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散文:有景、有情、有思 今天凌晨醒来,我在朋友圈发了一个视频:看昨日夕阳,迎今日朝阳。<br> 此番京山之行,是应荆门五三医院院长丁家国杨晓婵伉俪之邀,时间虽然很短,受益却良多。<br> 记得昨日上午参观屈家岭遗址博物馆,真真切切地被震撼到了:这里有悠久的农耕文化遗存!这里创造太多的第一!有图为证。 <p class="ql-block"> 五千多年前,一群被称为“三苗人”的先民,在这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史籍有载:“禹征三苗”。</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考古成果证明:中国水稻栽培至少有6000年的历史,推翻了当时世界水稻源于日本、朝鲜、印度等传统说法,充分证明中国是世界水稻的原产地。</p><p class="ql-block"> 徜徉在博物馆内,我始终被感动着,因为与这些先民血脉相连。</p><p class="ql-block"> 借助现代科技“声光电”,我能够得以与他们近距离接触,近得甚至能够听到他们的脉搏跳动。</p> <p class="ql-block"> 昨日下午,在弥漫着书香气的丁院长办公室品茗后,我们离开颇具现代感的荆门五三医院,前往旧址改造现场参观。</p><p class="ql-block"> 站在初具规模的建筑屋顶,举目远望,一轮红日挂在天际......</p><p class="ql-block"> 忽然想:此轮红日,应该曾经照过古人吧?</p><p class="ql-block"> 驱车去晚餐,在车上与邓林子谈词论诗。</p><p class="ql-block"> 邓林子饶有兴致地把他的《醉花阴》推介给我。</p><p class="ql-block"> 待我读到词尾“暗淡醉双眸,赋笔吟笺,谁惹了红豆?”坐在前排副驾的邓林子忽然用手指道:“快看,夕阳一点如红豆!”</p><p class="ql-block"> 我举目前望,透过前汽车玻璃,只见笔直的马路尽头,一轮夕阳浮在烟影林端......</p><p class="ql-block"> 霎时,我已经坐不住了。</p><p class="ql-block"> 正好餐馆就在路边,未待娴清子把车停稳,我迫不及待地拉开车门,走到马路中间,举起了手机......</p> <p class="ql-block"> 念念不舍地告别夕阳,走进餐馆中间庭院,我迫不及待地把照片给陈伯安老师看。</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笑道:“志刚,看到这幅照片,我立即联想到两句诗——夕阳一点如红豆,已把相思写满天”。</p><p class="ql-block"> 我不禁与邓林子对视一笑。</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是当代女诗人甄秀荣,在2002年“七夕红豆·相思节诗词大赛”中获奖作品。因其精妙的意象和流畅的表达,被许多人视为经典。</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接着说:邓林子的那首《醉花阴》,最后一句,可谓全词的点睛之笔。“谁惹了红豆?”用一“惹”字,再加一“红豆”,留下了耐人咀嚼的余味。</p> <p class="ql-block"> 夕阳一点如红豆,已把相思写满天。</p><p class="ql-block"> 红豆在中国诗词长河中,是“相思”的代名词。唐代王维有诗云:“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同时代的温庭筠则写道:“玲珑色子入红豆,刻骨相思知不知”。</p><p class="ql-block"> 昨日午餐后,陆续有朋友龚教授、高老师、彭老师、杨老师惜惜离别,各奔东西,彼此不禁伤感,陡然而生相思。</p><p class="ql-block"> 其实,谁心里都清楚,相聚、离别,本是人生常态。可就是忍不住会“儿女情长”。唉,都是“红豆”惹的祸!</p><p class="ql-block"> 行笔至此,忽然想:这轮夕阳曾经照过古人,见证过太多的“相思”。如今,恰到好处地在这里等我,是不是想说点什么?</p><p class="ql-block"> 时光穿越千年,留下故事太多太多。不可说,也无暇说。没有答案,惟有自悟。</p><p class="ql-block"> (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