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意大利,几乎每一座城市都如同四处点缀的艺术瑰宝,从永恒之城罗马,到百花之城佛罗伦萨、亚得里亚海的女王威尼斯、朝至夕死而无怨的那不勒斯、一生必去的阿玛尔菲海岸……都大名鼎鼎,<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度,散发着浓厚的艺术和古老的魅力。殊不知在意大利南部的巴西利卡塔大区(Basilicata),还隐藏着一座意大利最古老的城市~马泰拉(Matera),充满神秘和传奇。</span></p> <p class="ql-block">据考证,马泰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大约7000年以来,一直有人居住在这里。到了青铜时代,得益于工具的开发,开始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富含钙质的岩石上</span>开凿窑洞,并称这种石窟为“萨西(Sassi),<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由一个个简单的洞穴,逐渐演变成一座城市。</span></p> <p class="ql-block">数千年来,马泰拉不断迎来八方风雨:公元前300年,马泰拉正式被罗马人命名;公元 664年,伦巴第人从北部长驱而下,将马泰拉划入了贝内文托公国的领土;7~ 8世纪期间,本笃会与圣西勒修会的教士成为了这座城市的统治者;9~10 世纪期间,拜占庭帝国与德意志王国在此地展开了长时间的权力角逐;15世纪,马泰拉又变成了阿拉贡家族的地盘;再之后,它曾短暂做过巴西利卡塔地区的首府,又在1806年被拿破仑的兄弟约瑟夫•波拿巴划归坦察市;1943年,马泰拉成为了意大利第一座反抗德国法西斯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虽然在漫长的岁月里,各方势力不断在这座小城掀起腥风血雨,但作为马泰拉的“生命之源”~那些峡谷山崖中的洞穴,一直都在持续、蔓延,它们静默地生长,早已成为了连绵山崖的一部分。不知不觉中,时光像是忘记了它们的存在,无论是战争、瘟疫还是地震,天灾人祸都没能影响到这些洞穴居民的生存。</p> <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以前,马泰拉超过半数的人口都居住在石窟民居内,然而之后人口数量的激增,使得居民的生活质量变得越来越差。往日风光无限的马泰拉成为了人畜共住的棚户区,关于马泰拉的纪录片中真实记载了当时的岩洞养着猪和牛,而人就在窝棚上方搭起一块木板,一家五到六口人就挤在牲畜的上面睡的画面。久而久之,马泰拉成为了意大利的耻辱和笑柄,人们为自己来自马泰拉而感到羞愧,也再没有了往日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1950年后,意大利政府开始治理马泰拉,将居民迁移出不适合居住的岩洞,开辟新城区,建造更多的楼房,保护古城,吸引了很多的商业资源。最终,这座曾经遭到千夫所指的城市恢复了往日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马泰拉的萨西古城是地中海地区最著名、最完好无损的岩洞居住区的例子,完美展现了当地生态环境与人类居住的巧妙融合,而后所建的住宅区则证明了人类史上一系列的光辉历程。1993年,马泰拉的萨西石窟民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马泰拉成为欧洲文化中心,这是一项旨在宣传欧洲文化的活动,欧盟每年指定若干欧洲城市为欧洲文化之都,以推广该城市的文化生活和文化发展。马泰拉是1985年以来意大利继佛罗伦萨、博洛尼亚和热那亚之后的第四个欧洲文化之都。</p> <p class="ql-block">虽然殊荣加身,但比起意大利诸多如雷贯耳的热门旅游城市,马泰拉还是一个小众的“睡美人”。马泰拉已经处在意大利靴型地图的鞋跟处,交通不便是它的短板,这导致即便在夏天的旅游旺季,游客也不多,见不到摩肩擦踵的拥挤状态。但是你一旦走进她,定会感觉那些历经沧桑的建筑,无一不散发出孤绝、冷峻的气质,摄人心魄。</p> <p class="ql-block">马泰拉整个城镇分为上两个部分,上部为新城(褐色区域),下部为萨西古城(红色区域)。</p> <p class="ql-block">位于悬崖顶上的新城充满活力,那里有古老雅致的教堂、豪华住宅和步行区。下部的萨西石窟民居区到处是在岩石上挖的洞穴,曾经是破旧贫穷的象征,如今很多洞窟被改建为酒店、商铺,外表没变,内在巨变。</p> <p class="ql-block">维托里奥·维内托广场(Piazza Vittorio Veneto)是城市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主座教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 (Cathedral;Piazza del Duomo)</span>位于马泰拉城市的最高处,建于13世纪,是一座罗马式风格的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教堂的立面上饰有16格的玫瑰花窗,而人头和缠绕式花纹装饰的拱门则带着浓郁的拜占庭风格,我们去时正在维修不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马泰拉教堂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更为古老的君士坦丁堡圣母教堂(Santa Maria di Costantinopoli)里,供奉着</span>马泰拉的守护圣徒布鲁纳圣母(Madonna della Bruna)。