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读书生活</p><p class="ql-block">乔也</p><p class="ql-block"> 说起来,我对书的喜好是来源于舅舅的启蒙。</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生活在外公家。外公家在长江边的一座小县城里,于临江的街上开着一个小杂货铺。家境虽不甚富裕,但日子还过得去,于是,舅舅便有钱时不时地到新华书店买书。其实,舅舅只大我十来岁,不过也是个大孩子。他看的书也大都是当地称之为娃娃儿书的连环画。舅舅有一大抽屉的娃娃儿书,却不让我看。越是不让看,想看的愿望就更强烈。于是,便乘舅舅不在家时候,打开抽屉拿出书来看。带画的书让人看不释手,像《三国演义》《水浒》《西汉故事》等,竟可以半天半天地不下楼。</p><p class="ql-block"> 然而,舅舅并不喜欢我动他的东西。当他知道我拿他的连环画看之后,先是训斥一顿,然后便将抽屉上锁,使我与他的书绝缘。</p><p class="ql-block">待我稍大一点之后,我离开外公家,走进小学课堂。虽然按步就班的学业教育扼止了童年的散漫,但却阻断不了浪漫少年对于课本外的图书的渴求,于是,待手边积攒有限的零用钱后,首先想到的便是用来买书。</p><p class="ql-block"> 在新华书店,最初吸引我的是连环画《岳传》故事,于是便视手头方便与否,隔一段时间便去书店搜求。当时,由于家境窘困,难得有闲散的钱供我买书,加之《岳传》故事成书时间上的错落,所以,直到“文革”开始,尚未配齐全套《岳传》故事。当然,不限于连环画,随着年龄的增长,识字量的增加,便也开始看大本的字书。</p><p class="ql-block"> 大约是在上四年级的时候,某日从同学处看到小说《烈火金刚》,便借来翻阅。不想,从第一回“史更新一弹突围,赵连荣舍身成仁”开始,竟然被吸引住了,于是在如豆的的油灯下连夜阅读而不知困倦。大概只用了两三天时间就将一本厚厚的字书看完了。</p><p class="ql-block"> 从此以后,我的课外阅读就由看娃娃儿书转到了看大本的字书了。特别是进中学后,学校有图书室,可供我看的书就更多了。那段时间,我几乎将当时国内出的所有红色作品,中外民间故事,以及法国作家凡尔纳的几部科幻小说都看了个遍。中国古典文学中,也先后看了《水浒》《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由于受《岳传》连环画的影响,当我借到一本劣质纸印制的《说岳全传》时,竟然顶着酷暑不分昼夜一连看了两遍。由于那时人年轻,记忆特别好,于是也就武装了嘴巴,成了同学中的故事演说家。</p><p class="ql-block"> 然而,就在我对读书特别渴求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革”开始了。文化革命革了文化的命,大批的书籍被以封资修的名义而付之一炬。于是,一个长达十年的无书的时代到来了。十年中,除了马列毛的著作及其他与“文革”相关的政治书籍,基本上没有多少值得可看的书。</p><p class="ql-block"> 好在,我有幸成为“文革”中的大学生——工农兵学员,除了专业课程外,还可以到学校的图书馆借阅一些在外面难得一见的图书。于是,在这里,我不但补阅了四大名著中的最后一部《红楼梦》,还看了不少开禁的苏联文学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哥略夫里奥夫家族》《士敏土》《保卫察里津》等小说及马雅可夫斯基的阶梯诗等等。不过,大都是有些饥不择食而囫囵吞枣。但于我所学专业来说,那自然是不务正业了。</p><p class="ql-block"> 说到读书,真是说不尽有多少苦乐在心头。少年时,为看书耽误功课,耽误家务劳动,被父母多次毁书,打骂;为看书,曾和弟弟越窗进入早已被洗劫一空的中学图书室翻寻剩余的图书;为看书,曾到土产公司的废品仓库去捡拾有价值的图书。在那个文化荒漠的年代而我正处于渴求知识的年龄,找到各种各样的书籍用来充实、打发空落的时光,由此形成早期知识体系的杂乱无章。正因为如此,先天的不足注定在后天的发展中成不了独树一帜的大家。</p><p class="ql-block"> 1976年粉碎四人帮是一个分水岭,不但在政治上结束了十年的动乱,在文化上也终于翻开了新的一页。出版业重新走上了快车道,各种各样的书籍又重新源源不断地涌上书店的书架和柜台。此时的我已经是就业者了,有了一点微薄的收入,除用于养家的开支外,终于有钱买书了,于是,便不断地光顾书店,选购我早已心仪的书籍。有意思的是,当我在书店看到重版的《岳传》连环画后,竟然童心萌发,重又购买了全套十五本用于回味和收藏。</p><p class="ql-block"> 书买得多了,问题就来了。首先是没地方放。那时候住房逼仄,家具摆放尚且困难,哪里有多少书籍摆放的空间?二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少,还有繁重的工作任务夺得喘不过气来,难得有时间来阅读不断买回来的书。于是,妻便有了怨言,只好收敛。不过,每到书店看到中意的书籍,总还是心痒难禁,虽踌躇再三,最后仍顶着被妻诮贬的风险而将是书买回。</p><p class="ql-block"> 随着年龄的增长,薪资的增加,住房条件的改善,终于有了用于书籍的空间,于是有了数个书架,有了满架的书。望着一架架的书,浏览欣赏之余,不禁生发一丝淡淡的忧伤。虽然自己仍时时苦读,但要将满架的书都通读一遍将要何年何月?有书读不了,岂不成了装饰门面的摆设?近年来从工作单位退下来了,按说有了大量的时间读书,但问题又来了,步入老年的身体使我不能如年轻人般随心所欲地看书。首先是看书时间长了眼乏,继则是脖颈酸困,再则是作为男性,坐的时间长了对前列腺有碍,只得多花一点时间去散步。饶是如此,书还是要看的,只是放慢了读书的节奏,对读书的选择要严格精到一些罢了。</p><p class="ql-block"> 对我来说,读书早已失却了功利目的,而融入我的生活中,成为一种行为方式。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孔子到晚年还韦编三绝,并说:早闻道,夕死可矣!我想,或许是这样一个意思吧。人之终其一生,在重回天地之间的时候,将会怀着种种遗憾。但对于读书,仍将是我生命中重要的重要内容,虽然失却了实用和功利,而只是为了自我的充实,以便到了生命的尽头,回朔往事时,少一些遗憾。</p><p class="ql-block"> 2011年5月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