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树下的老庄(小说)

春江东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美篇昵称:春江东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美篇号:2454092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文:春江东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AI创作/网络(致谢)</span></p> <p class="ql-block">  庄最东边有一座古老的石板桥,桥下有座码头,每天早晨六点半都会有一条小渔船靠上,把装着鱼的竹框送到桥西头的小广场。广场上有棵近二百年的银杏树,需两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合抱,树冠覆盖整个广场,像慈祥的老人在看护着树下卖鱼、卖肉、卖各种蔬菜和早点,还有三三两两进出的村民。乘船从水上走,会看到高大银杏树下的小广场、青砖小瓦的房子和石板桥的全貌,像画一样。</p><p class="ql-block"> 霜降以后银杏叶已经变成金黄色,早晨温和的阳光斜穿过树叶,碎了一地,斑驳了青砖铺成的广场地面,原先结在砖上面薄薄的一层霜,已经融化成一地湿气。</p> <p class="ql-block">  从渔船上下来的渔民叫丁世余,父亲一辈子捕鱼为生。他小时候跟着父母后面捕过鱼,后来被父母逼着读书,初中毕业后进了工厂。前几年退休闲得慌,于是重操父辈旧业。每天捕上来的鱼不多,就一竹框,够庄里人买就行,多了也不要,消磨时光。</p><p class="ql-block"> 他熟练地将凌晨捕捞上来的鱼从框子里,倒进妻子早准备好的大木盆里。这些鱼都是庄子周围的河里长大的,身上似乎还带着河水的气息,一入桶就活蹦乱跳起来。几个老顾客准点赶到,寒暄几句,就称了杀,一气呵成,夫妻俩配合默契。临走老丁爱人还会往他们篮子里放几根自家菜园子里种的葱。</p> <p class="ql-block">  老周今天来得迟,他家都是他买菜做饭,对妻子宠爱有加。一到广场他就笑嘻嘻地发烟,大家七嘴八舌,“周老师,女儿生了”、“男孩女孩?”“唉,折腾了一天一夜,凌晨五点才生的。女孩。”老周心疼女儿,嘴巴里好像不满意,眼睛却眯成了一条缝。</p><p class="ql-block"> 广场上买菜和卖菜的十来个人几乎全是老人,去年退休的老周算是比较年轻。最近这几十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年轻人大多进城了,不是考大学就是出去做生意,留下来的都到开发区工厂工作,这个点正忙着上班,白天能看到的只有老人。即使晚上,年轻人也不多,逢年过节才会多一点,回来也是大多住酒店,老房子他们住不惯。</p><p class="ql-block"> “这下你该称心啦!喜欢老婆、女儿还不够,还要一个外孙女!”发完一圈烟,回到鱼摊前,老丁妻子对老周笑道。老周还没来得及接话,就听到身后传来一句,“将来做我孙媳妇吧!”不用回头,老周就知道是自己的同事赵老师,比自己早五年退休,他刚从银杏树下的一家面馆走出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赵退休以后蓄起了胡子,略瘦的身材,穿着晨练的太极服,有股仙风道骨。他每天一碗鱼汤面、一杯酒是雷打不动的,自己戏称是“早自习”。去年在省城的儿子刚抱了个胖小子。</span>他曾教过老周中学语文兼班主任,要求很严。老周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自己的母校,两人成了同事。老赵上了岁数后,也不像从前那么严厉,会经常和老周开玩笑。老周人前人后还是称呼赵老师。</p><p class="ql-block"> 说笑间,老丁妻子已经给老周挑了四条大一点的鲫鱼装进带水的方便袋,连同昨天给他留好的几条,交给老周,好让他带到县里的女儿家。老周没考虑,一下子接过了方便袋,想付钱时,又腾不出手。老丁妻子讲“这是送给小敏的!”小敏是老周家女儿,老丁夫妻看着她长大的,前几年老丁厂里出了安全事故,也是老丁出面请小敏帮忙才平息的,自此厂里老板对老丁也高看一眼。老周讲“说好在你这儿拿,没讲白拿啊!”执意要给,老丁妻子讲“出院了我去看小敏!”老丁也挥挥手,“你到时候请我喝杯喜酒就行啦,走吧走吧!”老周不再坚持,对老丁夫妻讲“满月时,请你们喝酒,都去啊!”</p><p class="ql-block"> 临走也不忘跟赵老师打招呼,让他到时候去喝喜酒。老赵在一个菜摊前扫码,说“答应做我家孙媳妇啦?”菜摊头扎头巾的老板接话“赵老师,现在带把子的吃香!”手机“叮咚”一声,卡点很准,“谁说的?儿子的一套房子已经把我口袋掏空了,生女儿才是真有福。不过我现在没钱了,也是一身轻啊!”大家又是一阵哈哈大笑。