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观察教师:王俐</p><p class="ql-block">观察对象:小班幼儿</p><p class="ql-block">观察游戏:“排排队”</p> <p class="ql-block">活动开始前,教师对投放的树叶、卡片和操作板对幼儿进行分享,让幼儿知道材料的使用方法。</p> <p class="ql-block">活动开始,教师根据分享的内容在操作板上显示了三组完整的“AB”模式的特征供幼儿操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一次浩焱的操作</span></p> <p class="ql-block">浩焱在排列第一排时,能够将“苹果、树叶、苹果、树叶……”这个规律复制,到第二排时,他打破了这个规律,后几排跟着前面的图案放置,沾满全部格子,就算完成了,可见,他还不完全理解什么是按规律排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二次诗瑶和苡泽的排序</span></p> <p class="ql-block">起初,他们只是拿到哪个就贴哪个,贴满为止。在第二次贴的时候,诗瑶改变了方式,第一排全部贴苹果,第二排贴树叶……以此类推。</p><p class="ql-block">游戏后我问诗瑶:为什么要这么贴呢?</p><p class="ql-block">诗瑶:一排苹果,一排树叶,这样好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诗瑶和苡泽有一个可预见的规律,就是“一排苹果,一排树叶”这样的规则,如果方格下面再有几排,按这种规律继续排序,就是有规律排序了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三次尚研的排序</span></p> <p class="ql-block">这次,前面并没有三组完整的“AB”模式供幼儿复制和模仿。尚研拿到后,先贴了苹果,又贴了树叶,之后按照“苹果、树叶”这个规律排下去,然后又按照“苹果、树叶”这种规律先在自己手中排好,再从手里拿着粘上去。但发现操作卡上是从苹果开始的,尚研又将手中第一个苹果扔在一边,按照“苹果、树叶”的规律进行摆放。</p> <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尚妍的重复单元就是“苹果、树叶”,他能自发探索模式的规律性和重复性,但这就等于她和诗瑶、苡泽能创造稳定的排列规律了吗?</p><p class="ql-block">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我又投放了“苹果、树叶”这种有规律排序的卡片,希望幼儿能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进行排序。</p> <p class="ql-block">根据幼儿玩的情况,只有个别幼儿能拿着卡片去复制,但拿着排一排顺序就排乱了,后期更是没有小朋友对卡片感兴趣了,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苹果,树叶,苹果,树叶)这样去排列。</p><p class="ql-block">游戏结束后,我让能发现规律的小朋友分享了她的排序,并引导其他小朋友发现规律,大胆表达,邀请他们接着排序“这一排有什么规律,你能接着排下去吗?”,这次大部分小朋友对“ABAB”模式有了更深刻地认识。</p> <p class="ql-block">通过这次排序,我想验证一下,她们是否真正的了解了有规律排序了呢?于是,又投放了按规律排序的涂色卡,分为两种:第一,复制之前的规律;第二,规律的填充(如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姝宁选择规律的复制</span></p> <p class="ql-block">姝宁按照正常的规律涂色,但发现舒宁还不能够发现规律并进行复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尚研选择规律的填充</span></p> <p class="ql-block">尚研拿到涂色卡,涂色卡上故意省掉其中的一两个元素,让孩子来发现和修补,首先尚研先看到的是小动物有“变色龙,章鱼……”之后就开始涂色,尚研能按照颜色顺序给图画填色,但涂完后,问她为什么要涂这个颜色,幼儿说不出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针对这一问题的支持策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鼓励幼儿将间隔的规律“读”出来,如第一排的孔雀“粉、红、粉、红、粉、红……”通过韵律帮助幼儿强化和认识规律的重复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2.利用肢体动作,如“拍拍手、跺跺脚”的动作,当孩子发现规律后就可以邀请其操作动作做游戏,大部分孩子参与后,教师可以在一个动作结束后说:“不许动!”然后让孩子预测下一个动作是什么,说出理由。</span></p> 我的反思 <p class="ql-block">1.综上所述,当幼儿不能够理解规律的扩展时,教师只采用了调整材料、与幼儿分享这一方法,而这种规律性的模式不仅仅存在于数学中,同样存在于幼儿感知和生活的周围当中,比如我们常见的人行道、荡秋千的动作、幼儿的游戏当中都是很常见的,只是教师没有这个意识去引导。</p><p class="ql-block">2.当幼儿能够发现某种规律后,不等于她们能创造出稳定的规律。</p> 下一步做法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在绘本中感受规律。</span></p><p class="ql-block">带幼儿阅读故事《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时,故事讲到一半时就会有孩子跟着一起念,老师装作吃惊的样子问孩子们怎么会知道的?引导幼儿发现规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在区域活动中发现规律。</span></p><p class="ql-block">幼儿在区域里搭火车,搭到一半的时候可以让其他孩子继续完成:“这列火车有什么规律吗?你能接着搭下去吗?”</p> <p class="ql-block">在串珠子游戏中,教师可以用不同的AB颜色制作串珠,以供幼儿模仿。在模仿复制中感受规律,发现规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3.利用肢体动作感知模式。</span></p><p class="ql-block">如“拍拍手、跺跺脚”“站起来,坐下”的动作,当孩子发现规律后就可以邀请其操作动作做游戏,大部分孩子参与后,教师可以在一个动作结束后说:“不许动!”然后让孩子预测下一个动作是什么,说出理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4.在一日生活中发现规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在排队环节或者课前等待环节,引导幼儿一个小男生一个小女生排排队,引导幼儿发现规律,并有韵律说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5.根据核心要点一,在益智区投放有规律的卡片,引导幼儿先识别规律,再进行复制。</span></p> <p class="ql-block">编辑:王俐</p><p class="ql-block">审核:赵凯</p><p class="ql-block">终审:刘晓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