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大实践,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沁县森林资源丰富,林地92.34亩,其中国有林40.35亩,集体林51.99亩。2024年6月被山西省确定为全省27个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先试县区之一,为了深化集体林改,在探索实践中,沁县县委县政府高位推动、部门间协调配合、乡镇、村积极推进、广大农户主动参与,破解影响集体林发展的瓶颈,逐步探索出理顺林权机制、建设林业产业示范园、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机制,推动改革成效整体提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高度重视、压实责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多措并举推动改革任务高效有序推进</b></p><p class="ql-block"> 加强组织,凝心聚力推动改革。沁县县委、县政府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加强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多次学习贯彻国家、省、市会议精神,出台制定改革方案,为深入推进全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试点工作,成立工作专班,专班通过定期汇报、督查通报、信息报送、考核评价工作制度,有效推动林改工作落实。</p><p class="ql-block"> 加大宣传,精准落实改革政策。乡镇对村、村对农户分级组织政策培训,让基层干部群众准确把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新要求,确保执行政策不走样;利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讲清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讲明改革的步骤和程序,讲透改革的法规和政策,大力宣传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措施和典型案例,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p><p class="ql-block"> 配套政策,规范林权制度改革。县林业局与县自然资源局联合成立清理规范林权确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工作专班,出台了实施方案,加快清理规范林权确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沁县林长制办公室印发改革的意见,制定7项改革配套方案制度,推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康有序开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明晰权属、保障权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协同发力推进“三权分置”给林农吃下“定心丸”</b></p><p class="ql-block"> “三权分置”,推进林权稳固清晰。在全面摸清林改底数、核准合并“三调”数据的基础上,针对林地的变化情况,沁县在确保原有承包林地林权四至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勾图标注、签字确认、公示、会议审定等程序,无异议后形成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集体林地数据台账和集体林地矢量数据库。对于改革中出现的林权矛盾,按照总体稳定、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积极化解林权、林地纠纷。同时,有序推动集体林权流转,适度开展规模化经营。探索“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流转联营模式,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林场化改革,成立构建“股权共有、经营共管、资本共享、收益共赢”的现代化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机制,推动国有林场组建林权收储机构,采取市场化方式收储分散林权;支持企业以林业重点工程为载体项目化带动,以租赁、入股、合作等市场化方式流转集体林权,采取企业+集体经济组织、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企业+农户、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等模式经营林地。对林地未承包到户仍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管理的,原则上实行“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机制,将集体林地收益权量化到户,并颁发统一的收益权证。</p><p class="ql-block"> 制度牵引,助推林业改革发展。健全“三权分置”运行机制,坚决落实所有权,长期稳定承包权,加快放活经营权,切实保障处置权、收益权,促进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权利、激活资源要素的有机统一,从根本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后续集体林改拓展系列工作“铺好路筑好桥”。全县林权全部摸底完成,清理解决林权纠纷24起,规范林权宗地118宗,核对发放林权证6178本,林权权证发放率达98.4%。林权与三调数据整合汇交初步完成,林权不动产登记全面启动。林权流转活跃,流转44户1720亩,131户林地3120亩申请林地流转。两个县直国有林场开展“百场带千村”行动,与10个行政村在森林资源联防联控、公益林托管、护林员聘用进行合作,托管集体公益林4.72万亩,聘用合作村生态护林员41名,合作完成森林抚育500亩。全县林业形成林权清晰、适当规模经营的态势,有序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p><p class="ql-block"> 创新拓展,推动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园建设。科学编制园区规划,构建“一带、三线、四园、多圈”的现代林业产业发展格局。(“一带”即沿西山6个乡地方7.1万亩公益林带,实施大规模森林抚育工程,推广森林高效经营模式,对低效林、退化林扎实开展精准扩林、重点补林、科学改林、持续营林、依法护林、创新活林“六大行动”,块状混交山桃、山杏、文冠果、连翘、酸枣等生态经济兼用树种补植,立地、交通条件较好的区域全面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主要种植黄芩、黄芪、柴胡、苍术、油用牡丹等,提升改造3座中药材生产加工厂、2座木材生产加工厂;“三线”即208国道、霍黎高速及高速连接线、S322省道(包括两高连接线)沿线低效林、荒山荒坡,建设立体经济林带,沿线平缓区1840亩,重点种植梅杏、山楂、油用牡丹、文冠果等经济林和培育绿化大苗,低效林改造、荒山荒坡造林以块状混交培育山桃、山杏、文冠果等经济林;“四园”即以牛寺乡、漳源镇为重点的梅杏、核桃产业园,松村镇核桃、文冠果产业园,故县镇、册村镇为重点的林下药材及加工产业园,故县镇、杨安乡连翘种植产业园等为重点的产业集中区;“多圈”即环县城的二郎山森林公园、环漳河源头、环走马岭古驿道、环皇后泉四个森林旅游康养圈。)