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光2024年十一月诗书文集萃

松子文学屋——陈列文学艺术原创精品

<p class="ql-block"><b>1、</b><b style="font-size:18px;">《读铁军撼作&lt;昨日南湖&gt;》</b></p><p class="ql-block"><b>傲骨丹心知枫红,</b></p><p class="ql-block"><b>播火南湖落星星。</b></p><p class="ql-block"><b>层林俱寂交冬槛*,</b></p><p class="ql-block"><b>本色渐出岂独冰*!</b></p><p class="ql-block"> 铁军摄影作品《昨日南湖》两帧,使人心灵为之震撼的是红枫,狭义秋枫的五角枫。*槛冬,昨天农历九月三十,子夜即进入冬十月,开启四季中最后一季的冬三月;*岂止冰,我觉得,东北自然界,进入冬季,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万类变身钢筋铁骨,以形成对严寒气温对冲。铠甲不只赋予柔弱的江河湖泽之水,还有广袤森林乔灌木之柔条,以及浮在湖面上的残荷之叶…。(旭光甲辰十月初一,2024,11,1)</p> <p class="ql-block"><b>2、读国政兄</b><b style="font-size:18px;">《志愿军公园游记》</b></p><p class="ql-block">【原创首发】</p><p class="ql-block">作者 李旭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政兄这篇《志愿军公园游记》,非常厚重。不仅仅是抗美援朝战争主题,是那么沉重,翔实系统的资料整理,也使得文章更具有史诗、史料味道,读来恍如置身其中,回到当年那场战争硝烟中…。 </p><p class="ql-block"> 诚如仁兄概括那样,这是一场军事实力很不对称的战争,又是发达工业国家,与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刚从八年抗战、三年内战中走出来的传统农业国家之间的战争。而且,由于半岛北端军事上的无知。志愿军从跨过鸭绿江那一刻,就处在被动境地。</p><p class="ql-block"> 当年看过《雪红雪白》等纪实性小说,后来,对那场战争反思的东西越来越多,使我们可以更为清醒的看待那次出国作战。以战斗力而言,我军六七个师一次战役吃掉美军一个团都很困难,所以毛主席对彭大将军说,可以把目标定在一次吃掉一个或几个建制营。</p><p class="ql-block"> 记得2008年我去华盛顿,看中轴线上的韩战、越战纪念碑。韩战纪念碑上的美军18个师团,由一比一18名军人塑像代表,他们手持的步话机,就是我们在九十年代才见识的“大哥大”。战争的科技差距,至少要有四十多年。小平曾说,战争就是打钢铁,实际上,当年的美军已经注入很多信息化原素。如果没有中华儿女前赴后继的血肉之躯,如果没有志愿军将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如果没有全国人民的无私付出,如果没有当时的领袖集团英明果敢指挥,美国人是绝对不会坐到谈判桌上的。</p><p class="ql-block"> 值得深思和警惕的是,半岛的不仁不义、忘恩负义,没完没了地拖累我们,重燃战火的可能性在增加…。(旭光,2024,11,1)</p> <p class="ql-block"><b>3、读新顺兄</b><b style="font-size:18px;">《和舒服的人在一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原创首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作者 李旭光</b></p><p class="ql-block"> 新顺兄《和舒服的人在一起》,写的好,观点体现了生命自觉,人格坚守,民主意识,对自由和生命质量追求等诸多要义!</p><p class="ql-block"> 现代年轻人多好,考什么学校、读什么书、就教哪位先生,在哪个城市生活,从事什么职业等,都可以选择。甚至业余爱好,宗教信仰,政党组织,也可以选择。</p><p class="ql-block"> 当然,选择要有智慧,有自身条件,有成熟的三观作为前提。一如苏东坡<b>“拣尽寒枝不肯栖”</b>,孔明和刘基的三顾两顾,眼界,格局,才华,都可作为选择之资…。</p><p class="ql-block">(旭光,2024,11,1)</p> <p class="ql-block"><b>4、《“鸟不走,马不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原创首发】</b></p><p class="ql-block"><b>作者 李旭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袁枚《随园诗话》认为,由于诗人各有性情,故尔创作出的作品,会形成稳定个性风格:<b>“陶诗甘,杜诗苦;欧诗多因,杜诗多创,此其所以不合也。”</b></p><p class="ql-block"><b> </b>合,可以理解为彼此之间自成体系、风格,诚所谓各为<b>“一家之言”</b>,而无法彼此改变、调合。</p><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加形象地说明这一点,袁枚还引证元微之一段话:<b>“鸟不走,马不飞,不相能,胡相讥?”</b></p><p class="ql-block"><b> </b>飞翔,是鸟的天性,故尔不可以用行走来衡量其能力;奔腾,是马的秉赋,故不在于飞天之高远。</p><p class="ql-block"> 一般而言,作家,作品都会有自己相对稳定个性风格。而个性风格形成,正是作家成熟的标志,又反映出文艺创作氛围的宽容。</p><p class="ql-block"> 以此,万不可对作家、作品强求一律,千人一面;不能以己之长,攻人之短;更不能以无知责有知,无端论于<b>“婌媛”</b>、议于<b>“断割”</b>*!“<b>不相能,胡相讥”</b>,应该就是这个意思。</p><p class="ql-block"> 那么,并非作家的公民,能否有自己率性天成的个性?同样,并非作家的企业家、教育家、政治家、各方面的学问家,要不要有自己的个性?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就不会那么简单…。</p><p class="ql-block"> (旭光,2024,11,3)</p><p class="ql-block">*曹植《与杨祖德书》:<b>“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于断割”</b>。</p> <p class="ql-block">5、<b>《“忘足”与“忘韵”》</b></p><p class="ql-block"><b>【原创首发】</b></p><p class="ql-block"><b>作者 李旭光</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清.袁枚认为,“<b>诗写性情,惟吾所适”</b>*。诗是为了表达性情,(至于韵律)只要适合自己就是够了。又说“<b>格调是空架子”,“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劳人思妇率意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b>?*这句话讲的更为透澈在于:诗的格律,必须服务于诗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为了增加说服力,袁枚引证《庄子.外篇.达生》中一段话:<b>“忘足,履之适也。”</b>继而说到<b>“余亦曰:忘韵,诗之适也”</b>。*</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走路)忘记了脚的存在,是鞋子合脚的缘故;人们写诗,读诗,忘记了韵律的存在,一定是诗的韵律与内容深度融合之故。真是精辟!</p><p class="ql-block"> 当然,袁枚这里并非反对诗的韵律,而只是不希望诗人一味追求韵律;更不只是讲诗的形式与内容关系,而在于突出强调,诗歌一定要表达出诗人“真性情”。</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真性情?本质上是讲真话,具体说来,要抒发诗人特定时代,对特定事件,对特定人物的真实感情,个性见解,自已本人的思考,以及独特结构、语言,而不是一味模仿他人,生套概念,重复自我…。</p><p class="ql-block"> *关于《庄子》*引文,完整的话见图片。其中的“忘要”,为忘记了腰;*文中未标出处引文,均出自袁枚《隨园诗画》卷一(旭光,2024,11,5)</p> <p class="ql-block">6、《甲辰立冬杂感》</p><p class="ql-block">【原创首发】 </p><p class="ql-block">作者 李旭光 </p><p class="ql-block"> 国政哥,桂儒兄,俱发立冬感事诗,令人耳目一新。