</p> <p class="ql-block">小巷通往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里多拉国家博物馆(Museo Nazionale Ridola),令人难忘的藏品包括在当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以及一些引人注目的希腊陶器,比如Cratere Mascheroni,一个超过1米高的圣龛。</p> <p class="ql-block">城市讯息中心。</p> <p class="ql-block">曾几何时,这里是意大利东南部最繁华的地区,智慧的马泰拉人开创性的水源系统让这里的一切变得生机勃勃。</p> <p class="ql-block">在维托里奥·维内托广场下,是马泰拉颇具独创性的水渠系统,控制着生活用水和污水的流通。<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为一个依山而建的洞穴城市,水资源管理可以说是马泰拉城市发展的基础,引水和排水都利用了水的重力,使之自然流动。</span></p> <p class="ql-block">蓄水池高达16米,可以说是这个系统最壮观的部分。人们利用管子将储水槽与蓄水池连接,当储水池的雨水满至溢出,上层干净的水就会集中流入在四个蓄水池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到了炎热的夏季,人们便打开蓄水池,并利用地心引力让它流向城市的各个角落。蓄水池在19世纪早期由人工挖掘而成,</span>强大的雨水收集系统是马泰拉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一大原因。</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前往大教堂前面的观景台,为石窟民居拍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站在观景台上,数层的小楼构成了马泰拉建筑的主体。楼房笔直,区划包括街道、小巷、台地和台阶。城市处于自然的组织状态。设计往往考虑到采光、风向和水的利用,米黄色和灰色的石屋给马泰拉带来了浓厚的复古风味。</p> <p class="ql-block">从高处俯瞰,苍老的马泰拉古城尽收眼中。居住区建筑错落有致,层层叠叠的萨西石屋群颇为壮观,古城区一片都是米黄色围墙的房屋,这是马泰拉历史开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屹立在马泰拉最高处的,是马泰拉主教座堂的钟楼。</p> <p class="ql-block">石灰岩的山岗上,层层叠叠都是和山体一样颜色的石窟,从山脚错落而上,直至最高处的教堂钟楼。一朵云从头顶悄然飘过,云影缓缓走过每一处石窟,意大利南部的艳阳显得更加明媚起来。</p> <p class="ql-block">马泰拉独特的石窟风貌使它极为上镜,深受各国电影导演们的青睐,引来众多电影在此取景。1964年,意大利导演、作家和学者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在这里拍摄了电影《马太福音》(llVangelo Secondo Matteo)。帕索里尼本人并不是基督徒,他用福音里的话语来展开对基督生平的探索。这部电影给观众带去了视觉和观念上的巨大冲击,激起了革命精神,而这部电影中有诸多马泰拉的当地居民参加了演出(以下电影剧照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40年后,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又到镇上来拍摄《耶稣受难记》(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该片描述了基督生命中最后12小时的痛苦经历,从他在客西马尼园(Garden of Gethsemane)被捕,到他在各地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部电影很多场景是在马泰拉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马泰拉早就在1993年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真正让他被众人所知、最为著名的竟是这部《耶稣受难记》,电影中“最后的晚餐”一幕就是在石窟中拍摄的。由这部电影开始,许多人关注到这座酷似古耶路撒冷的小城,马泰拉也因此有了“耶稣受难地”的绰号。</p> <p class="ql-block">除了以上提到的两部电影,<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个“洞穴城市”的独特魅力还吸引了不少电影来这里取景,《007无暇赴死》就是其中之一,电影一开头就是马泰拉的壮观景象。还有</span>《少年弥赛亚》、《凶兆》等多达10余部电影在此取景。你看这两张剧照都是在观景台拍摄的,后面的建筑就是位于马泰拉最上部的主座教堂的钟楼,是马泰拉的标志性建筑。当然,这里也有中国摄影组的足迹,2015年的电影《咱们结婚吧》就有来到这里取景拍摄。</p> <p class="ql-block">这座城市以其庞大的规模、古旧泛黄的色彩和每一个洞穴散发出的历史气息,成为了电影的完美取景地,也让这座城市因为电影的知名度而吸引了更多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走向另外一个观景台,去观看风景迥异的马泰拉地貌。</p> <p class="ql-block">马泰拉的地貌丰富多样,包括石灰岩地带、高原区、山谷地带和天然地陷等,自然朴素原始。