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里的红色战典之8:投笔从戎·到延安去

快乐天使

<p class="ql-block">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投笔从戎是文人学士、青年学生报效国家的首选之路,亦是光荣传统。从班超、岑参到徐特立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参军的大学生,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中国成语大辞典》:【投笔从戎】 tou bi cong rong 投:丢掷。从戎:参加军队。《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家贫,常为官傭书以供养(母)。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孽海花》二五回:"你道珏斋为何安安稳稳的抚台不要做,要自告奋勇去打仗呢?虽出于书生投笔从戎的素志,然在发端的时候,还有一段小小的考古轶史。"姚雪垠《李自成》二卷二二章:"他象同世交子弟闲话一样,问了问贺人龙的家庭情形,'投笔从戎'的经过。"</p> <p class="ql-block">班超,字仲升,是扶风平陵人,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他有着远大的志向,不拘泥于小节。他内心孝顺谨慎,在家里经常辛勤地做粗活,并不认为这是劳苦羞耻的事。他口才很好,并且广泛地涉猎典籍。在永平五年,他的哥哥班固被征召做了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一起随哥哥到了洛阳。由于家里很贫穷,班超经常被官吏雇佣去抄写文书来供养家人。由于工作辛苦且枯燥,班超曾经停止抄写工作,扔掉笔感叹说:"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和谋略,也应当学习傅介子、张骞,出使异国,建立功业,以获取封侯的功名,怎么能长期做这种抄抄写写的事呢?"旁边的人都取笑他。班超说:"凡夫俗子怎么能知道壮士的志向呢!"后来班超出使西域,得到了西征大军主帅‌窦固的重用。他凭借智慧和勇气,平定了西域各国的叛乱,恢复了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最终被封为‌定远侯,成为东汉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和外交家。</p> <p class="ql-block">投笔从戎,文人从军。弃文就武,参加军队。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徐特立50岁投笔从戎,是杰出的一位。</p><p class="ql-block">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蒋介石在上海公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进步人士惨死于蒋介石的屠刀之下。</p><p class="ql-block">就在这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中,在我党的生死存亡之际,50岁的徐特立拒绝了国民党对他的利诱、拉拢,放弃自己奉行了30多年的教育理念,冒着杀头的危险,毅然决然地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他参加南昌起义,随部队一路血战到赣南。</p> <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p><p class="ql-block">年已57岁的徐特立毫不畏惧,决心跟随部队走这万里长征。</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等领导曾劝阻徐老不要进行长征,可转移到其他较近、较安全的区域。</p><p class="ql-block">但是徐特立执意要随部队长征,成了长征路上最年长者。漫漫长征路上,他拄着一根竹杖,扛着防身用的红缨枪,走过茫茫雪地,走过山川沼泽。终于来到了陕北,结束了长征。</p> <p class="ql-block">1937年2月1日,是延安“五老”之一的徐特立60岁大寿。毛主席工作繁忙,来不及庆祝,特意为他写了一封信:“你是我二十年前的老师,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老师。”毛泽东在信中说:“当革命失败的时候,许多共产党员离开了共产党,有些甚至跑到敌人那边去了。你却在一九二七年秋天加入共产党,而且取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p> <p class="ql-block">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成了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延安成为无数革命青年为之心驰神往的圣地。“到延安去!”成为那个时代最响亮的口号之一。在炮火连天的烽烟岁里,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胸怀抗日理想,怀揣报国之志,从四面八方、天南海北汇聚到革命圣地——延安。</p><p class="ql-block">据统计,抗战时期来到延安的革命青年达4万多人,其中有初中以上学历的占71%。这些青年人大部分家境殷实,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有些甚至是“大家闺秀”和“豪门公子”。</p> <p class="ql-block">这些奔赴延安的青年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诗人何其芳描述:“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p><p class="ql-block">奔赴延安的数万青年,除少部分进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学习理论、文化艺术外,大多数进入了以培养军事干部为目标的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据统计,“抗大”前后共办了8期,其中,1938年开办的第四期、第五期包含赴延安的知识青年分别有4655人和1.33万人。</p> <p class="ql-block">这批文武兼备的革命青年知识分子投笔从戎下沉部队基层,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中坚力量,为实现抗战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p><p class="ql-block">延安革命纪念馆原馆长张建儒说,青年知识分子在延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洗礼,有的奔赴抗日前线奋勇杀敌,有的以笔为枪,创作出无数鼓舞人心的文学艺术作品。他们心怀理想,为全民族抗战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p> <p class="ql-block">"投笔从戎",是汉代以后知识分子的传统功业观。到唐代,特别是到盛唐,这种观念迅速发展起来。由于国力强大,士人心胸多豪迈之气;国家四围有敌,也能激发他们的昂奋的爱国情怀。盛唐的知识分子,特别富有丈夫气,对从戎立功的追求特别强烈。而在当时,确实也有因在边塞立功而获高位的。</p> <p class="ql-block">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这样强烈的以军功成名的进取心,在当时知识分子中是有代表性的;这豪壮的情怀和强毅的魄力,也正是盛唐时代精神的一面。就在这样的功业观的支配下,许多诗人都有过边塞之行,如王翰、王之涣、王昌龄等;有的则从军入幕,边庭效力,如高适、岑参、崔颢、张渭等。他们的以边功进身的愿望大多不能实现,但亲历边塞,饱览塞上风物,体验军旅生活,了解士卒情绪,从塞上生活吸取无限的诗情,这就使边塞诗繁荣了起来,达到了巅峰。</p> <p class="ql-block">当年盛世大唐,士人文人投笔从戎,立功报国,军功进身。当今盛世中华,大学生投笔从戎,为促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实现百年强军目标和自身价值而拼搏奉献。</p> <p class="ql-block">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投笔从戎是文人学士、青年学生报效国家的首选之路,亦是光荣传统。从班超、岑参到徐特立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参军的大学生,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源远流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