我国先民重视历法,并将节气与生产生活之间关系的规律性认识,形成民谚、民谣、歌谣加以流布、传承,体现了中华智慧与贡献。 </p><p class="ql-block"> 资料显示,宋代对一个年度时间计算,甚至精确到,用现代计算技术运算结果对比,只有二十多秒误差。但农业部门和农民,春种秋收,却以公历为准,比如,北纬四十五度,积温2900度,降水450毫米情况下的松原,我80年在前郭木头站三马架大队,3月20号播小麦,4月7号种苞米…,9月9号割谷子等,已成定例。说明,农事上公历比农历,更可依据。 但我国南北要跨越热带、温带与寒带等6个温度带(区),加上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人们对节令感受与记忆自然也不同。 </p><p class="ql-block"> 记得六十年代初在前郭实验小学念书,每年从今天开始,就要浇冰场,操场上踢球、踢踺子…,教室里开始搭炉子,往教室里收拾之前团好的煤球、贴好的煤坯子,还有劈好的木柈子,糊窗缝,在门上挂棉簾子…。在家里呢?除取暖的一应活计外,还要窖白菜、土豆、地瓜,渍酸菜,腌咸菜,扒炕,抹房子外墙…。 </p><p class="ql-block"> 拨乱反正的1978年,原县委书记哈斯巴根官复原职,干部大会上讲话时说:我从白城子回来,看到老百姓生活面目依旧,垃圾,粪便,碱土,三个就地消化,小县城地面一年比一年高,非常痛心…。而实际上,包括小县城在内真正的变化,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短缺时代则到九十年代中期才结束…。 </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看《随园诗话》,有一句诗,非常形象,勾起了我对不堪年代的不尽回忆:<b>“家贫留客干妻恼,身病闲游惹母愁”</b>;又说<b>“可怜最是牵衣女,哭说邻家午饭香”</b>(卷三,一一)。在那个年代,家里来了客人,可能肉票已用光,巧妇难为无“肉”之炊;孩子们在邻居或同学家玩,赶上午饭或是晚饭,留也不是,走也不是…。记得小学四年级时,搬家到一小学门口小院,三间房对面屋住两户,共用一个外门,谁家做点好吃的,院里三家人都要端一碗送过去…。 </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从不认同极左年代,一个G家治理,至少应该是孔子所描述<b>“近者悦,远者来</b>”的境界,无论如何,也要人们吃饱,穿暖,活得体面,而不致使人们背井离乡,甚至不避斧钺“逃港”,翻跳伯林墙,在国际社会中千里万里的去海内“觅”知己…。</p><p class="ql-block"><b> “木叶动秋虫, </b></p><p class="ql-block"><b>鳞甲*启隆冬; </b></p><p class="ql-block"><b>骥老征心在, </b></p><p class="ql-block"><b>不徒类柏松*! </b> </p><p class="ql-block">旭光2024,11,7</p><p class="ql-block">*苏轼有诗句:千山动鳞甲,万壑酣笙钟。东北冬天,万类被甲,草木龙鳞;*类松柏,柏松与人相比,尚欠才思。</p> <p class="ql-block">7、竞渡“琼岛虚舟”——我的读书往事</p><p class="ql-block">【原创作品】</p><p class="ql-block">作者 李旭光</p><p class="ql-block">甲辰春节前后,朋友嘱我就读书作一点回顾。海潮般的读书往事,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当初中“毕业”的我,在1970年12月参军时才发现,脑子里的 知识竟然少得那么可怜。在军营里接到的一封家书中,父亲反复叮嘱我,一定要挤时间多学点文化知识。可那是一个知识受到贬抑,到处找不到书籍的“书荒”年代。</p><p class="ql-block">谢谢北京、长春的战友,为我找到《列宁选集》、《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苏共所编),《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中共党史和近代革命史;在书店里买到几乎所有的马列读本、鲁迅杂文集单行本。还有一些据说是毛主席讲哲学的手抄本,在战友们午休,或是劳动、训练之余,狼吞虎咽地吸吮。</p><p class="ql-block">李旭光在考察迁安出土辽帝文物</p><p class="ql-block">1977年3月退伍后,我有机会阅读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大小仲马、哈代、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等为代表的外国文学名著和各类人物传记,熟读中国文学史,看到一幅幅有别于当时的人生画卷。特别是中国文学史,对历史人物所取得成就、地位,及代表作品的剖析,为我的历史典籍阅读提供了结构性线索。</p><p class="ql-block">李旭光每日早课</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初,我从公社被调到县委机关工作,适应干部四化要求,开始系统自修中文、历史等大学功课,一面忙于建功立业。阅读孙冶方、艾思奇、杜润生等方家的经济学、哲学著作,在大量、经常性的职业调查研究中,整合法规、政策、时文阅读,追赶社会进步潮流,加深对社会生活的认知,经常挑灯阅读深夜。所撰写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入选了当时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组织组织的历次理论研讨活动,调查报告和言论文章等被中纪委采用。</p><p class="ql-block">然而,直到九十年代初,我的读书,才真正从猎奇、消遣和功利中解放出来,进入自觉、自愿、自主状态。十卷本《史记》,精装本《诸子集成》、《吕氏春秋》、《世说新语》、《资治通鉴》、《容斋随笔》,以及三曹、陶渊明、三苏等相继入列。与此同时,牛汉、梁晓声、路遥、陈忠实、王小波等作家的作品,都被及时捕捉。一本接一本的阅读,伴生出读书笔记、随笔。古今映照,帮我找到对现实生活观察、思考的参照,也丰富着精神世界,滋养自己的个性人格。</p><p class="ql-block">2006年4月4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的“大地漫笔”压题发表了我的历史随笔《盂方盂圆》,后来的《吴牛畏月》、《三石九石》、《疑处有佳》等,均压在刊题上发出。《戒游词》、《开花柳》、《粤早茶》等相继发表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光明日报》以《关于鸟的联想》、《以古为镜三得》、《读书二得》,发表了我的“鸟飞准绳为哪般”、《飞鸟之景》、《不言之教》、《事后论人》、《郗鉴身上的三种矛盾》、《令字新知新解》等读书笔记;美文、人民文学等发表了我的《不忘布衣》、《表动而影随》等十余篇读书笔记……。诗刊发表了我的小诗《鹰的羽毛》。</p><p class="ql-block">李旭光论文刊载在《辽宁省博物馆馆刊》</p><p class="ql-block">目录</p><p class="ql-block">内页</p><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处于松嫩(古称鸭子河、纳水)、洮霍(古称长春河、浑河)四水交汇之地,一方圣水查干湖及周边地区的拉林河(古称“来流水”)流域,十至十二世纪曾经是辽、宋、金北三国争雄,辽代帝王春捺钵中心地域。但是,由于典籍中许多历史地名,还没有完全被破解,地域认定,成为区域竞争中文化交锋的焦点。</p><p class="ql-block">作者就辽帝春捺钵研究接受《松原日报》采访</p><p class="ql-block">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考古普查中,在查干湖西岸,发现三处辽代春捺钵遗址群,加上塔虎城地理坐标的存在,以及前人考古研究文献,辽代帝王春捺钵中心地域之争,实际上已经尘埃落定;松原地区历史地名考证,迎来新的机遇。这一年国庆长假,我开始集中思考辽帝春捺钵问题。王耒的《洮河防导计划书》,傅乐焕《辽史丛考》,姚从吾《东北史论丛》,贾敬颜《东北古代民族古代地理丛考》,李健才《东北古代历史地理》,杨中华《肇源史海钩沉》等,成为我地方史研究的钥匙,还牵动了我对《辽史》、《宋史》、《金史》,以及《契丹国志》、《大金国志》、《三朝北盟会编》、《辽史拾遗》等历史典籍的翻检,加上一些宋人历史笔记印证,我的读书,已经带有专门化、课题式味道。有时要往来于图书馆、档案馆和历史遗迹之间。</p><p class="ql-block">就辽帝春捺钵研究接受吉林电视台采访</p><p class="ql-block">2011年3月26日起至7月间,吉林日报连续五期,发表了我的《湖畔草原上游走的帝宫》、《长春州永恒的历史坐标》、《圣湖纳川有容乃大》、《厚重的负载与鲜明的渔猎特色》等春捺钵的研究成果;光明日报、作家、美文等,都刊发了我的历史散文。