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博物院

芜茗

北京故宫博物院<div>成立于1925年,是在明清皇宫及其收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型综合性古代艺术博物馆。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br>由明朝皇帝朱棣于永乐四年(1406年)始建,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设计者为蒯祥(1397—1481年,苏州人)。用100万民工,共建了14年,据 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有院落90多座,房屋980座,共8707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div><div>1971年,郭沫若题写“故宫博物院”匾额。<br></div><div><b><i><u>故宫参观预约:</u></i></b></div><div>1、中国内地观众仅可使用身份证;</div><div>2、<b>非中国内地观众</b>,请使用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港澳台居民居住证、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或<b>护照订票</b>(需姓名、护照号)检票,同一证件每个参观日仅能预约一张门票。<b><i><u><br></u></i></b></div><div>3、每个订单最多可以约5个人。</div> 北京故宫博物院<div>位于北京城中心,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周围环以10米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筒子河)。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南名午门,北称神武门,东西为东华门、西华门。(午门为参观入口,神武门为参观出口)。<br></div><div>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形容其结构的复杂。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其后为御花园。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东六宫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宫西侧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内廷之外还有外东路、外西路两部分建筑。<br></div> <div>故宫开放区域如图所示</div><div>故宫拥有绝无仅有的独特藏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是记载明清宫廷历史的鲜活档案。</div> 预游路线图 前朝<div>或称外朝,以禁城午门、宫门太和门以及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央轴线,体仁阁、弘义阁两厢辅立,文华殿、武英殿东、西翼护,构成了皇帝举行重大礼仪,群臣朝见天子的庄严场合。</div> 后寝区<div>又称内廷,为紫禁城北部皇室生活区域的统称。这里以皇帝、皇后的正寝宫殿“乾清、坤宁”二宫为中央,东、西分布皇帝的便殿,和后妃们居住的东六宫、西六宫,以及皇子们生活的乾东五所、乾西五所等院落。再向东为乾隆皇帝兴建起的太上皇宫殿院落~~宁寿宫区,外西路则是供太后、太妃们养老的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等区域。</div> 端门<br>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明清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和皇城的正门天安门之间。在明清两代主要是存放皇帝仪仗用品的地方。<div>【端门是故宫极为重要的一道门,古城通常分为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四部分。而端门在明代时是紫禁城也就是宫城的正门,到了清代就进一步成为了皇城的正门,在两代王朝中的地位都是十分“显赫”的。】<br></div> 1️⃣~1 午门<br>又称“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br>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高12m,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yè,宫殿正门两旁的边门),俗称“明三暗五”。