙:台湾知府黄立本<br><br>黄立本(1695-1780年),字克学,号金湖。系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黄锡衮(1621-1707年,夫人姚启桑,系姚启圣妹夫)曾孙、黄芳琮(黄锡衮嫡长子)孙、黄志夏(黄锡衮嫡长孙,其妻为李光地长女)子、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1642-1718年)外孙。<br>康熙三十五年(1695年)三月初十日,生于台湾淡水艋岬金湖,祖籍福建泉州泉州城南三十五都潘湖湖口,恩贡生。历官台北府学训导,大兴顺天府同知,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继高铎为台湾知府。雍正三年(1725年)起以中宪大夫在籍调用兼署台湾知府。任职台湾知府期间,主张重农重商,勤政为民、廉洁为政,素来为台湾当地民众所称颂。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七月二十二日卒于台湾,时年八十有五,其茔在台湾淡水艋岬忠山之原。<br><br>族弟:常德参将姚龙<br><br>姚龙,字子宪。会稽人,姚公启圣族弟,少启圣公十余岁。<br>其胆略过人,精通十八般武艺。某年岁末,自武林(杭州)归,见有哭于新兴道旁者,倾囊相助。又有宋某贷牙将(正四品武官)金不能偿,强人妻为奴,牵袂哭别。龙恻然,为代偿。牙将悔,集众追夺。姚龙捋袖伸臂,进行反击,众贼溃逃。<br>海寇刘国轩乱漳南时,姚龙族兄启圣督师讨贼。遂往军门,以千户从征。康熙十七年七月,官兵与贼战于龙虎山,势不支,皆走。惟姚龙所率数百人,屹立不动。初,贼轻视之,不在意。然,姚龙杀贼兵过半,跳身冲击。所率兵士,无不以一当百。之前溃败的官兵望见,反乘之贼,遂大败之。对方相互践踏,拥挤入水者,万余人。龙见二贼掖一贼,以泅水而去。姚龙挥戈而去,对方惊魂之中,方才逃逸。后来才知,对方正是敌方贼首刘国轩。姚龙此役,得以迁“守备”。康熙十九年,收复陈州、马州等十九寨,并海澄、厦门、金门各岛,论功,加“左都督”。(台湾)贼平,授云南永顺游击。<br>姚龙对待部下,恩威并施。军不犯法,而百姓安定。每次临阵,都身先士卒。至云南任上,属吏来谒,从不收受一文。署中兵士的用度与马料,均一一与之评估。每月月中、月末,则赈穷民之无,以及所淘汰的营兵中老弱者。故,历官数十年,家无余资。<br>后,迁湖广常德参将,致仕。卒年六十有九。(据《绍兴姚氏谱》)<br><br>七世孙:姚绍书<br><br>姚绍书(1871-1908年),姚启圣七世孙,培源公子,字玉堂,号伯怀。与启圣公之间的传承为姚启圣、姚陶、姚继祖、姚本、姚汝嘉、姚铃、姚文铦(培源)、姚绍书。同治十年九月初六生,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八月初八卒,官至太平思顺兵备道道员(道台)。<br>姚绍书袭“云骑尉”世职(据《绍兴姚氏谱》),援例就文职,光绪二十四年任南海知县,著有《南海县蚕业调查报告》。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任崖州知州(至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二月传旨嘉奖(候补直隶州知州)。<br>清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广东省第一届全省运动会(广东省大运动会)在广州东校场举行,省学务公所所长姚伯怀任会长。<br>该运动会举办地,位于今天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三路以南、较场东路和较场西路之间的广东省人民体育场、英雄广场及西侧地块,共约160亩。唐朝时期该处便为演武场所,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即收复台湾之年对此地重修,并改称“东较场”;清末,此处为新军练武场。<br>举办运动会的背景,则是维新派为振兴中华、反抗外来侵略,建议废科举、兴学堂、要尚武,联合广东各地学堂而举办的。<br>这次运动会由南武学堂校长何剑吴、岭南学堂教习钟荣光、进取学堂教习黎起卓等社会名流倡议,由两广总督岑春煊所设立的两广学务处主持,总督岑春煊幕僚、两广学务处负责人(同年七月,改称“学务公所所长”)姚伯怀任会长,武备学堂某教习为副会长,刘士骥(历任广西永淳知县、广东怀集知县、两广学务处查学委员等职,筹办中山大学前身的两广优级师范学堂)、崔炳炎(潮阳知县)、陈伯贞(历任潮阳知县等职,曾参与“公车上书”事件)3人为招待员,虞汝钧(历任揭阳、南海知县,国民党参议)拟订运动会章程,报界、商界、学界等代表参与筹备。<br>这次运动会是广东省第一次全省运动会,也是全国第一次运动会。<br>在这次运动会中,岭南学堂、南武学堂和随宦学堂分获比赛前三名,冠军队伍获得绣有双龙戏珠的得胜旗一面。<br>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命补用道姚绍书,发往广东交两广总督岑春煊差遣,任广西太平思顺道道员。<br>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三十日,岑春煊上了一个请定“预备立宪”方案的奏折《岑制军奏陈预备立宪阶级折》,要求朝廷速定外省新官制,该折出自(岑春煊)幕客姚绍书、高凤歧手,全文近三千言(摘选自《国闻备乘》,胡思敬著)。