</p><p class="ql-block">李旭光研究论文收录在《辽金史论集》</p><p class="ql-block">特别是《东北史地》、《辽宁省博物馆馆刊》等学刊,刊发了我的春捺钵研究成果。2012年8月,在第十一届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学术研讨会上,我撰写的《对辽帝春捺钵东北组中心地域认定的粗浅看法》,在大会上交流;2014年8月,在“第十二届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学术研讨会”上,《百余年来 关于洮霍两河注入查干湖以及松嫩两江与查干湖沟通的文献与图舆》,在大会交流,该文后收入学会主办的第十四期《辽金史论集》。</p><p class="ql-block">李旭光辽金史研究专著《查干湖畔的辽帝春捺钵》</p><p class="ql-block">我在上述研读中发现,辽帝春捺钵与松花江渔猎文化的形成,有一个地理前提,是松花江流域独特水文现象:----诸水在松原地区交汇。这是亿万年来地壳变动形成大地板块,亦即海拔、地势所决定的,容不得任何错误的认知与解读。记得其初央视采访前曾对此犹疑。我说,你只要了解到松原地区独特的水文现象,就一定会将春捺钵笃定在松原。后来,我抓住松原地区“水”的主题、线索,顺势对清代及上个世纪以来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相关文献求证,譬如康熙东巡、郭尔罗斯运河、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等。</p><p class="ql-block">李旭光辽金史研究论文刊发于此</p><p class="ql-block">李旭光辽金史研究论文刊发于此</p><p class="ql-block">李旭光辽金史研究论文刊发于此</p><p class="ql-block">重点放在其中的查干湖。2007年国庆节当天,人民日报发表我的诗二首中,有五律《查干湖吟咏》;2009年12月30日的年度收官“作品”栏目头题,刊发了我的散文《查干淖尔之冬》,这篇散文,后来收入该报主编的唯一一部文集《风在诉说着的时候》,还被冠以当代活跃在国内的百位一流作家、学者的倾情制作云云;同年12月5日,光明日报文荟副刊,以头题刊发了我的散文《秋来查干湖》,这篇散文,后来又被吉林日报、作家、大家散文、诗选刊等报刊选用,收入《散文选刊》和中国作协主编的“2011年中国散文精选 ”,及上海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语文主题学习》(高中卷二)。</p><p class="ql-block">李旭光散文《秋来查干湖》被作家出版社收录2011年《散文精选》</p><p class="ql-block">目录</p><p class="ql-block">内页</p><p class="ql-block">2013年月28日,我在调查走访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哈达山工程,完成两万多字的纪实性散文后,所撰写的创作笔记《倒推的启示》,被刊发在人民日报“金台随感”栏目压题板面。在同一栏目的同样板面,2011年12月26日,我已先有《寻根蹈矩话榕根》,在毛主席诞辰纪念日刊发。</p><p class="ql-block">哈达山莲花塔——李旭光摄影</p><p class="ql-block">李旭光作品《邵阳集》收录辽帝春捺钵研究部分论文</p><p class="ql-block">退出职业生涯,我痴迷于苏轼、刘基凛冽风骨与悲悯情怀。尤其是对苏轼的文章、诗词,不惜穷尽搜罗。有些作品,反复咀嚼中,旋行、靠近其心灵。还造访了其谪贬之地惠州、儋州故居,切身感受斯人、斯地一方风候,写下长散文以志纪念。苏轼的一生,大起大落,上可跻身玉堂之高,下可率方镇之任处江湖之远,为什么却偏偏将三次谪贬之地的黄州、惠州、儋州看作自己的“平生功业”?我理解,重要的在于,谪贬之地所最终成就的,是其坚贞不屈的高贵的人格。而人格修养、完善,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毕生追求。换言之,如果苏轼为谋求功名而扭曲人格,不辨忠奸、不分清浊,“与世推移”,其作品就会索然无味。</p><p class="ql-block">李旭光书法作品</p><p class="ql-block">十几年来,为加深对先贤作品的消化理解,我就以脱帖形式,反复书写其作品,使阅读与书法临习融为一体,带动书法技艺提高、内涵丰富、境界升华。期间,因拜谒广东曹溪真身,与六祖慧能的《坛经》结下不解之缘,反复阅读、书写中,对中国化的佛教教义,有了粗浅心得,理解了佛教在追索人生原义方面的价值。与此同时,我的阅读,在广而狭、泛而约中,获得更大自由。</p><p class="ql-block">李旭光书法作品</p><p class="ql-block">李旭光书法作品</p><p class="ql-block">2014年1月7日,散文《天宇来客山林雪》,发表在光明日报。同年6月16日,记事性散文《查干湖畔捺钵地》发表于光明日报;2014年12月26日,又在伟人诞辰之日,《光明日报》发表了我的散文:《岭南的东至大过年》;2005年10月16日,《光明日报》发表了我的散文小品《海岛滩头探海韵10月,征文《中华典籍引领我的生活》,获光明日报社、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我与中华古籍”有奖征文优秀奖。当然, 对我读书给予最多、最大支持的,是家乡的报刊,后来的网络上的平台,以及一路走来的同事、亲友,和周而复始的生活。其中所体现的,是贴心,是知己,是启蒙,是引导;是社会意义的根,是一个人心灵的栖息之地……。</p><p class="ql-block">李旭光作品刊载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p><p class="ql-block">李旭光作品刊载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p><p class="ql-block">李旭光作品刊载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p><p class="ql-block">李旭光作品刊载在《光明日报.文萃》副刊</p><p class="ql-block">——我的读书,终究徘徊于“有字”与“无字”之间,而归结于人生意义的探寻及人格的觉悟。我觉得,一个人,特别是成人的阅读,进入职业生涯之后的阅读,无以回避的,是社会实践所要求的原始积累、结构要求与专门化的关系;服务于提升能力、创业树业与人格修砺的关系;有字与无字书、所学知识内化与外化的关系等三个关系。这三个关系,作为客观存在,有形无形而又无时无刻地决定着一个人的读书、创业、做人。</p><p class="ql-block">李旭光散文《查干淖尔之冬》收录在2009年 《人民日报》散文精选《风在诉说着的时候》</p><p class="ql-block">目录</p><p class="ql-block">内页</p><p class="ql-block">庄子、苏轼都追求“不系之舟”的人生;清代王尔烈千山读书处,又以“琼岛虚舟”寓意读书。琼岛:脱离物质范畴的精神世界;虚舟:承载着精神追求的一介方舟。人生不过百年,何妨留出一块不尘之岛,藉以虚舟竞渡,进入自由的不系境界。</p><p class="ql-block">李旭光,2024·3·13于晨曦斋2024·4·1最后修订</p><p class="ql-block">作者李旭光</p> <p class="ql-block">8、“贫”与“道”</p><p class="ql-block">【原创首发】</p><p class="ql-block">作者 李旭光</p><p class="ql-block">苏轼画像——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苏轼在《颜蠋巧贫》一文中,批评了颜蠋对待贫困的认识,认为“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無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娱”这句话,“是犹有意于肉与车也”。“然而未闻道也”。“夫晚食自美,安步自适,取于美与适足矣,何以当肉与车为哉。”(《苏轼文集》卷六十五2003页)</p><p class="ql-block">苏轼认为,颜蠋这种观点,是“可谓巧于居贫者也”。巧,技巧,在这里当指苦难中的自我调适,即自我调整幸福指数与心理期待。</p><p class="ql-block">此文与《东坡志林》中《颜蠋巧于安贫》,所述为一事。但“巧于居贫”与“巧于安贫”,毕竞两码事。居,中性词,站在事外客观描述;安,内心体验,有满足感。以其前提的“巧”,修饰“居”,更合于文法。“巧于安贫”,概念混搭中出现重叠,既难于理解,又扭曲了主题。</p><p class="ql-block">苏轼画像——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问题在于,究竟什么是道?苏轼罪放黄、惠、儋三州,饱尝贫困之苦,又通过个人努力,在身、心两个方面求得解脱。那么,所有的苦难付出,价值何在?