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嵩阳书院

源泉

<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p><p class="ql-block">天中嵩岳竣极峰,太室擎空有劲松。</p><p class="ql-block">将军元帅柏森然,伦理道统师先承。</p><p class="ql-block">君实结庐资治通,程门立雪树敬恭。</p><p class="ql-block">千年书院肇清风,万世华夏倚精忠。</p><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28日仲夏时节,河洛地区连日中雨、大雨后难得的迎来了一个晴天。早晨趁着太阳还没有出来,从洛阳东驾车沿乌海线东南方向行70余公里来到了登封太室山下的嵩阳书院。途中空气清新,1米多高的玉米绿意盎然、长势喜人。偃师唐僧寺附近连片的葡萄园硕果累累、甜香怡人。车行在嵩山十八盘山路时,俯瞰伊洛河川地,近处的滿目青翠与远处的企业林立,和谐共生,充满了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越过十八盘便进入了登封境,东南行十余里过了少林寺景区不远便来到了嵩山景区。停车步行10分钟左右就望见嵩阳书院"高山仰止"的牌楼。牌楼后边茂密的松柏和竹林掩映着数座森严巍峨的宫殿式建筑,一眼望不到尽头,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初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初名嵩阳寺,僧人多达数百人。到了隋朝,成了道观,叫做嵩阳观。唐朝的时候,又成为唐高宗李治的行宫。五代时期,改名太乙书院。一直到公元1035年,也就是宋景祐二年,才成为嵩阳书院。</p> <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历史悠久,曾几何时,博学鸿儒在这里执教鞭,坐而论道,传经授课。就像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一样,宋代大儒朱熹就曾和张栻在百泉轩会讲,一时听讲者趋之若鹜。</p> <p class="ql-block">太室山和少室山的来历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部分。‌</p><p class="ql-block">太室山的名称来源于大禹的第一个妻子涂山氏。‌涂山氏生下他们的儿子启后,‌大禹为了治水,‌多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后来,‌大禹在治水过程中遇到了困难,‌需要开凿龙门口,‌这个工程就在家门前。‌在一次路过家门时,‌大禹的同伴劝他进家看看,‌但大禹以治水时间为重,‌没有进门。‌涂山氏在给大禹送饭时发现大禹的化身是黑熊,‌一气之下变成了石头。‌大禹从石头中唤出了儿子启,‌但由于抱着孩子无法开山,‌于是找来了涂山氏的妹妹涂山姚帮忙。‌涂山姚接过了照顾孩子和做饭菜的任务,‌大力支持大禹治水事业。‌因此,‌大禹治水成功后将涂山氏居住的山命名为“太室”(‌室在古汉语中指的是妻子)‌,‌而涂山姚居住的山则被命名为“少室”。‌</p> <p class="ql-block">说起书院,我素来怀有一种强烈的敬畏和肃然。过去旅行的经历中先后拜访过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睢阳(应天)书院、百花洲书院等,三十多年前也曾匆匆来过嵩阳书院,至今记忆已经模糊不清楚了,谨模糊不清地记得大将军柏和程门立雪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许多年过去了,尤其是去过了睢阳书院后,对于嵩阳书院,敬仰之余,我又多了一份愧疚和牵记,便有了此次重游。</p><p class="ql-block">再来嵩阳书院,己是今非昔比,景区规模大了不知多少,但大碑、大将军柏等等仍然依旧。站在那几幅楹联前,静静地阅读、品味。大门旁的楹联:</p><p class="ql-block">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p><p class="ql-block">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洛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p><p class="ql-block">听导游说是乾隆的御笔,气魄雄伟,意境高远,不仅笔墨厚重凝练,内容更是纵横时空,细思之后,忽然悟道:嵩阳书院原来属于洛阳,后来才被郑州管辖了去。</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楹联还有许多。先圣殿的楹联:“先圣无域浑天下,盛极有范垂人间”。还有“满院春色催桃李,一片丹心育新人”,这是讲堂的楹联,喜闻乐见,通常也作为学校大门的春联。