<br>1907年9月17日(八月初十),姚绍书参与组建浙江旅沪学会,任评议员。上一年(1906年)春,光复会陶成章等,嘱咐沈祖绵在上海组织学会,作为光复会的交通点。姚绍书还是广州南园“诗钟会”的积极参加者(据丘逢甲《南园感事诗》,1909年著)。<br>1908年,广东全省巡警总局(又称广东巡警道署、广东警察总部、广东警察厅)的负责人曾由按察使司程仪洛兼任,总督委派的一员道员为会办,先后由姚绍书、龚心湛、周学渊等人担任会办。<br>同年,姚绍书卒于太平思顺兵备道道员任上。著有《菩萨蛮》《蝶恋花》(《三吾亭词话》冒广生撰),姚绍书与冒广生的书信详见《冒广生友朋书扎》。<br>姚绍书妻为方循娴,系方恺第四女、方骏谟孙女。子二:公彝、公范。<br>姚绍书师从叶衍兰,与叶恭绰、丘逢甲、徐世昌、庄蕴宽、冒广生、胡钦、陈宝莹等有故交。在姚振宗(1842-1906年,字海槎、金生)所撰《绍兴姚氏谱》所载姚启圣一脉资料,大多由姚绍书提供。作为清末重大事件的参与者、两广总督岑春煊的主要幕僚,及其师尊叶衍兰、同门梁启超、同僚庄蕴宽、岳父方恺所构成的关系,构成了其特殊的经历。只因其时处清末乱世,且早逝(享年三十八),尚无专门传记,甚为遗憾,特此摘录其诗文及与其交往密切人士的资料,供有心人参考。<br><br>词二首<br><br>《菩萨蛮》:枣花帘外烟初暝,棠梨一树无人径,斜月又黄昏。绿窗余泪痕,枕函惊堕玉,悄悄屏山曲。睡也莫相思,梦来君未知。<br>《蝶恋花》:一角红墙庶梦断,燕子来时,绿满闲庭院。心事诉春春不管,梨花瘦尽东风懒,锦瑟年华悲晼晚。蹙损双蛾,镜里朱颜换。放入轻寒帘未卷,漫天飞絮如愁乱。<br> 相关人物:<br>⒈姚培源(1849-1878年),原名姚文铦,号竹泉。姚绍书之父,广东清远县潖江司巡检,光绪四年卒,年三十,敕授登仕郎。兄弟四:文澜、文煋(政和知县,加同知衔,光绪二年十一月初五日卒,年四十六,诰授奉政大夫)、文熹(文灏)、培源(文铦)。<br>⒉方循娴(1870-1898年),绍书妻。字采芑,江苏武进人,同治九年三月廿七日生,光绪二十四年卒。方恺第四女,祖父方骏谟(1816-1880年)。清代画家,喜吟咏,花卉亦淡冶有致。<br>⒊方楷(1839-1891年),原名恺,字子可,清江苏阳湖人,方骏谟子。生有残疾,闭门读书,博览多识,精舆地历算之学,兼善诗古文及山水画。有《新校晋书地理志》《句娄词》《代数通艺录》《笔算初阶》等。<br>光绪八年(1882年)初,广东实学馆(后称“广东水陆师学堂”)开馆,两广总督张树声推荐方恺为汉文教习,教授汉文和算学,时在1882-1887年。有130多名学生向他学习数学,潘应祺(1866-1926年,潘应祺之女潘景晴,即孙中山副官张猛的夫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詹天佑,时在该校任外文教习,潘应祺亦从学。<br>有《贺“曾国荃”寿联》: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其人美且仁,惠此中国;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俾尔寿而炽,保彼东方。<br>⒋方骏谟(1816-1880年),字元征,一字翊良,号耐余,方履篯子。国子监生员,官至候补直隶州,曾国藩幕僚。<br>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方骏谟与刘翰清(初入胡林翼幕,保至同知,调参军事,官至知府三品衔。光绪初,随曾纪泽赴俄罗斯,充参赞)、赵烈文等四人经曾国藩专折保举,入曾幕办理粮台、文案。与数学家华蘅芳、张文虎等人交厚。通地理学,有《徐州舆地考》《敬业述事室文稿》,《徐州金石记》《清同治宿迁县志》《清同治徐州府志》等,著名书法家。方骏谟、赵烈文二人作为曾国藩两位重要幕僚,方骏谟工诗文词,精于书法,而赵烈文为天放楼主人,富藏书,二人又为阳湖同乡,网络上可见方骏谟《致赵烈文书札》。另外,与方骏谟同为曾国藩幕僚的人有:陈宝箴、陈兰彬、陈士杰、程鸿诏、丁日昌、方宗诚、郭嵩焘、何璟、黎庶昌、李瀚章、李鸿裔、李鸿章、李榕、李元度、刘翰清、刘蓉、罗泽南、倪文蔚、彭玉麟、钱应溥、容闳、沈葆桢、吴汝纶、徐寿、薛福成、裕麟、张树声、左宗棠等人。<br>曾国藩过世时,方骏谟写有《挽“曾国藩”联》:合志于皋夔方召之俦,佥称翼励时雍,允无惭德;受知在荣利勋名而外,唯有修能自惕,用答深恩。<br>曾国藩曾著有《复方骏谟》书扎:“元征尊兄阁下:顷接二月十三日惠函,具领壹是。即维台候多绥,纂著益富,至以为颂。”(摘选自《曾国藩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br>而由曾国藩作序,其幕僚李元度编撰的《国朝先正事略》,则是同治三年(1864年)开始编撰的一部清朝人物传记书籍,也是《清史稿·姚启圣列传》内容的重要来源之一。<br>⒌岑春煊(1861-1933年):字云阶,号炯堂老人,云贵总督岑毓英之子。曾任四川总督、两广总督等职,任内积极推行新政,大举惩办贪官,有“官屠”之称,与直隶总督袁世凯并称“南岑北袁”。1907年入京任邮传部尚书,与军机大臣瞿鸿禨等发起“丁未政潮”,反被庆亲王奕劻、袁世凯一派弹劾而罢官。1913年,他支持发动二次革命,并被推为各省讨袁军大元帅。1916年初,广西都督陆荣廷派员迎归上海。5月,被推举为两广护国军都司令。1933年去世,著有《乐斋漫笔》。<br>⒍庄蕴宽(1866-1932年),字思缄,号抱闳。