“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千秋岁.次韵少游》)从苏轼这首人生压卷词后半阙来看,居贫,以至安贫,在于笃初,持节,坚守高贵人格,不向奸佞屈服,而不在于贫困与腾达,亦不在于巧贫或拙贫。同样,也不在于通过什么途径战胜贫穷。</p><p class="ql-block">这与颜蠋所追求的玉守崑岗,而无须为追求完美而失其朴;形由神役,亦不必为了追求名利富贵而形神不</p><p class="ql-block">全*,二者在精神追求上是一致的。</p><p class="ql-block">由上可知,当为坚守道义而致于穷困之际,道,固不可偏废,贫亦不可安。换言义,乐道不必安贫;穷困当然也不足以证道。所谓“m论”,“草论”*,都可以休矣。</p><p class="ql-block">苏轼画像——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旭光,2024.9.30于东荟城)</p><p class="ql-block">*“蠋辞去,曰: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不宝贵也。然而太朴不完。士生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尊达也,然形神不全。…”(《颜蠋巧贫》值得深思的是,战国时期,就存在推选制度);邓公“猫论”提出,基于贫困饥谨,一如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其特定历史条件,当然,亦有其历史局限。“草论”,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极左路线横行时偏激之词。</p><p class="ql-block">作者李旭光</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 <p class="ql-block">9、肉身,法身</p><p class="ql-block">profile-avatar</p><p class="ql-block">吉林李晓艳</p><p class="ql-block">2024-10-23 18:12</p><p class="ql-block">【原创首发】</p><p class="ql-block">作者 李旭光</p><p class="ql-block">坐落在市井中广州大佛寺,闹中取静,不啻为信仰在人间写照——李旭光摄影</p><p class="ql-block">《坛经.疑问品》中,有一段对话,缘起于当初梁武帝向西来的达磨大师请教,进而引出一段“福德”与“功德”之辩。慧能六祖认为,礼佛要义,在于修心,在于见性,在于心灵修砺,在于信仰建立,即最终实现“法身”确立,而不是满足于世俗化“肉身”福德,福报,福德的实现。</p><p class="ql-block">“阐扬三密”匾上题字,为国父孙中山为广州大佛寺所题——李旭光摄影</p><p class="ql-block">“法身”之修,可以理解为禅宗意义的心理建设,宗教意义心灵净化,或世俗所谓信仰即价值观的修养。但同时,六祖慧能又认为,信仰建立,应该点滴做起,可见、落地,最终体现到健全人格培养形成。所以,六祖慧能又说:“见性是功,平等是德”。见性,自见,自知,自觉,以至了解人生原义;平等,带有伦理价值。</p><p class="ql-block">李旭光书法作品</p><p class="ql-block">《金刚经》也主张,佛法平等,无有高下。六祖慧能还主张:“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念念无滞:心灵净化作为永恒主题,既没有止境,而又不至于为世俗上某些东西所罣碍;真实妙用,强调人格建设,应该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应该体现在具体问题处理上,真实而非虚无缥缈。</p><p class="ql-block">李旭光书法作品</p><p class="ql-block">李旭光书法作品</p><p class="ql-block">六祖慧能还认为:“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认为“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p><p class="ql-block">一个人谦虚谨慎,礼贤于人就是功德;在复杂纷繁的大千世界,守节持操,不随波逐流就是功德。这些见解和主张,究其本源,当俱应归结于六祖革命的人世间取向。从哲思范畴看,肉身,法身,不仅仅是禅宗的界定,也反映出脑子与肚子,心灵与肉体,知与行等诸多辩证关系…。</p><p class="ql-block">(旭光,2024.10.23)</p><p class="ql-block">代表岭南精神大叶榕1737年所植,迄今已近300年。从佛门来看凡植于寺院阔叶乔木、灌木,广义上又都是菩提树</p><p class="ql-block">*照片中“阐扬三密”匾上题字,为国父孙中山为广州大佛寺所题;另一幅照片,代表岭南精神的大叶榕,1737年所植,迄今已近300年。从佛门来看,凡植于寺院阔叶乔木、灌木,广义上又都是菩提树;还有一幅,高墙之外就是鳞次栉比的楼宇。坐落在市井中广州大佛寺,闹中取静,不啻为信仰在人间写照。</p><p class="ql-block">李旭光读书及笔记</p><p class="ql-block">李旭光读书及笔记</p><p class="ql-block">作者李旭光</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 <p class="ql-block">10、李旭光原创作品《“画虎不成反类狗”与“半部<论语>治天下”》</p><p class="ql-block">profile-avatar</p><p class="ql-block">吉林李晓艳</p><p class="ql-block">2022-12-31 23:13</p><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典故,人们只用到其中的一半,而非全部。一一当然,全面、准确了解典故,不惟需要兴趣,更是学习、运用典故内在要求…。</p><p class="ql-block">典出《后汉书.马援》的“画虎不成反类狗”,上半句为“刻鹄不成尚类鹜”。刻画天鹅,即便不像,至少还和野鸭差不多;画虎如果没学好,会和狗差不多,就属于虎的异类了。前后合起来,泛指学习不能超越可能,不能超越阶段,不能超乎其类。尤其是上半句中“刻鹄不成尚类鹜”,寓意更为贴切,反倒是后半句“画虎不成反类狗”,不免刻薄。将前、后半合起读,当然既有助于认识的全面、深化,又不失厚道。</p><p class="ql-block">孔子图(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半部论语治天下”情况就不同了。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说:“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宋史.赵普》传可以间接印证)。这段话中,半部《论语》之说,是讲《论语》的价值,既可以用于指导打天下,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又可藉以执政条件下指导治国理政,安邦济民。换言之,《论语》所提供的,是帝王之道,带有理论、思辩色彩,甚至是超越战略层面的东西,而非具体的“术”与“策”。如此看来,赵普的“半部《论语》”,不能从数量、比重角度理解,而是用演绎推断手法,指明《论语》应用范畴,排除其指导社会实践的局限性。</p><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当然,公允地看,马援诫侄书中所说的“刻鹄”、“画虎”,削弱了当事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又片面强调了榜样力量。而“半部《论语》”之说,又有夸大《论语》价值之嫌。离开赵普个人丰富军事斗争经验,离开赵普宰辅才华,即便再好的书,也不能覆盖所有生活工作中问题,并简单地转化为社会成果。</p><p class="ql-block">2022.12.31旭光于穗</p><p class="ql-block">作者李旭光</p><p class="ql-block">李旭光简介</p><p class="ql-block">祖籍山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史学会辽金契丹女真史分会理事,中国楹联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p><p class="ql-block">散文《秋来查干湖》,收入2011年《中国散文精选》;《无语的查干淖尔之冬》,收入《人民日报》散文精选《风在诉说的时候》;《百余年来洮霍两河注入查干湖以及松嫩两江…的文献与图舆》,收入《辽金史论集》;《三石·九石》等几十篇散文、札记、随笔、诗歌,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吉林日报》、《作家》等报刊发表。