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府参观记

金鱼

<b>开封府。</b>开封市包公东湖北岸。 <b>开封府。</b>北宋时期的开封府,包拯包青天曾经做过开封府府尹。宋代的开封府,早已被水患冲毁,如今游客看到的开封府,是近年重建的人造仿古景点。开封府的府门朝南,游客从这里进入景区开始游览。景区以正厅、议事厅、梅花堂等建筑为中轴线,两旁是天庆观、明礼院、潜龙宫、清心楼、牢狱、英武楼、寅宾馆等大小殿堂。每座殿堂的规模都不大,游客可以根据景区示意图,游览完中轴线上的景点后,再去两旁的一些景点游玩。游客在中轴线上的正厅和议事厅等处,可以看到北宋时期的府衙内部场景;而在景区北部的梅华堂内,有仿造当时包公"倒坐南衙"审案的场景,里面还有包公审案的蜡像;在府门以西处,设有典狱房、狱神庙、死牢、男女牢房等景观,按北宋时期的状况,分别布置有雕塑、刑具以及各种反映当时狱政、狱务情况的场景;在中轴线以东的潜龙殿和清心楼内,游客可以看到宋太宗、宋钦宗、宋真宗三位皇帝的塑像,还有北宋时期历代开封府尹的生平介绍。游客在景区内游玩时,还能观看到很多仿古的表演,如:《开衙仪式》《包公断案》等。 2024年10月17日周四16:04分从包公祠叫了一辆出租车到开封府,司机把车停在一条小路上,说是穿过这条小路就是开封府。16:11分来到包公湖旁,16:14分到了开封府前广场。 16:05分到了开封府附近,,在商店离买些吃的,16:14分来到开封府门前广场。 购票进入。开封府景区导览图。<div><b>开封府简介。</b>开封府又称南衙。初建于五代梁开平元年(907)四月,历五代梁、晋、汉、周以及宋、金、元、明、清各朝,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虽然楼宇时废时兴,属县时多时少,辖区时大时小,品级时高时低,这里一直是负责管理开封城区及周边),伴随着宋王朝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飞跃发展,开封府作为位居首都的"天下首府",曾有过一百六十余年的辉煌。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等三位皇帝都曾潜龙在此,先后有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司马光、苏领、蔡襄、宗泽等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在此任职,不仅在此树立、弘扬了"公生明""清慎勤"的道德正气,也在此形成了以"廉正刚毅"为鲜明特色的开封府官衙文化。开封府也因此而深入民心,名垂青史,成为四海闻名的中国古代官衙。现在您所看到的开封府,是以宋代开封府衙为原型修建的文化游览区。占地九十余亩、楼堂九十余座。其中有以戒石、大堂为主题的官衙文化区、以梅花堂为主题的包公传说文化区、以府司西狱为主题的前號文化区、以明礼院为主题的科举文化区、以天庆观为主题的道教文化区、以英武楼为主题的游艺文化区、以弦月山-明镜湖为主题的休闲文化区、还有以称天下独一无二的文城墙和以潜龙宫为主题的帝王生活文化区以及沉浸互动数字化全息剧场。在挺拔俊秀的清心楼上,您还能指点评说当年二百余位北宋开封府知府、府尹的雄才大略和历史功过。此外各文化区中定时都有精彩的文化艺术节目演出,更会为您增添许多雅兴。<br></div> 开封府府前广场。 开封府府前广场。<div>奉诏亭。颂春亭。<div><b>獬豸。</b>开封府中轴线南端府门广场上有一座照壁,照壁上雕刻有獬豸图案。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能辨别是非曲直、善恶忠奸,见人争斗,触其不直者。在开封府照壁设置此图,是戒示官员要秉公执法,依法行政。<br></div></div> 开封府府前广场。 <div><b>仪门/碑亭/"励精图治"匾/鼓。</b></div><div><b>重建宋东京开封府记。</b>开封置府,始于五代,至北宋号称天下首府。是时开封为"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国际都会。开封府"典治京师""府务浩穰",故宋廷或以太子、亲王为尹、牧,太宗、真宗、钦宗龙潜之时,皆曾主持府务;或以名流重臣,寇准、范仲淹、蔡襄、包拯、欧阳修等权知府事,政绩赫赫,显于史册。其中尤以包拯公正廉明,执法如山,咸以"包青天"称之。