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D17:30日,玉山县-52-上饶集中营-63-弋阳县(叠山书院、方志敏纪念馆),115km,总里程874km。</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这次环赣骑行以来骑行里程最多的,主要的是天气好,略带顺风,玉山近8点出发,10点半到上饶集中营名胜区,游览出来11点半了,出来就找吃饭的地方,饭后12点半直接往弋阳老县城,约4点到方志敏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上饶,古称信州,自古以“山郁珍奇”、“上乘富饶”、“八方通衢”和“豫章第一门户”之称,是江南山水风光景点的中介结合点。上饶名山胜迹众多,早在唐朝就已是旅游胜地,历代官宦名流、文人墨客留下的观光游记、诗词歌咏数不胜数。南宋词人辛弃疾晚年寓居上饶,写下数百首吟唱古今的诗句,唐代“茶圣”——陆羽在此写出了我国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除了山水景色,更有丰富的红色革命遗址和古色文化遗存。</p><p class="ql-block"> 北宋天才大僧释觉范在《信州天宁寺记》中开篇直言:“江南山水堪称天下一绝,而上饶更是江南之翘楚。”他直接将上饶山水定义为“冠中之冠”,乃天下山水的极致之美。</p><p class="ql-block"> 上饶,现在是“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上饶集中营旧址:</p><p class="ql-block"> 上饶集中营旧址原为国民党第三战区特务机关,位于上饶市信州区陵园路66号。因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改为秘密监狱。</p><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十年(1941年)1月,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同年3月,国民党军统特务组织集中在上饶附近的七峰岩、周田村、茅家岭、李村等处设立法西斯监狱,故统称为“上饶集中营”。当时对外的名称为“中央青年训导团东南分团”。主要囚禁皖南事变中谈判被扣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和弹尽粮绝被俘的新四军排以上干部,还有部分从东南各省地方抓来的共产党员和其它爱国进步人士。共囚禁760余人,有近200名革命志士(绝大部分是共产党员、新四军干部)殉难。</p><p class="ql-block"> 1955年建立了革命烈士陵园,陆续修建了革命烈士公墓、纪念碑、纪念馆、纪念亭等纪念建筑物。上饶集中营是革命先辈与敌人斗争的历史教材,也是先烈留给后人的一笔革命遗产和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上饶,历史上三个名人,辛弃疾、谢叠山和方志敏。辛弃疾和谢叠山的精神,影响了方志敏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p><p class="ql-block"> 上饶市铅山县有座辛弃疾文化园,今天虽然没有到这里(前几年我到过),但我觉得有必要介绍。</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文化广场,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将领辛弃疾而建。辛弃疾持卷仗剑“何处望神州”的高大雕塑屹立铅山信江江畔。</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辛弃疾的雕像背朝铅山县城?答案是,辛弃疾一生最大的愿景是收复失地,因此恢复中原、北望神州是他的精神写照。辛弃疾在镇江任知府时登上北固山,站在北固山上,怀才不得志的镇江知府辛弃疾,当年披袍仗剑地立在山巅之上,望着一眼看不到边的长江之水,发出了“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声声浩叹。此地,此情,辛弃疾仗剑高诵“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以其一吐心中压抑的豪气,在这北固山上,能吟出这首脍灸人口如江河般的词句,不得不让人敬佩之余,又平添几分赞叹。“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远方,是辛弃疾终其一生写就的最美的诗。</p><p class="ql-block"> 这座高达32米的辛弃疾仗剑持卷“何处望神州?”高大雕塑来源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2023年10月17日我骑行长江时来到江苏镇江市北固山时,看到1957年3月20日,毛泽东乘坐专机由南京飞往上海,飞机途经镇江上空时,触景生情书写了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载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所作。京口,在今江苏镇江东北,曾是三国时吴国孙权建都的地方。北固亭,位于镇江北面、长江边上的北固山上。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辛弃疾在这首词中借古喻今,通过对孙权等历史人物的歌颂,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一样金戈铁马、为国效力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蕴含着志不得伸、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仰首遥见辛弃疾雕像左手持长剑,右手握《九议》《美芹十论》戎策,双目注视着北方,疾风吹起长袍,凛凛意气间充盈着渴望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号稼轩,南宋词人。