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见贤儒

大吉大利

<p class="ql-block">  《余英时访谈录》,由香港浸会大学陈致教授分别在2007年至2011年,先后多次通过越洋电话向余英时先生进行访谈,根据录音整理而成的。全书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精神世界,直接面对;有问必答,对谈有致;儒雅睿智,精彩纷呈。有位读者说,《余英时访谈录》是一部“读史与阅世皆佳的大书”。作为访谈类的著作,确实从历史的角度、东西方的差异和社会与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地解析。</p> <p class="ql-block">  余英时,1930年1月22日出生于中国天津,籍贯安徽潜山。他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和汉学家,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并在2006年12月,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为首位华裔得奖者。余先生在中国思想史研究上的成就为中外学术界所公认,专长用现代学术方法诠释中国传统思想,致力于中国历史特别是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的研究,是学界盛赞的儒雅理性的学界泰斗。</p> <p class="ql-block">  在访谈录第215页中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中讲到:“社会不破坏,文化就会得以保留。” “台湾和香港都未经过暴力革命,旧文化保存得也最多,但反而在现代化方面成绩最好。“我觉得他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只有好的环境才能带来完善的制度,才能带来更大的经济增长。</p> <p class="ql-block">  历史学家和汉学家的余先生,十六岁以前没有上过像样的小学和中学,由于战乱,只是间断性地上过私塾教育。一生爱好读书,还爱好书法、诗词,对诗词的理解上升到研究《诗品》、《诗经》和《庄子》等理论,真可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他说,诗的内容是本身的好坏,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诗人到底想表达什么?如果不了解诗人的生活,就很难理解。研究杜甫,你就非要研究整个盛唐开元、天宝间的历史,安史之乱等等,与这些有关的书都得好好读,然后你才能抓住杜甫到底在思考什么,关心什么?所以余先生诗词创作数量不算多,但足以传世。</p> <p class="ql-block">  如1968年张允和在哈佛演出,余英时前去观看后就为其作诗《赠允和》:</p><p class="ql-block"> 一曲思凡百感侵,京华旧梦已沉沉。</p><p class="ql-block"> 不须更写还乡句,故国如今无此音。</p><p class="ql-block"> 据说当时好多人都和了诗,张允和也和了呢,到底怎么和就不得而知了。但在“四人帮”跨台后恢复了昆曲,张允和无比兴奋地对余先生说,“故国如今有此音!”从此,中国传统文化珍品的艺术魅力又得以延续。</p> <p class="ql-block">  作为钱穆大师的第子,在钱老先生九十岁生日时,余英时赋诗四首呢,其中一首《寿钱宾四师九十》原玉为:</p><p class="ql-block">海滨回首隔前尘,犹记风吹水上鳞。</p><p class="ql-block">避地难求三户楚,占天曾说十年秦。</p><p class="ql-block">河间格义心如故,伏壁藏经世已新。</p><p class="ql-block">愧负当时传法意,唯余短发报长春。</p><p class="ql-block"> 钱穆逝世后,余英时又撰了一副挽联:</p><p class="ql-block">一生为故国招魂,当时捣麝成尘,未学斋中香不散。</p><p class="ql-block">万里曾家山入梦,此日骑鲸渡海,素书楼外月初寒。</p><p class="ql-block"> 这副挽联深情地概括了钱穆先生一生的治学和情怀。上联写钱穆平生治学宗旨及书斋岁月,希望通过历史研究,重铸民族精神,重新发扬光大民族灿烂文化;下联写钱穆前半生之选择及心怀故土乡魂的深情,表现了钱穆先生一生奔走大陆、香港、台湾,却始终不忘故土家园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  访谈录中还多次提到大儒钱锺书,有首《赠钱锺书》的七绝是这样写的:</p><p class="ql-block">卧隐林岩梦久寒,麻姑桥下水湍湍。</p><p class="ql-block">如今况是烟波尽,不许人间有钓竿。</p> <p class="ql-block">  由于知识浅薄,我不敢用文字对余先生的诗词进行涂鸦解读,以免糟蹋先生的经世之作,更给书友留下笑谈。最后,以他的一首绝句来表达漂泊在外的先生是怎样想念家乡、眷恋祖国的真挚爱国之情,愿他的人格魅力与他的学术研究,世代永存,千古流芳!</p><p class="ql-block">一弯残月渡流沙,访古归来兴倍赊。</p><p class="ql-block">留得乡音皤却鬓。不知何处是吾家。</p> <p class="ql-block"> (吉长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