</p><p class="ql-block">(2022.12.29)</p> <p class="ql-block">11、1、读张新民《飘雪飞花四十年——寻找往事踪影》</p><p class="ql-block">profile-avatar</p><p class="ql-block">吉林李晓艳</p><p class="ql-block">2024-03-02 16:26</p><p class="ql-block">【原创作品】</p><p class="ql-block">作者 李旭光</p><p class="ql-block">昨天上午10点半,铁军发来张新民一篇往事回忆,其中提到了我。而我当时正在与教授问道杏林,办理一干手续。直到夜深人静,才展卷细读。</p><p class="ql-block">十五年前,铁军陪新民来松原,到前郭吉拉吐乡七家子村找当年知青时的故人,证明其当年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号召,下乡当知青的那段经历,以在办理退休手续时计算参加工作时间。</p><p class="ql-block">中间为张新民</p><p class="ql-block">当时的政策,下乡当知青的时间,可视为参加工作时间,可以连续计算工令。遗憾的是,可以为其提供证明的三个人中,两位已然作古。看到新民无助的模样,让人不由为之心疼和不尽感慨…。我遂写了几句感受发给铁军:“四十年后晓是非,追风少年花甲回。红书开启知青梦,黑土铸就血汗碑。中原千里亲尤系,塞北一心情可追。可怜故旧半作古,七家往事当问谁?”(“诗样短信.四”,载拙著《会心集》)。</p><p class="ql-block">左为张新民</p><p class="ql-block">新民这篇散文,大概就是这件事的回忆,其中还配发了几幅珍贵的照片。我至今也不知道,新民的退休工龄计算,“知青”那段历史经历到底得没得到“组织上”的承认。</p><p class="ql-block">现实生活中,我们一些“组织上”,握有很多无法做出边界划分的权力,特别是关系人们切身利益的裁量、决定权,有一些,往往经不起推敲:既游离于法制社会精神之外,与文明社会追求相去甚远。十一三中全会一个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把毛泽东主席“实事求是”思想,上升为党的思想路线。但真正坚持下来,应用于民主法治建设,依然是任重道远。譬如判断一个人的能力,抑或是德能勤绩,到底是尊重社会实践,还是学历一类名分。</p><p class="ql-block">左二为张新民三为铁军、右一作者</p><p class="ql-block">记得一次市里领导班子换届,省里竟然将预先公布的条件中“一般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执行为必须有大学以上学历,从而以此为由,往下卡人,从而留下一段话柄…。</p><p class="ql-block">几天前,一位国际室内田径运动领导人对媒体表示,要试行跳远项目改革,在考核运动员跳远成绩时,从运动员实际起跳点祘起…。该领导人并未说明改革细则,但估计这3项改革,会涉及到怎么样看待起跑线,如何进行裁判等,其精髓,也可以看作是“实事求是”。</p><p class="ql-block">可见,“实事求是”,具有超越国家、地区、行业,以至于意识形态的普世价值,是人们的天性、本能、良知使然,是不可阻挡的潮流…。(《读<张新民美篇>》旭光,2024.3.2)</p><p class="ql-block">作者李旭光</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 <p class="ql-block">12、风与草一一初识“知风草”</p><p class="ql-block">profile-avatar</p><p class="ql-block">吉林李晓艳</p><p class="ql-block">2022-05-29 20:51</p><p class="ql-block">【原创作品】</p><p class="ql-block">作者 李旭光</p><p class="ql-block">雨后晨兴散步,镜湖之畔看到成片丛生的小草,通身挂满雨露,透过晨曦,散发出晶莹光泽和沁人心脾的香气。查百度识图,才得知这些小草的名字一一“知风草”。没想到如此不起眼的小草,竟然被赋予如此涉风近节的名字,不由使人想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太宗诗,语出《旧唐书.萧瑀》)的名言。太宗所谓“劲草”,具体是指什么草呢?我们不得而知,大概是讲有气节,有独立品质,有不屈精神,砥柱中流的忠正刚直之士。</p><p class="ql-block">关于风与草,孔子也曾有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侧重点完全放在君子当修德以率。风,是指君子,特指官员;草,当指属民,指百姓。为官者,要做百姓表率,做群众榜样,以自己的言行,移风易俗,保证政令畅通,促进治理。但接下来的“草上之风,必偃”,又显然忽视了群众、百姓、公民的历史主动性与社会基础作用。</p><p class="ql-block">在上古,贤德的君王,都注意倾听民意,甚至利用“采诗”制度,去“听风”。古代的“采诗”,或可以理解为执政官“采风”,而远超越文学艺术范畴。诗歌,民谣,实际上已经成为执政官的风信标。</p><p class="ql-block">今天下午翻朋友圈,有历史上搞“运动”的统计。在极左思潮影响下,时常会刮“风”,而不是采风。由于风所从来倒错,难免会违背民心,岂不可惜。(2022.5.28.旭光于镜湖之畔)</p> <p class="ql-block">13、<b style="font-size:18px;">《读铁军影作&lt;冰荷&gt;》</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原创首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作者 李旭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蔓萎蓬折叶残青,</b></p><p class="ql-block"><b>冰分冷暖初具形。</b></p><p class="ql-block"><b>半入根泥待春信,</b></p><p class="ql-block"><b>半舞霜雪啸寒风!”</b></p><p class="ql-block"> 铁军今早发来新作《冰荷》,使人为之震撼的是,与已经仆倒探水的莲蓬,和枯萎的荷蔓相比,不屈的荷叶,还难得地保有巴掌大小的残青。尽管荷叶边缘已经蜷缩,叶面也被撕裂,还咬出虫洞一样的窟窿…。幸而,荷塘初结那层薄冰,或是那无情的寒流,中止了大自然中所有经秋色变过程…。</p><p class="ql-block"> 使人久久无以释怀的,是那层荷塘水面上初结之坚冰:它形似铜铁,内涵柔情,舍身取义,以一己之力,护祐苍生,为水下生灵,在冰雪隆冬中,赢得一丝温暖,保留一线生机…。</p><p class="ql-block"> 当柔水变身坚冰,就失去了流动、变化、升腾的自由,以至雀跃欢歌,和垂泪叹息的可能性。作为坚冰,它要动也不动地张开肩臂,自主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禁锢在那里,承受严寒、重压,和迷眼的沙尘;摒弃、虑尽所有的杂念,而近于禅定…,一直到明年春天,才能释重负而还此身。</p><p class="ql-block"> 就此时而言,作为钢铁战士,外冷而内热,内柔而外刚;冰心于内而浮尘于外,通透以涵光、厚甲而折风之冰,不止覆盖荷塘,更有穹庐之下广袤无垠的四野…。</p><p class="ql-block"> 美哉,壮哉!荷塘水平上的坚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旭光,2024,11,10)</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旭光11.11)</span></p><p class="ql-block"> 昨晚上刚点击发出此文,就觉得意犹未尽。</p><p class="ql-block"> 当柔水变身坚冰,就失去了流动、变化、升腾的自由,以至雀跃欢歌,和垂泪叹息的可能性。作为坚冰,它要动也不动地张开肩臂,自主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禁锢在那里,承受严寒、重压,和迷眼的沙尘;摒弃、虑尽所有的杂念,而近于禅定…,一直到明年春天,才能释重负而还此身。</p><p class="ql-block"> 就此时而言,作为钢铁战士,外冷而内热,内柔而外刚;冰心于内而浮尘于外,通透以涵光、厚甲而折风之冰,不止覆盖荷塘,更有穹庐之下广袤无垠的四野…。(旭光11.11)</p> <p class="ql-block"><b>14、</b><b style="font-size:18px;">《读图偶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原创首发】</b></p><p class="ql-block"><b> 作者 李旭光</b></p><p class="ql-block"> <b>题记</b>∶铁军看似扫街之作,常暗寄主题、所思。