<br>1887年庄蕴宽五次院试均列第一,受到江苏学政王先谦的褒奖,同年结识了曾国藩的幕僚、常州人赵烈文。而与赵烈文同为曾国藩的方骏谟,正是姚绍书妻方循娴之祖父。<br>两广总督岑春煊深受辛亥革命运动的影响,支持庄蕴宽的立场。孙中山先生也对庄蕴宽非常敬重,引以为同志。1891年中副贡,应聘浔阳书院院长,后任百色直隶同知、平南知县。1902年冬升任知府衔的庄蕴宽,与南海知县姚绍书同赴越南河内参观博览会,会晤《中国日报》主笔陈少白,纵谈革命,并首次偶遇孙中山。1904年,任广东武备学堂(黄浦军校前身)总办。1905年署梧州知府、桂林兵备道总办。1906年升太平思顺兵备道兼镇南关督战及广西对汛督办,驻龙州,以兴学、练兵为急务创办讲武堂。1908年调任广西兵备处总办,以清政府陆军部特派员身份赴日本考察之机,与同盟会人士广泛接触,由钮永建介绍秘密加入同盟会。又派陆荣廷去日本参观日军的操演,引进留日士官生和保定军校毕业生80多人来桂编练新军,先后成立广西陆军干部学堂、学兵营、邕龙标新军以及新军机关,邀请蔡锷为总教官,聘钮永健建为龙州边防将弁学堂(军校)监督,培养选拔了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人入军校深造。李宗仁、白崇禧均其出门,奠定了他们在近代军事史中的重要地位,又掩护过黄兴等人在广西的革命活动。1910年陆荣廷、谭浩明、陈炳焜率领全体各路新军将领在龙州刊立“庄公蕴宽纪念碑”。民国成立后,张謇、汤寿潜、赵凤昌等一致公举庄蕴宽出任江苏都督,孙中山与黄兴亦颇为赞同,协助孙、黄佐理军政。不久袁世凯接任总统,庄蕴宽作为南方政府代表到北京,先后出任都肃政史、审计院长兼平政院长等,官至内阁大臣。<br>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全国60位约法会议员中,只有庄蕴宽一人投反对票,并还冒死请徐世昌代递公开信,痛陈帝制不可为,民意不可欺,时代潮流不可逆,提出要取消洪宪年号,撤消大典筹备处。庄蕴宽还当场撕毁了袁世凯派人送来的20万元贿选支票,一边斥走来者,一边通知在国外的孙中山、黄兴、蔡松坡诸先生,令袁世凯勃然大怒。庄蕴宽亦因此以骨鲠之士不畏强权的亮节高风,名满天下,享誉士林。1916年,任审计院院长(任期12年)。<br>1919年,毛泽东在北京组织“驱张运动”中,时任北洋政府代理平政院长的庄蕴宽,专门在住所听取了毛泽东对湖南军阀张敬尧伙同三个兄弟在湖南摧残教育、钳制舆论、无恶不作的控诉。随后“驱张运动”得到了时任总统徐世昌、总理靳云鹏等人的支持。徐世昌出面谴责,并下达命令褫夺张敬尧军职;靳云鹏则表态:“政府愧对湖南”。同时,北洋政府命庄蕴宽协调谭延闿、吴佩孚部入湘驱张。随后,谭延闿部的赵恒惕师与张敬尧部大战。经过三个多月的拉锯战,1920年6月26日,张敬尧部溃败,全部退出湖南,“驱张运动”大获全胜。<br>“驱张运动”的成功,使得当时人在北京的青年毛泽东声名鹊起,正式进入中国青年革命运动领袖行列。1920年1月5日,陈独秀就毛泽东的“驱张运动”著文《欢迎湖南人的精神》。(摘选自2009年7月1日常州日报《成就青年毛泽东的“一面之交”——“驱张运动”中的庄蕴宽与毛泽东》一文)<br>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开幕典礼上,早期故宫博物院创始人、领导人之一的庄蕴宽担任主席一职。1932年,庄蕴宽病逝,年66岁。<br>⒎叶衍兰(1823-1897年),字南雪,号兰台,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叶英华之子、清代官员、书画家、词人,为清代词坛“粤东三家”之一,人称“南词正宗”。 咸丰六年(1856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历官户部江西司主事、贵州司员外郎、云南司郎中,官至军机章京,二十余年后主讲越华书院。师从叶英华、陈澧、张维屏、叶菁华、莫彤章、史淳等人,与汪兆镛(汪兆铭同父兄长)同为陈澧门人。与康有为、易顺鼎、文廷式,为忘年交。弟子有梁启超、姚绍书、冒广生、潘飞声、黄日坡、商衍鎏(末代探花)、麦梦华、梁鼎芬、叶璧华、康姚娴、钟畹媛、陶秀崧、胡双仙、沈筱娟等受业弟子数千人,知名人士,半出其门。与孙儿叶恭绰合著有《清代学者象传》《历代名人像传》等。<br>⒏叶恭绰(1881-1968年),字裕甫,号遐庵,叶衍兰之孙,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br>青年时代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并终生不渝。民国后,任交通总长、财政部长、铁道部长等职,深得中山先生器重。中山先生逝世后,捐建仰止亭。叶恭绰去世前,请宋庆龄同意其死后埋骨亭畔,以示与中山先生生死相随之愿,后由门人茅以升协助办成。1970年4月,叶恭绰骨灰盒由门人茅以升护送至南京中山陵入龛。<br>⒐徐世昌(1855-1939年),字卜五,号东海居士,河南卫辉人。曾任清朝军机大臣兼体仁阁大学士,北洋政府国务卿、民国总统等职。<br>徐世昌原属袁世凯派系,但反对袁世凯称帝。对同样坚决反对的庄蕴宽敬佩有加,与庄亦多有文墨之缘,在其晚年所著《晚晴移诗汇》中就收录了不少相互唱和的诗词,还对庄蕴宽的下属姚绍书所收藏的姚启圣诗进行了编辑、收录。后为第二届民国总统(1918-1922年),人称“文治总统”。日本入侵后,徐世昌坚决不做傀儡总统。