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说到洛阳,人们首先会想到牡丹花,因为她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之美誉。其次,也会很自然提到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因为这是洛阳的又一张靓丽名片。</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6千米处的伊河两岸,这里东西两山的崖壁上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南北长达1千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存2345座佛龛,10万余尊造像,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现存2800余块碑刻题记,其中“龙门二十品”和褚遂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魏碑体的珍品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夜景图源于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就发生在这里,史称禹凿龙门。据说,之前的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伊水在龙门山之南积聚,受阻于此,形成了一片汪洋(类似于堰塞湖)。大禹带领人民凿开龙门山,使龙门山分为东西两半,伊水便得以从两山中间向北流出,和洛水汇合一起注入黄河,从而解决了这里的水患。龙门山的东山因武则天建香山寺后而专称为“香山”,而西山则继续称作“龙门山”。</p> <p class="ql-block">鱼跃龙门的传说故事也发生在这里。相传,禹凿龙门以后,水流湍急,游栖于孟津一带黄河中的鲤鱼,顺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当游到伊阙龙门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唐代诗仙李白在《赠崔侍御》诗中曾写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p> <p class="ql-block">在龙门石窟开凿前,龙门山也曾爆发过一场伊阙之战。战国周赧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龙门大破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亦可谓白起的成名之战。</p> <p class="ql-block">到洛阳,龙门石窟自然不能错过(50年前曾去过,但印象全无),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span></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清等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开凿比云冈石窟晚40年,其佛像面貌却是在云冈佛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其佛像造像也追求一种“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span style="font-size:18px;">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的趋势,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span></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主要有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卢舍那大佛,北魏孝文帝为冯太后凿古阳洞,兰陵王孙于万佛洞造像,李泰为长孙皇后造宾阳南洞,韦贵妃凿敬善寺,高力士为唐玄宗造无量寿佛等。</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的游览,可看此图,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我们先到伊河西岸,依次游览龙门、潜溪寺、宾阳三洞、敬善寺、摩崖三佛、万佛洞、老龙洞、莲花洞、奉先寺、古阳洞,随后过伊阙桥,在伊水东岸观西山洞窟全景。时间宽裕的话,还可游东山窟洞、香山寺和白(居易)园。</p> <p class="ql-block">景交车(现在成了中国景区“特色”),送我们到龙门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前行不远,抵达龙门石窟景区大门,高高的门楼气势宏伟。</p> <p class="ql-block">这里两山(香山、龙门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隋炀帝在洛阳建都时,皇宫大门正对伊阙,而古代帝王都自称真龙天子,故将正对皇宫大门的“伊阙”称为“龙门”,延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过大门,就来到了龙门桥下。气势不凡的龙门大桥犹如飞虹卧波,雄跨于伊水之上,风光壮秀。</p> <p class="ql-block">桥下有6米高石拱作为桥下立交通道,在两门中间上方刻有“龙门”两个醒目大字,下方则是龙门石窟旅游路线图,两门的边侧是龙门石窟的文字介绍,还有世界文化遗产的标识。</p> <p class="ql-block">“龙门”为陈毅元帅所题。</p> <p class="ql-block">穿过大桥拱门,沿着西山缓缓南行。前方就是潜溪寺,寺前有禹王池。瀑布流淌,锦鲤欢畅。</p> <p class="ql-block">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的第一座大型洞窟,唐高宗时期所雕凿。</p> <p class="ql-block">潜溪寺洞高、宽均为9米,深近7米,因在凿洞时地下有源源不断的溪流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洞内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通高7.80米,著褒衣博带袈裟、坦胸、盘膝正坐于须弥方座上,虽年代久远,但依旧<span style="font-size:18px;">面相饱圆,</span>神情睿智,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p> <p class="ql-block">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特别是右侧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与主佛造像为龙门石窟唐代石雕中最优美的两尊。