五个门洞各有用途: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又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div><div>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门举行。民间传说中所谓 “推出午门斩首”亦指此地,但把如此重要的地方作为杀人刑场是不可能的,此说显然不合史实。<br></div></div> 2️⃣~1 太和门广场 3️⃣断虹桥<div>位于太和门外、武英殿东,单拱石券,横跨于内金水河之上,桥南北向,长18.7m,最宽处达9.20m,桥西铺砌汉白玉巨石,两侧石栏板雕穿花龙纹图案,望柱上之石狮神态各异,宛然如生。桥之建造年代为明初或元代尚未定论。但此桥<b><u>用料之考究,装饰之华丽、雕刻之精美乃紫禁城内诸桥之冠。</u></b><br>此桥“断虹”之名为俗称,明清未见记载。</div> 4️⃣~1 武英殿<div>始建于明初,为帝王斋居和召见大臣的地方。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后,在武英殿举行了即位仪式。清兵入关之初,多尔衮也曾在这里办公。其后,武英殿成为清廷政务活动的重要场所。</div><div>乾隆年间,为将《永乐大典》中138种珍本付印,特制了25万枚活字,印制完成后御赐名《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世称“殿本”,不仅编书、印书,武英殿也是焚书之处,许多查禁书籍被投入武英殿字炉中销毁。<br><b>现武英殿为故宫博物院书画馆。</b><br><div>武英门,是外朝西南武英殿的正门,面阔五间,黄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坐落在汉白玉栏杆围护的台基上,门前环绕着内金水河,上跨三道石桥,结构精英,气势恢宏。<br></div></div> 5️⃣十八槐<div>赏秋好去处</div> 6️⃣~1 文华门 6️⃣~2 文华殿<div>始建于明初,与武英殿东西遥对。明末毁于李自成焚宫,清康熙三十三年(1683年)重建。前后殿成工字型结构,东西配殿分别是本仁殿、集义殿。按五行学说,东方属水,主生长,这里在明代曾一度作为太子东宫,亦曾用作皇密的便殿。明清两代更多的是于春秋仲月在此举行经筵典礼,此外殿试阅卷也曾在文华殿进行。<br></div> 6️⃣~3 文渊阁<br>位于文华殿之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为清宫藏书楼。仿浙江宁波范氏藏书名楼“天一阁”建造。<b>阁的东侧建有一座碑亭,是宫中罕见的江南形制建筑。亭内有碑,正面刻有乾隆皇帝撰写的《文渊阁记》,述說了文渊阁的建造过程。</b><br>文渊阁是乾隆帝为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也是宫内最大的书库。阁内藏《四库全书》与《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皇帝每年在此举行经筵活动。大臣官员中有嗜好古书的,经允许也可以到阁中阅览书籍,但不得携书出阁。<div>乾隆年间《四库全书》编成后共抄录7部,并为此修建了7座藏书阁,分布于大江南北,即北四阁:紫禁城Pavillon、圆明园文源阁、盛京皇宫文溯阁(现存)、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现存);南三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现存)。<br>乾隆皇帝为每个阁均亲撰记文,勒于碑上,立在阁前。目前南北七阁仅存文渊、文津、文溯、文澜四阁。7部《四库全书》或已亡失,或为各图书馆收藏。<br>文渊阁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br></div> 7️⃣~1 太和殿<div>太和殿是紫禁城中的至尊宫殿,即民间所谓皇宫中的“金銮宝殿”。现在的太和殿是清康熙年间重建并留存下来的。<br><b>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b>屋脊两端安有高3.4米的大吻,檐角安放10个走兽,大殿内外饰以成千上万条金龙纹,都是现存古代建筑中绝无仅有的孤例。<br></div><div>太和殿是明清两朝皇帝举行登基、大婚、命将出征以及节庆朝贺等盛大典礼的地方。它矗立在紫禁城中央,京城的中轴子午线沿着龙纹石雕御路升上三台,从天子宝座下穿过。<br></div><div>太和殿前有宽阔的月台,称丹陛。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铜龟、铜鹤,铜鼎。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国祚绵延永久。殿下为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大雨,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div><div>图4: 髹(xīu给器物涂上漆)金漆云龙纹宝座<br></div><div>图5: 宝座龙首<br>【“建极绥猷”(jiàn jí suí yóu)释义:天子承担上对皇天、下对庶民的双重神圣使命,既须承天而建立法则,又要抚民而顺应大道。】