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福刚作品:记忆中的故事

平平常常

<p class="ql-block">齐福刚作品:</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记忆中的故事</b><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b>—— 从印象、记忆到存在</b></p><p class="ql-block"> 纵然是我们每天擦肩而过,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东西,在没有进入我们相机时,都只是种存在。哪天,改变了,我们或许注意,或许不注意,而随着时空变换,社会需要,生活需求,眼前曾经的一切终将会改变。但所有的这些,那些,都确确实实存在过。如果有一天,我们离开了,去回忆那个地方,所有曾经存在的,都可能成为唤起记忆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美国影片《廊桥遗梦》中有个情节,弗朗西斯卡给国家地理摄影师罗伯特指引去往廊桥的路:“出了村口往右,再往左,经过一座庄园,再往右……遇有一条杂种狗……不远就到了。”村口、庄园、杂种狗等等,无论在印象中,还是在眼睛里,也可能是记忆中,都成为一种标记,如同每天走过我们身边,进入我们视线,被我们记住和不记住的所有存在。有零散的,有完整的。那些存在,在我们没拿相机的时候,还只是因为存在而存在着,而当我们把他们拍进画面,所有的情形就都变了,那些事物、情景都成为了一种特征,而强化,而清晰,而唤起我们的记忆。因为,记忆,是虚幻的、游离的,而影像是存在的、具体的。</p><p class="ql-block"> 下班的路上,用相机、手机,拍下熟悉的路、房、摊、床、铺、面,让我们感到如此亲切,好像,忽然不再是过去的平常,哪块儿都充满了新奇。因为,以前的,都是印象。进入影像,现在,这些都变成了能够确定的存在。印象派画家莫奈,对着同一个教堂、同一个角度,在不同的时刻,画出不同的画作,是光线改变了印象,也改变了绘画的观念,让那些印象和经验,永远留在了画面里。</p><p class="ql-block">    走在同一条街上,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心情不同、注意力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同时,也会产生不同的印象和影像。透过单调与重复,陌生与熟悉,忽略与注视,印象与影像的相互转化,印证着我们最熟悉,却最容易被忽略的;最平常,却是最生动的,最让我们心动的,最让我们难忘的……</p><p class="ql-block">   学校,放学,一辆又一辆不管他人方不方便的接孩子的车,让回家的路变得曲折。街角,卖鱼的汉子,吼着,“不能乱照,肖像权……”出街路口,卖梨的姑娘把摊上的梨子摆得像“艺术品”。药房门前等三轮的女人守着成摞的“肾宝片”……平生第一次这样上心,对微不足道的细致观察,让我把司空见惯变成了理念,变成了观念,变成了有意义的行为,留给日后的怀恋……</p><p class="ql-block"> 曾经被我们忽略的林林总总,都可能变为实实在在的珍藏。翻开,让我们忽感惊讶:这一切都是真的吗?像收集的电话卡、明信片、写入日记的只言片语,那里收集了熟悉,收集了记忆……也许,再过若干年,仍然会想起许多细节:下楼,往右,经过一个烤苞米的,再从一家超市门前走过,等红绿灯,走过,往左,再往左……这是,上班的路;那是,出行的路。无数次重复,却不曾回放。今天,拍了。再看,一切记忆和印象,都在随着影像,找回……</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