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间:2024.10.26</p><p class="ql-block">地点:上海市钜鹿路第四小学旧址、明德里、梅陇镇酒店</p><p class="ql-block">策划:孙苏生等</p><p class="ql-block">摄影:冯忠卫、孙邦琦、倪丽萍、周芸艺、徐玉萍、邹勤南等</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邹勤南</p><p class="ql-block">金秋十月,秋高气爽,岁月如歌,人生如梦,弹指一挥间,已去一花甲。</p><p class="ql-block">10月26日上午,我们一群来自东西南北,国内国外,相伴相随了一个甲子的小学同窗学友,冒着濛濛秋雨,相约来到了我们六十年前入学就读的上海市钜鹿路第四小学旧址;来到了我们一生最值得念想的明德里,定格了一张张六十年后的同学合影,共同庆祝和追忆那段如梦似幻的童年岁月。</p><p class="ql-block">六十年前,我们这群生于50后,生肖鸡与猴,大多来自延安中路明德里、距鹿路采寿里,以及周边区域的懵懂少年踏入了钜鹿路第四小学或附近的学校,开启了六年半的启蒙教育。</p><p class="ql-block">光阴似箭,沧桑巨变,蓦然回首,年近古稀。但有些人、有些事,有些地方,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值得一生珍藏。</p><p class="ql-block">我们思念学习生活过的母校,思念传道授业的老师,思念各奔东西的同学,其中,有你、有我、也有他。</p><p class="ql-block">曾记得,在明德里,叶耀忠同学每天捧着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的画框,引领同学们进入学校;曾记得,特殊年代里,幼稚的我们在作文开头总是以“东风吹,战鼓擂,祖国形势一片大好”为引子,写就了我们刚刚起步的一篇篇文章;曾记得,我们在“向阳园”围坐一起,学习、聊天、游戏;曾记得,每天清晨,我们在明德里小广场列队训练,潘肇琪领导那个喊口令的认真劲儿别提有多高;曾记得,为了尽兴坐上公交兜圈子,我们自由组合,每人做了块“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小牌子,让学校盖个章,配在胸前,在24路电车上大唱“语录歌”;曾记得,我们每次花上几分钱,在向明游泳池、海关游泳池里欢快畅游;曾记得,我们走出课堂,来到车间田头,参加学工、学农,体验劳动生活。第四机床厂的车间,川沙陈行、杨思公社的棉花地里,老农家中的饭桌前,都留下过我们的身影;曾记得,因个头矮小,我们将脚伸进自行车的三角架内,在稍宽的长乐路上偷学着自行车;曾记得,在锦江饭店的茂名南路上,夹道迎来送往经常由周总理陪同的外国元首。要说曾记得,数也数不清,道也道不完。</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们不会在意所谓“巨富长”的情调与浪漫,我们更在意的是难忘的母校学习生涯,多彩的弄堂生活,那里留下了我们稚嫩的琅琅书声,留下了我们天真的欢声笑语,留下了我们无忧无虑、追逐嬉闹的痕迹。</p><p class="ql-block">如今,岁月年轮爬上了我们的脸庞,丝丝白发告诉我们不再年轻,可是同学们的心依旧是年少时的心,情依旧是年少时的情。同学之情是最为纯真的友情,它像一壶陈年的酒,醇香浓厚;像一条清澈的河,流淌久远。人生道路,有平坦、有坎坷,有幸福,有平淡,但我们每个人都努力过,拼搏过,我们都无愧于心,我们都应该为自己点赞!</p><p class="ql-block">中午时分,我们又欢聚在了南京西路上的梅陇镇酒店,继续我们的庆祝活动。同学们兴奋不已,走桌串位,谈笑风生。大家回望过去,畅叙友情,合照留影,举杯同庆,共同回味那段逝去的青葱年华,共同纪念我们小学入学六十周年。</p><p class="ql-block">学校有毕业,年龄不毕业;时光会流逝,友情不流逝。心若不老,永远年少,时光不老,我们不散。</p><p class="ql-block">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让我们这次活动获得圆满成功;感谢为此次活动默默奉献的策划、组织者;感谢远在大洋彼岸的潘肇琪同学专程发来了视频祝贺,正是大家的激情和努力,使得我们同学的故事得以一直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衷心祝愿,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我们的晚年幸福安康,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p> <p class="ql-block"><b>一、看今朝,六十年的学友再聚首,一甲子的友情再续写</b></p> <p class="ql-block">旧址还在,思念依旧,原钜四小学已数度改建,几次易主,现为市实验幼儿园瑞金一路幼儿园。</p> <p class="ql-block">风雨中,我在约定的地点等你们。</p> <p class="ql-block">匆匆已过六十年 归来仍然是“少年”</p> <p class="ql-block">系上红领巾,兴奋脸上见。</p> <p class="ql-block">老学友喜相逢,握紧手放不开。</p> <p class="ql-block">笑起来,嗨起来。</p> <p class="ql-block">中午,在南京西路“梅陇镇酒家”聚餐,庆祝活动继续。