加快推动园区建设,高效经营森林,引导经营主体编制森林经营方案(表),推行全周期森林经营,通过采伐更新、抚育复壮、择伐补造更新改造低产低效林和成过熟林。放活人工商品林采伐管理,实行林木采伐限额5年总额;升级生态产业,培育改造山桃、山杏、绵杏、山楂、文冠果、连翘和油用牡丹,推行经济林经营权价值股份合作机制,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建设高产、高效、规模化特色经济林示范园,多样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生产林下药材经济产业产品。培育龙头企业,支持发展壮大林业龙头企业,扶持建设林业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等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康养产业发展,围绕“四圈”现有森林旅游康养资源,依托森林资源优势,挖掘特色优势资源,扶持生态旅游,重点扶持生态旅游示范村10个、森林人家(农家乐)10家、生态民宿6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创新机制、激发活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积极探索林权价值增值途径发展潜力 </b></p><p class="ql-block"> 林改锚定生态美百姓富目标。改革紧扣打通阻碍生态美百姓富的堵点卡点,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性梗阻,实施一批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p><p class="ql-block"> 绿色新型产业展现蓬勃态势。沁县利用林下空隙地,发展多重经济。支持农户在林缘地林下规模连片、标准化种植林下道地中药材连翘林1570亩、食药林酸枣1100亩、黄芪黄芩等中药材740亩。拓展“林下+养蜂”叠加乡村养蜂人,注册沁县蜂伯乐蜂业开发有限公司,创立涉及180个村基地168家蜂农的蜂钰蜜蜂养殖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养蜂户”模式,创建“蜂伯乐”“沁州蜜”品牌,配套1500㎡蜂蜜加工厂,年产蜂蜜1170吨,实现年产值6780万元。引导348户在林地1.41万亩林地林下散养黑珍珠土猪、养羊、养黄牛、养鹅2.4万只(头),年产值达1.2亿元。建设现代林业产业园区。在牛寺、漳源2个乡镇11个村建设相对集中连片绵杏、核桃示范园3400亩,其中提质增效改造2260亩,新发展1140亩,配套建设加工厂1座,年产值达1460万元,带动490户户均年增收1900元。建设道地连翘示范林,对瓮城山至歇马坪沿山一带1.2万亩野生连翘林进行抚育复壮,提升改善连翘产品产量和品质,沿山36个村1万多农户采收连翘户均年增收640元。</p><p class="ql-block"> 积极挖掘森林康养产业增值潜力。依托全域旅游空间发展布局和沁县端午民俗文化节,推动生态旅游产业扩面提质,建成沿环西湖、南湖—二郎山—景山—北海—鸿兴山庄的森林康养休闲、有氧运动等森林康养旅游全产业链,建成夫子山、小华山—漳河源头生活体验区—走马岭养生度假区—皇后泉、后沟森林“旅游+林业经济”区的深度融合极具特色的旅游、康养新业态。带动农户发展森林人家、农家乐16家,从业销售土特产、特色产品、服务产品人员114户,建成民宿3处。</p><p class="ql-block">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较完善机制。沁县尝试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建立生态资产确权与价值核算、生态产品质量认证、生态产品市场交易、绿色金融、村集体林VEP核算评估生态产品等机制和方法推动生态碳产品实现资产价值。尝试拓展碳汇林业,县林业局推行碳交易与3家企业签订碳汇造林协议,造林后采用实地调查方式,遵循林业活动计划,定期监测并记录关键指标,如森林生长情况、碳储量变化等,监测结果将作为项目调整与优化的依据,确保项目始终朝既定目标前进。同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与绿色金融有机衔接,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强各类特色生态产品的品牌培育和保护,全力打造沁州黄小米、沁州鲤鱼、沁州绿、连翘、沁州蜜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推进产业化开发,不断提升生态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价值,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增值。推行集体林评估,建设股份制林场。对杨安乡佛堂岩村1.1万亩集体林评估价值1.4亿元,按“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模式,成立同润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以种植贡献值大小分配股份,村里以1岁到20岁分为1股,20岁到40岁为1.5股,40岁以上为2股,全村200多人,折股量化林权,每户发放股权证,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鼓励农户在林间空地种植核桃、林下种植连翘中药材等,户均年增收2500元。</p><p class="ql-block"> 政策性森林保险构筑起风险屏障。沁县全县公益林40.31万亩,占林地面积43.7%,全部纳入森林保险范围,林业部门在森林安全管护中引入承保的保险公司承担部分防护责任,共同预防森林灾情发生。保险公司在森林特险期对森林消费队员和生态护林员进行宣传慰问,在传统祭祀的清明节、寒衣节向祭祀者捐赠树苗引导植树祭祀,文明祭祀,防止林地墓地用火。提升公益林补偿,政策应享尽享。沁县县政府对全县国家、省级公益林每亩增加补偿0.3元,提高林地权利人收益。允许省级公益林在维护生态安全的基础上,适度发展林下经济,开展森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退化林修复。完备防火基础设施,严管护林员队伍。建设森林防火综合基地3600平方米、防火物资储备库840平米,瞭望台(塔)15座,远程视频监控点21个,监测预警视频监控实现全覆盖,建设防火路169.5公里,实现森林火灾(情)扑救交通全覆盖。严格选用考核生态护林员,建立161人的护林员队伍,定期按“六员”标准进行培训学习。</p> <p class="ql-block"> 聚焦“两山”转化,沁县加快生态价值实现,挖掘森林生态价值,拓宽“两山”转化通道,绿水青山留住了,林农期盼的“金山银山”也来了,真正走出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发展新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郭学红 秦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