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有一种手工制纸,洁白如玉、妍妙辉光、吸水耐干、防虫不蚀,用它刊印的书籍,清晰明目,久看不倦眼;用它书写的字画,行笔润畅,经久不变色。她,就是产于江西铅山县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史纸。连史纸也叫连四纸,为抢救这一频临消亡的连史纸制作技艺,江西含珠实业有限公司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投资复苏生产。本人很幸运参与了该公司筹建“千寿纸坊”的工作,相关情况分为六部分,本文为之六《竹枝声声唱纸乡》的上篇:</p> <p class="ql-block">“年近花甲学写诗,不觉爱上竹枝词。寻词觅句平仄韵,日也想来夜也思。”、“浆源造纸书为师,自在填词唱竹枝。淡泊人生这辈子,是为山水田园痴。”这是我十几年前到天柱山乡浆源村筹建连史纸作坊时所写的两首竹枝词。前面说了,我是进到山里造纸后才开始学写诗的,这之前对古体诗不怎么感兴趣。也不知怎么搞的,我虽生长在县城,却对农村很向往,尤其于边远的山乡风光和偏避的村庄田园有缘。觉得生活在这里,山高水好,空气清新,一切都是那样地美好和富有诗意,以致于不抒发出来心里都不痛快,不吟唱几句嘴巴都憋的难受,于是提笔写起了竹枝词。写着写着,还慢慢地上了瘾,并且一发不可收拾,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写了有两、三百首。</p> <p class="ql-block">在这些竹枝词里面,我写得比较多的,当然是筹建连四纸作坊和制作生产连四纸方面的内容,如写它的设施设备、制作技艺和生产工艺流程;如写它的发展历史、作用地位和相关人文故事。此即我写造纸设施的水碓、王锅和漂塘。其中的《水碓》:“碓屋溪边野蔓攀,依呀轮转水流长。轴杆撬起千斤臂,舂烂竹丝万担浆。”《王锅》(也叫锽锅):“形似土碉大灶台,一锅料煮万斤柴。手工造纸功劳大,王者名声由此来。”还有《漂塘》:“园园浅浅小池塘,涓涓汩汩清水潺。洗净竹丝酸碱味,抄焙连纸寿年长。”都尽可能形象化描写,让人读后对其实物的认识,做到八九不离十。</p> <p class="ql-block">再如我写纸料制作工艺的剥竹丝、捶竹丝和漂竹丝,其中的《剥竹丝》:“入伏骄阳似火烧,剥青野外肤灼焦。心忧天变竹丝坏,不敢偷闲伸懒腰。”《捶竹丝》:“塘沿村妇竹丝捶,一手捶来一手翻。七嘴八舌傻婿讲,笑声溅落塘中央。”还有《漂竹丝》:“山上清泉山下溪,王锅水碓纸坊西。相邀姑嫂竹丝漂,日落收工载歌归。”里面就不仅仅是形象化的描写,还添加了一点点幽默灰谐,使人读起来更加地有味道,妙趣横生。</p> <p class="ql-block">还有维修纸坊房屋时,我根据需要决定新建一个厨房。厨房上梁那天,有木匠跟我说,按照以前规矩是要举行仪式的?如唱上梁歌,喝彩和抛散糖果等。我说,这么小的厨房就不搞什么仪式了。但总归是一件好事,今晚食堂加几个菜大家喝几杯庆贺。该木匠说这样也行,不过为了起彩,至少也要在梁上披一块红布。这我答应,派人去买了红布来,上梁的时候请该木匠披到梁上。据此我写了竹枝词《厨房落成》:“一早竖榀架大梁,捆条红布梁上扬。厨房虽小乃新建,庆贺加餐喜气洋。”</p> <p class="ql-block">再就是纸坊食堂吃的菜,有时去五里路外的乡政府所在地高泉买,更多的时候还是在纸坊溪对面的小桃源村里赊。溪上有两座桥,一座水泥浇的,稍微远一点;一座老树兜搭的,就在纸坊门前。大家图方便,一般去到对面都是过这座独木桥。自然我去小桃源那边人家买菜,走的也是这座独木桥了。于是写下了《过溪买菜》竹枝词:“门前溪水哗哗流,溪上卧根老树兜。今日厨房无甚菜,过兜村里赊芋头。”</p> <p class="ql-block">在山里做纸的那些日子,虽说很苦,却苦中有艰辛,苦中也有欢乐,这些都尽显在我写的竹枝词中。