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寄情)我也要给妈妈送寒衣

西贝佳

<p class="ql-block">这两天看到主持人发布的十一月份创作专题(二):农历十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等节日一样,是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重要日子。今年的“寒衣节”到了,您的眼前又浮现出哪位已故亲友的音容笑貌了吗?每到此时,气温骤降,落叶飘飘,人们在秋风中祭奠亲人,思念故人……</p><p class="ql-block">看着看着,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朦胧中仿佛看到了我的妈妈正满含希望地看着我,慢慢地向我走来……</p><p class="ql-block">我的妈妈38岁才有了我(我前面有3个男孩都因病早逝),可以说是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集万般宠爱于一身。最深刻的印象是我都记事儿了,妈妈生产队干活下工回家,还没进家门,我就拦着掀起衣服要吃奶,妈妈就弯腰站着让我吸奶,估计也没有啥奶水了,只是心里安慰吧。</p> <p class="ql-block">由于妈妈很娇惯我,我也恃宠而骄。小时候不管妈妈干什么,我都要挤在眼前。记得妈妈推磨磨面,我就坐在磨盘上,慢慢地学会了用小手把麦子推进磨眼里。妈妈包饺子,我非要学着擀饺子皮,自然学会了包饺子。</p><p class="ql-block">妈妈逢年过节搁油锅,我也要学着做油条、包菜角、做各种各样的面食,还别出心裁制作出新花样,不管做成啥样,妈妈都不会说我做的不好,相反总是夸我做得好,这也养成了我乐于尝试、敢于创新的性格。</p><p class="ql-block">小时候看妈妈纺花、经线、安机、织布,我都要跟着学。记得第一次纺花,妈妈上工去了,我自己在家学着大人的样子纺花,结果纺出来的线粗的粗、细的细,不像大人纺的线层次分明便于缠下来,我越急线越容易断,找不到线头就拉成了一坨坨死疙瘩,没办法,又担心妈妈回来看到吵我,我就把它丢进厕所里,还用棍子往里戳戳。</p> <p class="ql-block">妈妈晚上发现花穗子少了,就问谁拿了,我只好招供。妈妈就手把手教我如何纺花,怎么才能使纺出来的线又均匀又层次分明。特别是妈妈安机织布,我总是偷偷地上机学着大人的样子,脚蹬踏板、一手拿梭子、一手在另一头等着接梭子,由于技术不过关,经常把经线挂断,妈妈就不厌其烦地给我讲织布的要领,特别是脚、手、眼要配合好。在妈妈的耐心指导下,我学会了织布。</p><p class="ql-block">我的妈妈大字不识一个,但勤劳、聪慧。妈妈虽然娇惯我,但也教会了我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勤劳、善思、专注、创新的性格,到现在逢年过节我还想搁锅炸油菜,菜角、肉丸子、红薯丸子、焦叶等,做的有模有样,可以说是色香味俱全,主要是有妈妈的味道。针线活也不在话下,女儿小时候的衣服基本上都是我手工缝制或织的毛线衣。妈妈的言传身教使我终身受益。</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听说过十月一烧寒衣,但一般都是晚上大人们去路口烧一些黄表纸,说是给孤魂野鬼送的。后来上学常年不在家,基本上不太关注烧寒衣的事情。结婚后听先生讲:“大概四五岁时,有一年十月一晚上,跟着奶奶去路口烧寒衣,我跟奶奶说:‘奶奶你身后站着俩人。’奶奶说:‘啥人?’我说:‘像扛个推板儿(方言,一种农具)。’奶奶一听拉着我赶紧回家了。”</p><p class="ql-block">2011年11月妈妈去世至今整整13年了,除了头周年、三周年、十周年去坟上祭拜过母亲之外,按照我们老家的风俗习惯,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去上坟的。我都把对母亲的思念化作对父亲的关爱,尽心尽力地照顾好父亲,使父亲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无后顾之忧。但对母亲的爱和思念只能藏在心底。</p> <p class="ql-block">一来我们离家远,以前住在市区里,不便于焚烧祭奠物品。二来说实话我们平时上班只记得阳历,很少看阴历,真不太关注初一十五,也就不太关注寒衣节。这么多年了,每年寒衣节都是姐姐、侄儿媳妇回老家给我母亲烧寒衣,我却一次都没有烧过,都是委托姐姐替我烧一些。今年我住在市郊,比较空旷,有了烧寒衣的客观条件,我也要按照传统习俗给妈妈烧寒衣。</p><p class="ql-block">虽然现在倡导选择文明低碳的祭扫方式和移风易俗,树立文明祭祀新风,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还是应该得到传承和弘扬。借此机会,我也要以笔为媒,以情为线,回忆那些温暖的瞬间,让思念化作永恒的光芒,照亮妈妈的归途,让天堂里的妈妈感知到亲人的思念和温暖。</p><p class="ql-block">妈妈,现在条件好了,不用再节衣缩食了,记得领回给你的寒衣,注意保暖哦。如果不合身,你心灵手巧,自己修改吧。相信天堂里也有制衣店或卖衣服的,想穿啥就买吧,不用心疼钱了。父亲已经穿上棉衣棉裤了,您放心吧。照顾好您自己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