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我们×

心若无尘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日,我用了近十天时间,读了余某的《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看后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但当我提起笔来,又觉得这种感受,实在难以用文字表达出来。个中原因,大约有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我们”难写,无处落笔。说“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可以。因为人与人的阶级不同,阶层不同,对同一个事情看法迥异,都可以称得上生活在在巨大的差距里。如东方和西方,佛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纳粹党和社会民主党人,都可以说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但“我们”一词,却是不好用的,也是不好说的。《红楼梦》中袭人一句“妹妹,这原是我们的不是”,就立即遭到了晴雯的抨击,指斥袭人“连个通房大丫头还没挣上,就敢自称‘我们’了?”竟想和宝二爷平起平坐,那太也不知天高地厚了。所以,“我们”不是妄称的,如果妄称“我们”,不仅会遭到无情的语言暴力,甚至会遭到肉体消灭也说不定——不信请看看《史记》里陈涉的穷兄弟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余某笔下的“我们”是否就和我们普通的读者一样的人啊?令我怀疑。作者笔下数百万言,普通读者笔下连数万言都不到;某人笔下作品动辄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普通读者可曾有作品被翻译成几国文字?某人师承川端康成、卡夫卡、福克纳等西方文学大咖,普通读者的老师是民办老师也说不定;某人动辄游历西欧、北美、澳洲等西方国家,正所谓“朝辞扶桑彩云间,暮到北美十日还”,而普通读者何曾远离过中华故土?何曾远离过家乡桑梓?某人的儿子初二年级毕业就远赴美国留学,普通读者的孩子有几家能够?某人,您和普通读者称“我们”,未免太虚伪了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某人自云师承西方,膜拜西方。正如法国著名的访问学者边芹所言,“是位外黄内白的香蕉人。”某人深受西方文化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为宣传西方文化和西方意识形态不遗余力,其所著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无不以抹黑建国70余年历史为己任。其作品中从没有反映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对世道人心的革命性塑造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而是对建国前3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历史进行解构颠覆和攻击。大概因为上述的缘故,他多次获得西方国家颁发的所谓“文学大奖”。思想至此,普通读者能和他“我们”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是不错的,但“我们”却不能。做为一个熟读唐诗宋词,朗诵汉赋元曲,默记明清小说的普通中国读者能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余某人“我们”吗?其他人怎么样呢?我不屑为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