<br>著作有《欧战后之中国》《退耕堂政书》《大清琨辅先哲传》《书髓楼藏书目》《东三省政略》等书,晚年所编的《晚晴簃诗汇》专门收录了多首姚启圣的诗句。<br>⒑丘逢甲(1864-1912年),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晚清抗日保台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br>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授任工部主事,后为台湾台中衡文书院主讲。中日甲午战争期间,请命督办团练。台湾割让之际,写“拒倭守土”血书,亲率义军抵抗日寇,力战20余昼夜。回闽后,主讲潮州韩山书院。宣统元年(1909年),当选为广东咨议局副议长。宣统三年(1911年)9月,广东光复,丘逢甲任广东军政府教育部长。11月,出席南京组建中央临时政府的会议,当选为中央参议员。民国元年(1912年)初,以广东代表筹组南京临时政府,2月25日病逝于广东镇平县(今蕉岭县)淡定村,终年48岁。<br>丘逢甲与黄遵宪、丁日昌、何如璋并称“岭东四先生”,著有《岭云海日楼诗钞》等传世。丘逢甲年轻时主张变法维新,曾参加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公车上书”,与姚绍书等人筹建爱国诗会(广州南园诗钟会)。在其1909年所作的《南园感事诗》中写有:“岂独伤心为古人,五年前事迹俱陈。青青几树河桥柳,不待飞花已送春。”诗人自注云:“预诗钟会者:方子顺太守、陈午星大令、姚伯怀观察、高啸桐太守先后俱逝,余亦多远官四方,升沉异趣”。丙午年(1906年)八月初四日记载:“酉刻赴胡方伯(即胡湘林,1857-1925年,时任广东布政使)席,同席为学使于公、署学使段公、周立之、姚伯怀及蒋心余先生元孙某”。逢甲1899年《答菽园》信中,也有提及姚伯怀:“姚君碥上舍,欲往从之,闻须月杪,始可成行也。”(摘选自《丘逢甲交往录》,丘铸昌著)<br>⒒冒广生(1873-1959年),字鹤亭,号疚斋,江苏如皋人。<br>冒氏为如皋大族,书香门第,冒辟疆是他的祖辈,其先祖为元世祖忽必烈。1889年(光绪十五年)县、州、院三试皆列第一,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举。历任刑部及农工部郎中、民国历任农商部全国经济调查会会长、江浙等地海关监督等;抗战胜利后任中山大学教授、南京国史馆纂修;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市长特聘其为上海市文管会特约顾问。冒广生著作有《小三吾亭诗文集》《疚斋词论》《冒鹤亭诗歌曲论著述》《四声钩沉》《蒙古源流年表》,与姚绍书有书扎来往。<br>⒓胡钦(1846-1911年),号德斋,福建长汀人,姚绍书表兄。同治年间举人,官江西科同考试官、贵溪、鄱阳、都昌知县。粤东名宦,为通古博今的饱学之士,有《沧浪诗话注》《赐缣阁咏古试律》等巨著传世。 据《德斋诗人小影》(吴昌硕1907年画作)相关资料,画像主人为胡钦,其太祖胡学成,汉阳知府、湖北按察使、督粮道,政绩甲于三楚。曾祖胡肯堂,户部郎中,是家喻户晓的“汀之善士”胡廷琨。祖父胡赞元,两广盐运司批验所大使,精通医理。父胡廷琨,枝江知县、布政司照磨,其“经世才”深受林则徐器重,荐至鄂省治水有功,乡民爱戴。长兄胡鉴,咸丰进士。胡钦少时师从“东塾先生”陈澧(岭南大儒,创立“东塾学派,越华书院的叶衍兰,少从陈澧问学),与于式枚同为菊坡精舍入室弟子。十二岁开始作诗,光绪间与王梦湘合刊《籣言集》,集唐诗数千首,被选入《近代珍稀诗集》,“文名噪于江右”。其同学、同年、同僚和亲戚圈有:光绪帝师陈宝琛、梁鼎芬;清廷重臣沈葆桢、张英麟;封疆大吏沈瑜庆、张树声;有文坛大儒沈曾植、王闿运;名家张鸣珂、诸宗元;状元王仁堪、张謇、陆凤庠;名宦许子笠、顾家相;有中表亲姚绍书、申保龄。姻亲赵子谦、金武祥、冯学澧;还有“因友而戚”,结成儿女亲家的李嘉宾、李宗言、邓承渭等等,其中不乏与昌硕先生交友群交叠,互为故友。1874年,胡钦赴京会试不第,在上海与昌硕先生初次相逢。(摘选自家璈所写的《德斋诗人小影》的资料)<br>⒔陈宝莹(?-1911年),字琇民,亦署啸溟,江苏金匮人。<br>陈宝莹身世大家,官至翰林院编修,却厌倦官场,喜欢旅游。光绪末年,陈宝莹到广州游玩,竟和房东的女儿相恋,带这女子到别处同居,房东告到县衙。南海知县姚绍书爱惜陈宝莹才学,又是翰林之身,很想把陈宝莹捏造个花名,将他办个递解了事,好保全他的功名,示意大事化小。陈宝莹只请求妻同配,发遣黑龙江戍所。<br>黑龙江驻防将军达桂见其是翰林身世,便邀他帮办文案,深为将军所赏识推重。黑龙江改为行省后,巡抚程德全又举荐他做知府,均不允。之后先后出任东三省总督的徐世昌、赵尔巽与陈宝莹是同年故旧,徐世昌先将陈宝莹调到奉天(沈阳),再次奏请回京供职,陈宝莹这才答应,时在宣统元年(1909年)。不到两年,陈宝莹因糖尿病并发症,中年而逝。陈宝莹的学生邹平(字泰阶),筹资将其文稿刊印成集,分别是《还珠集》《冷泾游草》,据说都是悲歌慷慨、凄恻缱绻、使人不忍卒读。徐世昌还撰了一篇序文,说啸溟有用世之才,有传世文章,却玩世不恭,与世相违,终于郁郁而终,深致悼惜之意。高拜石将此故事,记载在《新编古东风楼琐记》。 