开封府亦因之名闻遐迩,天下莫不引领向往。惜靖康难起,宋室南渡,后经水患兵燹,府衙圮而不修,终至荡然。1999年恰值包拯千年诞辰,市旅游局、包公祠决议重建开封府,并上级批准,邀请专家、学者对规划方案、陈展大纲论证达百余次。工程于2001年9月29日奠基,翌年12月30日告竣。其间受到全市各界、各部门关注和支持。包公祠除自筹资金外,还争取市农行贷款,并同开封宏泰房地产公司合作,投资人民币八千余万元,依大宋营造之法式,兴建楼阁五十余座,府前照壁,獬豸腾空。府门耸立,低廊曲迴。峰披银瀑,湖潜金鳞。戒碑镇府,冤鼓惊堂。入此衙,抚今追昔,足戒贪夫之心,堪丧刁徒之胆,品味大宋之文化,领略人间之正气,便万民之景仰。重建开封府工程投资之巨,规模之大,速度之快,质量之优,为开封古建史上所罕见。是为记。撰文朱绍侯,公元二零零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br></div> 开封府景色。仪门/印章模型/铜缸。 开封府景色。 开封府景色。右厅/左厅/厅堂。 开封府景色。 石碑。正堂。 开封府景色。 开封府景色。<div><b>梅花堂。</b>院是一个梅花飘香的四合院。主题建筑为梅花堂,室內展示的是包拯"倒坐南衙"审案的场景。两侧为东、西配殿;东配殿是《包待制智勘灰阑記》多媒体幻影成像馆;西配殿展示的是开封府别名(南衙)的由来以及有关包拯的演绎故事。<br></div> <b>欧阳修"宽简治京师"。</b>此组塑像系高分子硅胶制作而成,与传统蜡像相比形象更加逼真,作者采用超级写实手法再现了欧阳修(中间身着紫袍)与推官、判官和左右巡使、司録司知事集体办案之场景。欧阳修"为政宽简"以利国利民为宗旨,""民称便",以宽简誉满京师;包拯扶正驱邪,赏罚分明,以威严名震都邑。被后人称之为"包严欧宽"。<div><b>欧阳修画像。包严欧宽。</b></div> 开封府景色。<div><b>包公"倒坐南衙"听民诉。</b>此组腊像使用传统腊像制作工艺、做工精细、形象逼真,再现了包公"倒坐南衙"的断案场景。故事讲述的是李年老人因本村恶霸张礦之子張野强行霸占自家田地、打死其孙子并收买知县许漏,致使其蒙冤而悲痛欲绝,走投无路之时听说包大人执法如山,便含冤来到开封府告状,包拯便服在梅花堂听诉后,遂下今将杀人凶手张野缉拿归案,并传知县许漏和张礦候审。李年老人终于为自己和孙子讨回了公道。<br></div> 登上景区内最高的楼-清心楼,俯瞰整个景区景色。 包拯塑像。开封府模型。 登高俯瞰景区景色。 <b>清心楼。苏轼塑像。</b><div><b>潜龙宫。</b>据文献记载,潜龙宫是宋仁宗为纪念其父真宗曾任开封府尹而修建的。本文化游览区主要有:开封府尹赵光义参与的"雪夜访赵普"、真宗为开封府尹议事场景、曾任开封府尹或牧的三位皇帝御像、"真宗班师图"、"君民抗金图"等历史故事与壁画。</div> 潜龙宫内景色。 潜龙宫内景色。<div><b>雪夜访赵普。</b>这里表现的是宋太祖赵匡胤雪夜走访大臣赵普商谈国事的场景。北宋初年面对南北割据,赵匡胤日夜坐卧不安,数出微行,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赵匡胤來到赵普家中,重裀地坐,熾碳烤肉,赵妻行酒,太祖以嫂呼之,雪夜访赵普之后,北宋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赵普是大宋开国宰相,他不仅在内治方面卓有建树,宋朝剿灭周边各国的军事扩张战略竟然也是靠他的"襄赞定策"。</div><div><b>潜龙殿简介。</b>是本游览区的主体建筑。殿中有曾任开封府尹或开封牧三位皇帝(太宗、真宗、钦宗)御像,及澶渊之盟签定的"真宗班师图",钦宗期开封保卫战的"君民抗金图"等壁画。<br></div> 三位皇帝(太宗、真宗、钦宗)御像。 <b>开封府景色。弦月山。</b><div><b>左厅简介。</b>左厅是北宋开封府副长官处理政务的机构之一。太祖朝开封府副长官置推官、判官各一员,分左、右二厅。真宗为开封府尹,左、右厅判官二人,推官三人。此后左厅编制为一员或一员。<br></div> 天庆观内景。 <b>天庆观。</b>北宋时道教被尊为国教。大中祥符二年(1009)七月,宋真宗下令天下所有州县都要建立天庆观,以供奉三清帝君。开封府兼管全国佛、道教事务,当然要积极行动。因京城繁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空地,开封府就把一座豪华的天庆观建在了府衙内。