<br></div> 8️⃣~1 中和殿<br>位于太和殿与保和殿之间,仿佛古代尊贵的“工”字形殿中间穿廊的作用。初建于明永乐年间,后几经灾毁和重建。清顺治帝入主紫禁城后改名中和殿。<br>中和殿内有精美的雕刻彩绘、金扉琐窗,门窗的形制取自古代的“明堂”,正中设宝座。据记载:每逢日出,一道金光从中和殿的鎏金宝顶射出,直到数里以外灯市口东的二郎神庙内,时人称奇。<div>牌匾“允执厥中”‌,是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意为:讲求诚信,保持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br></div> 9️⃣~1 保和殿<br>是三台上的第三座大殿,初建于明永乐年,后来几经灾毁和重建。<br>殿内牌匾“皇建有极”,是乾隆御笔亲题,意为君王建立天下大法。<br>保和殿后的云龙阶石是紫禁城乃至我国最大的一块石雕,重达250余吨。我们如今见到的流云立龙图案,是在乾隆年间凿去明代原有雕饰后重新雕刻而成的。 <div>🔟~1 慈宁宫花园<br></div><div>花园南北长约130米,东西宽50米。有建筑9座,集中于花园北部。<br></div><b>临溪亭是慈宁宫花园内主要建筑之一</b>,与咸若馆、慈荫楼,同处于院落南北中轴线上。树影碧波环绕中,意境清雅,是皇太后、太妃嫔们游园休憩、赏花观鱼的绝佳场所。 1️⃣1️⃣慈宁宫~1<br>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乾隆十六年(1751年)加以修葺,将其作为皇太后居住的正宫。<br>明朝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孝庄文皇后始居慈宁宫,自此成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住所,太妃、太嫔等人随居。<br>慈宁宫主要是为太后举行重大典礼的殿堂,凡遇皇太后圣寿节、上徽号、进册宝、公主下嫁,均在此处举行庆贺仪式。<div>图3、4: 慈宁门~西麒麟<br></div><div>图5: 慈宁门~东麒麟<br></div><div>图6: 慈宁门~檐角</div> 1️⃣2️⃣~1 寿康宫<br>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始建。寿康宫为清代太皇太后、皇太后居所,太妃、太嫔随居于此。<br>寿康门内正殿即寿康宫。殿内悬乾隆皇帝御书“慈寿凝禧”匾额。<br><div>图2: 寿康宫~牌匾</div><div>图3: 寿康宫~檐角<br></div><div>【皇帝去世后,成为“寡妇”的太后便将慈宁宫作为自己的居所。慈宁宫是整个太后宫区最为突出的宫殿,清沿明制,包括慈宁花园、寿康宫、寿安宫和英华殿等的太后、太妃生活区。按照封建礼仪,皇帝是不能够与前朝的妃嫔一起住在东西六宫的。于是,为了安置过世的皇帝的遗孀们,就特地建造了这片宫殿供她们居住,可以说,这片宫区就是宫中的“寡妇院”。】</div> 1️⃣3️⃣~1 九龙壁<br>位于宁寿宫区皇极门外。九龙壁壁长29.4m,高3.5m,厚0.45m,是一座单面琉璃影壁,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宁寿宫时烧造。<br>紫禁城内的九龙壁,与山西大同九龙壁、北海公园九龙壁合称 “中国三大九龙壁”。 1️⃣4️⃣~1 皇极门<div>是内廷外东路宁寿宫区之正门,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正南为皇极门前的琉璃影壁一一九龙壁。<br></div>皇极门形制独特,制作精美,兼有门的形式与壁的特色,恰到好处地承转了南面九龙壁和北面宁寿门的建筑风格,<b><u>堪称紫禁城内琉璃门之冠。</u></b> 1️⃣5️⃣~1 宁寿门<br>在皇极门北,是宁寿宫区建筑的第二道宫门。这一区域原为明代一号殿旧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建为宁寿宫。<br>宁寿门彩画曾发生过较大变异。根据应有制度并参照门的历史遗迹考察,早期建筑为金龙和玺彩画,光绪朝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改为枋心苏式彩画,1979年重修时,恢复为乾隆时期风格。 1️⃣6️⃣~1 皇极殿<div>皇极殿为宁寿宫区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为乾隆皇帝归政后临朝受贺之所。<br><b><u>殿中四根沥粉贴金蟠龙柱,顶置八角浑金蟠龙藻井,下设宝座,品级仅次于太和殿。殿内左置铜壶滴漏,右置大自鸣钟,制作考究。</u></b><br><b><u>皇极殿丹陛左右分置日晷、嘉量,是体现皇权的重要陈设。</u></b>御道两侧各有六方须弥座一个,座上置重檐六角亭,亭身每面镌篆体寿字各三。<br></div>皇极殿为仿乾清宫制度改造。慈禧死后,曾在此停灵、治丧。 1️⃣6️⃣~2 <b><u>顶置八角浑金蟠龙藻井</u></b> 1️⃣7️⃣~1 宁寿宫<br>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宁寿宫为紫禁城内除坤宁宫以外的另一处体现满族风俗的重要建筑。