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光明

巴山夜雨

<p class="ql-block">我关注这里,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p><p class="ql-block">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和这里的人们一样,深深的爱上了这个地方。</p><p class="ql-block">这个地方,叫光明庄园。</p> <p class="ql-block">光明庄园属于东营市经济开发区东城街道办事处辖区,位于南一路262号。有三栋楼,128户居民,共496口人。</p><p class="ql-block">我印象中,这个小区建设于2000年初。由于规模小、居民少,物业管理公司大多不愿接手。个别想试试参与管理的物业公司,很快因为收不起来物业费而落荒而逃。物业失管的结局,就是卫生脏乱差,小区垃圾遍地,臭气熏天。车辆乱停乱放,到处杂草丛生。</p> <p class="ql-block">停水停电时候,小区居民动辄拨打市长热线电话,各级政府、乡镇街道、社区居委会不胜其烦。社会服务机构几乎天天都有来自这里的投诉,水、电、路、讯方方面面,但凡与这里沾边,一定让你难看。</p><p class="ql-block">这里成为了一个问题成堆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社区居民委员会干部召集小区居民,商量成立业委会。大家凑在小区门卫室商量对策。是啊,再等再靠,蛆虫就爬进家门了。</p><p class="ql-block">经过酝酿,征求多数居民同意,成立了光明庄园业委会。</p><p class="ql-block">先从卫生入手。所有居民义务劳动,清扫清运垃圾40多车。</p><p class="ql-block">垃圾清理干净了,裸露出破败不堪的道路、地面。业委会动员有条件的居民捐款捐物捐机械,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物出物,全体居民自己动手,硬是把3栋楼房的前前后后需要硬化的地方全部进行了摊铺和硬化。</p><p class="ql-block">为了有效组织施工,当天业委会早早把小区大门关闭,只准进、不许出。居民有事外出请假,忙完了回来领工具干活。出钱的、出物的、出工的情况张榜公示。</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就是小区排水沟清理和楼前楼后的绿化。依然是所有居民义务劳动。</p><p class="ql-block">很快业委会发现,事事依靠捐献,难以维持长久。最初协商,每个平方收取三毛钱的物业费。多数居民积极支持业委会工作,踊跃缴纳,但仍有个别居民拒不配合。业委会认真讨论,只要是确有困难不能承担的一律减免。有条件却不履行义务的,不论是谁,不管什么身份,坚决上门催缴。苦口婆心的思想工作,加上小区物业管理的有效手段,第一次实现了小区居民物业费百分之百收缴。</p> <p class="ql-block">小区设立了门卫,修建了自动门禁。利用闲置公房,建立了食堂。炒菜的、做饭的都是居民自觉自愿。凡是小区居民,有就餐需要的,到食堂帮厨,就可以就餐。老人和孩子可以到饭点去吃饭。</p><p class="ql-block">业委会有30张大桌子,连续两年组织全体居民聚餐。业委会倡议,每家各出三个菜,一荤两素,多者不限。各楼道住户交叉分桌,促进相互了解,增进感情友谊。业委会提供酒水饮料。</p><p class="ql-block">第一次组织,部分居民冷眼旁观,不报名不参与。第二年组织,各家各户踊跃报名,参与率百分之百。</p> <p class="ql-block">团结和谐的气氛,慢慢的形成。</p><p class="ql-block">几年下来,小区的供电系统实现了更新,供水、供气、供暖实现了分户计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这个小区物业费已调整为每个平方五毛钱。所不同的是,这次调整是居民多次建议才实施的。</p><p class="ql-block">五毛钱!就这个物业费标准,足可傲视几乎东营所有的小区。</p><p class="ql-block">如果您有时间的话,请您去这个小区看看。严格的管理,整洁干净的卫生,整齐茂盛的绿化。在宽阔的大道尽头,是个巨大的福字。到福字右拐,小区的食堂热气腾腾,有时蒸馒头、蒸包子,有时水煎包、大锅炖。进进出出、忙忙碌碌的,都是小区赋闲在家的居民。有油田职工,有国企干部,有进城养老的农村老人。有广饶的村支部书记,有外地到东营做生意的夫妻………</p><p class="ql-block">不论是谁,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大家第一时间都会想到业委会。业委会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入托的、上学的,求医的、种牙的,只要一家有难,便有百家伸出援助之手。</p><p class="ql-block">多少年下来,有人从小老板变成了成功的企业家,在外拥有别墅,但是家仍然安在这里。</p><p class="ql-block">一次,我有幸同车,跟着业委会探望看门的赵大爷。