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听歌往事

吴奕兴·苏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晚临睡前播放了几首轻音乐,尤其是半古典之类的,让人心平气和,容易入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个人欣赏歌曲的观点不同,我听歌是先了解歌词后,才欣赏歌曲的旋律。当年来到雅加达,最爱唱《别了故乡》《我需要安慰》《故乡的云》《三百六十五里路》这几首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网浏览,偶然观赏到香港“金曲半世纪”节目,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重温那些年的听歌往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爱唱歌,晚饭后我们常聚在后院的小巷,听她讲故事、唱歌。她的那个时代流行的是周璇、龚秋霞、赵丹、姚莉、李香兰、吴音莺等的歌。如:《叮咛》《凤凰于飞》《夜上海》《满场飞》《春天里》《银花飞》《渔光曲》《岷江夜曲》《恨不相逢未嫁时》《在我们小的时候》《三年》《蓝天白云》等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教我唱这些歌曲,也会解释歌曲的含意,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春天里》与《银花飞》这两首歌,反映了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富人和穷人生活的写照,活着的人都要吃饭,而那时战乱,很多穷人没饭吃。母亲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些歌曲,使我了解人间的疾苦,也记住了那两句唐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初期,上海是个“纸迷金醉”的城市,繁荣,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夜生活。当时的歌厅与电影院,造就了好多新的词曲作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战乱期间,有好多爱国的文艺人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聂耳作曲、田汉作词)、《卖报歌》(聂耳作曲,安娥作词)。电影界的有姚敏、严华、黎锦光、关露、贺绿汀、陈蝶衣、陈歌辛等等。那时大家都希望停止战争,重回家园,代表作有姚敏作曲、陈蝶衣作词的《合家欢》,而陈歌辛创作的《恭喜恭喜》是为庆祝抗战胜利而作,后来却变成了拜年歌。1937年由刘雪庵作曲、黄嘉谟作词,周璇演唱的经典名曲《何日君再来》,至今大家都还在传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胜利后,这些上海词曲作者有不少移居香港和台湾。当时台湾的歌曲,用日本民谣和流行曲谱写成台语歌。60、70年代琼瑶小说拍成电影,主题曲的歌词是琼瑶写的,作曲者有左宏元、翁清溪、刘家昌等,这段时间香港的歌厅、夜总会,来宾爱听华语歌曲,大都邀请台湾歌手去驻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0 年代的代表作,有《不了情》(陶秦作词,王福龄作曲)、《梦》(陶秦作词,顾嘉辉作曲)、《戏凤》(李隽青作词,王纯作曲)、《明日之歌》(陶秦作词,顾嘉辉作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0 年代有一首歌值得一提,那就是与电影同名的《明日天涯》,由依达填词,顾嘉辉作曲,罗文主唱。而许冠杰为《 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等电影创作的的主题曲,则带动了香港粤语歌曲的崛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香港“丽的电视台”与“翡翠台”播放电视剧,主题曲或插曲由黎小田、顾嘉辉作曲,黄霑填词。随后有唐涤生、许冠文、鲁国霑、潘汉良、郑国江、林振强、黎彼得这些作词人参于,有好多位的作词人的职业是语文教师,唯有唐涤生是为香港粤剧写剧本的,个人觉得他的词写得好,如诗如画、意境悠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5年,台湾有些词曲创作者开始自己作曲,不再采用西方或日本的歌曲。起初是试用余光中、郑愁予、胡适等诗人的诗歌谱曲,也带动了文艺青年参于,我们比较熟悉的有谭健常、小轩、叶佳修、李子恒、侯德健,后来1975年就被称为台湾校园民歌年。最为经典的民歌有:《橄榄树》《秋蝉》《乡间的小路》《童年》《爸爸的草鞋》《外婆的澎湖湾》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代表作,不同时代的人,欣赏歌曲的韵味也不相同,很多经典的歌曲留在我的脑海,也陪伴我度过青年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年,台湾民歌即将迈入50周年,将于2025年2月14日起于台北小巨蛋连唱三天“民歌五十”演唱会,邀请超过50位歌手,演唱100多首曲目。之前任职公司的台湾籍老同事邀我明年二月到宝岛一游,暗忖如此盛会,岂容错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