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行程中的孙犁故事

晚霞

<p class="ql-block">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与相应的行为反应,心情感动和心理反应的多动能交汇,展示着人心向背、选项取舍、进退抉择的情感定位。情感既是人生长河中的某一驿站,又是交结交集的排泄器与历史存在的活化石,人人都有七情,作为作家的孙犁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1993年,天津出版部门,叩开居住津门学湖里的孙犁楼门,满怀恭敬地为他递上刚刚完成出版的《孙犁文集》。接过印刷精美绝伦、装饰富丽堂皇的一套丛书,孙犁非常高兴,但在以后对别人说起这件事时,孙犁表示“有一种幻灭感,觉得那不是一部书,而是自己的骨灰”。知情人明白,孙犁是把一生从事文学,对艺术的痴迷,与自己的生命结合起来了。此前,孙犁对为自己写作传记的学者说:“写我的传记,就像我的这些文稿,我的一生都在这里了。”</p><p class="ql-block">孙犁的人生阅历当然包括情感行程,近日,当我接连读过《亡人逸事》《忆梅说“易”》《无花果》《太湖》《续弦》等有关孙犁作品时,渐渐感悟、知晓了孙犁一生中的两次婚姻与两次情感跳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A天作之合</b></p><p class="ql-block">孙犁的首次婚姻形成于1926年。当年16岁的名叫孙振海与妻子王小利的婚姻故事,被孙犁在《亡人逸事》一文中称为“天作之合”。孙犁与妻子的结合是媒人无意中牵下的一条红线。那年春天的一个雨日,二位媒人本来是去崔家联姻,为孙犁说媒,但登门后发现崔家姑娘与孙振海并不合适,回去时路上下起了大雨,巧的是王小丽的父亲与媒人同处避雨,聊天中说起提亲的事儿,没想到成全了孙犁与王小丽长达40年的姻缘。结婚那天,孙犁家的洞房横批喜联上写着“天作之合”。</p><p class="ql-block">孙犁与王小丽的首次见面,由嫁到王小丽娘家村的孙犁的一位远房姑姑,安排到王小丽村“相媳妇”看戏。在演戏现场,孙犁看见了站在板凳中间的小丽姑娘,小丽也用力盯了孙犁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出戏棚外,钻进了一辆轿车。小丽嫁到孙家后,婆家有织布、纺线的营生活计。小丽从纺线、织布,各个环节学起,因为推机杼手被顶的变了形,连指甲也变短了。日本鬼子侵入安平,王小丽带着孩子东逃西藏。1950年,孙犁先后将母亲、妻子、大女儿、二女儿、儿子、小女儿接到天津,王小丽敬老携幼、帮助孙犁持家度日。</p><p class="ql-block">生活中,王小丽对孙犁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支持,并在孙犁于外地治病期间,租赁车马,把去世婆母从天津,运回家乡安平安葬。运动时,孙犁每天很晚回家,王小丽一个人坐在灯下等待丈夫。进门后,先安排着孙犁吃饭,见孙犁茶饭无心,总想安慰孙犁,又恐怕说错了话。吞吐相劝:“你得想开一点,这不是闹运动吗?你经过的运动还少吗?总会过去的。”</p> <p class="ql-block">孙犁在《荷花淀》《嘱咐》《丈夫》等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有妻子王小丽的身影,有的人物语言就是王小丽生活中常用的。进入天津时,孙犁36岁,高大俊朗,温文尔雅,享有知名作家头衔,但始终坚守着对妻子的感情,曾受到在北京参加全国文联大会主任的特别表扬,因为他不与农村妻子离婚。王小丽对大家说“他这个人心软、实在、知道疼人,那么多人都离了,他要是想再找,什么样的找不到着。”孙犁曾对儿女说,“我对你们没负过什么责任,母亲把你们养大可不容易,你们应该记着。”1970年,王小丽60岁,在天津去世。1982年,孙犁写《悼内子》一诗,表达对王小丽的追念:</p><p class="ql-block">一落黄泉两渺茫,</p><p class="ql-block">魂魄当念旧家乡。