辛弃疾(1140-1207年),公元1140年,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字幼安,号稼轩。辛弃疾七岁失去父母,由祖父辛赞抚养大的。这位爷爷对大孙子抱以了无限的希望,并为他起名为:弃疾,就是希望他能够像汉朝名将霍去病一样,驱逐鞑虏,立不世之功!祖父为其取弃疾是百病不生的意思,号坦夫是平平坦坦的意思,从辛赞给辛弃疾取的名字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中年丧子的老爷子对小孙子的期望——期望孙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辛弃疾是一条熟稔军事、勇冠三军的“战狼”;也是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辛弃疾天生红颊青眼,目光有棱,健壮如牛,从小习文习武都十分勤奋,尤其酷爱兵书,素好研习古人的兵法。他在祖父辛赞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自幼养成了任侠之气,立志为民族复仇雪恨。有人评论说: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一个疑问?辛弃疾祖籍在大西北甘肃康乐县的辛家集村,怎么就与上饶有如此缘分!</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一生走过的地方颇多,应该有很多定居地可以选择,为何最终选择了上饶隐居?辛弃疾与江西的故事起于淳熙二年(1175年)。当时正值茶寇之乱,辛弃疾公元1175-1176年(淳熙二、三年)间,被任为江西提点刑狱,仅用三月便将横行一时的叛乱平定,而在期间曾于上饶短暂停留,被一处名为带湖的地方所吸引,自此上饶的山山水水便在辛弃疾的心中埋下了种子。五年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时年四十二岁再任江西路安抚使任上,开始在带湖营建庄园,不久遭到监察御史王蔺上奏弹劾,被免去一切官职,恰逢庄园建成,于是举家迁往带湖,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自号“稼轩居士”,开始了在上饶的半世闲暇。</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自渡江以来,力主抗金,收复中原,但朝廷无此意,不加重用壮志难酬,一生屡遭贬斥。辛弃疾南下二十多年,在此期间,不论地方的好坏,职务的升降,他都以满腔的爱国热忱;为驱逐金人,恢复宋朝的山河,日夜操劳,鞠躬尽瘁;但他深深地察觉到统治集团的苟安腐败,险恶黑暗,使他产生了退隐的消极思想;同时也可能听到有陷害他的风声,这就促使他作后退的准备。他是二次任江西路的官员,对江西的地理山川比较熟悉,因而就选中了上饶,修建了新居,作为将来退隐之处,取名为“稼轩”,并自号为“稼轩居士”以示去官务农之志。辛弃疾新居将落成之时万端感慨集于一心的复杂感情,就写了这首《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词:</p><p class="ql-block"> “三径初,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p><p class="ql-block">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p><p class="ql-block"> 该词表达了对自己遭受打击的不满和愤懑,暗示自己的退隐是被迫无奈的。同时,以菊竹梅兰表现了自己品行的高洁和不愿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于临安,距离信州只有八百里行程,交通地位十分便利,一批中原南迁的大族,与朝廷赋闲的士大夫集聚上饶,交通的便利与物化的人文气韵以及人化的自然风光,是辛弃疾选择定居上饶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朱熹在《济南辛氏宗图旧序》中说:“稼轩辛公……察风土之异,知土沃风淳,山水之胜,举无若西江信州者,遂爱而退居信之上饶。”辛弃疾对上饶美丽的山水、淳朴的民风钟爱有加,这成为辛弃疾定居于此的原因。南宋淳熙十二年 (1185),辛弃疾填词《水龙吟·题瓢泉》云:“稼轩何必长贫,放泉檐外琼珠泻。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抒发自己的心志。庆元二年(1196), 辛弃疾在上饶带湖的旧居毁于火灾后举家迁来铅山瓢泉定居。开禧三年(1207),辛弃疾在瓢泉一病不起,最后终老铅山。当时,南宋朝廷北伐失利,以兵部侍郎等职任命他,望他岀山收拾残局。无奈他已力不从心了。诏命达到瓢泉时,68岁的辛弃疾在“大呼杀贼数声”之后,忧愤而死,他死后就安葬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墓位于永平镇阳原山颜家垄,距瓢泉10公里。800多年来,人们感念先贤的高风亮节,缅怀、祭祀者从不间断。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遥祭辛弃疾时,就致以“君看幼安气如虎,一病遽归荒墟” 的沉痛悼惜。绍定六年(1233), 朝廷追封辛弃疾为光禄大夫,并树“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于墓旁,以顺应民心。