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板桥化风丹

苍鹭捕鱼

<p class="ql-block">  十多年前,着迷于汪曾祺先生的文字。那时不像现在,用手机上网很容易搜到想看的文章。记得是在西西弗书店,买了一套《汪曾祺文集》,共有三本,爱不释手,时常翻阅。过程中我发现汪先生和贵州还有些缘分。</p> <p class="ql-block">  汪先生晚年时,在贵州《山花》杂志上连续发了两篇短篇小说,就是著名的《薛大娘》和《莱生小爷》。小说文字不长,但写得极美,充分展示了汪先生的才气。以前听过一则故事:文革中汪先生作为样板戏《沙家浜》的编剧,有一次旗手江青来剧组看排练,主角郭建光有句阳澄湖的唱词,江青不甚满意,让改。结果汪先生现场立马吟出:“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唱词经典,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  可惜在《山花》杂志发了汪先生小说的第二年,老人就去世了,于《山花》而言,文章成为绝唱。</p><p class="ql-block"> 汪曾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昆明西南联大读书,他早期的许多文章常以此为背景,其中自然就写到了贵州,有“贵州盐酸菜”和“贵州十八盘”等。在《职业》和《鸡毛》两篇中都提到遵义板桥化风丹。文中写一中年女人,是收旧衣烂杉的,嗓音清脆。汪先生这样写道:</p><p class="ql-block"> <i><u>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u></i></p><p class="ql-block"><i> <u>“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化风丹?”</u></i></p><p class="ql-block"><i> <u>我从此人的吆喝中知道了一个一般地理书上所不载的地名:板桥,而且永远也忘不了,因为我每天要听好几次。板桥大概是一个镇,想来还不小。不过它之出名可能就因为出一种叫化风丹的东西。</u></i></p><p class="ql-block"> 文中提到的板桥我是知道的,在遵义市区北面,娄山关脚下,翻过山去就是桐梓县城。汪先生写得对,或者说猜得对,板桥是一个乡镇,属遵义汇川区,只是乡镇不大,汪先生当年写文章时可能更小。我去过板桥几次,没听说过当地有“化风丹”,倒是板桥豆干比较有名,凉拌或青椒炒都很可口。近几年,板桥依托娄山关,打造红色文化搞得有声有色。</p><p class="ql-block"> 我最早去板桥是在四十多年前,当时在四川读大学,寒暑假来回,坐火车都要经过板桥。那车站叫松坝还是叫汇塘河,记不太清了,客运快车一闪而过,不在那小站上停,但旁边的娄山关却印象较深,火车一过此处,我默念几句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风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空雁叫霜晨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 还没念完,火车已飞驰进了山洞,一阵疾风吹进窗来。</p> <p class="ql-block">  大学毕业后,分回贵阳工作。八十年代末期,有次和单位领导出差去重庆,开车去的,当时没有高速公路,走老国道。车出板桥镇不远,开始爬坡上娄山关,上到山顶,浓雾弥漫,路边矗立着主席那首著名诗词的石墙。驾驶员把车停下休息,下山的山路更险峻。大家先欣赏主席诗词和书法,然后回望板桥方向,感叹娄山关不愧为雄关,一条山路从山谷中进来,易守难攻,当年红军真是英勇。</p> <p class="ql-block">  2019年,我和夫人又去娄山关,一路高速,在板桥镇下。适逢乡镇上赶场,正好逛逛,买些豆干和黄粑之类。说起这两样土产,是因为公司有个同事,老家就在板桥,同事每次回家,都给我们带些,味道非常不错。乘夫人逛市场,我在街上瞎溜达,无意中看到镇中热闹处有座三孔石桥,造型古朴,看样子有些年代了。向当地人打听,这石桥和板桥地名有些关系,当年的老石桥叫板桥,慢慢的此地就叫板桥了。</p> <p class="ql-block">  听完介绍,突然想起汪曾祺先生文章中提到过的“遵义板桥化风丹”,赶紧乘机问问。暗想化风丹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已经走出遵义,走出贵州,闻名昆明了,抗战时期昆明是大后方重要城市之一,因此化风丹可能名气更响,会不会和大名鼎鼎的日本仁丹一样。人家告诉我,以前听老辈人讲过,镇上廖家做了一种药,神奇得很,治中风、偏瘫和癫痫等,还可以治很多杂病,现在早已不在镇上,可能是搬到遵义市区去了。</p><p class="ql-block"> 看来汪先生没有诳我,板桥化风丹传奇还在延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