<div>现为故宫博物院文物陈列室。<br></div> <div>1️⃣7️⃣~2 故宫珍宝馆</div><div>于1958年开馆,是故宫博物院重要的常年开馆的陈列馆之一,位于宁寿宫区皇极殿东西庑(wǔ,正房对面或侧面的房子)房、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br>参观珍宝馆须另购门票:每张10元/人<br></div><div>馆内主要展示清代宫廷文物珍玩。‌ 分为四个展厅,分别为珠宝、金银、玉石和盆景类文物。馆内藏品包括各色宝石、金银器皿、珍珠翡翠等。‌这些文物不仅材质珍贵,而且工艺精湛,代表了当时的最高工艺水平。</div> 1️⃣8️⃣~1 奉先殿<div>位于紫禁城内廷东侧,为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初。奉先殿为建立在白色须弥座上的工字形建筑,四周缭以高垣。</div> 1️⃣8️⃣~2 钟表馆<br>位于奉先殿南群房。须另购门票:每张10元/人<br>我国的计时器有着悠久的历史,清代以前一直以圭表、日晷、漏壶计时。明末清初,欧洲机械钟表开始传入我国,逐渐取代了传统计时器。十八世纪,清代宫廷即大量使用机械钟表。这些钟表以英国产品居多,亦有法国、瑞士等其它西方国家的,还有我国自行制造的,成为宫中珍贵的陈设装饰。在当时既是有实用价值的计时器,又是取悦于人的娱乐用具,同时也是技艺精湛的工艺品。 1️⃣9️⃣~0 北京故宫博物院北院区<div><br></div> 1️⃣9️⃣~1 乾清宫<br>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自明至清康熙时期,这里都是皇帝居住的正殿。明代皇帝驾崩后亦在此停棂,以示“寿终正寝”。<br>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乾清宫写下了绝命诏书,自缢于煤山。清雍正以后,皇帝寝宫移至养心殿,乾清宫成为君王理政和举行节庆大典的重要宫殿之一。<div><div><div>雍正元年(1723年)皇帝下诏,密建皇储的建储匣存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br></div></div></div> 2️⃣0~1 交泰殿<div>位于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约为明嘉靖年间建,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此殿,当年重建。<br>交泰殿与中和殿略同,体积是后三宫中最小的一个。紫禁城从太和门到乾清宫,一直是以龙作装饰,交泰殿才开始出现龙飞凤舞的图案。殿内悬挂着清康熙帝题写的“无为”匾,东西两间设巨大的铜壶滴漏和机械自鸣钟,宫内时刻即以此为准。<br>交泰殿是明清两代正宫皇后在重大节庆时接受朝贺的地方。春天,在举行亲蚕礼的前一日,皇后会到交泰殿查阅采桑的用具。<br>明代宦官专权,清顺治帝为了吸取前朝教训和严戒太监不得干预朝政,曾将“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树立在交泰殿中。</div> 2️⃣1️⃣~1 坤宁宫<br>是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时期屡次重建、重修。 <br>这里是明清两代皇后的正宫。第一位住进坤宁宫的是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其后,明代每位皇后都以坤宁宫为寝殿,李自成攻入北京时,明朝最后一位皇后在此自缢而亡。<br>清代,坤宁宫虽仍称正宫,但皇后日常不住在这里,只是作为大婚的洞房。 2️⃣2️⃣~1 养心殿<br>明代嘉靖年建。清初顺治皇帝病逝于此。自雍正皇帝居住养心殿后,这里就一直作为清代皇帝的寝宫,至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为一组集召见群臣、处理政务、皇帝读书、学习及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一直到溥仪出宫,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养心殿。<div>在明间正中,上悬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b><u>明间东侧的“东暖阁”内设宝座,向西,这里曾经是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处。</u></b>同治年间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时,<b><u>慈安住在东侧的“体顺堂”,慈禧住在西侧的“燕禧堂”,</u></b>随时登临前堂,处理政务,确是十分方便。<div>现为宫廷原状陈列。<br></div></div> 2️⃣3️⃣~1 太极殿<br>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br>太极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外檐绘苏式彩画,门窗饰万字锦底团寿纹,步步锦支摘窗。