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悲剧——读《平原上的摩西》有感

作家李想

<p class="ql-block">我读完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是在接近中午的时候,温暖的日光从落地窗照进来驱散了秋天的一些凉意,但我仍然感到后背有些发凉。我就这样木然地站在屋子中央,面对着窗户什么都不想,任由阳光洗礼、时间流逝,过了几分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由于经常失眠,我让自己临睡前在微信公众号上听小说,听到有趣的小说越来越精神,听到无聊的就发挥了催眠作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两天前听到这篇小说起初感到有点毛骨悚然,因为它所讲述的事件发生地就是沈阳,艳粉街、红旗广场、太阳鸟、宁山中路等我熟悉的名字正是以前常路过的地方。当有人说起你熟悉的地方曾经发生过多么恶劣和残忍的事件,相当于在你的记忆里给这些眼前平静的地方蒙上了阴影,我有一天得知我的大学旁边的一座老建筑曾经是造反派的阵营,里边发生过激烈武斗,内心里产生出的对历史的复杂感油然而生,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刀光剑影暗淡后现在的安宁来之不易。另外我并不喜欢一般人读起来感到酣畅淋漓的推理小说和侦探小说,恰巧那天听的时候正是午夜十二点,听完这样的故事不得做噩梦啊,反正时间也不早了,便赶紧关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于是两天后又拿出来听,终于听完了,才有了令我木然的感觉。同时我也暗赞双雪涛将小说编织得巧妙。</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双雪涛和郑执、班宇被称为“铁西三剑客”,主要由于他们的一些小说时间跨度设置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以东北老工业重镇沈阳铁西为历史背景,在国有企业兼并和重组的前提下,浓缩了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工作重找随之带来的社会躁动和个体沉浮,更鲜活的是作品中融合了曾经发生在铁西的一些真实案例。《平原上的摩西》具备这也要素,就被读者划入“新东北文学”行列。</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可我越仔细听越感到,这不是一部刑侦小说,而是一部爱情小说,哪怕其中没有提到一个“爱”字。尽管小说以调查警察蒋不凡被害的事情为故事的主线,庄家和李家在动迁前的邻里生活占据了大量篇幅,也难掩背后隐藏的许多暗流涌动的东西。小说最后才浮现出故事的支点,那就是李斐对庄树未面世的爱。因为这个爱,让蒋不凡丢命;因为这个爱,让她自己瘫痪;因为这个爱,改变了她父亲李守廉的命运。</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五万多字的小说简单地概括起来就是:李斐与庄树是青梅竹马,庄树的妈妈是老师,对李斐关爱有加,常给她补课,李斐对庄树妈妈很感恩,也由于与庄树的多年交集,在少女时代对庄树默默地产生了好感,试图在平安夜偷出父亲从工厂带出来的汽油为庄树放一场烟花,就谎称肚子疼让父亲带她去诊所,以便在中途溜下车实行。当年由于工人下岗失业生活困难,夜班出租车被抢劫事件时常发生,新警察蒋不凡扮演出租车司机钓鱼执法抓嫌犯,碰巧遇上包里放着汽油瓶的李守廉父女,以为他们是嫌犯,就把李守廉骗下车开枪打了他,未曾想自己受伤。蒋不凡慌忙之下忘记了给出租车打双闪,后面的大货车撞上出租车,导致李斐腿部受伤,李守廉出于报复将蒋不凡打成重伤,后来蒋不凡因伤势过重致死,李守廉父女躲在艳粉街朋友开的诊所中苟活。十几年后,庄树当上警察,正巧接受这个一直未破的案子,在努力寻找线索中发现了真相,于是独自与李斐在湖心的船上相见,证实李守廉是凶手的真相的同时,却意外地得知了案件产生的根本原因,但他当年对李斐的举动并没在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听完这篇小说之后,我又读了一遍,深深地感到这是一场美丽的悲剧。什么是悲剧?不是美好的东西撕开了给你看,而是本能避免的事情却没有避免。总地来说,这部小说是一份爱情引发了一个误会,一个误会导致了一场悲剧,特定的社会背景起到了帮凶的作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现实没有假如,但故事可以有假如,我总是爱给能够被假如的故事设想若干种假设。假如庄树早就感知到了李斐的好感,是不是能成就一对美好姻缘?假如李斐没有那么冲动和勇敢,是不是他的爸爸不会成为杀人犯,她也不会瘫痪?假如当时没有夜班出租车被害的事件,是不是蒋不凡就不会死?所以说双雪涛编故事就高明在这里,开头丰富的人物叙述交代出事件的社会背景,中间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结尾揭示事件发生原因让人意料之外,更让人虐心。他只是以夜班出租车被害的事件作为引子带出了李斐对庄树的爱情所诱发的悲剧,无形中烘托出当年东北的社会气氛,当结尾揭示案件起因的时候,让读者从精神紧绷的理性思维一下子松垮下来过渡到感性思维。如果把李守廉设计成真的抢劫犯小说就会变成刑事案件,事情的复杂性就会大打折扣。作者的更高明之处是让本不合理的故事情节变得合理,从生活上的真实上升到艺术上的真实。比如庄树的妈妈傅东心在补课时教李斐《圣经》,蒋不凡作为警察在没证明对方是凶手且对方没反抗的情况下就擅自开枪,一个少女为了给喜爱的男孩制造惊喜居然偷汽油……但是这些荒唐的事情在艺术作品中就变得不去令人怀疑,一切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说明造成悲剧的原因。</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小说里暗流涌动的还有一些细节:傅东心嫁给了“文革”期间打死了她父亲同事的男人,老实巴交的李守廉在误伤了蒋不凡后干脆做了杀人惯犯,年少时打架斗殴的庄树成了警察……很显然,这些都是具有反差的事情,却成为故事中的现实,仿佛在告诉读者它和真实人间一样令人不可思议。作者将小说分割成十多个部分,每部分用第一人称来叙述当事人头脑中的固定信息,再通过多个人的叙述,拼凑出事情的真相,而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也都是在有限视角内无法预知未来。所以说,不论悲剧还是喜剧,总有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事情发展,让人既没有招架之功,也没有还手之力。</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更虐心的还在后边。李守廉怕事情曝露,在李斐赴会庄树的时候给她带了一把手枪,庄树从追问李斐现状拉回到往昔,本已心灰意冷的李斐在这波回忆杀下被感动,将当年的迷来龙去脉和盘托出,可是往日时光已经回不去了,现在他们是对立的角色。</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我在想,他们下面该怎么办呢?好在小说到这里戛然而止,或许这就是艺术作品比现实生活优越的地方吧。庄树掏出印有十二岁李斐画像的平原烟,似乎在暗示李斐当年的不是单相思,可是导致悲剧的除了李斐的勇敢,还有庄树的懦弱。</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小说结尾也解答出标题给我带来的疑惑,本土故事为何配上了洋名,除了作者的写作风格,还有表达上的深意。平原是一种烟,也是他们俩的纽带;摩西是救赎者,也是所有人与伤痛和解的药。然而,艺术作品里美丽的悲剧让读者的沉吟片刻后就回归正常生活,现实生活中美丽的悲剧是真正无法挽回的伤痛,我没有经历过小说所写的那个年代,不知道当年还有多少与小说故事有所不同又极其相似的悲剧,当下我所看到的一切如常,或许是多少人用生命消化苦难后换来的平静吧。</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24-10-30</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