</p><p class="ql-block">三沽烟水笼残梦,</p><p class="ql-block">廿年嚣尘压素妆。</p><p class="ql-block">秀质曾同兰菊茂,</p><p class="ql-block">慧心常映星月光。</p><p class="ql-block">老屋榆柳今尚在,</p><p class="ql-block">摇曳秋风遗念长。</p><p class="ql-block">孙犁先后写了《亡人逸事》《报纸的故事》《新年悬旧照》《三马》等自传性文章,忆及原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梅”情起落</b></p><p class="ql-block">1944年,正值人生中年的孙犁到了延安,担任鲁艺教员,一个叫“梅”的女学生,引起了他的注意,此时的孙犁离开家乡已七八年,也不知战事何时结束,连自己与家人的生死存亡也难以断定,在这样的情景下,孙犁写信向“梅”求爱,梅很快回信,一口答应。但孙犁的心里非常矛盾,想起了远在家乡的妻儿老小。思来想去,理智战胜感情,孙犁又向梅表达了反悔之意,梅尽管受了伤害,最终还是原谅了孙犁,自己也找到了幸福。</p><p class="ql-block">几十年后的1970年,孙犁老伴王小丽去世,“梅”嘱托人把失去丈夫的妹妹介绍给孙犁,孙犁没有应允,后来“梅”又托在天津出差的弟弟,为孙犁找个做伴的人,也没有成功,直到梅的爱人逝世,梅的弟弟暗示孙犁,“如果再找老伴,最好找个过去有过一段感情的人”。孙犁说:“我太老了,脾气又太怪,过去有过感情的人,恐怕也相处不来了,爱情和青春同在,尚且有时靠不住,老人就什么也谈不到了”。嘴上这样回答,其实孙犁心里知道,他对梅的感情是很深的。在无锡养病的日子里,孙犁曾三次一个人雇一只船,在无锡有名的梅园访梅。有一次遇到了雨,孙犁一个人在园中流连了一个上午,并在梅园后院一大间存放农具的房子里,惆怅地望着满园落泪一样的梅花,追索往事。</p> <p class="ql-block">在《忆梅读“易”》一文讲述与"梅" 的故事时,孙犁不说思念往昔恋人,而只说是看梅花,意韵含蓄、文笔曲折,虽没什么情节,却与《易经》挂钩,显得神秘莫测,留下许多想象空间,描绘出热情奔放,宽厚待人的女子“梅”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C太湖诀“果”</b></p><p class="ql-block">1956年,四十三岁的孙犁因病到青岛疗养,在病房小院的东墙下面,有几株很大的无花果树。</p><p class="ql-block">疗养期间,一位生于山东蓬莱、勤劳善良且很美丽的女护理员,常常把无花果摘下来放在一间小屋内。有一天,她捧了一把无花果送到孙犁房间,放桌上说“我也请你吃水果,这水果不同一般,能治万病, 即便治不了你的病, 可以开胃口、补肚子,你也别不给我面子,好歹吃一个。”随即捡了一个熟透的、深紫色无花果, 轻轻掰开,送进孙犁口中,然后把另一半放进自己嘴里。吃了半个无花果, 孙犁精神很好,似有了甜蜜爱情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后来,孙犁感到这是自寻烦恼、自讨苦吃,翌年六月,孙犁转到太湖,却非常思念那个女孩,心想,“对于我来说,50来岁的年纪,选择的情感之网,应该及时觉悟和解脱。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理智又一次战胜了感情,决心斩断情缘”。 有一天,孙犁来到太湖边,把女子送的的照片和手帕,用一块儿石头,加力甩进远远的湖中。孙忘不了自己有结发妻子的孙犁,尽管内心清楚地看到一个社会现实:不少老干部嫌弃农村妻子,纷纷闹起离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D续弦短“姻”</b></p><p class="ql-block">1970年5月,原配妻子王小丽,以60岁年龄不幸去世后,居京老朋友作家魏巍,为57岁的孙犁介绍了江西一位在京的张姓粉丝,孙犁称之为续弦。