既作为本府崇奉道教的圣地,也是开封府管理全国佛、道教事务官员的办公场所。<div><b>三清殿。福佑殿。圣祖殿。</b></div> <b>府司西獄。</b>就是开封府监狱。<div><b>流沙墻。</b>宋代牢狱为防囚犯挖墙越狱,把狱墙修建成夹层,中间灌满干沙,俗称流沙墙。如果犯人挖墙流沙便会立即直流不止。<br><div><b>狱神。</b>皋陶。</div><div><b>典狱房。</b>是管理府司西狱的官吏们办公的地方。北宋时皇帝经常来府司西狱"虑囚",也就是在这里亲自处理刑狱事务。<br></div></div> 《皇宋刑统》。 狱神庙。 <b>杀威棒。</b>木杖是北宋时牢狱内惩戒嫌犯的主要刑械,俗称杀威棒,按粗细共分三种。<br>训囚杖:长三尺五寸,大头径三分二厘,小头二分二厘。<br>长行仗:长三尺五寸,大头径二分七厘,小头一分七厘。<div>笞仗:长三尺五寸,太头径二分,小头一分五厘。<br>用杖长短粗细不依令者笞三十。以故致犯人死亡者徒一年。</div><div><b>宋代刑具。</b></div><div><b>龙椅。</b>北宋初年宋太祖突然亲临府司西狱视察狱政,匆忙之中,典狱官把自己坐的椅子拿来让太祖坐下,从此开封府就把太祖皇帝坐过的椅子供奉在这里。北宋百余年间,皇帝每年都要亲临此地视察一次狱政,都是坐这把椅子。<br></div> 府司西獄场景。 府司西獄场景。<div>英武楼。炎黄二帝。</div> 英武楼。 英武楼的武术表演。 <b>清官长廊简介。</b>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王朝。宋朝的行政监察制度相对完善,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监察网络,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宋代不罪言者,对言官轻罚重赏,以致北宋一期名臣辈出,清官廉吏灿若群星,忠臣名将光耀千古。例如: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包拯,清正刚真、忠肝烈胆的寇准,忧劳兴国、执政宽简的欧阳修,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范仲淹,变法图强、勤廉为民王安石,清廉务实、崇俭戒奢的司马光等。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感天地、昭日月,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是我们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更是我们弘扬廉政文化、开展廉政教育的宝贵资源。让我们传承和弘扬优秀廉政文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务实苦干,无私奉献,为开封复兴和中原崛起做出更大的贡献!<div><b>刚正不阿,善断大事。</b>寇准(961-1023),字平仲,北宋著名政治家,一代名相。寇准为人刚直,清廉敢断,故得朝廷重臣。景德元年(1004)拜相。辽兵进攻宋朝时,他力排众议,主张坚决抵抗,促使真宗亲往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与辽订立澶渊之盟。不久被王钦若排挤罢相,出任陕州知州。晚年又被起用,天禧四年(1020)又遭丁谓陷害,后被贬至雷州(今广东海康),卒于贬所。他为官清正廉明,政绩卓著,名垂青史。<br></div><div><b>淡泊名利,守俭戒奢。</b>张知白(961-1028),字用晦,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官至宰相。张知白一生淡泊名利,为国为家。外出为官时,体恤民情,振恤灾民;在朝为官时,重视提拔亲民爱民之人。他曾推荐年纪尚轻的晏殊,拒绝太后赏赐的美婢,不记王钦若的打击报复,以俸禄资助家境平困的士人,在面对朝政弊病时,敢于直言,如曾上疏规劝不要大肆营造宫殿,应该让百姓休养生息。后来身启宰相时,自奉俭约如寒士,曾经说过:"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的千古名言。<br></div><div><b>清官良吏,白脸青天。