如之后我离开纸坊,回忆起这段往事,心中无不深有感触、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忆筹纸坊》:“记得当年筹纸坊,维修旧屋作槽房。此情此景此时忆,有苦有甜有辛酸。”有关这方面的竹枝词,我在前面的文章里已经用了好几首,而且本文的题意为吟唱纸乡,所以在此就不多举例了。</p> <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我写得多的竹枝词,便是描述山区秀美的风光和淳朴善良的民风。纸坊建在这里,少不了要与当地的村民打交道。如请他们来纸坊做临时工,或是上他们家购买材料和蔬菜什么的,一来二去,慢慢地我们之间熟悉了起来,个别的还成为了朋友。闲暇的日子,我也会去四处走走,欣赏山区秀美的景致,拍几张照片留念;或是到村民家里坐坐,与之聊聊家常,体会乡民现在的生活状况。时间一长,即会滋生出一种类似于亲情的感觉,挥之不去。竹枝词《稻香浆源》:“农家星散居山乡,瓦屋竹篱流水潺。秀丽浆源图画里,祥和一派稻花香。”《富民政策好》:“老汉清泉慢煮茶,边喝边聊话桑麻。感恩政策农民富,眼笑眉开乐无涯。”里的诗句,描述的即是我当时看到和体会到的浆源,不但美如图画,还一派吉祥和谐,令人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与之相对应的《离别纸乡感赋》竹枝词:“浆源山美水流长,百姓人淳二故乡。今别纸坊城里返,梦中千寿何时还?(千寿即千寿纸坊)”,表达的亦是这种心情。我已经离开纸坊,但对纸乡的恋恋不舍仍跃然纸上,可见我对于浆源纸乡的情感有多么深沉和挚着。这也是我为什么时间过去那么久了,纸坊和纸乡的一切,仍然那样记忆犹新的原因所在。所以接下来,我便要通过自己写的这方面的一些竹枝词,来倾诉对这个第二故乡的爱恋情怀。</p> <p class="ql-block">“村姑小店开桥边,店里家中两头兼。购物门关人不在,打她电话往回颠。”这首《桥头小店》竹枝词,是我进山造纸最初时写得。记得我与小李刚到纸坊时,面对将用作纸坊的原浆源小学破烂的景像,简直都惊呆了。而且里面还没有电灯,晚上怎么睡呢?有人告诉我,出纸坊往上走有座水泥桥,桥头小店可以买到日常所需的用品,我便去买了手电和蜡烛。桥的那头是一个小村庄,有着非常好听名字的小桃源。开店的村姑就住在那里。此后,我们便经常光顾这家小店,除了买一些日用品,也买带鱼、海带、花生米等纸坊食堂里要吃的干咸菜。小桃源只有二十几户人家,所以小店的生意并不好,开店的村姑便如我诗中写得那样,“店里家中两头兼”。买东西遇到村姑不在,别急,小店门上留有她家的电话号码,只要打这个电话,她立马便会来到店里。</p> <p class="ql-block">“村外小溪立两桥,前头独木后泥浇。泥浇车过纹不动,独木人行左右摇。”该竹枝词写的是纸坊门前小溪上的两座桥。除了上面提到的那座水泥桥,正对纸坊还有一座独木桥。溪对面的小桃源村,房屋依山麓而建,错落有致。小桥流水人家,桥因了溪水的流动,显得活泼起来;溪水因了村庄袅袅升起的炊烟,则变得更加有生气。我之前在县文化馆从事过美术工作,所以立马就被此景吸引。尤其溪水之上一根老树兜横卧而成的独木桥,人走在上面晃悠悠的,别有一番情趣。独木桥与我们河口的浮桥一样,现在已经鲜为人见,物以稀为贵,何况它确实有一种原始独特的残缺美,吸引人的眼球在所难免。如此一幅山村美图,怎么形容它好看都当之无愧,所以我感觉来这里做纸非常值得。有朋友来纸坊玩,我都会带他们去看那两座桥,尤其独木桥,看后他们都会上去走两步,拍几张照片予以留念。</p> <p class="ql-block">其实这条小溪除了诗中写到的那两座桥,边上还有两座桥。其中之一,是我们纸坊下方约六、七十米处的一户人家,为了去小桃源方便,自个在屋后溪上用几根毛竹搭的一座小桥。因怕涨水冲了,这用一根粗铁丝把它系在岸边的大树上。还有一座桥,或许它根本就算不上是桥,这便是以前山区小溪之上常见的跳石。所谓跳石,即小溪间隔摆放一些比较大的鹅卵石,人过河时,从一块鹅卵石跳到另一块鹅卵石,直到溪的对岸。这里已经有了水泥桥和独木桥,谁还会过跳石呢?我观察了一下,除了住在跳石对面那户单家独屋的人家,再就是过往的一些学生。