时年40余岁,美丽丰韵的社交型女性张女士,通过书信联系上孙犁,孙犁当即拿出一本《全唐诗乐府》作为定情礼物。不到十个月时间,孙犁一连写了112封信,与张女士分享爱情、生活及文学感受。</p><p class="ql-block">1971年8月,张女士来到天津,如同森林中活泼的小鹿,与孙犁先生生活在一起,带给了孙犁意想不到的活力。孙犁在《续古苑第四册》书皮中写道,“不知不觉的三个月中,你在我的感情园林里形成一棵大树,你多么像阳光,浓荫席地,俯视小草。” ,这就是孙犁一生中的第二次婚姻。 </p><p class="ql-block">1972年,为照顾孙犁生活,天津日报出面把张女士调入天津和平区文化馆,使孙犁与张女士功德圆满。</p> <p class="ql-block">常说相爱简单相处太难。1975年,孙犁在《湖海诗传》书皮写了四言诗,如同今天的“微博”将自己与张女士的婚姻结合,称为“萍水相逢”: 人之相遇,如萍与水,水流萍萍,遂失其侣,水不念萍,萍徒生悲。一动一静,若乐不同。1976年3月,孙犁与张女士正式离异。对于与张女士婚姻失败的原因,孙犁认为一是儿女反对,二是双方性格截然不同: 就年纪来说,与孙犁相比,张女士小了十几岁,存在代沟,孙犁好静如萍,不喜应酬,甘于粗衣淡饭、室内读书。张女士若水好动,喜欢社交;就生活方式来说,孙犁喜欢简朴,张女士行事喜讲排场,花钱大手大脚,孙犁工资不够用;就爱好来说,张女士浅层次喜欢文学,一遇有红花热闹的东西,会放弃文学,追求执闹,孙犁完全沉醉于文学中;就对原有配偶感情,张女士在与孙犁结婚后,仍与前夫保持着隐约关系。三是政治因素。张女士对孙犁“老干部身份”的未来充满担忧,这是二人婚姻瓦解的重要原因。孙犁在1979年书衣文录中谈到张女士离去原因认为 “巢居者察风,穴处者虑雨。”</p><p class="ql-block">身材高大,脸庞浑圆饱满,脸色白皙,头发挽成流行罗髻的张女士,离开孙犁后,回到安徽省文艺出版社工作,做了一名气质高贵,卓尔不群,善于交际,性情开朗的文艺编辑,曾表示和孙犁的短暂缘分是很珍贵的,孙犁永远是自己的老师。</p><p class="ql-block">行文至此,油生感慨。人生在世,难免遇逢多种遭际,悲欢离合、命运缘分变幻莫测。许多人为保全自己名誉,维护个人形象,对涉及隐私,讳莫如深,绝不轻易披露。</p> <p class="ql-block">但孙犁在作品中记下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有的是过去战争年代的经历,有的是现实生活中的记录,表面看淡若秋水,其实无不深情动人,应该说,孙犁的心底透亮,没有丝毫隐瞒,让人一目了然,尤其是敢于"亮"出自己的缺点、失误,以极大的文学勇气,照实写出自己青年、中年以及老年的情感经历,使广大读者在为之唏嘘的同时,不得不感叹孙犁既是一个心地纯净的赤诚之人,又是一个如鲁迅“不仅勇于解剖别人,而且严于解剖自己的人”,更是一个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性情中人。</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王彦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河北省毛体书法家协会顾问,河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北省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毛体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安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有散文集《岁月风华》《岁月当歌》遑世,著有《博陵古韵》《时代新歌》《孙犁百年诞辰图纪念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