他因病回老家休养,业委会主任和小区居民代表这是第二次前去探望。老人的家人割韭菜、买肉,再三挽留住下吃饭,看着老人依依不舍的样子,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万万不能相信他们只是同住一个小区。邻里关系能够处成这样,这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p> <p class="ql-block">政府组织实施的老旧小区改造,因多种原因,一直没有惠及这里。业委会并不气馁,几年下来,他们从街道到开发区,从基层到市直部门,锲而不舍,积极争取。</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光明庄园。</p><p class="ql-block">一个普通而平凡的世界。</p><p class="ql-block">业委会成员是大家公推的5个人,认真负责,务实能干。但是,只能买起这里房子的居民,基本都是基层群众。他们推进的每一项工作,几乎都是滚石上山。</p><p class="ql-block">业委会上任之初,供电系统因为老化经常断电,他们找到供电公司,每次修了又坏,根本不能彻底处理。因为整修需要90余万元,小区居民根本无立力承担。供电公司不管,又找到信访局。信访局也协调不了,最后被逼无奈,去找到了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领导根据小区实际列入了老旧小区改造,才彻底把电的问题解决。这次,他们5个人都哭了。</p><p class="ql-block">为成功,也为不容易。</p><p class="ql-block">最近,几个人又哭了。</p><p class="ql-block">今年雨水大,由于楼房墙皮脱落,年久失修,许多人家里进了水。</p><p class="ql-block">他们眼看着周围的小区都在改造,光明小区却迟迟不能列入政府修缮计划。几个人跑遍了所有能进的门,历经数载,大家得到的都是失望。在他们唉声叹气的时候,一个刚刚退休的老头看到这些,对他们说:“这届党委政府的为民情怀和务实精神很强,你们不要气馁,”最后,他一拍大腿说,:“走,我带你们去找!”当他们把情况汇报到市政府,很快就得知市长在他们的申请书上签批了意见。消息传来,不仅仅业委会成员,许多关注的居民和他们一起又一次流下了热泪。</p><p class="ql-block">试问,有哪个物业公司会为小区居民这样服务?几年的不懈奋斗,终于看见了希望。</p><p class="ql-block">人性的善良和政府的公信,在这里开花结果。弱势群众和困难职工,在这里得到温暖和救助。五湖四海的一伙人,为了谋生来到这里,就再也不愿意离开。</p><p class="ql-block">去年,准备给老人换套一楼的房子,几个姊妹开始寻找房源,有的在西城找,有的在垦利找,我负责在东城找。我的第一选择就是光明庄园。以为楼市低迷,肯定有很多房源,不承想,在光明庄园就没有一楼的空闲房子,或租或买都没有。</p><p class="ql-block">一个小小的业委会,居然创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p><p class="ql-block">一个时常暴跳如雷又动不动泪流满面的小伙子,带着几个有正义感责任感的群众,自己背着干粮,没有报酬,挺身而出,不计名利、不计得失,自立自强、自我救赎,把一个脏乱差的小区变成了和谐美丽的家园,提升了小区的档次,让群众得到了实惠。这是对公仆精神最好的的诠释。</p><p class="ql-block">公平和正义,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去维护。漠视身边的不公,最终所有人都会受到伤害。当我们面对不公不平之时,都应该像光明小区这些人一样,挺身而出,努力奋斗,而不是一味的委屈求全,等待着别人牺牲自己来成全自己。</p><p class="ql-block">2016年元旦第一天,时任东城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的燕雪英,自己带着酒菜,来和小区的业委会成员、居民代表吃饭,对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是她一个人悄悄的到这个小区暗访两次被居民认出来以后,来履行自己安排个时间到这个小区请大家吃个饭的承诺。</p><p class="ql-block">基层干部,没有夸夸其谈的作秀。爱和感恩,形成了最好的循环。</p><p class="ql-block">这里是现代社会的缩影,长着人类高尚情操的根苗。这里有公平正义的旗帜,引导着崇尚光明的人们前行。</p><p class="ql-block">倘若其他小区的管理水平,不要说达到或超越,即使能接近这个小区,那我们这个社会会是多么的幸福与和谐啊。</p><p class="ql-block">我很高兴的看到,我们东营有这样一个小区,一个模范小区,一个温馨的家园……</p><p class="ql-block">光明庄园,是居民小区的光明,是你我他的希望,我深信也必将是东营大地的光明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作者张兆印,东营市黄河口镇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