他们是这里进去几里路的紫源人,往来乡政府所在地高泉读书,为少走过桥的约半里路,多半都会走跳石。为此,我写了一首竹枝词《山溪跳石》:“几声杜宇夕阳灿,一阵钟鸣学子散。溪水哗啦卵石排,纵身跳跃飞对岸。”</p> <p class="ql-block">说到这里的学生,我便想到他们读书的学校。山里不是外面,村庄比较分散,且一个自然村也没有多少人家,小孩读书去学校走几里十几里路,那都是常事。现在教学条件好了,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集中到了乡镇所在地的中心小学。而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因为家人不放心,就还留在村里的小学读书。像我们浆源便是如此,该小学设在村公所的边上,一面国旗插在屋顶上,老远即可看见。还有相对于城市,这里的学生家长没有那么看重,都是自己走着去的。在连绵叠翠的峰峦映衬下,孩子们一路说笑搞闹,甚是好看。我便有感写下了这样两首竹枝词。一为《深山小学》:“十里山乡秀岭重,校园独坐半峰中。竿插屋顶国旗展,万绿丛中一点红。”一是《山乡早学》:“欢声笑语惊飞鸟,娃崽读书上学早。翻过山头越过溪,红旗指引校园跑。”</p> <p class="ql-block">山区最美的季节为春季。阳春三月、大地回春,草树染绿、山花烂漫,可以说是春光无限好。而且这个时候,土里的虫子爬出来了,田里水沟里的小鱼小虾游来游去,吸引了包括白鹭在内的各种鸟类前来觅食。一个雨后天晴的日子,午饭后我独自一个人到桨源田坂漫步。环顾四野,山是那样的青,水是那样的绿,青绿之间吃食的几只白鹭显得格外地亮眼。它们或戏嘻,或腾飞,个别的还驻足高歌起来,见到我旁若无人。走着走着,我忽然有了灵感,当即赋竹枝词《浆源陌上行》:“阳春三月雨初晴,独步浆源陌上行。山也青来水也绿,一行白鹭向天鸣。”</p> <p class="ql-block">山区最快乐的日子当属过年。我这样说大家应该知道,因为青壮年差不多都外出打工,以致于村里留下来的不是老人便是孩子,平时清冷得很。记得一次纸坊没事,我和小李去山上挖树根做根雕,沿公路走了五六里路,竟没有遇到过一个人。而到了年底,外出打工的村民们陆续回来了,寂静的山村顿时又有了生气,开始热闹起来。据此我写了《年近民工还》竹枝词:“山欢水笑歌声扬,临近年关人渐还。靓女帅哥桥上过,乡村一派喜洋洋。”</p> <p class="ql-block">此时山村有好多人,我在这里几个月都没有见过。出于好奇,他们多会来纸坊玩。我问他们,你们在外面打工,谁挣到的钱最多呀?他们回答说某某兄弟俩,在一个什么地方的煤矿挖煤,一天就可以挣到两百元。但我从没有见过他们俩兄弟。原因是他们还没有回来,我就已经回河口的家中了。而等到我过了元宵后再回到纸坊,他们则早已走了。这样的人在山村还远不止两个,我为此又写了《节后再度飞》竹枝词:“竹篱腊梅几点稀,夫妻沿海打工归。年前忙得支溜转,节后三天再度飞。”</p> <p class="ql-block">浆源沿小溪往上走约二十里路,便是马铃关,铅山与福建交界的八大关隘之一。以前这里有个国营林场叫马铃林场,经马铃林场过关,便是福建光泽县的司前乡,那里以前也生产连史纸,产品运至铅山的陈坊乡外销。整个浆源,大大小小七、八个自然村,均坐落在一条不是很大的山垅里。从马铃关下来的小溪从垅中哗哗流过,将两边的青山绿坂一分为二。春暖花开之际,这里到处莺歌燕舞、姹紫嫣红,行走其间,其田园风光就像是一幅全景图画,简直美不胜收。这时的空气也格外清新,随便吸一口都带着青草的芳香,令人心旷神怡。我于是有感而发,写下竹枝词《春到浆源》:“溪水哗啦马岭来,青山绿坂两边裁。春风吹过花千树,姹紫嫣红肆意开。”又《秋行深山》:“秋行马岭夕阳斜,驿路桥边三五家。莫道深山无信号,依然电视屏开花。”</p><p class="ql-block">(铅山县老科协会员:杨必源,联系电话:139703309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