</p> <p class="ql-block">此碑为五代北宋时期著名隐士陈抟手书墨宝的摹刻。碑石书“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意即要像开天辟地奔赴天边的神马,要像老子一样与众不同成为人中之龙。书写潇洒飘逸、自由奔放,恰如陈抟一样非同寻常、个性不羁。</p> <p class="ql-block">沿着台阶步上山壁,半山上有并排坐西向东的三座石窟,即宾阳三洞。宾阳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所营造的洞窟之一;也是中国正史中唯一明确记载开窟缘由、过程及用工等内容的皇家石窟工程。</p> <p class="ql-block">中洞在北魏时称灵岩寺,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明清以后才改称“宾阳”洞,意为迎接初升的太阳。</p> <p class="ql-block">中洞的开凿花费了24年时间,其富丽堂皇的景象是龙门众多石窟之冠。洞顶雕有莲花宝盖,周围雕着飘逸脱俗的伎乐天人和供养天人。</p> <p class="ql-block">主像释迦牟尼佛,面相秀美,梨涡浅笑,庄严中透露出几许慈祥,堪称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主像座前刻有两只姿态雄健的石狮,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萨,菩萨像含笑凝眸,温柔敦厚。</p> <p class="ql-block">洞口内壁两侧原本刻有三层大型浮雕,下层为著名的“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雕刻精美绝伦,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令人痛惜的是两图均于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现分别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伊阙佛龛之碑位于宾阳南洞窟门外北侧,</span>原是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文昭皇后开凿功德窟的发愿碑文,被魏王李泰抹去原碑文,重新刻于唐贞观十五年,由岑文本撰文,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碑额上用篆文镌刻着“伊阙佛龛之碑”六个大字,也被称为“伊阙碑”。</p> <p class="ql-block">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书法,继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之后,自成一体,尤其是晚年的楷书,清秀娟好,瘦劲有力,《伊阙佛龛之碑》便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褚体碑,是初唐时期楷书的典范。(此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伊阙佛龛之碑拓片)</span></p> <p class="ql-block">南洞,北魏开凿,系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生母长孙皇后而建。</p> <p class="ql-block">主佛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充分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北洞,始凿于北魏,唐初完成,主尊为阿弥陀佛,火焰纹背光繁杂而生动。</p> <p class="ql-block">北洞正壁主尊佛像呈现出特殊的“剪刀手”姿势,萌翻了众多游客。没有想到吧?千百年前的古人会如此幽默!</p><p class="ql-block">实际上是因拇指风化而脱落,而食指、中指间隙过大,颇似大家习惯摆出的剪刀手,故而被网友戏称为“比耶佛”。</p> <p class="ql-block">在宾阳三洞和摩崖三佛之间有一座中型的洞窟敬善寺,是唐朝皇室直接开窟造像的主要洞窟之一,是唐太宗的韦贵妃所造功德窟,因洞内刻有宣德朗守记室参军李孝伦撰写的《敬善寺石像铭》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敬善寺窟门口是两尊形象逼真的天王。</p> <p class="ql-block">敬善寺洞最为人称道的是刻于四壁的浮雕“一佛五十菩萨图”。围绕主尊阿弥陀佛,众菩萨坐在同一根而数十茎的莲花上,姿态万千,由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佛五十菩萨图”通常以绘画形式出现,因此敬善寺洞中以石刻表现的“一佛五十菩萨图”,显得尤为珍贵。</span></p> <p class="ql-block">锣鼓泉、珍珠泉,龙门景区泉池遍布,<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澈的泉水从地下汩汩冒出,沁凉的水汽弥漫,</span>引得游人驻足,恋恋难舍。</p> <p class="ql-block">泉旁有一块洛阳牡丹石,墨绿色的石体上嵌有天然形成的以白色、青色为主的花纹,宛如一朵朵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十分漂亮。</p> <p class="ql-block">哈哈……又见一尊“佛”,而且还是“活佛”!</p> <p class="ql-block">摩崖三佛龛,<span style="font-size:18px;">所造三佛代表过去、现在、将来,系典型的三世佛题材,</span>凿于唐武周时期,是龙门石窟最著名的石窟之一。</p> <p class="ql-block">以弥勒佛为主尊的三佛题材为中国石窟所罕见。主佛弥勒佛坐于方台座上,左手平伸抚膝,右手伸展于胸前,头顶破坏,仅雕出轮廓,未经打磨。据佛经记载,弥勒佛是“未来佛”,是作为现在佛释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现的。</p> <p class="ql-block">摩崖三佛龛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p><p class="ql-block">整座佛龛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尚未完工,除弥勒佛之外,其它六尊都只雕出了身驱,有的仅呈半成品,有的似乎才凿出石胎便中途废弃。</p> <p class="ql-block">查阅资料方知,该窟为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所开凿,宣扬武氏为“弥勒”下凡,以利于稳固武周政权。因武周后期发生了张柬之策动的政变,武周政权结束,该窟随即停工。