附 记(略……)可原文阅读<br><br>附记一:年谱、官职、驻闽主官、年号换算 后 记<br><br>一、现代研究<br><br>对于姚启圣的研究,除了史料传记、名人传录等古代资料外,现代学者对姚启圣生平事迹也有颇多研究,现摘部分文献资料如下(排名不分先后):<br>《论姚启圣》(邓孔昭、孔立、陈在正,《台湾研究集刊》1984年第1期);<br>《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第一辑,国家档案局,2016年);<br>《清朝名臣姚启圣》(张森奉,《政协天地》2011年08期);<br>《论姚启圣与清初统一台湾》(侯军义,《历史教学》2002年07期);<br>《台湾文献与史实钩沉》(陈支平,《商务印书馆》2015年9月);<br>《姚启圣与闽台社会》(陈芹芳,《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br>《姚启圣与汀州盐政》(陈芹芳,《盐业史研究》2005年第4期);<br>《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中国档案汇编,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br>《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中华书局出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著,1978年);<br>《简论清初收复台湾》(王政尧,《清史研究》1995年第3期);<br>《姚启圣与清朝统一台湾》(肖立军,《历史教学》2002年07期);<br>《论姚启圣为统一台湾所作的历史贡献》(徐晓望,《理论学习月刊》1989年03期);<br>《忠臣姚启圣对清朝统一台湾的重要贡献小考》(彭鎏佳,2014年7月28日);<br>《绍兴水利文献丛集》(冯建荣,《广陵书社出版》,2014年);<br>《三江水利纪略》(冯建荣,《广陵书社出版》,2006年);<br>《平台统帅福建总督姚启圣》(陈国强,《绍兴县史志》2007年第4期);<br>《绍兴姚家埭姚氏一脉小考》(陈国强,《绍兴县史志》2008年第1期);<br>《论姚启圣对郑氏集团的招抚》(孙国政《黑龙江史志》2007年04期);<br>……<br><br>二、访祖纪事<br><br>姚启圣,康熙年间兵部尚书,平台湾统帅之一,300多年历史弹指一挥,如今帅府何在?墓葬何方?同宗后裔安好?几十年来这些疑问一直萦绕在姚启圣裔姚周阿大(1904-2008年)老人心头。<br> 浙江省桐乡市屠甸镇联星村104岁的姚周阿大一直有个夙愿,希望子孙代她再回故乡绍兴姚家埭走走看看,为着她89年的魂牵梦萦,更为着那个让她骄傲了一辈子的宗源之谜。于是,姚家开始了一段追溯至300多年前的寻根之旅。<br>姚德忠是姚周阿大的孙子,从他懂事开始,无数次听爷爷姚顺昌(1901-1989年)自豪地絮叨,祖上曾出过一位名叫姚熙止的兵部尚书,姚家老小都是住在帅府里,但对这位大官祖宗的生平后事却不甚了解。尚不懂事的姚德忠并没把爷爷的话放在心上,直到1989年爷爷去世前夕,事业有成的他才开始有意去了解姚家的变迁史。<br>1918年姚顺昌与姚周阿大(绍兴周氏)在绍兴马山镇姚家埭村结婚,之后由于战乱夫妻俩颠沛流离,于萧山短居后方才流落到桐乡屠甸安定下来。这一住,姚顺昌就再也没回去,那个骁勇善战的祖先成为他心中永远的谜。<br> 随着姚顺昌的去世,姚家追宗寻根的事暂时搁浅。直至今年(2007年),姚周阿大时常念叨离开了89年的故乡,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揭开这个口耳相传的宗源之谜。为帮老人圆梦,姚家子孙决定前往老家绍兴寻访。通过四处查询,姚家确认姚熙止就是历史上与施琅一起攻打台湾的统帅姚启圣,康熙年间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是朝廷的一品大官,而姚顺昌应该是姚启圣第9代子孙。更让姚家子孙兴奋的是,姚周阿大口中的姚家埭并没易名。<br>2007年6月26日,姚德忠一行5人驱车来到姚家埭村,在当地村支部书记姚建秋的带领下,他们来到了元帅府旧址,昔日宏伟的建筑早已消失在岁月中,祠堂也只剩下残垣断壁,惟有那精美的雕花诉说着曾经的荣盛。这次寻访让姚家子女有点失落,但又很庆幸,因为那里将被征用开发为园区,再晚来一步姚家埭村就不存在了。依托史料,姚家又获得了新的线索,姚启圣被葬于离姚家埭村二三十公里的漓渚镇棠一村相家塔(又称“蒋家塔”)。<br>7月1日,姚家子孙再次前往并得到证实。据说,姚启圣的墓葬规格很高,但文革期间(应为1962、1963年)被毁,墓前的石龟和石碑被用于水库修建。当姚周阿大看着子孙拍回来的照片,依稀熟悉的景致让她不禁老泪纵横。<br>这次寻根之旅的另一个意外收获是碰到了3名天各一方的姚启圣同族子孙。“当知道对方也一直在寻找散落各地的姚家子孙,共通的血脉早已打破了空间的阻隔。”现在姚德忠希望能找全姚家家谱,根据历史记载,姚家家谱由一名叫姚振宗的秀才于1905年编纂而成,共15卷,但都已散失。<br><br>(原文《百岁老人的三百年寻根梦》刊于2007年7月10日《嘉兴日报》,作者沈怡华,略改)<br><br><br> 三、故居、墓葬、遗迹<br><br>姚启圣出生地,位于现在的绍兴市越城区马山街道姚家埭村,即今天的姚启圣帅府。在其赴闽期间,在帅府北侧建有部分房屋,但直至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三十日(1684年1月16日)姚启圣过世时并未完工,所用石材在近代曾被附近百姓用作墙基。