在穆尔贾高原美丽如画的风景中,马泰拉格拉维纳峡谷(Matera Gravina)在地上切出了一道粗糙的半圆形裂口,这座200米深的峡谷内布满了被放弃的山洞和村庄。</p> <p class="ql-block">马泰拉老城之外是更加古老的人类穴居之地,是这里的人民放牧、居住的地方。如今那些洞窟依然清晰可见。它们排列在居高临下的地方,杂芜的野草和孤挺的树木无法掩盖这些来自远古的眼睛,依靠和它们的对视,依稀穿越时空看到历史。</p> <p class="ql-block">离开观景台,走下阶梯就是萨西古城,又是一洞天,峡谷、穴洞变得更为清晰。现在马泰拉有大约上千个适于居住的石窟,这些令人震撼的漂亮石窟民居,遍布于深谷内山坡上蜿蜒的萨西古城小巷里。</p> <p class="ql-block">沿石子路向山下走去,一路都是沿山体开凿出来的石窟。人们用山石修整出拱形的门券,家家户户由阶梯相连,一直绵延至山顶。依托峡谷地形,小城脚下的石子路很可能就是另一栋房子的屋顶,层层堆叠的石窟极尽地形利用,“空中花园”或“空中菜园”不再是子虚乌有。</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穴居人生活条件异常简陋;没有自来水和电;用水需要拎着铁皮筒去山下1.5公里处取;洗衣服不用肥皂,用的是农作物烧完后的灰烬。一家人的住宅空间实际上就是一个没有窗的卧室,一个接了通风烟道的小厨房,外加一个能塞进十几头山羊、兼做农具储存与牲畜饲养的马厩。</p> <p class="ql-block">1952年,当局把所有2万余户石屋居民迁到新城区。半个世纪后,为了发展旅游业,又将500户人家迁回已经完成基础建设的石屋区,<span style="font-size:18px;">腹地的石窟被布置成为典型的萨西家居,并在那儿设立旅馆、餐馆、精品店和手工艺品工作室,让游客一窥当年萨西居民的生活风貌。由于</span>管理得当,石屋区再无昔日的脏乱,游客可以舒适和安心地畅游这个引人入胜的旧城区。</p> <p class="ql-block">除了人们平时居住的石窟,马泰拉还保留着超过150座带有壁画的岩洞教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chiese rupestri)</span>。8~13世纪期间,一批修道士从土耳其逃亡到此,在漫长的几百年里凿出了众多简易教堂。这些岩洞教堂散落在萨西古城区,外表上并不出奇,其实内里自有乾坤。马泰拉地区对僧侣和乌托邦主义者很有吸引力,8世纪这些洞穴成了本笃会和圣巴西勒修会的修士们的住处,最早的洞穴壁画就源于这个时期。</p> <p class="ql-block">每一个岩洞被凿出不同的空间,分别绘有色彩浓烈的宗教岩画,带有强烈的拜占庭风格。原始的山岩与鲜艳的宗教画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一种肃穆的空间,几个世纪的逃亡苦行最终只留下岩壁上圣母的微笑。</p> <p class="ql-block">在大广场讯息接待处有更多的石窟壁画图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最大的岩洞教堂~伊德里斯圣母教堂(Chiesa di Santa Maria di Idris), 在外部不容易看出是一座教堂,只是“山顶”上有一十字架可以显示出教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连外观都是山石构成的石洞教堂,山头立着十字架的就是个石洞教堂,除了大门,整个外观都保留着原始的山石模样。</span>这一处洞穴修道院群整整有三层,已经延伸到整个岩石深处,里面犹如迷宫。</p> <p class="ql-block">这座14世纪的教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朴实无华,里外都是石头装饰,没有一丝的金襞辉煌,却格外质朴动人。</span>伊得里斯是水的意思,马泰拉地处干旱地区,这座教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供奉着拿着水壶的圣母,</span>象征着来自天堂的圣水,而成为人们的生命之源,灵魂所依。</p> <p class="ql-block">最早期的房屋形成了简易的石灰华洞穴,挖掘出的石块形成了封闭的墙壁。这样一来,形成了一个向露天突出的拱形房间,能够进行改建和扩建。围着一个共同庭院的几组住宅演变成一个社区,共用诸如蓄水池这样的设施。 人们的聚居体,因着自己独特而又持续的法则,聚衍生息,始终如一。</p> <p class="ql-block">这些主要利用石灰岩的天然洞穴裂缝加以改造,成为当地人的住宅,最具代表性。无论从哪个方向靠近马泰拉,看到其著名的石窟民居及壮观的石窟教堂时,定会留下不易磨灭的深刻记忆。</p> <p class="ql-block">像这样的层层叠叠的山沟民居,远景观赏更有气势和惊喜。再次回到大教堂前的顶层观景台,从不同角度欣赏这个古城。</p> <p class="ql-block">就这样站在高处,长时间的细细观赏,仿佛穿越了几千年的时光,马泰拉厚重的历史和独特的风貌徐徐展现,迷住了双眼,激荡在心中。</p> <p class="ql-block">悲惨岁月导致的“欠发达”,却将这座城镇变成了巴西利卡塔首要的观光胜地。马泰拉如今每年迎来10万名游客,小城依旧恬静怡然。因为有越来越多的电影担当它的免费旅游大使,这儿迟早会热闹起来,那时势必人潮涌动,只是不知老人家这样的街头艺人,还能否在此悠闲的弹琴,忘情的歌唱。</p> <p class="ql-block">拍摄:又见炊烟</p><p class="ql-block">撰文:又见炊烟</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4年6月2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