室内饰石膏堆塑五福捧寿纹天花,系清末民初时所改。明间与东西次间分别以花梨木透雕万字锦地花卉栏杆罩与球纹锦地凤鸟落地罩相隔,正中设地屏宝座。<br><div>图3: 太极殿檐角斗拱<br></div> 2️⃣4️⃣~1 翊坤宫<br>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居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间正中设地平宝座、屏风、香几、宫扇,上悬慈禧御笔“有容德大"匾。殿前设“光明盛昌”屏门,台基下陈设铜凤、铜鹤、铜炉各一对。<b><u>溥仪逊帝时曾在正殿前廊下安设秋千,现秋千已拆,秋千架尚在</u></b>。<br>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2️⃣5️⃣~1 储秀宫<br>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所居。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绪十年(1884年)为庆祝慈禧五十寿辰,耗费白银63万两进行大规模整修,现存建筑为光绪十年重修后的形制。<br>储秀宫前廊与东西配殿前廊及体和殿后檐廊转角相连,构成迴廊。<b><u>迴廊墙壁上镶贴的琉璃烧制的“万寿无疆赋”是众臣为祝慈禧寿辰所撰。</u></b><div>图3: 储秀宫门为楠木雕万字锦底、五蝠捧寿、万福万寿裙板隔扇门;窗饰万字团寿纹步步锦支摘窗。</div><div><b>储秀宫内檐装修精巧华丽。明间正中设地屏宝座,后置5扇紫檀嵌寿字镜心屏风</b>,<b><u>上悬“大圆宝镜”匾</u></b>。<br>慈禧入宫后曾居住储秀宫后殿,并在此生下同治皇帝。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大寿时又移居储秀宫。<br>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br></div> 储秀宫的庭院宽敞幽静,殿台基下东西两侧安置一对戏珠铜龙和一对铜梅花鹿,为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大寿时所铸。 2️⃣6️⃣~1 西六宫<br>内廷西六宫,在明清两朝皆作为皇帝妻妾之居所。位于中轴线西侧,包括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咸福宫、长春宫和启祥宫(太极殿),与东六宫对应。<div>清朝在雍正朝以后的历代皇后,皆不再以坤宁宫为寝宫,而是在东六宫或西六宫选定一坐空宫为寝宫。</div><div>【1、永寿宫:① 乾隆:和硕和恪公主和固伦和孝公主下嫁均在此设宴;② 道光:将各疆吏密奏藏于此;③ 光绪:以后设为大库收贮御用物品。</div><div>2、翊坤宫:清晚期后殿与储秀宫门拆掉,改建成合体殿,成为储秀宫的前殿。① 溥仪在正殿能下安设秋千(目前秋千已拆架子尚在);② 慈禧五十大寿,曾在此接受朝贺,后移居储秀宫;③ 光绪选妃在此举行。<br></div><div>3、储秀宫:① 慈禧入宫后住储秀宫后殿丽景轩;50岁后又移居此;② 慈禧在此生下同治皇帝;③ 婉蓉居住在这个地方,装修陈设中融入了西洋元素。<br>现在为慈禧五十大寿时期的原状陈列。<br></div><div>4、咸福宫:① 乾隆年间改为皇帝偶尔起居之处;② 乾隆驾崩,嘉庆在此守孝;③ 道光驾崩,咸丰在此守孝,后长居于此。<br></div><div>5、长春宫:① 乾隆帝的孝贤皇后曾住于此,去世后在此放灵棺;② 慈禧从同治年到光绪十年居住于此,50大寿后移居储秀宫。<br></div><div>6、启祥宫(太极殿):① 明代嘉靖生父朱祐杬生于此;② 慈禧五十大寿在此演戏达半个月之久;③ 溥仪出宫前住于此。】</div> 2️⃣7️⃣~1 御花园区<br> 2️⃣7️⃣~2 天一门<br>是御花园中央钦安殿院落的南门,是紫禁城内较为少见的青砖建筑,避火防灾的同时,又与花园清雅苍翠的环相协调,是一座别致的皇家道观门户。<br>“天一门”由嘉靖皇帝亲为院门题名。<div>门前左右各陈列着1个铜镀金獬豸,为古代传说中能明辦是非的独角神兽。<br>【獬豸xiè zhì :古代传说中的异兽,能辨曲直,见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br></div> 2️⃣7️⃣~3 钦安殿<br>在御花园的中央院落内,始建于明代,是紫禁城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宫殿,为一座皇家道观。<br>殿前的甬路上有宫中奇树之一的连理柏。<br>清乾隆时期在殿前东、西两侧各建一座香亭,构造别致。院墙正中辟门,曰“天一门”。 2️⃣8️⃣~1 延禧宫<br>为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东二长街东侧。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寿宫。清代改名为延禧宫,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两朝均为妃嫔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嫔、成贵人曾在此居住。