<br>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次子姚陶(1673-1745年,官至淮安知府)随嫡母少沈氏为安排祭葬事宜,先后失去祖居之地(含帅府)房产及还云堂(姚陶及其继父姚日章所有)等地所有房产,借居姚起凤(姚启圣二弟)八字桥残破小屋内。1696年,姚启圣长子姚仪过世之后,姚陶及其兄弟、家人又于1698年春葬祖父母于姚家埭之西溇底,并将一叔一姑合葬;又葬姚启圣及何氏于漓渚之相家塔,一兄一姐合葬。<br>姚启圣次子姚陶致仕后数年,在姚家埭帅府的河南岸修建了姚家埭姚氏祠堂。姚启圣子孙后代及其族人,有了祭拜姚家埭姚氏先祖的场所。启圣公过世八十余年后的乾隆三十三年至三十六年间,朝廷开“功臣实录馆”,乾隆皇帝因其平台功绩,将姚公神道碑、姚仪传,以及《闽颂汇编》(今藏国家图书馆)等资料收录内廷,又奖“别业(别墅)”于姚家。此别业,当为今天绍兴市城越区龙山后街6号的“姚家台门”,位于府山脚下。康熙二十八月二月十三日晚,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至驻跸府山时,曾将其赐名为“兴龙山”;同年,姚启圣当年的多位部属,被重新起复或获得重用。此前一年,权臣明珠刚刚被以“结党营私”等罪名弹劾,从此退出权力中枢。<br>2007年6月26日,笔者与叔父姚德忠等人,首赴马山姚家埭向时任书记姚建秋及当地居民姚金春等人了解姚启圣故居情况。7月1日,笔者与叔父姚德忠,首赴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姚启圣墓址探访,与老支书吴岳坤(1935年1月6日-2013年6月2日,时年七十四虚岁)、沈重林(时年七十三虚岁)、都来兴(时年八十九虚岁)了解相关情况;8月5日,首次找到姚启圣墓墓土,并进行了首次正式祭拜;9月29日,与绍兴晚报记者周能兵、网友王光朝(网名“碧云天”)等人相约赴漓渚走访,并与周记者相约推动姚启圣墓、故居修复事宜。2015年,当地对姚启圣墓进行了修复,建起纪念亭和墓碑。<br>2018年11月下旬,从姚建栋处获悉姚家埭村即将整体拆迁之际,出于对这段历史的尊重与关心,笔者第一时间与绍兴晚报的首席记者周能兵取得了联系。周记者以敏锐的新闻触觉,立即实地向当地村委领导姚建栋、鲍智芳,以及村民宋友川、鲍来根等人了解情况,迅速撰写了《姚启圣故居,一处有着特殊意义的历史遗存》一文,并在绍兴晚报上整版呈现,提出了保护姚启圣故居,即为历史与未来作证的深远意义。报道中,周记者深度阐释了笔者等人所坚持的立场:通过保护姚启圣故居,深入研究其生平事迹,不仅能够揭开康熙年间收复台湾历史的更多真相,更能体会到这一事件对于当下社会的深远影响。姚启圣在平台过程中实施的招抚政策,从根本上削弱了郑军的军事力量,决定了整个战局的最终走向。收复台湾后,他主张善待郑氏,其灵活处理问题的方式更值得大家深思。今天,保护好姚启圣的故居,宣传他为国家、为故乡做出的贡献,无疑对现在和将来都具有非凡的意义。越城区文广局文保科副科长张慧也指出,姚家埭明清民居水乡风格鲜明,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文物部门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以推进其保护工作。<br>此文一出,绍兴各界反响热烈,庙桥、帅府台门等文化遗产点,也因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姚启圣文化保护工作,十数年间曾得到多任绍兴市委主要领导的关注,2018年6月14日时任绍兴市委主要领导就曾专门作出重要批示。从2018年11月30日当地省、市文物专家的现场勘察,再到后续的建筑设计单位提出的《姚启圣故居抢险加固工程》方案,姚启圣故居保护工作得到了当地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有效保护。2021年,在时任马山街道党工委书记裘夏杰及绍兴市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姚启圣故居的修复工作得以有序展开。<br>除了绍兴的姚启圣故居、墓葬外,全国各地尚存各类遗迹。如福建湄洲妈祖祖庙的主殿,当年姚启圣为“开界”百姓生存而改建,妈祖信众为纪念姚启圣(“太子太保”衔)功绩,将主殿尊称为“太子殿”;各地妈祖庙内,又设有姚启圣神像。福建连城东门天后宫的牌楼御匾两侧有四块陶土砖拼合而成的古代雕塑,其中之一的“靖海平台”,为福建总督姚启圣与水师提督施琅、总兵陈蟒攻取台湾的图案;福建东山县,今存总督姚启圣收复台湾时的总指挥部,称“部院衙行署”;在福建东山县铜陵镇铜陵天后宫天井内,今存清代跨院石拱桥,名曰“圣旨桥”。<br>回首往昔,2007年金桂飘香的季节,笔者与叔叔姚德忠,陪同周能兵先生一行,在青山环抱、星峰起落的相家塔拜谒姚启圣墓地时,与周能兵先生曾畅谈过复建姚启圣墓及纪念馆的愿景。