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故事 #河北博物院

王feel

<p class="ql-block">燕赵,是周王朝在今河北地区分對的燕国、赵国两个诸候国的简称,名列“战国七雄”。在两千多年前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历史舞台上,谱写了一曲曲壮怀激烈、跌宕起伏,而又发人深省的不朽篇章。</p> <p class="ql-block">西周初期,周武王为加强东北边陲的统治,封召(shao)公奭(shi)于燕地,建立燕国。公元前222年,燕国为秦国所灭,历43世,800余年。存国期间,内忧外患,历经磨难。战国时期,经燕昭王28年苦心经营,据有今冀北、辽东等广大地域,经济发达,繁盛一时,跻身“战国七雄”。</p> <p class="ql-block">透雕龙凤纹铜铺首</p><p class="ql-block">燕国宫殿大门上的门环。通高74.5.宽36.8厘米,兽首衔环形,兽首上部正中站立凤鸟,两侧盘绕长龙。为中国目前所见最大的铜铺首。</p> <p class="ql-block">透雕龙凤纹铜铺首,通高74.5厘米,宽36.8厘米,重21.5公斤。铺首整体呈兽首衔环形,兽首上部正中站立一只展翅欲飞的凤乌,凤乌的双翅被两条长蛇缠绕,凤爪踩住蛇尾,蛇曲颈回首。铺首两侧各有一条向上攀爬的长龙,龙头从兽角后探出。龙头、凤首、蛇颈均采用圆雕手法。这件铺首通身雕有细密的羽纹和卷云纹,造型上采用浮雕和透雕相结合的铸造工艺,禽兽造型生动精致,器形巨大,纹饰华丽,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大的铜铺首。</p> <p class="ql-block">西周初召公奭被封于燕(今北京房山琉璃河一带)。春秋时迁都临易。燕庄公另建上都一一蓟(今北京市城区西南部)。春秋后期,燕在今易县境内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建陪都武阳城,燕文公定都于此,改称“燕下都”。战国时,燕昭王又大举扩建,至秦灭燕,燕下都作为燕国都城长达300余年。</p> <p class="ql-block">虎头形陶水道管口</p><p class="ql-block">前半部塑成虎头型,后半部为圆管,出土于燕下都老姆台宫殿建筑台基的南边。其后套接数十节陶水管,用于排除宫殿区的雨水、污水,以保护建筑。</p> <p class="ql-block">管头长61.7厘米,管身长55.6厘米,口部圆雕成一只伏虎的前半部,五官清晰,造型写实,虎口巧妙地被当作流水的管口,虎体后半部末雕出,但管身与伏虎的前半部连成一体,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这件虎头形陶水道管口将实用与艺术造型融为一体,是我国古代早期建筑装饰雕塑的佳作,原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燕下都遗址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建筑瓦件,有脊瓦、板瓦、筒瓦等。型体较大,脊瓦最长达121厘米,板瓦最宽51厘米,筒瓦、瓦当最宽35厘米。瓦当装饰精美,饕餮纹、山云纹、双螭纹、双夔纹、双鸟纹、双龙纹、双鹿纹等各具特色,大都作对称布局。其中饕餮纹瓦当最多,为燕国独有。</p> <p class="ql-block">瓦钉</p><p class="ql-block">略呈方锥体,中空,四面附贴有黼蔽纹。在板瓦或筒瓦一端近头处留置小孔,使用时将瓦钉通过瓦上的孔插入房顶的苫泥以固定瓦。</p> <p class="ql-block">檐前筒瓦</p><p class="ql-block">安装在屋檐部位的筒瓦,一端为子口,一端为母口,并设置有半圆形的挡头。</p><p class="ql-block">这件最大的双龙饕餮纹檐前筒瓦的当面上部双龙相向,曲身翘尾,饕餮的双眼稍靠下部中间,面目结构鲜明,图案庄严凝重。底径35厘米,形制较大,制作精致,堪称燕下都出士的“瓦当王”。饕餮是古人集合多种猛兽特征想象出的怪兽,《吕氏春秋》中说饕餮是凶狠贪婪的象征,也是权利和力量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俗称“瓦头”,是檐前筒瓦最前端部分,有蔽护枋木和美化建筑的功用。燕下都瓦当自产生、使用到战国末年被秦所灭,皆为半圆形制,所以被称为“燕下都半瓦当”。目前发现的燕下都瓦当纹饰主要有饕餮纹、树木卷云纹、几何凸线纹、山形纹、龙纹、乌纹等十几个大类,若干小类。变化多端的瓦当纹样,集中反映出燕下都宫殿建筑装饰的艺术成就。其中,饕餮纹瓦当为燕国特有,燕国80%以上的瓦当纹饰是饕餮纹以及由其演变而成的纹饰,并且出现得最早,消失得最晚,保持得十分牢固,非常具有代表性。</p> <p class="ql-block">燕国秉承周礼,以维护宗法等级关系,规范行方式。在祭祀、丧葬、朝聘、征伐、宴飨、婚冠等重大活动中依礼行事,并使用相应等级的礼器.公元前323年,燕国参与“五国相王”。之后,燕王行天子制。</p><p class="ql-block">燕下都九女台16号墓出土了大量的专门用于陪葬的成套仿铜陶礼器,反映了礼制在燕国的实行情况。</p> <p class="ql-block">分别高47厘米和38.5厘米,腹部略鼓,饰有凸弦纹。圜底,兽面蹄形足。