</p> <p class="ql-block">有点腔调的班级同学会“会长”孙苏生同学,从小到老不变的是一张孩儿脸,变的是一颗更加热情的心。他是本次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来自美国的周慧怡同学,眼神中除了兴奋之外,余下的都是浓浓的同学情谊。</p> <p class="ql-block">陈纪和同学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活动,兴奋不已,笑眼眯成了缝。</p> <p class="ql-block">为六十年的学友之情干杯!</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后,同桌的还是妳。</p> <p class="ql-block">不再拘泥,老同学来个“交杯酒”。</p> <p class="ql-block">只要感情深,喝啥都是酒。</p> <p class="ql-block">嗨起来的女生决不输给男生。</p> <p class="ql-block">一旦嗨起来,女神蹭上椅。</p> <p class="ql-block">笑容虽然有所区别,但都发自于内心。</p> <p class="ql-block">合影,合影,没完没了。</p> <p class="ql-block">北京来的客人,尤其显得热门。</p> <p class="ql-block">英姿飒爽 时代记忆(上世纪70年代初,小学毕业前,摄于上海万代红照相馆)</p> <p class="ql-block">三十多年后,“英姿飒爽”中年版(2007年摄于常熟虞山)</p> <p class="ql-block">五十多年后,“英姿飒爽”老年版(2024年摄于“梅陇镇酒家”)。</p> <p class="ql-block">五十多年后,“英姿飒爽”老年加强版(2024年摄于“梅陇镇酒家”)。</p> <p class="ql-block">五十多年后,“英姿飒爽”老年男女混合版(2024年摄于“梅陇镇酒家”)。</p> <p class="ql-block">陈建华同学有点像“三毛”吗?</p> <p class="ql-block">周琪同学说的好,“今天的笑容都是最真实的,最温馨的”。</p> <p class="ql-block">33位参加10月26日庆祝活动的同学签名册。</p> <p class="ql-block">10月27日部分同学代表上门慰问了我们的班主任,95岁高龄的夏小妹老师,汇报了我们活动情况,捎去了全体同学的衷心祝福!</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班主任孟雪珍老师。</p> <p class="ql-block"><b>二、忆往昔,难忘梦幻般的童年生活,难忘过去的弄堂、马路与往事</b></p> <p class="ql-block"><b>百年老弄堂 一条明德里</b></p><p class="ql-block">明德里位于延安中路545弄,处在陕西路与茂名路之间,南北贯通延安路和钜鹿路,建成于1927年,是一条有近百年历史的联排式石库门新式里弄建筑。</p><p class="ql-block">明德里,有历史、有故事,还有红色遗址。 </p><p class="ql-block">明德里15号是中共早期领导军事斗争的先驱者李硕勋的旧居。李硕勋是原国务院总理李鹏的生父,1928年10月李鹏出生于此。</p><p class="ql-block">明德里15号也是早期电影编剧,明星陈铿然、徐琴芳夫妇的旧居。</p><p class="ql-block">明德里17号是著名电影演员龚秋霞的旧居。1948年龚秋霞赴港定居,后任香港长城影片公司演员室主任。</p><p class="ql-block">明德里52号是杨贤江的旧居,他曾是红色刊物《中国青年》杂志编辑,上海大学教授,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这里被他作为我党的特别支部活动地,积极开展左翼文化运动。</p><p class="ql-block">明德里52号同样居住过著名画家、上海美专教授张德怡。</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国内首家省级集邮协会,上海市集邮协会于1981年1月在明德里71号成立。协会曾举办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中国邮票展、各国专题邮集展、全国获奖邮集展等有影响力的集邮活动。也曾与上海电视台合作举办过’88上海电视节邮展,承办了第一届东亚运动会集邮展。1986起每年举办集邮活动日活动,出版了会刊《上海集邮》。</p><p class="ql-block">在就读小学的几年里,我们的课余生活几乎都在这条弄堂里度过的。小时候,在我们眼里,这条弄堂显得很大,中间还有小花园,还有个小广场。小广场一侧的平房里,先后办过居民食堂、里弄生产组,一边还有传呼电话间。我们同学在弄堂里、同学家、走家串户。在弄堂里玩耍嬉闹,常常忘了回家,忘了灶批间里烧糊的饭……。</p><p class="ql-block">明德里后因建造延安路高架桥,拆去了西侧二排和东侧一排住宅。</p><p class="ql-block">如今位于延安路的弄堂牌楼是部分拆迁后重建的,而钜鹿路弄堂出入口的牌楼还保留了原来模样。</p> <p class="ql-block">阳光下,弄堂里晾满衣服,似乎回到了当年,接地气且有市井味。</p> <p class="ql-block">李硕勋旧居铭牌,已被上海市黄浦区文旅局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p> <p class="ql-block">位于钜鹿路的弄堂牌楼保持了原来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与明德里紧挨着的是钜四小学旧址,几经改建,现为市实验幼儿园瑞金一路幼儿园。