<br>令人欣慰的是,这一愿景得到了各界朋友的无私支持与帮助,无论是绍兴本地的徐雪扬、陶家骏、陈飞燕、马云庆、封晓东、孙伟良、包继清、金水福、夏志中、谢云飞、钱峰、童志洪、冯建荣、鲁锡堂、徐智麟、谢一彪、裘夏杰、金华定、倪锐、倪铮、陶海军、王李强、蔡林利、范青松、高王忠、姚百青、祁瑞根、何信恩、顾增宝、袁三思、宋友川、陈小南、王光朝、吴国芳、吴岳坤等人及姚家埭族人姚建秋、姚建栋、姚金春、姚建和、姚冀越、冯长根、姚敏、姚德冰、姚景顺、姚家法等友人,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姚学谋、姚波、姚铁璜、姚能宏、姚泽嘉、姚加怀姚福金父子、姚南昌、姚燕军、姚建国、姚京平、姚延中、姚钟尧、姚承坤、姚甫凇、姚明星、姚倩、姚耀宁、姚尚明、姚永清、姚张火、姚守仁、王建平、王洛勇、陆建华、黄启明、吴问箫、赵旭升、金鹏、金卫其、陆绮虹、沈怡华、林那北、宋寿海、马今、王平等友人,以及长期研究姚启圣生平资料的厦门大学、澳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等校师生,姚启圣及其部属史料研究者、明清史研究者等,都为笔者研究姚启圣文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四、周能兵先生散文选摘<br><br>姚启圣的墓<br><br>秋风从山边吹来又向山边吹去,不高的秋天下,几朵云在空中浮着。我(周能兵)和姚启圣后裔姚德忠叔侄及碧云天先生一起,来到绍兴漓渚姚启圣墓地。<br>青山叠翠,四面相绕,星峰起落。姚启圣墓葬处在右山流出的一嫩脉之上,墓后双峰耸翠,墓前明堂开阔,一泓溪水相绕,不远处几处人家,炊烟不绝,山环山绕,砂明水净,清虚天气,尽落其间。右边有庙,前方案山清秀。<br>此一带山,原名姚家山。山中村落都是吴姓人家。据村里的74岁的一位老支书吴岳坤(1935年1月6日-2013年6月2日)说,吴姓人家原本是给姚启圣看守墓地的,后来在此地繁衍起来。姚启圣墓原来有青石板路,两层,农业学大寨那阵子,石板被撬,后来连墓石全部毁掉。<br>吴老还说,那个墓里曾挖出三个金元宝,三斤白银,还有金做的蜡台。原来路口边有一古樟,现在没了,只建了个小亭——吴家原本是给姚启圣看墓的,后来居然把姚墓毁了。要是不毁,该有多好。姚墓面向朝北,对着马山姚家之地。村人说,非大贵之人,不能葬在此地。<br>现在,姚启圣墓葬之地,四处都是花木,原墓之处,栽满桂树,风一吹清香袭人。据老人说,此墓中当时挖出过官服,但只有棕做的人。<br>姚家后人说,当年,姚启圣仙逝后自福建运回,出殡那天,四座城门九口棺木同时出葬,那是为了迷惑人。不过,姚启圣之墓葬在此地,不会有错。还有一个秘密,姚家后人嘱之又嘱,不便写出。<br>据姚氏家谱:姚姓始于少典,传11代至黄帝,又传8代至舜帝(又名姚重华),南宋初年,姚家埭姚氏始祖姚镐(初名镛,字从周。宋大观年间进士,同知枢密院事、崇政殿大学士),随南宋皇帝南渡,至会稽马山姚家埭。1624年姚启圣生于姚家埭,姚文武双全,后升至福建总督,加太子太保,进兵部尚书。据全祖望《鲒崎亭集》记载,姚去世之时,“百城惊悼,群聚而哭之于督亭”“而漳泉二府之民争乞公之遗衣冠葬之其乡,福州之民乞留葬于城外东山,屡说不得,请麻衣执绋。”可见姚氏深得民心。<br>姚启圣在任香山县令时,明珠的亲家公两广总督卢兴祖派心腹随姚向外商索贿(姚实为完税),事发后,卢兴祖自杀,姚“永不叙用”。卢兴祖之女即清著名才子纳兰性德(权臣纳兰明珠之嫡长子)之妻。姚启圣后经商,耿精忠、吴三桂叛清,姚有战功,升任总督。统一台湾之时,姚以全家120多口性命,举荐施琅,并对统一台湾作出贡献。<br>姚启圣裔孙姚德忠和亲侄陈国强(祖母早逝、家贫,其父姚德荣寄居陈氏)现居嘉兴桐乡。据他们说,他们已多次来绍寻祖,并多次来到姚启圣墓地。<br>现在马山还有两间姚氏老屋,不知当地能否将其建成姚启圣纪念馆?<br>离开姚启圣墓地时,桂花的香气在风中回旋,弥漫在原野里.绿树丛中鲜花四处可见,近处翠绿无言,远处青山隐隐。<br>青山绿水,能埋乡贤忠骨,何其有幸哉!<br><br> 2007.9.29夜<br><br>周能兵,安徽望江人,诗人,高级记者,系绍兴市政协常委(曾任)、绍兴晚报首席记者、绍兴传媒中心首席记者等,本节内容略有改动。<br><br>五、影视剧、舞台剧剧本创作<br><br>经姚家埭族人姚建和老师的推介,2020年9月6日,有幸与同为绍兴姚家埭姚氏后裔的上海籍老艺术家姚德冰(1941- )及其外甥王平(?-2023年6月10日)导演一行相聚桐乡。此番小聚,笔者分享自己的访祖经历与个人感想作为探讨的基石,随后双方萌生了共同为先祖姚启圣进一步创作剧本的想法。<br>此后的三年多时间内,已年逾八十高龄的姚德冰老师不辞辛劳,多次专程赴桐乡与笔者废寝忘食、共襄盛举,二人沉浸在平台统帅、福建总督姚启圣的传奇经历中,几易其稿,终于完成了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剧本的相关创作。<br>期间,姚德冰老师还特地在桐乡购置了房产,作为讨论的场所,其热忱与执着令人钦佩。作为谢晋导演当年选拔的第二届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学生,姚德冰老师参与主演了1962年由谢晋导演的《大李小李和老李》电影,饰演主角“小李”。姚德冰老师80年代初曾指导过的学生、百老汇华裔第一人、著名戏剧演员、影视演员、上海戏剧学院音乐剧中心主任王洛勇,也多次进行了创作、推介讨论。王洛勇老师曾与郑晓龙、张永新、杨阳、李文岐等著名导演、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等人先后合作,分别主演影视作品中《焦裕禄》的焦裕禄、《青山不墨》的马永祥、《梦华录》的萧钦言、《我和我的祖国》的安文彬、《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比干、《中国天眼》的南仁东、《虎啸龙吟》的诸葛亮、《功勋》的于所长、《东北抗日联军》的杨靖宇,以及话剧《前哨》的鲁迅、《屈原》的屈原等一系列人物鲜明的作品。