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4.10.29上午,游玩浦口老火车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浦口火车站旧址位于南京市浦口区,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占地面积20公顷,被列为中国最文艺的九个火车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民国三年(1914年),浦口火车站正式开通运营,是连接平津冀鲁豫皖等11省的重要交通枢纽;1968年10月,随着南京长江大桥通车,浦口火车站停办客运;1985年,恢复部分客运,并更名为“南京北站”,站场货运业务不断扩大,站场规模不断扩建;2004年10月,停办客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3年3月5日,浦口火车站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3年夏天,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徐州一个单位工作十年,南京到徐州有很多趟火车,但是在南京站乘车的全部是过路车,排队买票肯定是买不到座位票的,南京到徐州火车大约是350km,但是一路停的站多,出了南京,就是明光、滁州、蚌埠、符离集等车站,跑跑停停,要跑7-8小时,因此没有座位是非常难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但是南京到连云港有一趟直达快车。因为是起发车,因此大多数时间都能买到座位票。而这趟车的起点站在浦口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但是我们住在城里,早晨要坐轮渡过江来乘车,因此一大早就要赶到下关码头,宽宽的长江经常雾气蒙蒙,过了江急急忙忙去赶火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徐州回宁,都是过路车了,因此大多数在南京站下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着趟火车坐了有十年,在南京至徐州段属于快车,过了徐州就成慢车了。后来,我调回南京,就没有再坐过了,再后来,这个车站也停用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现在南京到徐州,在南京站,或者南京南站,坐上动车或者高铁,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到徐州了。快捷便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浦口站,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5月18日,清政府分别向英国、德国银团借款980万英镑;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开始动工兴建津浦铁路;清宣统三年(1911年)筑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民国元年(1912年),黄河大铁桥建成后,津浦铁路全线通车;民国三年(1914年),浦口火车站和其附属建筑于竣工交付使用,浦口火车站成为连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11省的交通枢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浦口火车站的客运暂时停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5年5月,浦口火车站恢复客运,开通了到齐齐哈尔、成都、兰州、徐州、新沂和连云港的列车,并更名为“南京北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04年10月,浦口火车站客运正式停止运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浦口火车站,为老式英式建筑,三层砖木结构,米黄色外墙,红色大屋顶。伸出直通月台的单柱伞形长廊和连接轮渡码头的拱形雨廊,连接着一座3层米黄色的主楼,红色的屋顶上写着“南京北站”四个大字,主楼正对面的广场上还有一座专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灵柩停放处所建的“中山停灵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浦口火车站的特点就在于候车大楼、月台、雨廊、售票房、贵宾楼、高级职工宿舍等主体及配套建筑,都被系统性地保存下来。房屋顶是青灰色的机平瓦,外立面是土黄色的水泥砂浆粉刷,具有类似“小二楼别墅”的形制。浦口火车站建筑中的月台、雨廊等附属建筑,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的结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浦口火车站主体建筑基本保留,其中,站房楼内木结构的楼梯楼板更换了三分之二,现有三分之一保留了昔日的面貌。主楼的候车厅大门关闭,窗户被墨绿色木板封死。浦口火车站遗存文物主要包括主体大楼、中山停灵台、贵宾楼、电报房等四处,其余设施还包括:电厂、高级职工住宅楼、火车轮渡桥、机车仓库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朱自清在南京浦口站写下散文《背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朱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次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三·一八惨案后,他撰写《执政府大屠杀记》等文章,声讨军阀政府暴行。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澹,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朱自清简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朱自清生于1898年,1948年在北京病逝。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1925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中文系教授。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浦口码头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临江路5号(长江北岸),是一座轮渡码头,常年开行驶往对岸中山码头(又称下关码头)的轮渡,浦口码头与浦口火车站相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浦口码头随津浦铁路贯通由浦口市场局于民间筹资开办,航线由下关至浦口,称“关浦线”。民国十七年(1929年)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顺利进行,孙中山灵柩经浦口码头登陆下关,进入南京城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