</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后再次穿过明德里,儿时的记忆依稀可辩。几十个人簇拥而过,雨天的弄堂顿时热闹了许多,也引来许多老邻居上前问寒嘘暖。金颂恩同学虽然人在国外旅游,没能参加活动,但她的妹妹特地下楼追了出来,想看一看还有多少认识的儿时玩伴。</p> <p class="ql-block">有同学深情回忆,“听老外婆说,解放前,明德里由红头阿三看门,男的西装革履,女的旗袍婀娜”。</p> <p class="ql-block"><b>巨鹿路,一条值得回忆一生的马路</b>巨鹿路是一条由黄浦区(原卢湾区)和静安区共同管辖的马路,全长2290米,修建于1907年,原名巨籁达路,曾改名钜鹿路,1966年改为巨鹿路。我们就读的钜鹿路第四小学就在钜鹿路316号,位于陕西路以东,与明德里相邻,原属卢湾区管辖,而我们的同学,基本上都在钜鹿路周边地区。钜鹿路是我们小时候最熟悉,留下足迹最多的一条路。</p> <p class="ql-block">道路两侧的法国梧桐遮阴蔽日,阳光斑驳,树影婆娑。</p> <p class="ql-block">钜四小学对面的采寿里居住着好多位同学。</p> <p class="ql-block">明德里对面的四成里,虽然是一条小弄堂,但在这条弄堂的12号三楼,1930年曾是我党创办的第一个无线电训练班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1971年2月,小学毕业后,同学们基本上就近入学力进中学,多数被分在了74届10班、11班、12班,同班学友间瞬时成了校友。力进中学现为向明中学初中部。</p> <p class="ql-block">中学的一幢小洋楼,短时做过我们的教室。</p> <p class="ql-block">钜四小学隔壁314号的花园洋房。</p> <p class="ql-block">窥视一下,物是人非,楼已变卖,换了主人。</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钜鹿路菜场,号称上海最大的马路菜场。当时为了好玩,凌晨,同学间叩个门,敲个窗,结伴去买菜。为抢个前面的位置,我们都去放过蓝头,摆过砖头,并自发编过号码。开市后,从这个摊位赶到下一个摊位。一早出门就是为了买个黄鱼、带鱼、时蔬什么的。唉!计划经济年代缺少的就是商品。</p> <p class="ql-block">巨鹿路110弄1号的铁华小学1954年改为公办,更名为钜鹿路一小。钜鹿路第一小学因乒乓球而扬名世界。周琪同学从小游泳一直是她的强项,进入中学后不久去当了小兵,没想到,转业后被安排去钜一小学做了体育老师。</p> <p class="ql-block"><b>茂名南路,一条浪漫的休闲名街</b></p><p class="ql-block">南北走向的茂名南路,旧时属法租界范围,1919年至1943年之间被称作迈尔西爱路,长1275米,是一条有深厚历史背景的马路。有别于车水马龙的淮海路,茂名南路是一条值得漫步其中,细品历史建筑、购物、听JAZZ、享受下午茶与国际美馔的休闲名街。</p><p class="ql-block">我们小时候的茂名南路显得非常安静,宽阔,夹道两边的梧桐树,浓荫蔽日,带着几分浪漫。锦江饭店作为国宾接待饭店,我们在这里无数次见证了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国贵宾从这里经过。</p> <p class="ql-block">茂名南路24弄,新式公寓房。“腊地钢窗”,这是小时候一句形容好房子流行语。一位同学曾经居住在此二楼。</p> <p class="ql-block">原来的上海活塞厂,我们中学曾经学工的地方,如今厂房变为了商铺酒家。</p> <p class="ql-block">兰馨大戏院(上海艺术剧场)小巧别致,欧式风格,尤其对剧场两边的“蜡烛”造型照明灯以及四周精致的纹饰印象深刻,那里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出入观影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锦江饭店,当年的国宾馆,在我们小的时候是很神秘的地方,路过时,总是仰视看它的。如今只要手中有钱,都可以去住上一天,吃上一顿。</p> <p class="ql-block">花园饭店。</p> <p class="ql-block">国泰电影院也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去看电影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永兴百货,当年是鼎鼎大名的上海第二百货商店,商品丰富,玲琅满目,附近居民购物就去二百。毕业后,一位中学同学曾是商店的副总经理,我的第一台135相机“海鸥205”还是在那里购买的。</p> <p class="ql-block"><b>一段长乐路 也应被追忆</b></p><p class="ql-block">我说的是茂名南路到陕西路的这一段。这一段长乐路一直没有被拓宽过。小时候,在我们的眼里,这一段路很宽、很大,很安静,没有公交,少有车辆,我们都喜欢去那里学骑自行车。那里有大名鼎鼎的上海西菜馆、有上海艺术剧场、有熟悉的三角花园、有39弄长乐邨、有花园饭店,有友谊国宾车队……,那里也存有无数珍贵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原来的红房子西菜馆,上海最地道的西菜馆之一,位于长乐路陕西路拐角处。