</p> <p class="ql-block">  他们一走,广场上就没几个人了,大多在闲聊。不是谁家有红白喜事,就是身体如何,菜价贵贱,孩子什么时候回来。霜降后的太阳暖洋洋的,陆续有几位老人拄着拐杖出来嗮太阳。老丁知道其中有三位疫情期间老伴走了,孩子不在身边,平时都是独居,在家里也没人讲话,到广场上一坐就半天。一位对另一位说,“天冷了,戴个帽子!”被问的老人摸摸头,笑笑“又忘了。”老丁夫妻俩杀了一条大花鲢和两三条小鲫鱼并冲洗干净,给银杏树旁开面馆的老鲁送去。老丁临起身还不忘把脏的外套脱下来。</p><p class="ql-block"> 开面馆的老鲁今年也已经七十多,二十多年前在扬州开了一家面馆,专门卖东台鱼汤面,生意做得蛮好,五六年前把店交给了儿子,孙子也上大学,本来老两口想舒舒服服养老,后来爱人查出得了癌症,没多久就走了。临走前,她把老鲁、儿子、儿媳妇和孙子叫到病房,说想葬回老家。孩子们当然舍不得,老鲁也不讲话。火化以后,只能遂着老人的愿把她葬回了老家。</p><p class="ql-block"> 办完丧事后,老鲁跟儿子讲,他不回扬州了,想在庄上开个面条店,儿子一听就急了,跟他大吵了一架,当天晚上气得饭都没吃。儿媳、孙子也眼泪巴巴地来劝爷爷,他红着眼眶一言不发。</p><p class="ql-block"> 那一宵,儿子没合眼,他回忆年轻时随父母到扬州,二十多年来,一家三口硬是从一间破房子起步,靠做鱼汤面的手艺,在扬州买了房,还帮助自己成了家,现在店面也有两层楼,员工有头十个。员工都讲老两口人好,疫情一结束,八成的员工都回到店里。急的时候,老两口偶尔也会红脸,但一天都没分开过。一向孝顺的媳妇也劝他,让他们在一起吧,扬州也近,我们回来看他也方便。儿子把银杏树下一个三间房租下来,但提出一个条件,每天卖面条不得超过二十碗。这样老鲁就在这儿又做起他的鱼汤面生意,每天早晨开门第一件事,就是到银杏树旁的土地庙给老伴点柱香。</p> <p class="ql-block">  老鲁的店里就一张八仙桌,他每天早晨忙一阵子,其余时间就是到庄中间哑巴豆腐店买点千张,再顺路带点面条。现在年轻人都喜欢到镇上大的茶馆里去吃早茶,那里品种丰富,所以店里每天鱼汤面也就卖二十碗左右,其他面条点心都不做。</p><p class="ql-block"> 鱼汤面主要是喝汤,老鲁熬汤一直是按照传统的做法,选用鳝鱼骨、花鲢、鲫鱼、猪骨头熬制,除了花鲢、鲫鱼是老丁家的外,其余都是菜场拿的,熬的时间长,又白又浓,汤滴成珠,非常鲜美。</p><p class="ql-block"> 头天晚上他把花鲢和鳝鱼骨用菜籽油煎好,骨头汤也烧好,第二天早晨4点一到就起床,开始做鱼汤。客人来了,下一把面,捞到大碗里,再舀上热腾腾的鱼汤,撒上葱花,桌上有炒好的雪菜和胡椒粉、盐,咸淡自调。吃完以后,满嘴鲜香。</p><p class="ql-block"> 老丁先把鱼放到冰箱里,又拿起冰箱上的本子,记下今天的鱼钱45元,然后扫码10元。开店时,老鲁家儿子就讲过,这钱由他来付,一个月结一次账。老鲁、老丁都不反对,几年下来也从来没漏过。</p><p class="ql-block"> 老丁坐到桌旁时,老鲁的鱼汤面和大蒜凉拌千张也端上来了,大蒜凉拌千张丝是老鲁送的,算是对他每天杀鱼洗鱼的回报。刚才扫码付的10元是鱼汤面的钱,老丁的爱人喝不惯鱼汤,所以他只付一份的钱。</p><p class="ql-block"> 大蒜凉拌千张丝是本地的特色菜。不像外地的蒜辣嗓子,这里的大蒜矮矮的,微辣中带点甜,特别适合凉拌,千张是哑巴用卤水做的,一股豆香味。把它们放在开水里烫一下切成丝装盘,淋上生抽和麻油,喝茶、下酒都很合适。</p><p class="ql-block"> 老丁每天都是店里的最后一个顾客,边吃边与老鲁拉家常,老鲁告诉他,儿子一家这周回来。等老丁吃完,老鲁店里也收拾得差不多,两人前后脚出门。</p> <p class="ql-block">  卖菜的卖完就走,广场上还有七八个老人,坐在银杏树下的椅子上,嗮着太阳,有一句没一句的,跟金色的银杏树在一起,看上去很惬意。</p><p class="ql-block"> 妻子已经把东西收好,放在木桶里,老丁把桶背上就走,妻子拿着马扎跟在后面,他们家住在南面;老鲁则往西面的豆腐店走。原来庄上的巷子是咸丰年间建庄时用青砖铺成的,乱世也跟这一带没什么关系,直到上世纪人口高峰时,很多老房子都被扒了重盖,近两百年巷口青砖也因为磨损得严重,被混凝土盖上。从保留下来的老房子依稀能看出当初庄子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老丁经过村委会门口,看见一位工作人员正打开通告的橱窗,往里面贴通告,说村里准备利用银杏树小广场附近的几间空房子,建一个养老院。旁边还有一张招工广告,是开发区一个生产通信设备的厂,要招十五个人。</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各位好文采的美友,您对乡村社会变迁和振兴有何高见,记忆中的乡村又是怎样,欢迎在评论区留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