镬是古代的一种大锅,镬鼎是贵族祭祀、宴飨时煮牲肉及鱼、腊的炊具,形体较大,无盖。一般与镬鼎配套使用的还有鼎钩。</p> <p class="ql-block">呈椭圆形,口处两侧各有一个兽面耳,圈足前后各有一个三角形缺口。器身施朱绘,但大多脱落,隐约可见腹部绘卷云纹,足部绘蝉纹。用于盛放五谷,成偶数使用。取下盖后,翻置即可成另一器皿。</p> <p class="ql-block">陶高足豆</p><p class="ql-block">通高51.3厘米,鼓腹较深,盖上有三钮,两侧有一环耳,细柄挺拔,喇叭形圈足,豆身有朱绘纹饰,大多脱落,在腹、柄、足等部位隐约可见卷云纹。豆盖可翻转倒置,单独使用。</p><p class="ql-block">豆,用于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是贵族宴飨时使用数量最多的器物之一,使用数量的多寡表明主人社会等级的高低。燕下都九女台16号墓出土了26件豆,僭越了天子制。</p><p class="ql-block">此外,还有陶方豆和陶盖豆,其中,陶方豆的豆盘左右两侧有象首环耳,前后各有一个象形钮。陶盖豆表面装饰有涡纹、山形纹、S形纹等纹饰,线条十分细腻。</p> <p class="ql-block">陶方豆</p> <p class="ql-block">陶盖豆</p><p class="ql-block">用于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社会等级不同,使用数量不同。《礼记》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燕下都九女台16号墓出土了26件豆,僭越了天子制。</p> <p class="ql-block">陶方壶</p><p class="ql-block">通高69.6-82.4厘米,长颈,四周有兽首衔环,抹角处各有一只回首翘尾的伏虎,盖上有八个仰起的莲瓣。壶身原有朱绘,并装饰卷云纹。</p><p class="ql-block">此类带莲瓣状捉手的壶盖,出现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未期至战国中期。</p><p class="ql-block">壶是用于盛酒的器具,有方壶、扁壶、圆壶等不同器形。这件陶圆壶,盖上原绘朱色卷云纹,并有四个对称的乌形钮,四只乌分向四个不同方向,昂首展翅,生机勃勃。</p> <p class="ql-block">陶圆壶</p> <p class="ql-block">九鼎</p><p class="ql-block">西周礼制规定天子在礼仪活动中使用九鼎八簋,诸候用七鼎六簋。战国时礼崩乐坏,诸侯国王多有僭越。九鼎依次盛放:牛、羊、豕(Shi、鱼、腊(即肉干)、肠胃、肤、鲜鱼、鲜腊。八簋盛放煮熟的黍、稷、稻、梁等饭食,与鼎配套使用。</p> <p class="ql-block">陶盘 陶匜</p><p class="ql-block">陶盘,口径45.5厘米,盘为洗手用器。《礼记》中记载“沃盥之礼”:“进盥,少者奉盘,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陶匜,通高16.8厘米,口平视好似一瓢,一侧有半筒状流口,另一侧有飞凤状把手,形象生动,别致传神。盘、匜是配套使用的洗手用器,匜舀水,盘接水。</p> <p class="ql-block">八簋</p><p class="ql-block">西周礼制规定天子在礼仪活动中使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战国时礼崩乐坏,诸侯国王多有僭越。九鼎依次盛放:牛、羊、豕、鱼、腊(即肉干)、肠胃、肤、鲜鱼、鲜腊。八篮盛放煮熟的黍、稷、稻、梁等饭食,与鼎配套使用。</p> <p class="ql-block">陶甬钟</p><p class="ql-block">共16件,钟最上面的平面立有甬,倾斜悬挂。而钟最上面的平面立有悬钮,直悬而挂的为钮钟。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为编钟。据文献记载,钟居于”钟、鼓、管、磬、羽、龠、干、戚”之首。在典礼仪式中居于乐队中心地位,每组有三枚至几十枚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其规模不同表示不同的社会等级,是贵族用于祭祀和宴飨的重要乐器。依据礼制,西周时期使用编钟、编磬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p><p class="ql-block">天子”宫悬”为四面排列,诸侯“轩悬”为三面排列,大夫”判悬”为两面排列,士”特悬”为一面排列。</p> <p class="ql-block">石编磬</p><p class="ql-block">共15件。磬是一种石质打击乐器,外型为长条曲尺形,弯折处有一钻孔用于悬挂。磬的大小、厚薄决定音质和音量。单个大磬称为“特磬”,是古人祭祀天地和祖先时演奏的乐器。</p><p class="ql-block">而按音的高低顺序排列悬挂在架上的称为编磬,数目3至16枚不等。古代贵族们在祭祀宴飨时,钟、磬齐鸣,发出金石之声,如天籁一般,美妙悦耳。这套编磬为实用器。</p> <p class="ql-block">战国之世,群雄争霸。燕国北有东胡,南与齐国、赵国、中山国相接,战事频繁,屡有亡国之虞。