<br>剧本创作中,清朝兵部尚书、福建总督姚启圣,这位康熙年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历史事迹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两位剧作者眼前。姚启圣,这位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平定三藩之乱的重要历史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辉煌。在明郑割据势力、“三藩之乱”导致的战乱年代,东南沿海百姓民不聊生、颠沛流离。而姚启圣,却敢于挺身而出,他变卖了自己的祖产,用这些钱财救出了福建二万多名被战乱困扰的妇女。他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对那个时代最好的诠释——公而忘私,大爱无疆。他更是开创性地设立了“修来馆”,收降了十三万名郑兵。他深知,要想真正统一台湾,就必须让这些人心悦诚服。于是,他剿抚并举,既用武力镇压了叛乱,又用仁政安抚了民心。他的这些举措,无疑为后来的台湾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种种非常举措,如“擅开海禁”、“敢为人先”、“广捐学田”等,都展现了其高瞻远瞩的智慧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执政之道——不仅要有远见卓识,更要有为民众付出的决心和勇气。剧本还展现了当年“再造全闽碑”、台南孔庙与妈祖祖庙内树像、“八闽童谣”、“学田碑”,以及北京档案馆的镇馆之宝《剿抚澎台机宜》、国家图书馆的《闽颂汇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举贤能以奠海疆事本》等珍贵史料档案背后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读来令人潸然泪下,深感其伟大与无私。<br>值此纪念姚启圣诞辰400周年(1624-2024)、台湾收复340周年(1683-2023)之际,二位剧作者写下这些剧本,旨在用这段历史再次证明台湾自古以来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br>笔者坚信,绍兴姚家埭族人、寄居全国各地的姚家埭后裔,以及多年来一直关注、支持着绍兴的姚居、姚谱、姚墓事宜的各界朋友,都与笔者一样期待着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剧本早日与观众见面。同时,笔者也期待着姚启圣故居的早日落成、姚启圣各项文化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作者简介<br><br>陈国强,笔名倚诺、姚国强、姚陈国强、周兆东等,1974年生,浙江桐乡人,祖籍浙江绍兴。1994年毕业于杭州化工学校,现为法律本科(函授)学历,浙江省桐乡市市场监管局(原工商局)工作。<br>在其借调濮院毛管委工作期间(1994年8月至1995年8月),设计濮院托运市场、毛衫检测中心、股份制改造等方案,以期掌握行业话语权;促成“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获得,濮院羊毛衫市场自此成为“中国毛衫第一市”。<br>又,参与该市首个行业协会(蔬菜业)、集体商标申请的设计,所起草设计的《法定代表人管理办法》曾获评浙江省工商局首届十大创新大奖之一。在工作的多个领域中多次获得县、市、省级先进,多次荣获优秀公务员,一次获得个人三等功。特别是在数百篇宣传报道中,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际呼吁取消储蓄存款利息税、针对广东“许霆盗窃金融机构罪”被判无期徒刑一案建议完善“行外自助银行设备”法律规范、微软蓝屏事件中与知名公益诉讼律师董正伟一起质疑微软垄断案等三个案例被央视等国家级媒体争相报道,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热点话题,新华社也曾通稿表扬其维权先进事迹。<br>关于创作的缘由,系其曾祖父母姚顺昌(1901-1989年)、姚周阿大(1904-2008年),生前常忆及故乡绍兴,又因祖母毛金宝早逝、父亲姚德荣被迫寄居陈氏,那份对家族根源的探寻和热爱,也因此从小便深深根植于笔者的心底;记得笔者儿时回到曾祖母家做客时,每次都能见到曾祖母对老家绍兴黄酒、臭豆腐干、臭苋菜梗的偏爱,而她制作绍兴臭豆腐干等手艺也一直流行在桐乡市屠甸镇当地。<br>2007年,一百零四岁曾祖母的身体日益不佳,便特意嘱托子孙代她回到那个魂牵梦萦的故乡圆梦,从而促其走上了多年的绍兴访祖寻根之旅,并因此撰写了该传记。<br><br><br>联系单位:桐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br><br>联系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梧桐街道校场东路558号<br><br>联系电话:15958310200(微信同号)<br><br>邮箱号码:cgq0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