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甘池御米留香

刘殿泉

《行香子 西甘池贡米丰收》<br> 秋至西甘,贡米飘香。望田园、一片金黄。穗沉如坠,粒满盈仓。正风儿柔,云儿淡,日儿长。<br> 曾经名远,今又辉煌。庆丰收、喜气洋洋。村民笑语,共话丰穰。愿岁常丰,人常乐,地常昌。 在长沟镇西甘池村,有着一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这里孕育着久负盛名的贡米水稻。<br> 西甘池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气候和纯净的水源,为贡米水稻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环境。<div> 相传,长沟镇西南部的南正村,因处于北京通往清西陵的官道,于乾隆十三年(1748 年)修建了南正行宫。拜谒西陵的乾隆皇帝,见长沟水甘美、土地丰腴,便在南正行宫驻跸数日。乾隆皇帝对所饮之水赞不绝口,便传问行宫守备水取自何方,守备回答每日清晨均由内府取自 “胜泉” 之水。乾隆一听,便产生了欲览其景的兴趣,为了不冲淡拜谒祖陵的主题,他不愿兴师动众,便于次日清晨悄悄带了侍从、太监微服来到了 “胜泉寺”。在泉池旁,乾隆令太监汲水递上,尝过之后,顿觉清洌如霖、甘甜如饴,于是望泉池而赞道:“真乃甘池也。”</div> 后来,人们就把原来的四柳村改成了东、西、南、北四甘池。不过,乾隆御封 “甘池” 这一说法虽有一定的民间传说基础,但并没有明确的史书记载。乾隆确实多次驻跸南正行宫,并留下了三十首御诗,其中有三首是对长沟的赞美,他的汉白玉御诗碑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 因西甘池紧靠圣泉寺,圣泉的水浇灌的水稻,碾完后做出的饭吃着口感好,煮米的汤清且发绿,乾隆皇帝吃过后感觉很好,将此处出产的大米封为御米,由此本地的大米年年上贡到京城。自此西甘池的名气随着贡米大增。 每年春天,农民们便开始精心挑选优质的水稻种子。这些种子经过严格的筛选,确保其纯度和发芽率。播种前,土地被仔细翻耕和平整,为种子的萌发创造良好的条件。 播种时,农民们采用传统的手工插秧方式,将一株株嫩绿的秧苗插入水田中。他们小心翼翼地操作,确保秧苗的间距和深度适中,以便让水稻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充分吸收阳光和养分。 从秧苗插入水田的那一刻起,农民们便开始了对贡米水稻的精心管理。 灌溉是关键环节之一。西甘池村的水源纯净,农民们根据水稻的生长需求,合理控制灌溉水量和频率。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程度的水分供应,确保水稻始终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 施肥也是必不可少的。农民们使用有机肥料,如农家肥和绿肥,为水稻提供丰富的养分。同时,他们还会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水稻的生长情况,适时进行追肥,以保证水稻的茁壮成长。 除了灌溉和施肥,农民们还时刻关注着水稻的病虫害情况。他们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例如,利用天敌昆虫来控制害虫的数量,安装诱虫灯来诱杀害虫等。通过这些措施,既保证了水稻的品质和安全,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经过几个月的辛勤耕耘和精心管理,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季节。 当秋风拂过,稻田里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低垂着,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丰收的喜悦。农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拿起镰刀,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收割工作。 现代化的机器在金黄的稻田中高效作业,收割得特别干净。随着机器的轰鸣声,脱粒的稻谷如金色的瀑布般适时流放到卡车上,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这一过程既展现了科技给农业带来的便利,也让人们看到了农民们辛勤耕耘后的满满收获,承载着希望的贡米水稻,正以这样高效的方式开启新的旅程,为人们带来美味与幸福的期待。 《机收贡米水稻盛景》<br>金风拂稻浪千重,贡米盈田映碧空。<br>机械穿梭欢奏乐,粮仓满溢庆年丰。<br>株株饱满凝香久,粒粒晶莹映日融。<br>沃野欢歌秋意醉,丰收画卷韵无穷。 机收及时脱粒,镰收的还要专门脱粒,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虽然累,水稻丰收的喜悦都溢于言表,有使不完的力气。 收割后的水稻用卡车运到晒场上,进行晾晒。在阳光的照耀下,稻谷散发出阵阵清香。经过晾晒和脱粒后的稻谷,还要进行筛选和加工,去除杂质和不完善的颗粒,确保贡米水稻的品质和口感。 长沟镇西甘池村的贡米水稻,从种植到管理,再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农民们的辛勤汗水和智慧。这些优质的贡米水稻,不仅是农民们劳动的结晶,更是大自然的馈赠。它们将走向千家万户,为人们带来美味和健康。 《沁园春 西甘池贡米丰收》:<br> 京郊风光,西甘池畔,贡米飘香。望田间垄上,金波荡漾;穗头低垂,粒粒辉煌。风拂禾摇,似迎宾客,笑语欢声共举觞。丰收季,看千重稻浪,心醉徜徉。<br> 曾经贡奉朝堂,引多少、荣名岁月长。忆往昔风采,皇家赞誉;今时盛景,百姓安康。科技兴农,精心培育,沃土良田谱丽章。抬眸处,赞乡村壮美,再创辉煌。<div> </div><div> 2024.1031</div> 摄影制作:刘殿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