燕昭王时求贤自强,却胡拓边,与齐、赵、韩、魏四国合纵御秦,率燕、赵、秦、韩、魏五国联军伐齐,与强邻赵国争战,跻身“战国七雄”</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进入铁器时代,治铁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军事等各个方面。当时,燕国治铁业处于领先地位,采用铸铁可锻化处理技术,出现渗碳钢、脱碳钢制品,并已使用铁范铸器。</p> <p class="ql-block">铁胄</p> <p class="ql-block">燕下都遗址辛庄头30号墓共出土了百余件金银制品,大部分雕饰牛、马、羊、骆驼、鹿、熊和怪兽等图案,形神兼备,熠熠生辉。青铜礼器古称“吉金”,燕国青铜器虽存世不多,但制作精美,造型别致,图案丰富,反映出燕国工匠高超的制造技艺。</p> <p class="ql-block">匽字刀币</p><p class="ql-block">燕国迁燕下都之前通行尖首刀币,之后开始铸造使用“医”字刀币。“医”即“燕”,是标注国别的货币。匽字刀币作为燕国的法定货币,一直流通至燕国灭亡。</p> <p class="ql-block">楼阙形镂空铜饰件</p><p class="ql-block">主人端坐楼阙中央,一仆人从鼎中取食,二家两厢跪奏乐器。方柱四面分别是家奴们活酒、捉持觚、抱禽,为主人准备宴飨的热闹景象。</p> <p class="ql-block">通高21.5厘米,呈方柱式楼阙形。孟顶,正中前后各装饰有一只展翅欲飞的鸟,四个垂脊上各装饰有一只昂首曲身卷尾的动物。坡面上分别饰有双龙纹、凤纹和夔纹。顶下为方柱,方柱四周镂空,浮雕各式人物。上部为四柱形阙室,主人端坐楼阙中央。一仆人从鼎中取食。</p><p class="ql-block">另有两家奴跪奏乐器。下部方柱有三层纹饰,分别镂雕沽酒、捉鹿、持觚、抱禽的家奴们,表现了众家仆为主人准备宴飨的热闹景象。最下层均饰有云雷纹。整件器物造型奇特,玲珑剔透。</p> <p class="ql-block">铜象灯</p> <p class="ql-block">铜人</p><p class="ql-block">铜人,中分发式,有发带束结。着右衽窄袖深衣。带钩系连腰带两端,双手前拱持一筒状物。是研究战国时期燕国人物服饰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人形足铜镬</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赵国与系、齐、楚、燕韩,魏并称战国七雄。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赵地方二干里,带甲数十万,骑万匹,栗可支十年,做然雄视天下,常怀春秦之志,“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赵人雄健尚武,廉颜、赵奢、庞煖、李牧等名将辈出,齐国田单、燕国乐毅亦曾为赵所用。赵为“四达之国”,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思想活跃,名士云集。儒家荀子、法家慎到、名家公孙龙等诸子思想传播四方,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赵氏,与秦共祖。周幽王时入晋,世代为晋国重臣。简子赵鞅营造晋阳城(今山西太原)赵氏根据地,并把势力扩展到邯郸。赵襄子收复中牟、兴兵灭代。公元前453年,赵氏、魏氏、韩氏三家尽分晋地,赵国初立。献侯时,都于中牟。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韩、赵、魏侯,三国建立。</p> <p class="ql-block">蟠螭纹铜鼎</p> <p class="ql-block">双兽耳莲瓣盖铜壶</p> <p class="ql-block">蟠螭纹铜簠</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386年赵迁都邯郸,历经八代国君,直到秦灭赵,邯郸一直为赵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邯郸故城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区及西南郊区,由赵王城和大北城两部分组成,周长约25公里。城西北为王陵区,城西为贵族墓葬区。</p> <p class="ql-block">赵王陵位于邯郸市西北丘陵之上,共有五座陵,坐西朝东。以自然山丘为基,陵墓高大,气势恢宏。有陵台、封土、寝殿、围墙、陵道、陪葬坑、陪葬墓等,是目前已知保存最完好的战国王陵体系。各陵墓主人待考。</p> <p class="ql-block">彩绘兽形陶盉</p> <p class="ql-block">彩绘凫形陶尊</p> <p class="ql-block">孝成王即位后,赵国官僚政治失去活力,经济发展失衡。公元前262年,秦国发动“长平之战”,坑杀赵兵四十万,赵国一蹶不振。其后赵与各邻国战事频繁,使得国土不断流失,疆域急剧缩小。公元前222年,代王嘉被秦俘虏,赵国灭亡。</p> <p class="ql-block">赵地成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