</b>陈希亮(999-1063),字公弼,北宋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曾任开封府推官,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地方为官。陈希亮是宋代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廉吏,他忠于职守,肯为百姓办实事。为官期间严惩贪官污吏,打击地痞无赖,搜捕盗贼,开仓济民,架设汴河飞桥(即是《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等。陈希亮因秉公处理过一起"郴州竹场"伪券疑案,而被当地百姓誉为"白脸青天"。纵观陈希亮的为官仕途,可以用八个字概括他的廉政思想,那就是"依法为先,以仁为政"。<br></div><div><b>刚正廉洁,保家卫国。</b>宗泽(1060-1128),字汝霖,婺州义乌(今属渐江)人。建炎元年(1111)六月,宗泽以年近七十的高龄任东京留守,知开封府。宗泽刚正不阿,不畏权贵,致使他在"靖康之"之前一直在地方做官。可也正是他的这种性格,使宗泽无论走到哪里都会体恤民情,坚决打压豪强势力。即使是宗泽奉命镇守东京期间,他除了积极布防之外,仍旧注重安抚开封城内百姓。无论在治理地方,还是在守卫开封,宗泽始终一如既往的勤于政事,为国忘家。<br></div><div><b>正直勤政,人如其文</b>。苏辙(1039-1112),字子由,宋朝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县)人,晚年自号颍滨遗老。苏轼之弟,人称"小苏"。元祐六年(1091)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作为文学大家的苏辙是一位爱国忧民,勤于政事的循吏,平生抱负即以兼济天下,造福百姓为己任。在任职齐州时,他悉心辅政,任职绩溪时,勤政恤民;任职汝州时,政绩卓著,任职京师时,积极改革,整顿吏治,去弊兴利。无论在地方,还是在朝堂,苏辙总能简政崇实,为国为民。<br></div><div><b>一代文豪,忧国爱民。</b>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家。苏轼一生历知数州,为官清正,无论身在何处,都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是个公认的为民谋利的好官,屡遭贬谪,仍然不失为国为民的大志。而"民为国本,以仁施政"的民本思想则是苏轼政治思想的一大支柱,他一生宦海起伏沉浮的政治命运,就是由他的民本思想所决定的,它也体现了苏轼作为一个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使命感、道德感和以天下照为己任的崇高责任感。<br></div> <b>廉俭如一,忠直济世。</b>范纯仁(1027-1101),字尧夫,范仲淹次子,官至宰相。范纯仁深得其父范仲淹教晦,秉持家风,廉俭如一,都是心系苍生、勤政爱民的榜样;范纯仁也因在"濮议之争"中的忠直敢言而名震下。"举才以公、俭以助廉"是范纯仁的主要廉政思想。<div><b>变法图强,廉洁为民。</b>王安石(1021-1086),北宋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发动并领导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熙宁变法",被列宁称作"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人品刚直、官品清正,为世人所赞赏。"高薪养廉、依法促廉"是王安石廉政思想的精华。<br><b>清廉务实,崇俭戒奢。</b>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迁叟,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任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他任相不到一年,清廉仁厚,为政原则,不卑不亢,秉持道义,力荐才德兼备的兴国之臣-福建莆田人北宋会元傅胪进士太常寺卿黄中庸拨为侍中兼枢密副使。