以今早这帧而言,高耸白杨,零叶将尽未尽,空巢若隐若现。时值初冬,很快,就会有落雪,遇到合适天气,还会有雾凇…。嗷嗷待哺之黄口雏鸟,已与浓荫翠叶一同消逝…。严酷现实就摆在那里无以迴避。生命与大自然轮回使然。曾经长空矫翼如鹰鹞,而今则必须战士一样,长出幼鸟般绒毛,以抗拒严寒…。</p><p class="ql-block"><b>“零叶殆尽危巢空,</b></p><p class="ql-block"><b>雪被凇欺两从容。</b></p><p class="ql-block"><b>黄口喃荫成旧事,</b></p><p class="ql-block"><b>且绒*矫翼踱隆冬!</b>”</p><p class="ql-block">(旭光,2024,11,12)</p> <p class="ql-block"><b>15、</b><b style="font-size:18px;">《读铁军&lt;枫叶&gt;诗并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作者 李旭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干如铁石叶如彤,</b></p><p class="ql-block"><b>横看臂展倒头空*。</b></p><p class="ql-block"><b>落红深秋当有寄,</b></p><p class="ql-block"><b>半为根泥半飘零。”</b></p><p class="ql-block"><b> *东坡庐山诗有横看,侧看之说,此中横看、倒看,是铁军摄影作品中拍枫叶角度;空,释家之语。五色皆空,是物我两忘至尚境界…,世事、人生,以至于人间真情,都在于如何去看待…。(旭光,2024,11,15)</b></p> <p class="ql-block">16、<b>《记忆中的“圈儿河”》</b></p><p class="ql-block"><b> 【原创首发】</b></p><p class="ql-block"><b> 作者 李旭光</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年在今二桥附近,还有圈河。圈河在坝外靠近松花江,有入水口与江水贯通,有鱼船出入,因靠近锡伯屯,应该是清代在夏季圈养捕捉到的鲟鳇鱼之水一一鳇鱼圈。当年,清政府的顺天府,在松花江两岸哈达山水库以下江段,设有鳇鱼差,以完成冬季进京贡奉皇帝的“鳇鱼贡”。锡伯屯,就是为完成鳇鱼贡,而从北京派来的关、刘两姓所立。关、刘两家,应该就是当时的“鳇鱼差”。</p><p class="ql-block"> 200多年后,日本人搞经济调查,记载了这段往事。前郭县档案馆的历史档案中有档案保存。后来,阿汝汗任省民委主任,送给我一套铜版的《吉林蒙务》,书的印刷和装帧都极为精致,份量很重。书里有一份公文,是吉林将军呈请内务府,将前郭县锡伯人纳为地方管辖内容,得到批准。说明,锡伯屯的锡伯人,之前由顺天府直辖,所耕土地,无须课税…。</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我小学三年级放暑假,和大哥旭辉去圈河打柴,圈河所围岛子上,到处都是碱草,蒿秆,狼尾巴草,还有旱苇子,都是耐烧的好柴禾,可以直接引燃煤块儿,而不必再用木柈子。岛子上蝈蝈、蚂蚱多的是,蛤蟆叫“青拐子”、“大花鞋”,深秋时还有哈什玛子(林蛙)顺流而下,圈河边到处都是,人从草丛趟过,扑通、扑通跳进河里。河里鱼很多,一豁子长的小白鱼群,密密麻麻地浮在水面上逡巡,要覆盖几平方米。还有一窜一窜的水马,飞来飞去的蜻蜓,各种水鸟凫出来又钻进水里,不停地在水草丛里扑楞扑楞地折腾,使人眼耳鼻身俱受冲击,不由沉醉其间。坝里靠城市一侧,是干部疗养院,在那里休养的干部闲着没事,打球,打牌外,搬个小板凳,就到河里钓鱼。芦苇,蒲棒草,还有香蒲,水稗草,三菱草,塔头墩子交相掩映,营造出怡人、养生独特环境…。</p><p class="ql-block"> 本世纪初,我从机关家属楼搬到江滨一处小区,那时刚刚开启“夹江而治”、“亲水”、“近江”城市开发战略,每天,都会看到城市开发,对江滨湿地的吞噬…。</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小区门前文化“三馆”工地,一块儿最后被填平的大水坑,有四五米深,水塘里的青蛙还在那里交媾、嬉戏…。</p><p class="ql-block"> 环视全球,几乎所有民族的工业化进程,都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惜本有“前车之鉴”,我们亦未能幸免…。</p><p class="ql-block"> 我理解,广义的环境,当然是上苍所赐予的原生态,而不是那些只会刻板套用WJ的人所理解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固不可赦,亦无可谅,但是,与那些以“扩容”、“开发”名义吞噬草原、湿地的激进之举相比,只能是退而屈其次…。</p><p class="ql-block">(旭光,2024,11,15)</p> <p class="ql-block">17、与妹妹说</p><p class="ql-block"> 还是阅读量不够,字的多重含义把握不住。比如这篇写雾,一个办法,把雾写透了,做到“格物致知”。致,也可以理解为“至”,即极至,到边,到底。另一个,可以顺势引到主题。</p><p class="ql-block"> 我试写给你看:“早起到邮局,给远在大西洋彼岸的姑姑寄生日礼物。已经走过九十年不凡人生的姑姑,其间,要经历多少沧桑故事…。蓦地飘来一片雾,雾夹带水气,还有一路走来的风尘,愈近而愈浓,人在其间,恍惚进入梦幻世界,亦如给人以时光隧道…,不尽思絮,扻扻走来。”一一此为带入之法。</p><p class="ql-block">另一写法:“一生中多与雾,岚,霰,凇交集,尤其是雾,今早的雾。其实,东北之雾,说到底,还是冷暖空气对流、交替的外在呈现,常在季节变换时出现。它固然很美,却记载着柔水升腾、徘徊、逡巡之中,对重力的超脱,对大地的不舍,以及来自高天冷空气的磨砺…。更有那些隐蕴于草莱、荒穢之中蒸发的水气,一如摆脱苦难生活那些社会底层的痛苦挣扎…。看似飘缈之间,梦幻颠倒中,雾,有对生活思考,有升腾追求,有蝉变愿望,有风凰涅槃…,一如姑姑九十载风雨人生…[憨笑][憨笑][憨笑]</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16日</p> <p class="ql-block">附录妹妹小文∶</p><p class="ql-block"> 昨天晚上有雾,高楼在云雾里,点点灯火,让夜如晕染的幕布。大道上的车流在红灯的瞬间,闪烁着红色的尾灯,蒙蒙地漂浮着,恍如仙境!我从邮局出来被眼前的景色包裹着,移动着,犹如一团游离的云……天已经黑透了,潮湿的空气里夹杂着一丝丝凉意,呼吸起来很甜。此刻,畅快极了,终于把给老姑的礼物赶在她九十岁生日邮寄出去……</p><p class="ql-block"> 拐过街角就到了父母曾住过的地方,我不由放慢脚步。此时,雾更大了,我已经望不清是哪个楼层,但那闪动的光却强烈地照射过来……</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16日</p> <p class="ql-block">18、大宝生日</p><p class="ql-block"> 今天11月14号,是沐恩公历生日,爷爷奶奶谨祝沐恩生日开心、快乐,吃点好的,玩点新奇的,和爸爸妈妈说点儿贴心的话,度过一年中最难忘的一天,写一篇别致的日记,给自己成长留下与众不同,与时有别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当然,爷爷奶奶也将农历十月初一,记作大宝生日。这并不代表爷爷奶奶的知识、观念已经陈旧、落伍,而只代表其中所蕴涵的中华文化传统,和我们更为美好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真快,从小苹果呱呱坠地,到亭亭玉立少女,十二年光阴白驹过隙般纵然而逝。回想十二年,加上待产前的一年,爷爷奶奶岭南塞北雁行,有数不清的甜蜜故事镌刻在心头。看到沐恩一天天新松般高举怒放,所有汗水和心血的付出,都是值得的…。</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至少从生理、心理、学业、社会几个方面,沐恩已进入一个重要节点和转折关头。特别是社会范畴心理建设,价值观,人格,品德,性格确立,已经拉开大幕,一张白纸。已经点滴落墨,悉心勾图…。</p><p class="ql-block"> 学业方面,即将结束小学阶段生活,进入数理化外多路并行、快节奏推进初中段模式。扎实的知识基础,科学的学习方法,主动自觉的求知观念,应该从这个阶段(六年级)就开始确立,以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p><p class="ql-block"> 生理方面,怎么吃,怎么玩,怎么睡,怎么样关照自己,已经向青春期过渡…。</p><p class="ql-block"> 此外,社会方面,做什么人,交什么友,读哪些课外书,怎么样与人沟通交流,如何管理好自己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安全防范意识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等,都是一生延长线的重要开端。