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良恕院士珍贵视频

新时代农科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卢良恕院士1924年11月3日出生于上海,195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著名农学家、农业科技管理专家。1994年当选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江苏省农科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三任院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农学会会长,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等。曾担任第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候补中央委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卢良恕院士童年生活遭逢“七七事变”,全家随外祖父离乡背井,经长沙、桂林等地到达贵阳,但他始终没有中断学业。1943年至1947年,卢良恕院士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就读,毕业后进入中央农业实验所,从事小麦抗锈病育种的研究。建国后,该实验所更名为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卢良恕院士在这里主持了小麦品种的抗锈育种工作。他与团队在1954年到1958年间选育出“华东6号”等小麦新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不仅促进了南方小麦的增产,而且丰富了小麦遗传育种的资源和理论,为后人掌握杂交育种的亲本选配规律和地方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4年12月20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卢良恕院士作为人民代表出席会议,聆听了周恩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当周总理宣布“要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工业、科技和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时,卢良恕院士心潮澎湃,激发了他为中国农业现代化贡献毕生精力的坚定信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业现代化面临新的内容与机遇。卢良恕院士系统总结了发展历程,对我国农业现代化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原创性地提出“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是必由之路”“中国农业现代化理论、道路、模式研究”“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等观点,为国家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1年,卢良恕院士担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长,为江苏省农业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82年,卢良恕院士被任命为农牧渔业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开始进行农业科技的宏观管理和整体谋划。他把视野拓展到中国农业的长远未来,选择了一条积极、稳健的改革道路,推动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建立了新的科研工作秩序和管理制度,提升了科研效率,推动了科研业务、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的发展。他的改革显著改善了中国农科院的科研设备和人员生活条件,为中国农业科研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入80年代,卢良恕院士不断开拓食物研究新领域,他先后主持或参与制定《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提出了“我国人均粮食400公斤必不可少”“把传统的粮食观念转变为现代的食物观念”“种植业应当从二元结构(粮食、经济作物)向三元结构(粮食、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转变”“把畜牧业作为一个重要产业来看待,必须要有一个大的发展”等食物发展战略思路,为把握食物结构研究方向,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食物结构问题起到了奠基作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卢良恕院士到了耄耋之年,仍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奔波忙碌,执着地追求、辛勤地耕耘、无私地奉献。2005年,年逾八旬的卢良恕院士被聘为原农业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继续为我国“三农”工作奉献桑榆一寸心。</p> <p class="ql-block">  2017年1月4日,卢良恕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卢良恕院士的一生为中国现代农业和食物安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学术思想涵盖农业科研、政策制定和食物发展战略的多个方面,为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推动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上,更在于他对后辈的培养和激励。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里程碑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