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浑河文论(2024第6期总第114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抚顺作协评论委员会微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五味人生陈酿的原浆散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读尹晓晖散文集《善良于转角处》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孟庆革</b></p> <p class="ql-block">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进步,AI智能写作淡化着作家对生活实践的亲近,依赖搜索引擎和虚拟空间找题材、求灵感、搞创作,致使散文界出现空洞化、碎片化、同质化、粗糙化等现象。然而,捧在掌上的这部尹晓晖散文集《善良于转角处》,却让我心生暖意,爱不释手。</p> <p class="ql-block"> 在出差参加全国某系统业务培训期间,无论是颠簸起伏的飞机上,还是课后归于沉寂的教室里,那种来自家乡泥土的气息,厚重历史的哲思,人性深处的光芒……照亮着我的心路。从作者的简历我梳理出如下关键词:作家协会、散文学会、传记文学、签约作家、文学评论、摄影家、心理咨询师、满族联谊会;知青、教师、记者、公务员、政法维稳、结善修缘、关注底层、现实民生……丰富的经历和硬核的创作实力,正是尹晓晖这样以主体审视见长的散文家们,畅饮生活的原浆,发现并书写个人的冥思、默想、直觉、顿悟,使文学之树常青,把一切模板、镜像、数据库、信息源甩在脑后。这就是我想要说的五味人生陈酿的“原浆散文”。</p> <p class="ql-block"> 当代散文流派经历了“原生态散文”“在场主义散文”阶段。“原浆散文”是江西《星火》文学杂志社2019年5月提出的新概念,倡导散文作者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在第一手生活经验里发掘素材,写出个人经验与时代烙印融为一体的厚重之作。“作品题材不限,但要求使用作家的直接人生经验或社会观察,像乡村酿酒一样使用真本实料,高投入低产出。尤其期待经历了十年磨一剑的沉淀和发酵后,把个人经验和时代烙印融为一体的厚重之作。粮食通过酒曲发酵,完全不勾不兑形成的原始酒液叫原浆酒,由此推演,我们用第一手经验创作的散文不就是原浆散文吗?”(范晓波《痛饮生活的原浆》)“原浆散文”精神内核强调散文家的经验当家,精神在场,同时去粗取精,厚积薄发,努力酿造足以传递生命质感,能够折映生活本真的艺术篇章。</p> <p class="ql-block"> 本书的六个篇章是作者观察和思考社会的创作脉络。本书后记《从角落到广场》阐述了作者的散文观,正与我所关注的“原浆散文”契合。</p><p class="ql-block"> 首先,散文的“原生性”在本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大多数作品题材内容直接来自作者第一手生活经验,而非间接的第二手材料,正如《星火》文学主编范晓波在倡导“原浆散文”的宣言《痛饮生活的原浆》中所说的那样:“作品题材不限,但要求使用作家的直接人生经验或社会观察,不依赖搜索引擎和文史资料。”无论是与作者摄影作品相关的散文,还是《活在童年》等作品,无不是直面生活现场的书写,饱含生活的质感和温度。</p><p class="ql-block"> 其次,散文的“纯正性”情感表达在本书中处处可见。思想情感的真诚、醇厚,达到一定的浓度和纯度,是“经历了十年磨一剑的沉淀和发酵后”的产物。《善良于转角处》是一种内倾式写作,所表达的生命经验和情感体验来自作家灵魂深处的感悟和内心深处的触动,是经历生活磨砺、撞击、加工、提炼后的产物,因而更具纯正的品质。《为天使的忧虑》聚焦医患世界,既写了时下普遍存在的远不能让人从容宽慰的就医情景,也写了如此境遇中各种各样的患者状态与心态。由于这一切饱含着“我”曾经作为病人身临其境的忧虑与苦涩,同时注入了作家观察人性和体恤人心的清醒与敏感,便呈现出强烈的真实感和现场感,别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第三,散文的“多元性”创作风格在本书中相融共生。既有传统的表现形式,更有前卫的先锋手法。《活在童年》写到“劳动”的场景:“我们轮番拼命挥舞着手中很钝的镰刀,个个汗流浃背了,那小树依旧岿然不动。于是我们坐在山坡上休息,远远地望着村落,望着我们家的那幢草房,想象着未来不知道会是怎样的生活。一阵清风吹来,那棵小桦树应声倒地。”读到此处,我不禁拍案叫绝,真是神韵之笔,电影镜头的语言——先锋创作的手法。</p> <p class="ql-block"> 再谈谈我对尹老师散文作品不足之处的看法。其一,有的作品似乎写得太实太满,有滞涨壅塞之嫌。这种经验输出上的奢侈值得注意和改善,小说创作需要“留白”,散文同样也需要读者参与的“二次创作”。其二,创新艺术手法相对单向度叙事较多。我更期盼着,在散文中不经意间出现的“清风吹倒小树”那样的发自灵魂深处的会心表情。作者研究哲学和修缘,精神之乡根植于响水河岗山脚下,可以进而把民俗文化融合入作品,尝试所谓“神性写作”,更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 适逢社会深刻变革的新时代,让文学可以更加生动地再现社会生活。我们期待尹晓晖创作出更多生活气息浓厚、文学质感丰腴的原浆散文,用真切的体察和敏锐的思考发酵生活,为读者献上浓郁甘醇的“原浆散文”。 </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20日凌晨</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孟庆革(笔名:青铜器),供职于抚顺市某经济部门,抚顺市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副主任。小小说及文学评论作品分别刊发于《星火》《北方文学》《天池》《百花园》《辽河》等省市级期刊和部分大学学报,并入选《小小说美文馆》《中国微型小说百家论》等多种选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浑河文论》编委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 编:马 平</p><p class="ql-block">副主编:费 阳 李 允 孟庆革</p><p class="ql-block"> 王 浩 尹晓晖 何艳玲</p><p class="ql-block">微刊制作:何艳玲</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编发日期:2024.10.3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