</p><p class="ql-block"> 惟愿大宝在爸爸妈妈和老师培养教育下,健康、快乐成长,把自己培养成为人格健全,性格开朗,身体健康,知识丰富,富有创造力和个性魅力的有用之才…!</p><p class="ql-block"> 爷爷奶奶2024,11,14[合十][合十][合十][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憨笑][憨笑][憨笑]</p> <p class="ql-block">19<b>、《关于“和光同尘”》</b></p><p class="ql-block"><b>【原创首发】</b></p><p class="ql-block"><b>作者 李旭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骚》中的“渔父”,还有《孟子》中的“公孙丑上(九)”,都将“守节”与“从俗”做鲜明对比。在《离骚》,是屈原和渔父;在《孟子》,是伯夷和柳下惠。值得深思的,两书都只做对比,而没有做出非此即彼的结论。</p><p class="ql-block"> 毫无疑问,如果在民族危亡之际,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保持不屈品质,清醒头脑,浩然正气,守正持节等,敢于挺身而出,勇于砥柱中流…。</p><p class="ql-block"> 但是,《随园诗话》中,袁枚却认为,柳下惠视袒裼裸裎,焉能浼我<b>,“可谓和光同尘矣”。</b></p><p class="ql-block"> <b>“和光同尘”</b>,语出《道德经》,从方法论层面看,当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光,要有海纳百川襟怀;同尘,蕴涵回归原点,根植草莱,顺应人心,跻身潮流等诸多要义。</p><p class="ql-block"> 这使我想到范仲淹的《瀑布》诗。做为一个人,发源自高山,一泓清流,是初心;到海得清无?是考量能否笃初,而不在于形式上的清浊。试想,如欲成其大、就其深,雄浑其势、夺隘致远,又怎么能筛溪入江,淀沙归流*…?而面对一如携带大量泥土的黄河,抑或是不停地运沙成洲的长江,是颂其功,还是讥其过…!</p><p class="ql-block"> (旭光2024,11,18)</p><p class="ql-block"> *如果按至清至纯尺度衡量,溪流注入江水,归于河流,就要筛去杂质、沉淀泥沙…,可能吗!</p> <p class="ql-block"><b>20、由国政哥说风引发的——也说风</b></p><p class="ql-block"> 国政哥《说风.上》,又涉足思辩类散文,真棒![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p><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许多贤达都讬风以言志,风,已经被赋予社会伦理寓意。我们这一代人,遭受过极左时期动辄“刮风”,目睹了“风”对人们的折腾,以及对共和国经济社会的伤害。又在急剧社会变革中,感受到党风,政风,社会风尚流变,之于人们思想、观念及工作、生活的影响。而当我们放眼向洋,又会看到民族间比较…。</p><p class="ql-block"> 好的风气,当然离不开法律、制度环境,离不开政党,政要,社会精英率先垂范,而最重要的,则是民主政治建设。</p><p class="ql-block"> 很显然,制度建设带有基础性、普遍性、稳定性、长期性…。而且,好的制度,使人向善;坏的制度,纵人行恶。这一点,在职业犯罪率、官员犯罪率世界范围的比较中,不难得出结论…。</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知,风从何来…。(旭光,2024,11,20)</p> <p class="ql-block">21、<span style="font-size:18px;">《读铁军晨照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b>【原创首发】</b></p><p class="ql-block"><b>作者 李旭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铁军今早这帧残荷,写荷塘冬渐,写荷叶卷怀,写枯荷照影,又折射出佇立于荷塘,沉思凝望那个人,那双眼…。</p><p class="ql-block"> 尽管照片中并不能看到拍摄中铁军的身影…。因为去年我在东北过冬、过年,有机会目睹了出水芙蓉大部分生长节点,且留下图、文…,而铁军这些摄影作品,恰是残荷即将回归于水下泥土最有力的收官。</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追索生命的意义,或是记录任何生命过程(或某些节点)终极追求所在。故而,应该将生命体、生命过程等,看作整体,站在系统角度去对某些局部,某些阶段,某些元素加以审视。</p><p class="ql-block"> 以残荷而言,尖角以迊春,莲叶以接天,芙蓉以称国,莲台以明志,以至于残荷槛冬,所蕴涵的,有<b>“卷怀”</b>*以应无道,慷慨以赴<b>“湘流”*</b>,零落以助沧桑…。</p><p class="ql-block"> 当然,还有藕在青泥,以待春发…:</p><p class="ql-block">“<b>为赋新诗且临清,</b></p><p class="ql-block"><b>天地肃穆当敛容。</b></p><p class="ql-block"><b>休对零落说卷怀,</b></p><p class="ql-block"><b>藕在青泥比蜷龙!</b>”</p><p class="ql-block"> *卷怀,孔子曾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湘流,屈原投水湘江。(旭光,2024,11,20)</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22、《小雪日汤沐新会.古兜》</b></p><p class="ql-block"><b>捣碎琉璃玉人归,</b></p><p class="ql-block"><b>汤泉沐浴几多回。</b></p><p class="ql-block"><b>小雪无干岭南树,</b></p><p class="ql-block"><b>花自芳菲叶自肥!</b></p><p class="ql-block"><b>(旭光,2024,11,22。甲辰小雪日)</b></p> <p class="ql-block">23、《甲辰小雪随笔》</p><p class="ql-block"> 岭南难得落雪。据说,宋代曾有雪降,但千年之后,近年来粤北已有雪,广州亦有霰,新年春节间,常有一位数温度…。要命的是,在最冷的日子里,即便是在屋子,也须穿棉着羽。初来那年,没有经验,狼狈地跑回东北…。</p><p class="ql-block"> 还好,后来,屋子里配上了电暖气,床下铺了电热毯…。好在冬季还可以在户外晒太阳,城市里又有许多山可攀爬,公园就更多了。也有时,孩子们会安排我和教授到周边城市泡温泉。</p><p class="ql-block"> 增城,​从化,中山,惠州,阳西…,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不错的温泉,又佐以景点、美食,放松不止于肤发,濯洗亦不局于尘垢。</p><p class="ql-block">​ 古兜以山得名。古兜山位于粤西南,濒南海,界新会、台山,为江门新会区所辖,既以<b>“一地两泉”</b>(海水、淡水)名世,又以新会陈皮而饮誉华人世界。在温泉产品趋同情况下,兼有咸、淡水,又有陈皮翘楚,使此地占得嶺南贵重一席。</p><p class="ql-block">​ 仿佛温泉与冷空气缘份更深。每次降温,都会有趋之若鹜的人流。临近“小雪”这几天,广州小雨不停,气温陡然下行,低温在十六七度上下,新会这里概如是。老年人入池比较多,大堂窗口,对老年人,对退伍军人等群体都有价格优惠,汤泉几于老同志乐园。主体当然是本地人,多是几对老妇妻结伴,亦有携带儿孙三代人。健身与消磨时光,在这里已看不出来孰轻孰重…。</p><p class="ql-block">​ 可能不是假日公休之故,外地游客、年轻人、孩子们很少。当地酒店四五百元,二三百元一间房;也有民宿性质,一百多元一间房,最受欢迊。</p><p class="ql-block"> 看了看,房间、设备固然可以明显分出等次,功能方面,也差不了多少。消费群体底层,人口比重大,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有限。他们所能够承受的价格,往往是衡量区域发展成果惠及纳税人真实尺度。</p><p class="ql-block">​ 挥之不去的,还是陈皮。寻常果皮的柑橘皮,在新会人手里,反复翻晒,贮之经年,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近年来,陈皮与茶叶组合为小青柑,以各种名目糖果寄其身,甚至白酒,猪排骨等,从而受众益广,根子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记得初到岭南,对粤菜的浓厚兴趣。