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br></div><div><b>以民为本,宽容治国。</b>吕公著(1018-1089),字晦叔,熙宁初,曾知开封府,官至同平章军国事。吕公著出身名门,却稳重寡言、朴实无华。初入仕途,就表现出了恬退之志,与兢进奔走之徒形成鲜明对比。为官刚直不阿、直言敢谏,既能勤政爱民,又能唯才是举。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做到为政以公,不结朋党。"以民为本、宽容治国"是吕公著政治思想的精华所在。<br></div><div><b>政事精绝,廉洁自爱。</b>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世称他为濂溪先生,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周敦颐无论在何处为官都很有实绩,他以明察秋毫、坚持原则、不媚权贵、明断狱案而闻名朝野,史上将他和包公、赵抃并列,可以说周敦颐是中国古代廉官文化的杰出代表。尽管他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在其后近千年熠熠发光、泽被后世。特别是其"修身、廉洁、奉公、爱民"的廉政思想,直到现在,对于我们倡导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推动反腐倡廉建设,仍有着重要的意义。<br><b>刚正廉明,忠国惠民。</b>蔡襄(1012-1067),字君漠,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莆田)人,著名书法家。曾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 蔡襄仕宦二十余年,忠君报国,勤政受民。一生为国家昌盛、人民安奋斗不息,政绩卓著。蔡襄在科学文化方面也有重大成就。他撰写《荔枝谱》与《茶谱》,是介绍荔枝、茶叶的专著,被译成英、法文版,传播世界各国。"安民济世"是蔡襄政治思中突出的内容,他进谏、为政、处事,无不围绕着"安民"这个中心。<br></div> <div><b>奉身以直,居职惟公。</b>韩琦(1008-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名相。韩琦自步人仕途以来,为官近五十载,他时常"处于危疑之际,而能知无不为",从来都是敢言直谏,勇于担当。他和大臣们一起敦促仁宗立定皇嗣,又辅佐英宗登基。调解两宫矛盾,迫促太后撤帘还政。当英宗病重时,他再次顾命定策,帮助神宗登上帝位。由于韩琦的出色领导,这时期的皇室政治基本稳定,社会也较为清平。有人向他请教为官之道,韩琦只说了八个字:"奉身以直,居职惟公"其实这八个字也正好诠释了韩琦的廉政思想。<b><br></b></div><b>"直声动天下"的真御史。</b>唐介(1010-1069),字子方,宋江陵(今湖北江陵)人。曾任开封府判官,后官至参知政事。唐介出仕四十年,在地方为官,他秉公执法,兴利除弊,造福人民,被誉为"清官"。在中央为官,他敢于争谏,不避权贵,以直谏著称,人称"真御史"。<div><b>忠烈贤相,治国安邦。</b>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介休)人。文彦博任将相长达五十年,任职期间,他辅助朝政,秉公执法,处处为百姓着想,多所建树,世人尊称为贤相。他曾成功地抵御了西夏的入侵,大胆提出裁军主张,通过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在仕宦生涯中,他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始终在想着如何使国家摆脱各种危机,通过自己不断地摸索,最终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那就是:秉公执法,精兵简政。这是文彦博秉承的为官之道,也是他廉政思想的精华所在。<br></div><div><b>为官清廉,一心为国。</b>富弼(1004-1083),字彦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曾为开封府推官,与范仲淹等主持过庆历新政,后和文彦博同时被任为宰相。富弼仕宦六十载,时时克已奉公,处处为官清正,颇有廉祗。