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一本讲技术的教育理念书

所念皆星河(不闲聊)

<p class="ql-block">——《今天怎样做教科研》读后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本好书,“润物细无声”,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的观点,冯卫东老师的《今天教师怎样做教科研》就是这样一本书。</p><p class="ql-block">毋庸置疑,看到这本书,会立马明白这本书就是就是一本教人做教科研的书,相对于教育理想、观念、主张等,这本书应该偏重于技巧、技术等操作,比如教科研的分类、论文的结构、课题每一部分如何写。教科研的书我近年来读了六七本,大体上是这个套路。</p><p class="ql-block">初读本书,我是带着以上先入为主的想法的,并且习惯性先读了目录和序言。</p><p class="ql-block">目录吸引了我,这是我多年读书少有的感觉。作品分八讲,副标题写的是教科研的八种分类,主标题写的是各类教科研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教科研还有这么多类型?原来我以为教科研就是论文、(微)课题。</p><p class="ql-block">这么多年来我怎么没有意识到随笔、课堂观察和教育阅读是教科研?连这种意识都没有,更不用说能进入自己研究的范围了。</p><p class="ql-block">教学主张是教科研吗?实践性理论又是什么啊?尽管没有意识到随笔、课堂观察和阅读是教科研,毕竟自己多年来持续阅读、笔耕不辍,一直在做。教学主张和实践性理论仿佛天外来客,都是教育大咖们的事情啊。</p><p class="ql-block">既然作者说“实用第一”,那就是拿来就可以比着作者所说的技术去操作,然后成型、接着出作品。实际上,如果按照本书的指点,确实也能做到这一点。如果本书仅仅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就和市面上流行的书籍一样了,“泯然众人矣”。</p><p class="ql-block">同样是作品,有些作品有血有肉让人手不释卷,有些作品形式美好、内容却会让人索然寡味,关键在于质量。这其实就如人,仅从作为人的外观来看,都差别不大,但最终决定人的是大脑中的技能、观念和思想。</p><p class="ql-block">如果跟着冯卫东老师这本书只学技术的话,确实有些“买椟还珠”了,这本书更精彩的是内容中呈现的教育理念、思想。“功夫在诗外”,要想获得本书真正精髓的东西,就要脱离本书的形式,去认真学习内容。比如学写教育随笔,《警惕另一种“话语霸权”》,形式好学,但冯老师文中所执的观点比如“我们怎可以强把己见当人见”的教育观点更可贵。文中格式也罢、用词也罢,都必须为内容服务,正确的教育观才能引领精彩的形式。</p><p class="ql-block">所谓的“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本书实质上就是借着让人学习“形式”的名号来传递作者的教育观。一切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本书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但是,许多老师热衷于学习各种“技巧”、“秘笈”、“绝招”,看到理论方面的书就敬而远之。冯老师这本书,就好像“裹着糖衣的炮弹”,书名以及书中的表面内容就满足了大众的胃口,真的读进去,“润物细无声”,慢慢就会接受他教育思想的浸润,提高了整体的教育素养。</p><p class="ql-block">所以,对于那些整天动辄批判有些普通老师们热衷不愿学习理论的批评家们,不妨学习冯老师的书,批评不如建设、不如琢磨怎么裹上“糖衣”,让一线老师在甜蜜中接受自己的教育理念。当然,“糖衣”内要有真材实料的东西。</p><p class="ql-block">每本书的前言,都像作者的第一次出场,将作者认为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出来。本书“素颜”出场,简短精悍。简,没有大道理,只是朴实的记录了这本书的几次出版过程。短,大约三百字,相较于动辄几万字的前言,实在太短。精悍,从简短中让人感觉到了份量。本书是第三版,和上一版间隔七年。“十年磨一剑”,作者没有说这本书出版前准备了多少年,再书二版后,仅仅修订,就用了七年,功力可见深厚。一个科研工作者的黄金期能有多少年呢?“十年磨一剑”和“一年磨十剑”,差别的在于功夫和心血。有了这份功夫和心血,本书能成为“畅销书和长销书”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