道统祠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意近旨远;立雪堂有“上中下象列三台,遥遥星斗;解会状蝉联一路,步步云梯”,倒是内涵丰富。听导游说莘莘学子若绕泮池小桥走上三匝,便可心想事成,青云直上。还有一幅对联写得好:“九转金丹,虚夸妙药求方士;程门立雪,还似菁莪育俊英”。</p> <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的大唐石碑名“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石质细腻,雕工精细,据说是中原最大的一块古碑,刻立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石碑造型极具盛唐风范,碑基雄厚大气,稳重端庄;碑身挺拔流畅,光滑油亮;碑帽端庄飘逸,巍峨壮观。长方形的基座四面刻有佛龛、武士像、卷草等精美的浮雕,恰似有意无意的点缀。碑帽层次分明,双龙、麒麟、宝珠、石狮等雕像栩栩如生。整个石碑给人这样的感觉,雄浑中不失灵动,粗犷中不失精美,高贵中不失大气。石碑正面的纪事碑文记载的是道士孙太冲献九转金丹而治愈唐玄宗李隆基游嵩山所患疾病,李隆基下令为其立碑表彰之事。碑文为幸臣李林甫撰写,书法出自徐浩之手。徐浩是浙江人,精于楷隶,“不在北海(李邕)之下。先后经历了四个皇帝,“四方诏令多出浩手”。碑文一千余字,个个圆劲厚重,字字工整严谨,不愧为碑中一绝。李林甫作为一代奸相,口蜜腹剑,嫉贤妒能,臭名昭著,早已盖棺论定。就连石碑背面的雷击痕迹,也被刻意地解读成天谴。天道昭彰,报应不爽,对于自然现象的诠释往往体现出民心向背。</p><p class="ql-block">石碑的背面有各个时期的游人题记。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明代河南府巡按监察御史蒋机的诗:</p><p class="ql-block">道旁林甫碑,读之面发赤。</p><p class="ql-block">心残似剑矛,言甘如醴蜜。</p><p class="ql-block">唐家对德辞,出自奸谀笔。</p><p class="ql-block">天怒春雷轰,勿久污太室。</p><p class="ql-block">李林甫因人性奸恶而遗臭,徐浩因书法精美而留名。昔人早已作古,但石碑还在,名声还传。</p> <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的杏坛,是聚徒讲学,教书育人的地方。周围绿柳婆娑,古柏林立,茂林修竹,很是雅致。</p> <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的另一个看点,就是三大将军柏,就是三株古柏。这是公元前110年,也就是元封六年的时候,汉武帝游玩嵩山,看到三棵柏树,就封为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现在只剩下大将军和二将军了,三将军在明末已经不存。经过林学专家鉴定,将军柏为原始柏,有4500年树龄了,是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柏树。关于嵩阳书院三棵古柏有一段趣谈。</p><p class="ql-block"> 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正月,汉武帝刘彻登游嵩山加封中岳后,来到这里(当时叫嵩阳道观)游览,他一进门,看见一棵柏树身材高大,枝叶茂密,赞叹不已,说道:"朕游遍天下,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柏树呢!"汉武帝面对此树仰望再三,感叹之余,信口赐封它为“大将军”。封罢大将军,汉武帝在群臣的呼拥下,朝院内走去。来到正院,迎面又看见一棵大柏树,这棵柏树要比"大将军"大得多,汉武帝心中颇为懊悔。但金口已开,没法更改。最后,他还是拿定主意,指着前面的大柏树说"朕封你为二将军。"当时群臣觉得加封的不合理,想向皇上建议,但又不敢直言,只好向皇上提示说:"这棵柏树比前院那棵柏树大得多呀!"汉武帝固执已见,大声斥责道:"什么大呀!小呀!先入者为主。"群臣吓得连忙叩头称"是",谁也不敢再吭了。汉武帝继续行为往前走,又见到一棵更大的柏树,他犹豫了一下,心想,怎么一棵比一棵大?可我已赐封在先,又不能改口,还是按先来后到次序加封吧。于是面对柏树说:"再大你也是三将军了。"群臣们面面相觑,再也不敢作声。三棵受封的大柏树,因皇帝封的不合理,都感到不是滋味,“三将军"柏认为自己是嵩山中最大的柏树,却封了个"三将军",太不合理,又恼又怒,一气之下,枝叶枯萎,一命呜呼!"二将军"感到自己比"大将军"大得多,却被封为"二将军",实在委屈。它虽心怀不满,却不敢直说,一下把肚皮气炸了。"大将军"也深感受之有愧,没脸抬头见人,因而经常低着头弯着腰,不敢见游客。久而久之,慢慢地变成了现在这样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