</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一生宦海沉浮,以壮志难酬为终身遗憾,但逆境造就了辛弃疾,成为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辛弃疾谪居铅山,期间足迹踏遍山川,写下大量诗词。《稼轩集》所存629首词中,描写铅山景物风情等或写于铅山的有220多首。这些词作中,借铅山的瓢泉、期思、秋水观、停云堂、新开池、隐湖源、石门源、女城山、鹅湖、云岩、清风峡、积翠岩等地名,记录他对铅山的热爱和难以割舍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文人们饱尝过世上的不公不甘和不满之后,要么选择了旷达,寄情山水;要么选择了享乐,寄情风月;要么选择了出世,寄情田园。而辛弃疾,独独选择了坚守那份火热的报国心,浇不灭打不死揉不烂,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等着出征还在喊着杀贼。辛弃疾的生命,凭借他的众多杰出作品而不朽,辛弃疾一生宦海沉浮,以壮志难酬为终身遗憾,但逆境造就了辛弃疾,成为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p><p class="ql-block"> 他的一生是一出悲剧的铺展过程,让人看到忠心的见弃,理想的幻灭。但崇高又是难以损毁的,因为有文字。当正常的时光磨蚀和非正常的兵燹水火,让一切物质性的存在湮没无迹,唯有精神可以经由文字获得留存。辛弃疾的生命,凭借他的众多杰出作品而不朽。在文学史上,辛弃疾是第一流的大词人,但他首先是一位战士,“志在寥廓”。他以恢复山河为夙愿,虽老不改其志,虽死不移其魂。他最美的词作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描写梦和远方的“壮词”!</p> <p class="ql-block"> 叠山书院:</p><p class="ql-block"> 叠山书院是弋阳人民不顾当时元朝统治者的重重阻挠,为纪念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抵抗侵略的坚强战士谢叠山而建造的。</p><p class="ql-block"> 众水皆东流,信江独西走。滔滔信江由东向西,在弋阳城区形成“弋”字形江水湾道,叠山书院就坐落在这样一处形胜之地、面对信江,每日朝起朝升。</p><p class="ql-block"> “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决不失志。”这是谢叠山的,他做到了!南宋灭亡后,他守怀抱节,严词拒绝元朝高官厚禄利诱,1289年4月,谢叠山在被关押的元朝大都悯忠寺绝食殉国,享年64岁。</p><p class="ql-block"> 谢叠山(1226-1289),名枋得,字君直,号叠山,江西省弋阳县周潭乡人。幼小聪慧勤奋,在家乡有“神童”之誉,成年后愈发才气横溢,名声愈显。宋宝祜五年(1257),谢叠山与文天祥同科参加科举考试,名列前茅,同科中进士。在中国历史上,和民族英雄文天祥并誉为爱国主义的“二山”(文天祥的号叫文山,谢枋得的号叫叠山)。他一生志节耿耿,贫贱不移,坚贞不屈。南宋末年,不惜倾家荡产,聚集民间义军抗击外侮。南宋灭亡后,叠山先生守节不移。元朝曾先后五次派人来诱降,都被他严词拒绝。他曾写下《却聘书》:“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决不失志。”</p><p class="ql-block"> 谢叠山做到了!南宋灭亡后,他守怀抱节,严词拒绝元朝高官厚禄利诱,1289年4月,谢叠山在被关押的元朝大都悯忠寺绝食殉国,享年64岁。和文天祥一样,被俘后拒绝招降,写下了著名的《过零丁洋》,在元大都从容就义。谢叠山和文天祥生命的终点同样悲壮。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爱国主义诗人,谢叠山具有渊博的学识,文章伟丽,著作等身,文品和人品都让人敬仰,给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叠山先生以其伟岸峻拔的人格魅力,以他优美而饱含热泪的磅礴诗篇,以他坚贞不屈的顽强意志,以他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感染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 </p><p class="ql-block"> 在谢叠山的祖宅中,悬挂着谢叠山最有名的一副对联:“清明正大之心不可以利回,英华果锐之气不可以威夺”。这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基本上一样,一颗清明正大的心不可以让小名小利所利用,朝廷收买他做官他不去,他的才华不能让刀枪威逼夺走。</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对于先祖的崇敬和对于英雄的崇拜来自于内心,在他殉难的24年后,明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九月,巡抚江西右佥都御史韩雍,请求为谢枋得建祠,景泰皇帝令原籍官员每年为其举行祭祀事宜,并与文天祥同赐谥号,“诏谥天祥忠烈、枋得文节” ( 《明史·列传六十六·韩雍》 )、并“建祠于尽节之所”,供奉谢枋得和文天祥的塑像。叠山祠,后改称叠山书院,这里青山环抱,溪水潺潺,风景秀丽。建于清朝年间,为木瓦结构,古朴雅致、落落大方,建筑线条流畅和谐,枋梁、门楣、窗棂、檐角均有雕刻,是典型的江南风格。谢叠山于南宋年间居住于此,为千年古邑唯一保存完好的名人旧居。现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弋阳县又把他的家乡周潭乡更名为叠山镇。 