虽然这组造像仅为半成品,却为我们了解石窟造像的开凿程序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顶还有一朵精美的莲花。</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主佛为阿弥勒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捷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背后还有52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各坐一姿态神情不同的供养菩萨,造像别致,独具匠心,它们与南北两壁所雕凿的15000尊小佛像相互辉映,更衬托出主尊阿弥陀佛的千般魅力。</p> <p class="ql-block">洞口南侧还有一尊观音像,高85厘米,悠闲矜持,婀娜多姿,左手拎净瓶,右臂佛尘搭于右肩之后,就像是“下了班的菩萨”一样,被参观者誉为龙门最美观音。</p> <p class="ql-block">据说,梅兰芳早年参观龙门时,被她那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并大加赞赏,此后经过艺术加工,成功地运用到他的表演中。(彩照是龙门石窟研究院3D复原的塑像,还原了这尊造像的“最初模样”。)</p> <p class="ql-block">第511、512号双窟洞前,威武霸气的金刚力士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惠简洞位于龙门西山中段,是西京(长安)法海寺僧惠简为唐高宗、武则天等皇室成员所修的功德窟。因洞内主佛及右侧弟子阿难面相酷似龙门卢舍那大像龛主佛和弟子造像,又俗称“小卢舍那大像龛”。</p> <p class="ql-block">老龙窝泉。相传大禹治水凿龙门时得一名叫“应龙”的神龙相助,老龙窝即指此神龙的卧榻休憩之处。</p> <p class="ql-block">莲花洞,因窟顶浮雕有一朵美丽的大莲花而得名。佛教石窟多以莲花作装饰,但像莲花洞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并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莲花洞外门楣处有火焰纹,十分精致。</p> <p class="ql-block">左上方有明代巡按河南等处监察御史赵岩题“伊阙”二字。</p> <p class="ql-block">童子拜观音。可惜很多佛像或被盗或破坏,保留已不完整。</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雕像,灵动的浮雕,徜徉其间,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注意看脚下,石板缝隙中有龙门石窟所特有的石钉,也称“蝴蝶结形铆钉”,主要作用是防洪和稳固地基。它们被一点一点凿入地面,然后灌入铁水,从而将地基牢牢锁住,不得不佩服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来到最受人嘱目的“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因其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span style="font-size:18px;">“奉先寺”而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大卢舍那像龛群雕,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正中为卢舍那大佛,开凿于唐咸亨三年(672年),通高17.14米,以面部神秘微笑著称,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意为“光明遍照”。这尊卢舍那大佛像是仿武则天的形象而雕刻的,《大卢舍那佛龛记》中就有“实赖我皇,图兹丽质”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除了卢舍那大佛像之外,北壁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方多闻天王像和金刚力士雕像也是艺术瑰宝,值得每一位来访者细细品味。</span></p><p class="ql-block">北方多闻天王像高10.5米,它身披铠甲,手托宝塔,足踏夜叉,俨然一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模样,令人望而生畏。</p> <p class="ql-block">北方多闻天王边上是金刚力士雕像,也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它曾是被盗凿的对象,但幸运地被遗忘在了原地。这尊力士雕像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生动逼真的形象,两眼暴突,怒视前方,双手紧握成拳,其胸、臂和腿部的肌肉线条明显,整座雕像造型粗犷豪放,雄健有力,气势逼人。</p> <p class="ql-block">药方洞,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古阳洞,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时代延续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一个洞窟。</p> <p class="ql-block">古阳洞的最大看点是碑刻,洞内碑刻题记近千品,是中国石窟保存造像铭最多的一座石窟。闻名宇内的魏碑作品“龙门二十品”有十九品出于古阳洞,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隶楷之间,堪称魏碑精品。</p> <p class="ql-block">清代康有为在对龙门二十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之后,矛以极高的评价:“魄力雄强、气势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p> <p class="ql-block">跨过伊阙桥,来到河对面的香山。</p> <p class="ql-block">香山也有很多洞窟,因时间关系,我们并未拜访。这里山清水秀,环境清幽,转身可以看到刚刚一路欣赏的石窟风景,千龛雕饰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隔河观赏卢舍那大佛,更是别有一番意境。</p><p class="ql-block">站在这些佛像前,千年的故事仿佛浮现在眼前;精美的雕刻,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栩栩如生的群雕,似乎让我们穿越回了那个辉煌年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