<br>隆裕太后题匾额曰“灵沼轩”,俗称“水晶宫”。<br>宣统二年(1910年)六月,隆裕太后还曾下令西苑电灯公所给延禧宫安装电暖炉、电风扇并添安电灯。<br>1917年张勋复辟时,延禧宫北部被直系部队飞机投弹炸毁。<br>1931年,故宫博物院将其改建为文物库房。 2️⃣9️⃣~1 东六宫<div>位于中轴线东侧,是一组由六个相同形式的院落组成的建筑。分别为: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永和宫、延禧宫。<br></div><div>【1、景仁宫:① 康熙帝出生地;②乾隆皇帝的母亲钮钴禄氏在此居住过;③ 光绪宠妃珍妃也居住过此宫。</div> 2、承乾宫:① 明代崇祯皇帝的宠妃田秀英居住于此;② 清代顺治皇帝的宠妃董鄂妃居住于此。这树梨花非常漂亮。<br>3、钟粹宫:明代叫咸阳宫,后改名钟粹宫,当时曾做过皇太子的寝宫。① 咸丰帝在此居住17年;② 慈安皇后长期居住在钟粹宫;③ 光绪大婚后,隆裕皇后也曾在此居住;④ 末代皇帝溥仪入宫后曾在此居住。<br><b><u>展览:玉器馆在钟粹宫。</u></b><div>4、景阳宫:① 是东西后宫中最冷僻的宫殿,也就是常说被打入“冷宫”的宫殿就是景阳宫。② 清朝的时候就没有人再住了,成了藏书画的库房。<br><div>5、永和宫:① 雍正出生在此;② 康熙帝的孝恭仁皇后长居于此;③ 光绪大婚后的锦妃居住于此。<br>6、延禧宫:① 东六宫比较冷清的一个宫,只有一些常在、答应之类的低级嫔妃住过。② 多次着火,多次重建。在清道光年间,延禧宫再次起火,烧毁正殿、后殿仅余宫门;③ 光绪的瑾妃住在这里,接触了很多西洋的玩意儿就想修一个,外面是玻璃,里面有水,可以养鱼的西洋建筑,取名灵沼轩,大家叫水晶宫,可是没等完工,清朝就game over了,这就成了故宫唯一的烂尾楼。】</div></div> 👣👣珍妃井<div>位于宁寿宫北端(倦勤斋)的贞顺门内,原为宫中普通水井。珍妃井井眼上置井口石,石两侧凿小洞,用以穿入铁棍上锁。<br>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京城,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仓皇西逃。临行之前,慈禧太后将幽禁在景祺阁北小院的珍妃召至颐和轩,命太监崔玉贵等人将她推入贞顺门内井中溺死,此井因而得名“珍妃井”。<br>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銮驾回京,珍妃被追封为贵妃,其家人获准将尸体打捞出来,安厝于西郊田村,后葬于清西陵的崇陵妃园寝。 清末宣统皇帝逊位后,珍妃之姐瑾妃在井北侧之怀远堂东间为珍妃设小灵堂,立牌位,以示哀悼。 </div> 3️⃣0~1 神武门<div>故宫的北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称玄武门,清康熙年间重修时。上檐悬蓝底鎏金铜字满汉文“神武门”华带匾。顶覆黄色琉璃瓦。楼内顶部为金莲水草天花,地面铺墁金砖。</div><div>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明朝有14位皇帝、清朝有10位皇帝居住在这里。</div><div>明清两朝的皇帝在此居住并实行对全国的最高统治。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统治,1924年清逊帝溥仪离开清宫,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故宫从皇宫变为博物院。</div> 了解“紫禁城与凡尔赛宫”(已撤展)<br>中国和法国作为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交往和交流历史悠久。<br>中国北京的紫禁城和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历史上都曾是国家行政中心、宫廷生活场所、文化艺术荟萃之地,引领过各自国家的时代潮流。而今作为各自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象征符号,彰显着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气质。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以紫禁城和凡尔赛宫为中心,两国之间人员往来、思想交汇、文化交流广泛而深入。中法之间彼此借鉴,相互启迪,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相辅相成,共同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出不竭的思想智慧和知识源泉,推动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div><b>万里之遥,不以为远。文明之光,相互映照。</b>中法百年间跨越千山万水的文明对话,架起了东西方文明的沟通之桥。<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