在他心里只想着为国为民谋福祉,从未想过为家为己谋荣誉。当北宋在宋夏战争中失利之际,辽国决定以武力相要挟,趁火打劫。富弼临危受命,慷慨赴辽,最终使两国化干戈为玉帛。在六十年的仕宦生涯中他虽然没有光辉夺目的政绩,但却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一心为国,心无家私"的执政理念。<br></div><div><b>一代贤相,精于吏治。</b>杜衍(972-1057),字世昌,越州山阴(今浙江绍)人。他和李迪、王曾、张知白并称为宋代四大贤相,曾因政绩突出权知开封府。杜行一生精于吏治,任地方长吏时,精审狱讼,使之公正公平,因此无论在何处为官,都受到百姓的爱戴。在朝为官时,他与韩琦、范仲淹、富弼合力振纪纲、抑侥幸,封还内降,使政治更清明,成就了仁宗"庆历之治"。杜衍素有君子之风,他不念旧恶,乐善好施,待下属宽厚。更为可贵的是,杜衍还以清廉著称于世,可谓是古代官员中勤政和廉政完美结合的杰出代表。<br></div> <div><b>执法如山,铁面无私。</b>包拯(999-1062),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希仁。嘉祐二年(1057)出任开封的知府。开封知府以往一般都是由亲王、大臣兼任。历来京官难当,一是因为皇权可以随便干预地方事,二是因为皇亲国戚都豪集在道里,仗势欺人,无理可讲。在北宋年间,任开封知府的有一百八十多人,平均任期只有半年。包拯在任期内,秉公理政,铁面无私,虽然得罪不少皇亲国戚,但是他行得正、坐得直,谁也拿他没有办法。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br></div><div><b>大公无私,廉洁自律。</b>王曾(978-1038),字孝光,青州益都(今属山东)人。咸平五年(1002)进士第一,累官至吏部侍郎,两拜参政知事。王曾文采出众,在我国持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毕考试中,能"速中三元"的仅有十三人,而王曾就是其中之一。王曾廉洁自律、秉公办事 、不阿权贵、大公无私、唯才是举。王曾"不受奉迎、举才以公"的良好"官德"对今天的我们仍有启迪作用。<br></div><div><b>才识卓优,清慎勤政。</b>吕夷简(978-1040),字坦夫,寿州(今安徽凤台)人。吕夷简才识卓优、清慎勤政,当时便有"廉能"之誉 。任知滨州时,他上疏请免掉农具税,真宗为之颁行天下。在祠部员外郎任上,批评真宗建筑宫观是劳民伤财,请免除冬天河运木石。真宗称赞他"有为国爱民之心"。数次委以大任。他辅佐年幼的仁宗,在太后临朝听政的情况下,正确处理北宋国内国外诸多矛盾,保护了北宋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宋代名相之一。<br></div> <b>开封府内衙门。</b><div><b>街道司。</b>是北宋京城市政管理机构。宋初隶属三司,宋仁宗时始隶属都水监。负责街道修治、环境卫生、交通及市场秧序纠察,查处侵街等。有直属兵士五百人,穿青色长衫为工装,是我国古代建制功能完备的城管队伍。因其公务需与开封府协同才可完成,故常驻开封府内。<br></div><div><b>皇宋东京城街道管理条例。</b></div><div><b>左右厢公事所。</b>宋都东京开封是当时世界最大都会。繁华无比,人口众多,开封府难以直接管辖。为强化城市管理在东京新旧城分区设左、右多厢,作为民政管理的分支机构。在开封府下设左右厢公事所,以京朝官曾历通判、知县者任勾当公事官。负责各厢刑狱审核、勘定分界、民间户婚、争讼调解、缉捕盗贼、福院济贫等事务,以分京师开封府公事之繁剧。是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区步健全的重要标志之一。<br></div> 开封府内衙门。 开封府内衙门。 开封府内衙门。<div><b>河渠司。</b>北宋建都开封,特别倚重汴河等四方槽运,在三司专设河渠司,负责汴河、蔡河、五丈河等漕运河道堤岸修筑及例行疏浚事务,兼顾天下川渎、陂池、沟洫、农田河渠开浚等政令。虽任有专职官员提举,实际事务则多由开封府负责具体实施。<br></div> 开封府内衙门。<div>17:25分参观结束,坐出租车前往鼓楼。</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