不仅仅是一个地名的更改,更重要的是叠山精神的传承。在谢叠山故居纪念馆里展示的叠山精神:誓死抗元的爱国精神;不事二主的忠诚精神;忧国忧民的仁义精神;不慕名利的清廉精神;敢作敢为的担当精神。生长于900年前南宋的谢叠山身上所彰显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也是一个宝贵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每一个建筑单体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物信息。清贫,是方志敏一生最鲜明的品格风范,方志敏就是在叠山书院授业时,接受叠山思想、叠山精神的熏陶成长起来的。从谢叠山到方志敏,一脉相承的爱国主义情怀体现的是弋阳县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品格和人文精神。</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谢叠山的这句名言:“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方志敏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方志敏纪念馆位于弋阳县城北面峨眉嘴山顶,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馆内陈设布局合理,内容丰富,有四个陈列室和一个展厅,分别陈列介绍方志敏烈士参加江西地方党团组织创建、领导江西农民运动闹革命、创建闽浙赣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狱中斗争的事迹。</p><p class="ql-block"> 弋阳,没有人不知道谢叠山,在中国,没有人不知道方志敏。红色革命时期,井冈山及江西根据地流行一句话:“山上有朱毛,山下有方邵”,他俩就是在叠山书院授业时,接受叠山思想、叠山精神的熏陶成长起来的。“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洁梅兰”。这是方志敏16岁时写的一付对联。</p><p class="ql-block"> 方志敏(1899年8月21日~1935年8月6日),原名远镇,乳名正鹄,号慧生。江西上饶市弋阳九区漆工镇湖塘村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37],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1935年1月29日被捕,8月6日牺牲,时年36岁。方志敏同毛泽东、彭湃一起被公认为“农民大王”。毛泽东同志称赞他是“以身殉志,不亦伟乎”的人民英雄,叶剑英同志把他喻为古代民族英雄文天祥之后的又一位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 清贫,是方志敏一生最鲜明的品格风范,是他一生大义担当的生动写照,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法宝,是中国共产党人永志不忘的红色血脉。习近平同志曾深情地说:“我多次读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那里面表达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爱和憎,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人到底怎样活着才有价值,每次读都受到启示、受到教育、受到鼓舞。”</p><p class="ql-block"> 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方志敏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方志敏用自己的心血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著名篇章。“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我有一天生命,我就应该为它们工作一天!”“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p><p class="ql-block"> 《可爱的中国》是方志敏所有文稿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篇。方志敏在文章中把祖国比喻成母亲,他说:“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是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方志敏为了《可爱的中国》奋斗了一生。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般“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光明前途已成为现实,正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如今,方志敏的不朽名句,仍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p><p class="ql-block">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行走在祖国大地,我一直在追寻,一直在思索,是什么力量让它延绵不断传承了五千年。在谢叠山故居,我似乎找到了其中一个答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