尤其是其中的<b>“食材广泛,用料狠,口味重…”。</b></p><p class="ql-block"> 食材广泛,固然会有许多原因。但是,寻求改变,善于发现,勇于探索…,这些观念形态的东西,则是旗帜、精髓、灵魂…。一一当然,不只是粤菜,陈皮,应该属于一整个嶺南文化…。</p><p class="ql-block">(旭光,2024,11,22,甲辰小雪日)</p> <p class="ql-block">24、<b>读长海兄</b><b style="font-size:18px;">《欧阳修读书图》及创作随笔</b></p><p class="ql-block"><b>【原创首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作者 李旭光</b></p><p class="ql-block"> 长海兄《欧阳修读书图》,立意高阔,取法简古;主题突出,旨远意深。是不可多得的好画作。</p><p class="ql-block"> 欧阳修为官梗介,为文通脱,主修《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集古录》,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史家,学者;为范仲淹辩护而遭贬,与范仲淹、韩琦、富弼推行“庆历新政”,坐实其政治家;尤以擢拔三苏等一大批青年才俊,领导北宋文学改革,加以全能型创作,而成为伟大文学家和北宋文坛领袖。</p><p class="ql-block"> 而所有这些成就取得,当然会使人们联想到其四学从寡母读书,苇杆作笔,沙上写字,以及晚年不舍昼夜的“枕上,马上,厕上”(三上)读书美谈。</p><p class="ql-block"> 去年回老家,市文联作协和报社嘱我总结读书生活,我觉得,其实,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读书。尤其是人到了晚年,衣食无忧情况下,读书进入更为自主、自由、自我境界。适应社会进步要学习:微信交流,网络购物,汽车文化,户外活动等,概如是。</p><p class="ql-block"> 晚年学习,还可以聊补青少年和职业生活缺憾,丰富、充实个性化生活,尽可能排除与孩子们沟通障碍…。</p><p class="ql-block"> 就我个人目前而言,读史,学书,为文,已经是没有功利的追求,更是不尽快乐源泉之一…。</p><p class="ql-block">(旭光。2024,11,24)</p> <p class="ql-block">25<b>、情、思涌泉报圣湖</b></p><p class="ql-block"> 昨晚上珠江新城归来,看到顺富兄寄来新书《美丽查干湖》,杏林问道倦意为之一扫,一帧帧美不胜收图画,一个个动人故事,一首首壮丽诗篇,连辍成以一方圣水查干湖为主题长长画卷:<b>情动于中,思连其线,而文缀其脉,一个游子回报养育之恩的“相报涌泉”…。</b></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不乏吟咏查干湖瑰丽华章。但 公允地看,就创作规模,发表时间集中度,观察与表现角度,作家所处立场,以及见诸于各种平台之后影响力等而言,迄今为止,《美丽查干湖》堪称无与伦比。</p><p class="ql-block"> 惊叹顺富兄毫发毕现表现力同时,自然会想到作家惊人的记忆力。前郭县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没有不知道蝈蝈蚂蚱的。特别是豆蝈蝈,草蝈蝈,三叫驴,还有叫驴尾巴上拖着的那柄长刀。但是,绘声绘色状写蝈蝈的颜色、尺寸、叫声特点,捉蝈蝈时一听二看三作掌心空,以及抓住蝈蝈咬草1根的机会去扑,去捂,去合掌,以求得到品相绝佳“全须全尾儿”的猎物等,则不由使人拍案叫绝。</p><p class="ql-block"> 这些活灵活现文字,当然得益于作家记忆。而作家记忆之所以超脱于非作家,在于作家发现、观察慧眼,记忆的典型形象化,记忆的情感寄托,记忆的社会价值选择。正是这种作家记忆,使读者最终从了解过往,情感补偿中,感受到环境的价值,保护与修复环境努力的社会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顺富兄写昆虫(《美丽查干湖.第三辑.蝈蝈》)如此,写小动物亦如是。</p><p class="ql-block"> 在《美丽查干湖.第三辑、獾子》中,表现更为凝重。提起獾子,人们或联想到鲁迅先生《少年润土》中的猹,那个戴着大项圈,手持一柄钢钗,在蓝色空,金色月下猛地钗向的猹的叙述…。猹,即獾,当下所谓“吃瓜”一族。种瓜者,护瓜人,都不喜欢这类不劳而获,且佐以破坏的“吃瓜”者。但是,与鲁迅先生笔力所及迥异之处,在于是捉,还是放。乍看起来,作家的《獾子》,只能满足一个少年猎奇之心。随着拳头大小两个嗷嗷待哺小獾子出现,情节陡然旋行,给读者出了一个两难之选:捉了吧,两个小家伙就没了妈妈;放了吧,偷瓜者得不到应有的惩戒,人们也恨意难消,至少可以炼一些金贵獾子油的愿望也会落空。“捉、放曹”间,使我们看到了少年顺富仁者之心。然而,作家并未局限于这次祈求“放生”行为的成功,还有放生之后,对眼泪汪汪不肯马上离去的獾子妈妈描写,又有一个多月后与小獾子重逢,和已经长成三个拳头大小的变化,有60年后对当下獾子生存环境的追问与牵挂,就使得人们的审美,旋行递进,进入思考层面,而跻于当下。从而使作品主题开掘,最终超越主题局限。</p><p class="ql-block"> 优秀的散文作品或就是这样:蕴涵深刻表达主题,运用多维视角和思维工具观察生活,寄予作品丰富而非线形思维,对事物发展结局还原于开放式安排,留予读者阅读中自身阅历带入空间,从而在阅读中进行自然而然的二度创作,完成对作品消化、内化…。</p><p class="ql-block"> 《美丽查干湖.第三辑.大雁》在这方面的探索就更为成功。</p><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回到故乡查干湖,看到成群结队回翔大雁在圣湖上空盘桓,与侄儿对话中,知道得益于环境越来越好,大雁比“从前”还多。</p><p class="ql-block">那么,什么是“从前”?</p><p class="ql-block"> 春有信,雁不负!前一年割苇子,渔民刻意留下两三寸苇茬,既可供大雁著巢,又可阻挡调皮孩子们冒险涉足脚步。加上湖内渔虾,就回归故里大雁而言,苇可巢,居有邻,食有鱼虾,假以出生之地,湖与雁的关系显而易见。</p><p class="ql-block"> 笔锋一转,“我”看到突然落在玉米秸秆垛上的大雁,“妈妈”命“哥哥”把大雁抱回屋里,妈妈仔细查看,发现大雁受了伤…。</p><p class="ql-block"> 从一般地写雁,具体到圣湖之雁,再到落院、入屋、疗伤之雁,使雁与作家,与家人之间坐实了缘份,而非杜撰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与疗雁交替出现,起承转合的是其间所产两枚雁蛋,以及因之而发生的雁蛋孵化,雏雁驯化,“会飞的鵝”,雁与鹅的杂交后的雁鹅群…。 这粒种子在落地生根:飞走的是客,客有绕屋三匝而不舍之情;留下的有蛋之缘,缘又混血为主,终成一家之亲。</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是雁给家里带来的好日子,雁与村民的与邻合睦共处…。这粒爱人种子所结出的,不啻为释迦之果,见证了福报…。</p><p class="ql-block"> 真是圣湖写雁不二之作!</p><p class="ql-block"> 当然,最感人的还是作家笔下的大嫂。</p><p class="ql-block">《美丽查干湖.第五辑.大嫂》,开篇泪如雨下,急得直蹦,亲人永诀,天地隔阔,使人们不由反思“静态管理”。</p><p class="ql-block"> 父亲早逝,母亲独撑,在只有一岁之身而言,大嫂比母,自不待言。然而,极有主见,而又处处遵从母命,知其孝;10岁患上可怕的伤寒,一个多月伺药、调食,小顺富拣回一条命。知其慈;15岁时面临就业与继续读书,支撑少年顺富继续求学,知其见识和担当。因为只要读书,就不能分担家庭经济压力,而只能徒增大嫂肩上重压。</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传统女姓秉承妇德,对家族贡献,对作家恩德,实际上,何尝不是作家价值取向的自我剖白!</p><p class="ql-block"> 顺富兄故乡在查干湖马营子,与我同为前郭县人,姐姐又与我母亲为邻。八十年代中期,我们同在白城地直机关工作,我们俩的文字缘彷佛天注定。在主持编辑白城地区文联机关刊物时,顺富兄发了我的《两把椅子》等不成熟作品,使我至今感念不已。</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一如相机镜头的分辨率,作家的理论修养,价值观念,创作技巧等,实际上是存在高下之分的。欧阳修就说,文章如精金美玉,自有定价,非人以口舌所能武断。曹植也有“南威之容”和“龙渊之利”等文学评论者自身修养之说。这些古代先贤的说法,对我而言,正是我写此小文时忐忑所在…。(旭光,2024,11,26于广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