记得中学毕业,踏上工作岗位,领到人生第一份工资后,我与同龄的两位邻居好友曾去吃过人生的第一次西餐。</p> <p class="ql-block">长乐邨(凡尔登花园)</p> <p class="ql-block">一位漂亮的女生曾居住在长乐邨。</p> <p class="ql-block">焕然一新的三角花园</p> <p class="ql-block"><b>曾经的延安中路 已经难以辨认</b></p><p class="ql-block">延安中路位于上海市区中部,是一条东西走向的交通干道,跨黄浦(包括已并入的卢湾)、静安2区。东起金陵西路接延安东路,西至华山路接延安西路。长2300米。沿路为住宅、商店,有上海展览中心、儿童艺术剧场、民航售票处、红榴村点心店、瑞金剧场等。</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去得最多的儿童艺术剧场,一般学校组织观看电影基本上都是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儿童艺术剧场旧址。</p> <p class="ql-block">图片中陕西工艺品商店位于延安中路陕西路拐角处。记得在文革中,这是一家出售高档工艺品、家具的旧货商店,许多家庭害怕受冲击,纷纷将一些贵重的沙发、红木家具工艺品等物资在那里廉价出售。</p><p class="ql-block">二楼曾居住着一位同班男同学,这里是一家工厂,夹杂着几户居民。那些年,我们同学常常爬在车间的大屋顶上天南海北的聊天、玩耍,像极了“繁花”中的描述情景。</p> <p class="ql-block">原上海杂技团旧址</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杂技团已经易主,正在装修,门卫戒备森严,看见我走近大门,赶紧关上自动门,经过好一番沟通、说明,才让拍了一张照,说是老板不让进,真不知道老板是何方神圣?搞得那么神秘。</p> <p class="ql-block">现已关闭的瑞金剧场,我老同事的父亲曾经是剧场的书记、经理。</p> <p class="ql-block"><b>一条淮海中路 一代人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以高雅浪漫著称的百年淮海路,是一个众人眼中华贵雍容的购物天堂。而它持久的生命力在于自1900年建成以来,始终有着与时俱进的步伐与海纳百川的胸怀。</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南京东路是上海商业繁荣的象征,那么淮海中路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品位、一种风格。它是全上海公认的最摩登、最时尚、最有“腔调”和情调的马路。淮海中路也是上海著名的林荫道路,历史建筑、名品荟萃、温馨典雅的购物环境,为淮海中路商圈增色不少,也吸引了无数市民和外地游客来此逛街购物。</p><p class="ql-block">我们小时候购物去“二百”,买布到“金龙”,买糖果、糕点、大蛋糕去“老大昌”、“哈尔滨”,买水果到“公泰”,买文化用品到“泰山”。记得逢年过节,总要去“老大昌”花上1.2元买斤什锦糖,用来招待客人。</p> <p class="ql-block">旧时的泰山文化用品商店,现在已经无影无踪了。</p> <p class="ql-block">妇女用品商店对面的和合坊。</p> <p class="ql-block"><b>三、一件件老物件,记录了当年的时代印迹。</b></p> <p class="ql-block">同学当年获得学校颁发的奖状。</p> <p class="ql-block">同学获得瑞金街道“红小兵师”颁发的奖状。</p> <p class="ql-block">有同学珍藏至今的“文革”前的小学语文、数学课本。</p> <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的语文、数学课本。</p> <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的学习课本,在封面页后的首页都是一幅领袖彩页。</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去安源”的宣传画,当时印数惊人,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一次六十年后的同学聚会,让我想起了那么多的往事,写了那么长的文字,想说的还有很多,但今天的故事总要结束。</p><p class="ql-block">希望同学们的友情绵延不断,同学们的故事一直延续……。</p> <p class="ql-block"><b>说明:</b></p><p class="ql-block">1、曾经的班主任夏小妹、孟雪珍老师因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不能前来参加活动,但她们事先都表达了心愿,预祝活动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2、少部分同龄同学虽然没有就读巨四小学,但从小一直是弄堂玩伴,中学成了学友,也友情参与了此次活动。</p><p class="ql-block">3、部分同学因各种缘故,遗憾错过了此次活动,但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将他们的心意和祝福送到了现场,传递到了每一位同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感谢观赏,欢迎分享!</b></p>